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媒体用语新规定

媒体用语新规定

发布时间:2020-10-03 23:21:56

1、什么是媒体专业用语

什么是媒体专业用语
开机率
家庭开机率(HUT或Household Using TV)
在特定时间内,所有收看任何电视节目的家庭占总(电视)家庭数的百分比。

个人开机率 (PUT或People Using TV)
在特定时间内,所有收看任何电视节目的人口占总(电视)人口数的百分比。

收视点
目标收视听众收视点(TARPs)(Rating or Target Ratings)
在特定时间内,有机会看某个广告的目标收视听众收看某电视频道占总电视目标收视听众数的百分比。

家庭收视点(Household Ratings)
在特定时间内,收看某电视频道的家庭占总电视家庭数的百分比。

个人收视点(People Ratings)
在特定时间内,收看某电视频道的人口占总电视人口数的百分比。

总收视点
GRP
1个GRP为目标视听众中的总接触人数占目标视听众人口的1%,目标视听众通常以人口变项作为定义。尽管GRP这一术语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在某些地区的市场中可能使用不同形式的术语来表达同一含义,如英国使用TVR表示电视收视率,而亚太地区则普遍使用TARP(目标收视听众收视点)。

GRPS
对一项广告活动(或电视节目)总体视听众暴露的测量,GRPs 通常表示为接触人数在目标视听众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方法为:100 X (总接触人数/ 目标视听众总人口)。GRPs还可通过将以百分比表示的净到达率喝平均OTS相乘来计算。GRP总数通常会超过100,因为同一人可能会重复暴露于同一广告。

到达率
到达率 (Reach)
在特定目标视听众中在特定时期内有机会看到或听到一则广告或广告活动的比例。也称为“覆盖”或“覆盖范围”。

有效到达率(Effective Reach)
满足了有效暴露频次的目标视听众比例,规定为在某一时段内收看机会OTS的起码次数或范围(如4+OTS或2-6次OTS)。如果目标视听众有机会收看同一广告2-6次,则此排期的有效到达率时有机会接触广告2-6此的目标受众百分比。

接触频次
频次(Rrequency)
视听众以一定频率暴露于一个载体的平均次数,以百分比表示。

广告视听机会(OTS/ OTH)
在某一目标视听众中宣称(在受众研究中)有机会收看或收听某个广告的人口数值,例如,某杂志典型刊物的读者,可被视作有一次机会看到该杂志上所刊登的广告。视听机会可以表示为到达视听众中的平均OTS,例如,80%有5次的平均OTS;或以特定接触频次表示,4+的到达率为45%的视听众至少有4次收听或收看到该广告的机会。不同媒体定义OTS/OTH的方法不同,因此不宜比较不同媒体间的OTS。

平均接触率(Ave. Frequency)
在一个媒体排期计划中,(根据受众研究)在至少会接触一次广告的目标人口内表示有机会接触到广告的平均次数,可测量出暴露于一个媒体执行方案的人口中平均每人的接触次数。例如,一个媒体执行方案提供70%的到达率,平均OTS为4,即70%的目标人群每人平均接触到广告4次。一些人可能多于4次,另一些人可能少于4次。计算:总收视(以千计)除以净到达(以千人计),或总收视点除以净到达率百分比,通过接触率分布分析可以获得特定接触率的视听众到达率。

有效频次(Effective Frequency)
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广告效果理论,认为视听众在多次收看同一广告后才会采取行动。大多数广告主希望在一定暴露水平或OTS水平上达到最大的净到达率,如达到2+或3+的到达率。通常认为这也就是“有效到达率”。一些广告主进一步设立了一个“频次通道”目标,在一定的有效接触频率可被描述为媒介目标中所规定或媒介策划人员所建议的可完成传播目标的最佳视听众暴露水平。有效接触频次排期方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是近期策划。

收视点成本
收视点成本(CPRP或CPP)
实现目标视听众一个GRP所需成本,等于活动总成本除以GRP数。

千人成本(CPM/CPT)
在特定目标视听众中,每接触1000人所需成本,等于活动总成本除以以千为计算单位计算的总接触人口。

印刷量(Printed Volume)
一份刊物每期实际印数的份数。

发行量(Circulation)
印刷媒体每期实际发行到读者手中的份数(包括售出或免费赠送的份数)。由行业指定的独立稽核机构提供的发行量数据比出版商自己声称的发行量数据具有更高可信度,由于后者未经第三方独立验证,因此可能存在超报现象。

阅读率
基本阅读率(Primary Readership)
主动购买某出版刊物的读者阅读率或者是免费出版物的收件人,他们一般比读物接自别人手里的读者对出版物显示更强烈的兴趣。

平均每期阅读率(AIR或Average Issue Readership)
在某一段时间内,根据宣称曾“阅读过或看过”一期或多期某印刷媒体的受访者,而统计的阅读人口数量。回溯时段为自调研问卷执行当日起,根据出版物实际出版间隔回推。例如根据上一个月情况,询问月刊阅读率,据上一周情况,询问周报阅读率,据前一天情况询问日报阅读率。

传阅阅读率(Pass-On Readership)
出版物除“购买者”和“免费收到出版物的人”以外的读者。

重复到达(Duplication)
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介载体或接触相同广告超过一次的视听众数量。也可以百分比表示。

传阅率(Pass Along Rate)
印刷媒体平均每份所接触的人口数或百分比。

覆盖率(Coverage)
媒体在特定时间内所接触的人口百分比。特定时间一般为昨天、过去一周或过去一月等。接触的定义会根据不同的调研公司而由所不同。

组成
视听众组成(Profile或Composition)
指特定时间内,特定媒介载体视听众的组成结构,以每一部分视听众(例如年龄组)占总视听众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媒体占有率
媒体比重占有率(SOV或Share of Voice)
指品牌的媒体投放量占总类别媒体投放量在个别市场的百分比。计量单位一般为GRPs(电视)或接触人口(其他媒体)。

媒体投资占有率(SOS或Share Of Spending)
指品牌的媒体花费占总类别媒体花费在个别市场的百分比。计量单位为金额。

集中购买代理商
广告代理商(Agency)
一个代表广告主的机构,为客户的市场推广活动提供广告创意、客户策划、媒介策划和购买服务。大多数代理都是法律实体并对客户承担财务责任。

集中购买代理商(AOR或Agency Of Record)
替服务于同一个广告主的广告代理公司购买媒体的媒体代理公司。

媒体的行情模式
连续式(Continuis)
指全年无休、没有高峰、低谷的媒体露出方式。所谓全年无休并不一定是每天都必须有媒体露出,而是全年当中没有出现具有影响的空档(约2周),没有高峰、低谷,且露出比重没有明显的差异。

栏栅式(Flighting)
指时上时下的露出模式,广告波段之间出现显著的空档,当然每个波段的比重并不一定必须完全相等。亦称跳跃式或间竭式。

脉冲式(Pulsing)
介于持续式与间竭式当中,全年露出但在露出的高低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的形成模式。

2、广播媒介对语言有哪些具体要求

广播新闻性信息声音产品的传播应“回归”身心合一式的人际传播状态
广播是一种情感媒介。广播媒介的传播主体“讲述”新闻,用户“倾听”新闻,抑或是,用户“倾诉”心声,传播主体与其对话。传受之间虽然被电波或新媒体平台相隔,但对话却可以“无处不在”。

广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研究它要放在大众传播的框架之中。但是,传受身份的平等以及声音介质的传递包含着人际传播的特质。所以,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传播主体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研究可以放在人际传播的维度去探讨,而且基于这种维度的研究,是为了让广播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经验证明,“高八度”式的声音传播让听众厌恶,“端腔作势”、“高高在上”式的广播新闻产品让人唾弃。

中国播音学将语言表达样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和谈话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播的新闻产品多以播报式进行“生产”,即便是一些脱口秀类的“说新闻”节目和评论员点评新闻内容,他们的有声语音表达样态依然有明显的念稿子痕迹。
人际传播强调“心与心”的交流,它更符合情感媒介的特质。广播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表达应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传播主体缺乏语言表达的对象感和交流感,是其有声语言表达创新的阻力。

用户基于智能化接收终端收听广播,多数是要戴上耳机收听的,或在相对封闭的卧室等环境收听;即便是传统的收音机和车载广播,用户的收听行为相对于一家子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是有所不同的。用户使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性的行为,广播融合互联网之后,更让人际传播的特点显现出来。

媒介融合不单单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也是传受之间的相融。不矫揉造作,尊重他者,传受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让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产品更具融合特质。

从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当下不少广播记者播报口述录音报道多是机械式的“念稿子”,语态流生硬。新闻产品的有声语言表达需要基于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清晰的表达;但是,像一些记者的普通话等级达不到一级乙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收听效果。

即便是像早新闻、晚联播等新闻播报类节目,传播主体也要注重语态的改变,让播报更亲和,更具交流感与对象感。

传播主体不仅仅要在新闻文本的写作上力求人际般的交流,更要突破播报式的禁锢,让“说”新闻、“聊”新闻的行为成为常态。
02
在新闻现场传播的连线报道既要“逻辑清晰”,又要“见人见事”
近些年,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典范当属第十九届(2009年度)中国新闻一等奖作品《挺近映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记者王亮和救灾官兵一起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登上冲锋舟赶往汶川。他们行至狗脚湾峡谷时,突遇山体塌方,此时,冲锋舟发动机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冲锋舟被汹涌的江水冲向岸边,为躲避从数百米高的山崖上滚下的巨石,王亮组织战士改用手划桨紧急自救。冲锋舟经过1小时30分钟水路行进,驶抵阿坝州铝厂,山体塌方淤塞了前方的河道,王亮又背起沉重的采访设备和救灾官兵一起弃舟徒步前行。挺进映秀的过程中,王亮克服余震、塌方、泥石流、饥渴、体力透支、伤痛等困难,边走边用卫星电话连线发回动态报道。最终,王亮于13时到达受灾最严重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初步了解灾情后,他于13时47分18秒通过海事卫星电话接通中央电台直播间,用急促、疲惫的嗓音直播报道了这则所有媒体中最早从震中现场发出的消息 。

除了题材重大和独家首发的两个特点外,这则连线报道还有两个特点是值得广播媒介传播主体学习借鉴的:一是记者的连线是真真切切的现场直播报道,从新闻现场传递出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二是记者播报准确到位,一气呵成,传递所见、所闻、所感,既有对现场环境的准确描摹,又有对新闻细节的到位捕捉,令听众“身临其境”。

不过,我们更应看到一种常态:众多广播传播主体并没有在现实中发挥出连线报道应有的品质。笔者发现,不少广播媒介的做法是让记者、编辑提前报题,或者由值班领导派题,记者、编辑除了提交导语外,还要自己拟定两三个小问题,届时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值得商榷的是,一些记者在连线报道的时候,并不是在现场完成的,不少人的表达都是在“念稿子”,听觉效果是非常死板、生硬的。

广播连线报道的创新空间要建立在现场即时性地播报内容的这一基础之上,发挥采访对象的作用。

见人、见事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倘若广播媒介的连线报道都只有记者一人,那么,独具特质的现场感便不会体现出来。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在连线报道中加入采访对象的音响素材是十分必要的。

以笔者报道《“菲特”台风给浙江宁波余姚造成重创》为例,笔者在某一晚挖掘了一个医护人员转移病人的选题。笔者一路跟随,在浙江之声的特别直播节目中连续报道事情的进展,并现场对话抢救病人的医生、护士和救援队队员。这样的连线报道比记者单纯播报要立体化、生动化,提升了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时长在两分钟左右的上述这种形态的连线报道十分适合在传统的音频流传播渠道和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用户不会产生听觉疲劳,还能形成与记者同步在现场的“身临其境”效果。
03
“还原新闻现场”和“运用特写镜头”是口述录音报道的创新手段
除了要在连线报道上强调现场感之外,口述录音报道倘若能践行这样的理念,还原现场实况,凸显出活灵活现的广播新闻文本特质。

目前,口述录音报道的记者口述部分多是记者后期依据文本录制的,如果像上述的“菲特台风给宁波余姚造成重创”等这类事件性报道也能采用新的模式,也会提升稿件的呈现质量。例如,笔者采写的《余姚大水:一场众人接力的生命救援》这篇稿件,便是上文提到的现场连线报道内容的另一种表达版本,是精选采录全现场播报、同期声的结构化文本呈现(即从现场采制的全部音响中进行剪辑)。

另外,细节特质的呈现也是新闻广播频率传播文本的一大创新空间。

一般的口述录音报道长度为1分钟到4分钟,根据广播线性传播的特质,文本多是提示性的。而从具体的实践创作经历来看,细节的张力更易于吸引用户的收听,这更需要记者在文本的写作上开动脑筋,像口述与音响的比例如何根据选题内容进行分配,细节的刻画如何与主题相容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曾尝试过运用实况音响呈现新闻特写的方法,采制广播新闻文本,并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014年杭州的“7·5公交车放火事件”发生后,伤员牵动着大家的心。来自北京的女孩欣欣受伤严重,7月11日刚巧是她的农历七岁生日。受伤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与祝福。

笔者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欣欣爸爸沟通之后,穿上隔离服,并对采录设备消毒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全程采录。笔者采用特写式传播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北京女孩欣欣在医院救治过程中的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音响素材感人至深,不少听众、网友为之落泪。欣欣一家三口的座右铭贯穿全文,他们积极、乐观地应对灾难的精神鼓舞人心。

在采写手法上,笔者运用“广播蒙太奇”,音响与音响之间通过记者的旁白讲述,灵活轻巧地实现了过渡转场,结构错落有致。每一段音响作为一个蒙太奇片段,充分地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构建了欣欣这个特殊生日的温馨场景。这篇作品还采录到电话语音和微信语音的素材,全方位地还原了欣欣妈、老师、同学祝福欣欣的过程。笔者回到台里后,迅速整理长达一个小时的音响素材,精心剪辑音响片段,进行配音制作,及时地在浙江之声《浙江新闻联播》节目的重要栏目“焦点直击”首播。

这篇特写播出后,音频内容还在浙江之声官方微信等平台上进行传播,像微信的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听众、网友纷纷给这个家庭点赞、打气,有网友点评:“稿子写得好,都是小细节,又都是信息量,听一遍流泪一遍,感动于这一家人面对灾难的顽强,同时,他们又是乐观的,喜欢他们家的那句座右铭‘生活是一个惊喜接着另外一个惊喜’,希望其他伤员也能像他们一家坚强地渡过难关;还有,浙江的医护人员太给力了,没有他们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呵护,也就不会有这么动人的故事。”

04
结语
即便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媒介,其新闻性信息传播的逻辑起点依旧建立在以传播声音这种符号为基础。劣质的新闻性新闻有声语言传播会影响传播效果,甚至更会降低传播主体所在的广播媒介的美誉度,进而导致用户流失。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写道,“收音机直接地、面对面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提供一种作者或讲演者与听众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这就是收音机直接的一面。这是一种类个人的体验……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一些基于声音符号传播的广播新闻性声音产品没有很好地运用“心灵与社会的共鸣箱”的特质,一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新闻文本及其表达,让用户难以接受这样的传播,而交互式的新传播渠道(平台)又为广播与用户搭建了“心与心传播”的平台,加之广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传播属性,其在传播文本及其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表达上进行创新,会让其情感特质更好地作用于用户,提升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的传播效果。

与媒体用语新规定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