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颠覆

新媒体颠覆

发布时间:2020-07-31 19:39:06

1、精彩互动问答,颠覆新媒体世界观

“做技术的,一般写字都不怎样” (王镭 作品)熟悉的人都叫我“王正能”。资深互联网技术、媒体从业者、新媒体专家。现任百度大咖、腾讯地方观察团、新浪区域媒体人。新媒体内部创新业务项目负责人。以下内容是4月精选部分朋友向我提问得详细解答。

1.陈建霖: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待纸媒唱衰?

新媒体专家-王镭:从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包含纸媒杂志,电视台,电台等主流媒体。

从传播学来看,新闻资讯类门户网站也属于传统媒体,他们从内容采集编辑发布是高度规范化、系统化、中心化等特点。

还有另一种媒体形态叫社交平台化媒体(比如微博/微信/论坛等),主要由用户组成自产自销内容,门槛较低,参与者众多,内容生产传播效率高,其中自媒体组织首当其冲,这类媒体称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形态截然不同,瓜分同一市场蛋糕,试图打破行业格局,随着移动互联网化的发展和互联网巨头的支持,阅读习惯和媒介的改变,新媒体依靠这一趋势的带动,冲击传统媒体地位和市场,自然成为纸媒唱衰的主力军。

2.金超:自媒体竞争白日化,如何实现盈利?

新媒体专家-王镭:随着移动互联网化的发展,受众阅读习惯和媒介的改变,互联网巨头大力推进社交平台媒体的高度发展,大家看到了变革带来的红利。

但是进入门槛较低,各社交媒体平台流量增长放缓,个人在此类平台上依靠自媒体形态来瓜分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变得越来越难。

因为竞争来自社交媒体平台本身的庞大从业者,和传统媒体打压,获取受众的成本越来越高,各个领域自媒体领袖山头形成,单单依靠同质化的内容实现盈利是很难的。

以我个人和单位的经验来看,根据自身优势,充分了解内容领域情况,找准内容和服务空白区域进行发力,仍有一线生机。

我们就在这个区域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在社交媒体平台做营销案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营销策划案解决商业营销的需求,我们把所有媒体当成营销的工具,把营销策划当作核心。

运用视频、文案、设计、H5技术,按照计划、媒体属性、传播规律,为客户达到商业营销目的,实现盈利,成为一家整合网络营销机构。

当然个人创业,我建议在O2O活动、短视频、营销服务、空白内容领域进行突破,还有机会。

3.王京芝: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是否会被取代?

新媒体专家-王镭:首先,我要介绍下当今媒体现状,随着移动互联化的发展,受众转移到数字信息化媒介,自媒体依靠这一趋势和互联网巨头的支持,唱衰传统媒体。

这背后,其实是因为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和政策不清晰的问题造成的,新媒体形态没有能力支撑起一个完善的内容采集编辑发布系统,全部依靠传统媒体的“免费”内容支撑和互联网巨头引流能力,开始推动媒体变革,我相信主流媒体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市场规范迟早形成,所以现在我建议,传统媒体从业者沉住气,做好内容保护,依靠主流媒体的优势,发展新媒体,了解各平台运作技巧,在新媒体市场重塑主流媒体地位,依靠地域和政治优势,展开多元化发展,在这个媒体形态变革的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振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纸媒本身的传播形态,内容承载媒介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也许以后“纸媒”不再是纸媒。

当是纸媒的品牌和团队将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形态存在下去,未来纸媒通过技术改造,依靠庞大媒体数据历史积累在媒体大数据和媒体专业服务方面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纸媒会成为各个行业单位核心“智库”,为各个行业单位提供多种类型的专业媒体服务。

4.翟安军: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时,如何从严肃向活泼的风格转变?

新媒体专家-王镭: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种办法,也是不少传统媒体采用的。

因为传统媒体大部分属于党、国家和人民,代表公信力,加上中国汉字博大精深,鉴于新闻资讯必须客观公正中立!

稍有偏差便会产生舆论导向,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和混乱,所以以传统媒体命名的新媒体平台,尊重以上原则不可动摇,这个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央级新媒体的采编形式制作内容,最为妥当,因为央级新媒体的水平和内容把控是代表中央的形象和声音,基本不会偏差。

第二就是将主旋律的内容剥离出来的其他不涉政务相关的内容,拆分归类,以行业、专题、栏目、兴趣等,重新命名进行独立运作便可顺应新媒体用户喜好,采用适度灵活的内容表达形式进行采编发布,结合互联网流行文化。当然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是媒体基本原则,永远都不可以动摇,媒体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5.欧阳文森:独立媒体人与新媒体合作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

新媒体专家-王镭:独立媒体人的概念是由国外传入国内的,从相关媒体政策法规来看,国内是不承认这一概念的,我想您说的“独立媒体人”应该是指明星、网红、意见领袖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吧,媒体从业者的合法身份必须归属合法媒体单位所有,脱离合法媒体单位,便不再拥有媒体人。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公众人物纷纷入驻各大新媒体平台,为各大新媒体平台带来了巨大流量提升,同时新媒体平台也给予了社会公众人物优质低价的新媒体服务,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让社会公众人物更加高效的管理自己粉丝,做好粉丝经济,与粉丝即使互动,同时将自己的观点、作品、商业信息,能够便捷高效的免费传播出去,一定程度的取代了传统媒体在明星运营中的作用。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场变革,它打破了明星行业传统,让优质的社会公众人物更加有名,让劣质的社会公众人物无所遁形,让具备社会公众人物潜力的普通人能够快速成名,不再被中间环节所操控,这也是大势所趋!

6.何本霞:新闻专业学生未来如何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选择就业?

新媒体专家-王镭:你好,同学!如你所说传媒行业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业有多大,有个根本原则不会改变,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公正、客观,且被法律认可的新闻单位才具备新闻的采编权利,如今新媒体依靠互联网巨头提供各种信息平台,收获大量用户群体,但是大部分新媒体在新闻采编不符合条件,甚至不符合法。

综合以上观点,和国家推出相关政策,这一局面迟早会得到改善,所以未来属于具备新闻采编权,又具备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合法媒体机构,这些机构应该大部分都由传统媒体机构转型而来。

这些机构有严格的新闻采编流程,很重视新闻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重视新媒体相关技能,所以我建议你,学好你大学相关新闻专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或报班学习新媒体相关技能,毕业后尽量去运营良好且重视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媒体单位投简历,应聘新媒体部门的职位,具我了解他们是很缺掌握新闻专业技能又掌握新媒体技能的人才,祝你好运!

7.王雪婷:新媒体的内容编辑应该怎么发展?

新媒体专家-王镭:你好,并非你浅薄,你的感觉是对的,与其说微博微信是快消品,不如叫作当代流行社交媒体平台比较准确,拥有其他信息平台无法比拟的用户量和活跃度,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当然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更好的平台将其取代,也是极有可能,所以说新媒体是一个变量,并非固定名词。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必须站到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它们,不要把它们当成你的核心,它们只是你输出价值内容和聚合粉丝互动的部分工具,熟悉它们的规则和用法,让自己的内容品牌快速累积自己的粉丝群体,才是你的核心之一。品牌内容才是新媒体从业者的核心,快速更新迭代优化自己的内容生产体系,创造自己独一无二又筷子人口的现象级内容IP,无论未来平台怎么被颠覆替代,内容形式如何变化,都不会受倒太大影响,当然必须保持接受新媒体不停变换的接受程度,掌握快速学习的方法,才能使你的品牌内容立于不败之地。

在不断进步的网络环境下,我认为未来流量成本会不停降低,上网速度会越来越快,新媒体内容编辑必然会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这个快速进化的过程,我们已经可以预测了,我认为新媒体就是不停解决用户获取信息的高效性、便利性,视频未来会占据用户阅读习惯很大份额和时间,如果你具备视频内容创作条件,不妨把时间精力用于其中,也许会有较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当然内容的策划和创意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多关注下哪些空白的垂直细分领域,根据自己或团队优势和兴趣情况,从这些方面方面入手,成功几率较好,祝你好运!

8.王雪婷:定位于青少年活泼风格的科技类新媒体,从哪些方面进行创作?

新媒体专家-王镭:你好,我认为首先要分析青少年受众特点,梳理他们对科技内容的兴趣点,掌握三点以上,再来研究商业模式,也要找出3个盈利点以上。

根据我的经验和部分成功案例,我认为青少年对热点、段子、游戏、漫画、短视频、动漫、二次元文化等内容比较感兴趣,科技媒体内容可以首选以上内容呈现形式制作,当然商业模式也很重要。

通过以上内容以科普形式将商业信息和产品植入内容中,是比较好的盈利点之一,这也是我现在主推的媒体电商模式,广告费和线上商品销售分成。

品牌栏目冠名和贴片广告也是盈利点之一,还有就是各个媒体流量主分成。当然一切都要建立在你的媒体吸引流量能力的基础上。

聊互联网+,聊媒体融合,聊新媒体,聊营销,聊技术,聊创业风口,聊团队管理,聊行业趋势,聊职业规划。

我想,我能给你一些新鲜的观点和实战经验,不管你是行业“老炮”,还是Freshman,欢迎到百度问咖与新媒体专家王镭互动。

2、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业会消失吗?为什么

不会,传统新闻业也有它独特的优势

3、列举被互联网颠覆的传统行业

一、支付

十多年前,线下交易市场还是银联和银行的天下,00年第三方支付拔地而起,03年支付宝孕育而生,11年央行首发第三方支付牌照,如今互联网支付遍布各大线下消费市场,堪称一项巨大的颠覆。

二、银行

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小金库”、“零钱宝”、“百赚”、“微财富”等一大批互联网理财产品相继涌入大众视线,开始了与银行大佬的对飚,若非是国人对银行的一种固守观念,加上一些外力原因,银行大佬们说不定也就喝汤的份了。

三、零售

同为14年2月,“京东白条”上线测试;12月蚂蚁金服“花呗”上线。均为基于各自电商体系而提供的赊账服务。在传统零售市场即使常年在一家商场进行购物也定不能进行赊购,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结合大数据分析则为购物赊账带来了可期。


四、影视

同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娱乐宝”,投资《狼图腾》、《非法操作》等电影;9月百度发布“百发有戏”平台,投资电影《黄金时代》;2014年底众筹电影《十万个冷笑话》走红。互联网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渠道资源优势进入影视领域,其给中国影视业带来的颠覆不可小觑。

五、通讯

面对日益火热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国内三大通讯巨头坐不住了,纷纷“杀入”其中,电信推出“添益宝”并与渤海银行签署战略合作直指互联网金融;移动推出“和聚宝”;联通推出“话费宝”并与招商银行筹建“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六、出行

滴滴优步首当其冲,共享单车本着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理念紧随其后,上公车乘地铁,不需要现金不说,就连城市交通卡都马上要被淘汰了,想到哪里,扫一扫都能解决问题。

4、如何理解"新媒体的技术边界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几乎不受约束

我是这么理解的,现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视频技术方面,新媒体与互联网也越来越高度融合。确实是得益于一些颠覆性的技术,拿传统电视媒体举例子,绍兴的一个电视台就采用互联网互动直播的形式,利用可视云视频技术,上线绍兴地方云生活这个频道,将新媒体视频技术与地方电视台结合在一起,为地方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所以说新媒体的技术边界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流动状态,几乎不受约束。

5、新媒体的特征有哪些?

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6、新媒体的特征

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7、大家对新媒体这个行业有什么见解没

=
今天来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内容、形式、社交,而且是强关系社交,比如说微信、微博,可以转发,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明星等各种人。过去,大众媒体独大,舆论是它们说了算。现在,许多微小的声音,被迅速串连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慢慢在下降,而新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加深,这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特别简单——叫颠覆性,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新的思路、规则来颠覆之前的玩法。当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传播能力时,传统的媒体结构就开始瓦解,消费者得知讯息的管道也不再大幅度地依赖大众媒体,“自媒体”年代诞生。所以这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创造奇迹的时代,也是消费者获得主权的时代,所以也是大家尤其是媒体人机会最多的时代 。;下面总结了几个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趋势一,碎片化.碎片化不是媒体的特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媒体的碎片化其实给很多自媒体带来了机遇。我认为它的出路就是专业、精细、特色加个性。

趋势二,全媒体时代;大家会发现其实不存在谁死谁活的问题,就相当于广播没有颠覆报纸,电视也没有颠覆广播。所有的媒体未来就只有一种形态,就是社会化媒体,即我在NewMedia联盟定义的全媒体时代。比如说提到人民日报,原来就是一张报纸,但今天的人民日报是什么?它是一份报纸,是一个微博,一个微信,是一个全媒体平台,这构成了人民日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立体的全面化的影响力。

趋势三,垂直细分受众;大而全的公司是没有前途的,小而美才有前途。比如说中华英才网不行了,拉勾网行了。很多猎头公司甚至都上市了,这就叫垂直细分。所以,这个时代真正的标志应该是从消费、心理、行为这几个角度去细分受众,发现受众真正的特征。这也是新媒体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接触。我认为中国的门户或者这种传统的大众媒体,会朝着真正垂直化或者是生活解决方案发展,也就是功能化的角度会呈现。现在传统媒体都在拼命地做自媒体或者新媒体,之所以他们做得不太好,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不好,只是他们思维上还没有真正解放。但是,我到今天始终坚持认为传统媒体人是最优秀的人才。传统媒体的人如果真正解放思想去做自媒体,一定会比别的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会有更大的优势。比如说他的文字功底、他的视野、他的人脉、他在社会上的这种灵活度都非常强。

趋势四,媒体出现并购潮;虽然中国的媒体管制比较严,但是在财经领域已经出现阿里巴巴在并购很多传统的媒体,然后会发现蓝鲸财经记者联盟在拿到五千万的风投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去招募二百个一线的传统的记者。所以我的理解,是说这个时代并不是报纸死了,而是那个纸死了,那个载体死了,但换个平台或方式传播,依然有生命力。

趋势五,价值扩张;什么叫价值扩张,就是媒体也要自媒体化,你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你会输出你的价值观,输出你的平台,输出你个人的影响力,媒体也会出现拟人化。有这种个性化的标签,媒体才能走得更远,而不能像传统的那样,把几家媒体合通过行政手段做到更那是没用的。

8、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征

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9、新媒体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1、价值

就媒体本身意义而言,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

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2、原创性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新在这里。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应该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

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

3、效应

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网络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国,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应,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几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

4、生命力

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生命力。或长或短必须有其存在期间的价值体现,而这个价值体现的长短,就是生命周期。由于近几年我国媒体的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各类细分性媒体这种细分思维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层出不穷。

(9)新媒体颠覆扩展资料:

新媒体的特性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得以存贮于平台上,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

在互联网上,例如百度文库、优酷视频是一种不限地域、行业、年龄等的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互联网资源。新媒体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与超链接则使得网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网络资源。网民可以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极强。

10、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有什么影响

颠覆性的影响,不光是在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全民的思想的影响上。全民都参与监督。一方面网络的信息安全还不能很好的得到保障,言论虽是自由,但根源上这这表面的自由是被运营商监督的,如果政府部门介入,网络运营商必须提供相应的信息,即网络上的发言人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民众反映问题确实比以往更及时更高效,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法治力量去给与民众所提的问题相应的回答,这一点也是新媒体亟待解决的事情,反映及时还需解决及时,否则,新媒体带来的技术进步难以真正受益于人民

与新媒体颠覆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