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短视频低俗文化

短视频低俗文化

发布时间:2020-10-12 12:24:10

1、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如何?

88.1%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

日前,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了几家短视频平台负责人,并责令其全面整改。近两年,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很多流量,观看和制作短视频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潮流。但一些短视频内容低俗、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了不良影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 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63.8%的受访者希望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62.8%受访者指出短视频平 台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


90后女孩张琳(化名)在深圳工作,她常上传短视频到微博和几个短视频App。张琳认为,短视频创意点来回那么几个,更多用户加入后,内容同质化愈发严重。“还有的短视频App上首页的门槛低,低俗内容多,有的短视频平台随着用户的扩充,品质也降低了,发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卸载App”。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琪(化名)感觉,短视频平台上某些内容火起来,大都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比如大冬天冷水洗头、吃活虫子、吃很辣的东西,还有一些女生穿着暴露等”。

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9.4%的受访者感觉观看或制作短视频的青少年多。

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62.8%)和内容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60.8%),其他还有:内容低俗,甚至涉及色情暴力(53.3%),盗用他人视频素材(44.9%),标题党多,制造噱头(40.8%),公然售卖假货(28.2%)以及商业广告普遍(23.1%)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视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版权问题。现在短视频版权保护刚刚起步,一般都是通过打水印等方式。“按照2016年12月1日起实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这也是必须加的,保证出现问题能够溯源”。第二是侵害他人人格权。“很多短视频暴露别人隐私,比如此前关于‘水滴直播’的争议,还有在街上突然闯入他人空间的恶搞视频。短视频中公开谩骂他人还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第三,涉黄涉暴、低俗的短视频影响文化安全和内容安全。

63.8%受访者希望加大对短视频平 台的监督管理力度


调查中,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其中27.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大。

90后女孩夏薇(化名)经常看短视频。在她看来,有一些短视频内容不适合小孩子看,但平台上还是有大量低龄用户。

“有害短视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精神健康有极坏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金红梅认为,短视频有利也有弊,就像电脑,能用于学习也能用于游戏,但游戏真的毁了很多孩子。

“国家现在对短视频的治理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朱巍表示,现在有害短视频、直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有很多粉丝的短视频平台用户,热衷做出格的事情,内容低俗,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比如共享单车开锁漏洞、未成年人生孩子、炫富,一些视频制作者不择手段地博取眼球、博出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这些不良短视频让青少年觉得只要有爆点、爆款,没有知识也能赚钱,上学没有用。”

 调查显示,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


朱巍认为,视频的筛选、推送不能仅根据流量,必须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向上向善的互联网文化,引导青少年明辨善恶美丑。

张琳认为,平台自身应该对产品保持高追求,推荐优质内容,在后台要设置审核机制,同时减少广告。用户要有道德意识,多传播正能量。

“除了看到短视频有害的一面,也应该想办法让好的、有利教育教学的短视频获得学生关注。”金红梅认为,老师可以利用短视频进行教学。“比如数学老师,可以将某一方程式的思想或有关故事放进短视频,利用其教学,让学生感受学科文化之美”。

关于治理短视频乱象,调查中,63.8%的受访者希望网信办连同有关部门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61.9%的受访者建议对未成年人注册短视频平台、浏览短视频进行限制,其他建议或期待还有:完善网络内容管理机制(57.2%),平台自律,推荐优质合法内容(47.7%),明确短视频平台发布商业广告的合法范围(38.9%),平台加强内容审核(35.6%),为用户提供举报渠道,并及时处理(26.2%)。

朱巍认为,短视频平台使用什么样的算法、怎样的推送模式必须要明确,甚至需要主管部门去审核,进行专门法律规定。此外,平台的主体责任必须落实到位,光靠自律是不够的。“比如未成年人不能做主播这一条,早在2016年12月1号国家网信办出台网络直播相关规定时就明确过。如果立法比较慢,那就用判例的方式,用快速的、严厉的方式来治理”。

受访者中,00后占2.3%,90后占29.7%,80后占51.6%,70后占12.4%,60后占3.4%。学历为初中的占1.4%,高中的占8.6%,专科的占21.7%,本科的占62.0%,硕士研究生占5.6%,博士研究生占0.6%。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0%,二线城市的占43.7%,三四线城市的占20.1%,城镇或县城的占3.0%,农村的占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2、抖音现在很低俗,低级趣味,对吗?

嗯,我也这么认为的,抖音有一些确实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有借鉴,但是我觉得像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啊什么的里面的搞笑的,炫富的,甚至还有什么小哥哥小姐姐的啦,各种演,让人觉得很无聊,很低俗,感觉很多的视频里的人连一点根本的价值观都没有,容易误导未成年人,希望国家什么时候能着手治理一下现在的这种社会风气!!!

3、怎样看现在的短视频低俗视频的详细说明?

现在的短视频低俗视频可能是影视行业发展的快,然后就质量不高吧。

4、你是怎样看待短视频上的低俗文化的?

对于那些低俗文化,我们应该加以管制不让它们流入到社会,这一方面,市场上的一些软件都是有责任的。

5、快手的视频为何如此肮脏和低俗?

快手的短视频碎片化阅读恰好符合当今井喷式的网络信息发展,几十秒的眼瘾过的短暂满足,管理起来相当复杂。说白了越是肮脏低俗越有人去看,其中的很多内容并非表演者真正想要去表演,几十万的观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不知多少人抓住这个商机进去偏远落后的农村山村用钱来迫使他们做出各种出格行为(包括吃各种恶心食物,自虐,性,以及各种低俗表演)其中的黑色产业链逐渐形成,为了钱买一帮小丑作为演员来牟取暴利,受害者是他们,而我们始终是埋在鼓里的无知观众!

6、短视频该如何监管才能不“短”?

“海草舞”、“手指舞”、“抖肩舞”……对于经常浏览短视频的网友来说,这些词汇并不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一批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改变了数亿网民的使用习惯。短视频平台与之前风靡一时的直播行业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充斥着低俗信息,同样培育着网红经济,同样引起青少年沉迷,同样需要重拳治理。

一项调查显示,有49.1%的受访者每天花费半小时以上浏览短视频,而有66.3%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网上发布过自己拍摄的短视频。此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去年短视频领域以127.1%的增速位列第二,仅次于共享单车,并且以40.3%的用户粘性首次超越视频领域,成为市场“新宠”。

然而,在那些多则几十秒,少则数秒的短视频中,真正反映现实生活、记录真善美的寥寥无几,多半不是自虐式吃异物就是无厘头搞笑等恶搞猎奇的视听画面。有的打着表演才艺的幌子,借助夸张妆容或奇装异服迎合猎奇心理;有的夹杂“荤段子”,以色情露骨内容打起擦边球,一些短视频平台已沦为低俗秀场。

盲目模仿、恶搞低俗、内容涉黄……渐成网络新宠的短视频,日渐暴露其良莠并存的内容生态现状。一些短视频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内容形态两种特征,迎合了受众填补闲暇时间的需求或获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某些内容已经触及了法律底线。短视频低俗化现象泛滥,归根结底是平台为了短期变现快速获利而无所不用其极。面对动辄数十亿的市场规模,早就让不少失控失序的平台急火攻心,在野蛮生长期选择了“下三路”发展。但凡监管稍有疏漏,利益驱动之手就会赚得盆满钵满,而短视频平台为了利益,往往对某些低俗内容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受众群体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一方面,短视频的受众群体更下沉,多为年轻边缘群体,而平台无形之中得想尽一切办法适合他们的口味,让他们在低俗文化中聊以自慰。另一方面,短视频低俗流行,会混淆网络平台应有的价值判断标准。用户对低俗内容争相模仿导致其流行和广泛传播,这既与主流流行文化相背离,也会导致年轻受众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错误认知和价值判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长足发展,用户尤其是年轻受众正逐渐从围观走向参与。与“拍客时代”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网络直播相比,短视频的技术门槛更高,其传播不是转瞬即逝的,有些平台为拉动流量,推出低俗短视频,正陷入雷同空洞的困境。虽说一些用户为追求感官冲击,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包含低俗内容短视频的传播空间,但从净化网络空间计,短视频内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规定、尊重公序良俗为底线。

短视频虽短,监管不能“短”,整治低俗内容,不能仅靠平台把关审核,监管部门要主动治理、防患于未然,尽快完善针对网络内容管理和内容生产者的相关法规,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惩戒机制,形成对不良低俗以及违法违规内容上传者的威慑效应。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与短视频低俗文化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