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朋友说《新民晚报》整体转型为新媒体平台了。请问转型的平台叫什么名字?
这个我晓得,叫“新民邻声“,现在各大各大应用市场"新民邻声"APP已正式上线,你可通过搜索下载“新民邻声”APP。下载使用一下。这个APP很强大。
2、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转型
以开放的平台思维,再造资源聚合力。互联网的平台思维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其精髓在于多主体共赢互利。体现在媒体信息传播上,就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形成具有强大整合效应的信息集群。
一体化的整合策略,拓展传播广阔度。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而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有机整合的乘法。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这就要求,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势必要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打破传统思维中对新媒体的调度都置于内容生产之后的惯性,改变新媒体只是延伸平台和延长价值的工具定位,必须要使新媒体的功能得以前置、内容得以渗透,让公众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变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正在打破封闭的报道模式,体现在三种变化上:其一,新闻的产品形态发生变化,“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将构成动态扩展的新闻产品,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互动信息将迅速汇聚并且反哺传统媒体内容;其二,新闻的生产形态发生变化,媒体内外广泛的公众参与将被纳入专业化新闻的内容生产中,同时通过用户需求而产生精准内容定位正在成为现实;其三,新闻的表达形态发生变化,新闻的专业选择和公众的个性观点,将共构新闻的表达形态,同时传统新闻对信息甄别、选择和解读的优势将发挥更大作用,并且“社交化”的运用将兼顾人们对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的准确性的需求,报道内容也将不仅仅停留在“信息”上,关系、情感、行为都可以是内容的一部分。
3、新媒体转型是怎么回事?新媒体转型的好处是什么呢?
新媒体转型是重传统的纸媒变为互联网形式, 新媒体转型的好处是多终端,全平台,无障碍阅读!让更多的网友能看到更多的新闻!
求采纳
4、观察郭全中:你有多专业,世界就会给你多大的舞台
2017年春节刚过,我发现忙着跳槽或转型创业的媒体朋友比往年多了不少。近期关注到南友圈・自媒社发起了中国首个“媒体人招聘季”,应该说击中了不少企业和媒体人的痛点,听说参与报名的媒体人和招聘单位均达近万人,还有30多家招聘网站、媒体人社群、创投机构和企业级服务平台也加盟其中。
当下,传统媒体的效益大幅度下滑,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有人主动离职寻找新的事业平台,也有人被动离职而不得不寻求转型。无论主动离职者还是被动离职者,心里对未来都有着这样和那样的疑问,媒体人能够成功转型吗?媒体人转型的优势是什么?又需要避免哪些问题?
传媒人转型是大势所趋
首先,传统媒体已经没有能力养活庞大的从业人员。在互联网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传统媒体“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正在坍塌,传统媒体尤其是市场化媒体的广告收入仍在经历“断崖式下滑”,不少传统媒体已经陷入巨大亏损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只能选择裁员或者降薪的方式来应对,这必然导致传统媒体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有转型能力的媒体人纷纷“用脚投票”选择主动离开,而没有能力的媒体人可能会被“扫地出门”。
其次,传统媒体转型也需要媒体人具备新能力。毫无疑问,随着互联网生态模式的快速形成,单纯的媒体业务已经难以养活自身,也就是说,单纯的“传媒业”已经难以成为产业。传统媒体纷纷选择进入互联网产业或者跨界多元化业务的方式来进行转型,如浙报传媒进军网络游戏和大数据产业业务,华媒控股进军职业教育等多元化产业,媒体人旧有的能力已经难以满足新业务的要求,必须更新自身的能力。
成功转型的案例比比皆是
绝大多数媒体人在转型时,心里都在忐忑不安,自己转型是否能够成功呢?还是让我们用媒体人的转型实践来作答吧。实践证明,各行各业都遍布着成功转型的专业媒体人。
曾在《浙江日报》和《国际商报》工作过的金建杭,曾在《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工作过的王帅,不仅成功转型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而且也在阿里巴巴上市时获得了数以亿计的财富,实现了财务自由。
曾在南方报业工作过的陈菊红、李甬、赵莹、陈峰、陈朝华等,原凤凰卫视的刘春,原新华社的王永治,原中国青年报社的李方,都成长为腾讯、网易、搜狐等互联网媒体的总编辑。原京华时报的张利东更是作为今日头条的合伙人,帮助仅仅创业四年多的今日头条实现估值过百亿美金。
在创业领域,媒体人的表现也有不俗表现:原央视对话栏目的罗振宇、原青年时报社的丁丰打造的二更、原外滩画报社的徐沪生创业的一条,估值都已经超过十亿元,在短视频领域风生水起;原南方都市报的方三文的倾力打造的雪球财经在2014年就已经完成C轮4000万美元的融资,原南方都市报的喻华峰的本来生活网2016年又获得了1.17亿美元的融资,原新京报的罗旭创业的纷享科技也于2015年获得1亿美元的D轮融资。
自然更不用说,湖南广电的刘昼创立的达晨创投已经成为我国基金业的重量级机构,原SMG的“黎叔”黎瑞刚更是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名满江湖!甚至在教学科研领域,范以锦、胡泳等都取得了值得学界重视的成果。
专业媒体人具有显著的优势
认真研究媒体人成功转型的案例,专业媒体人绝不必妄自菲薄,其转型至少有三大优势。
首先,对新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媒体的本质是记录世界,这就需要媒体人时刻把握最新发生的信息,而专业媒体人不仅仅去记录信息,更是去寻找信息背后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洞察新的趋势和机会,及时把新机会转化为自己的创业行动。
其次,具有深厚的人脉资源。媒体人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这就要求和包括政界名流、著名企业家在内的各行各业人士打交道,作为有心之人的专业媒体人就会积累下丰富的人脉资源,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
第三,熟谙传播规律。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传播”时代,无论是巨无霸企业还是刚创业的小企业,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离不开传播,而这就需要深刻理解并能熟练运用传播规律的专业媒体人加盟,以更好地传播品牌形象和进行危机公关。
成功转型更需要“断舍离”
当然,能够成功转型的媒体人,无论是在传统媒体岗位还是在新岗位,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专业”,都进行了“自我革命”,以更好地满足新岗位的要求。
首先,“甲方”心态。 媒体人尤其是从事采编工作的媒体人,在转型之前是彻彻底底的强势“甲方”,特别是在传统媒体日子红火的时候,更是被各方供着、求着,但是一旦自己转型到企业,自己自然就会变成相对弱势的“乙方”,如果不能从“甲方”心态转变为“乙方”心态,必然遭遇滑铁卢。
其次,忌空谈,重落实。 媒体人可以在媒体上夸夸其谈,却难以从实战中检验自己的真实能力,但在企业实践中,一切都要看实战说话,正可谓“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第三,强化自律性。 相对于一般企业,媒体的作息相对不规律,媒体人也相对自由散漫,而企业却要求相对严格的自律性,如果媒体人不能建立起较强的自律性,就会感到有人专门和自己作对,处处难受,工作自然也难以开展。
第四,补齐自身的能力短板。 媒体人的优势很突出,但是其短板也很明显,这就需要媒体人通过自己持续学习来补齐短板。
对于那些能力欠缺的媒体人,这是最坏的时代,而对于专业的媒体人,这是最好的时代!
作者简介
郭全中
1976年生,安徽临泉人,现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会秘书、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战略运营部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大数据、传媒经济管理、集团公司管控 等。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科研工作站博士后。
主持了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战略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3项一般项目以及1项世界银行项目。
在《中国记者》等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在传媒战略、传媒管理、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其中,有4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10余篇论文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省部级奖项2项,多篇文章获得其他各种类型的奖励。
现为上市公司华闻传媒、华媒控股独立董事,多家传媒公司顾问。
“全中看传媒”由资深媒体人郭全中及其团队共同运营,致力于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TMT创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5、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如何走融合转型之路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6、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如何做出新媒体的“新”?
互联网公司讲究基因论,要做新媒体就得有互联网基因,但这一点往往是传统媒体最缺乏的。所以从术的方面来说,新媒体要做好,关键是和传统媒体分开建设团队,包括编辑、运营、策划等等,尤其团队负责人最好是互联网出身,有互联网基因,身份至少要和纸媒的主编相当。
7、面对新媒体冲击纸媒如何谋求出路
原则
传统平面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开通了互联网和手机版的报纸或者杂志,而在于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平台和新的传播方式去满足更多受众的愿望及需求,将体现报纸价值的基础——读者请回来,将报纸赖以生存的广告商吸引回来,将我们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报纸,以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多地销售出去。这就绝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平移,而是要创造一种崭新的、立体的跨媒体营销方式和经营方式。所以,发展纸质媒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方能有效的促进媒体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吸引更多的读者;能更好地提升广告的价值,吸引广告商;实现报纸向跨地区、跨媒体的发展目标;进行多媒体的整合营销,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