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如何?
现在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过去的媒体有很高的的门槛,甚至只有官方的人员才能发布,但是如今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媒体的传播出口,小到大家的朋友圈,大到自媒体平台或者自己的网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击采纳哦!
2、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都包括哪些?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广义的新媒体包括两大类:
一是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终端等;
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前已经存在,现在才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例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狭义的新媒体仅指第一类,基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媒体形态。
(2)新媒体与科技扩展资料
实际上,新媒体可以被视为新技术的产物,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最新技术均是新媒体出现的必备条件。
新媒体诞生以后,媒介传播的形态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诸如地铁阅读、写字楼大屏幕等,都是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移植到了全新的传播空间。这种变化包含如下几个技术元素:
首先,数字化的出现使大量的传统媒体加入到了新媒体的阵营,这一改变主要呈现为媒体的技术变革,不论是内容存储的数字化,还是传播的数字化,都大幅度提升了媒介的传播效率。
其次,媒介形态也因新技术的诞生而呈现出多样化,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电子阅读器等均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移植到了新的媒介平台上。
3、网络与新媒体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网络与新媒体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网络与新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该专业是对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进一步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创新设计及运营战略》一书中指出,一个网络与新媒体应用产品要最终推向市场,一般要经历用户心理、需求和行为分析,应用模式创新设计,运营战略制定,应用系统分析,应用系统设计(包括信息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软件设计等),以及应用系统开发与实施(程序设计)等基本环节。其中应用模式创新设计是一种最具战略性的关键环节。我们能否培养出杰出的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学生能否在未来不断创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型应用模式,关系到在中国网络与新媒体事业发展的未来,关系到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网络与新媒体应用发展潮流的引领者。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该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4、新媒体与多媒体的区别
“多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
“多媒体”与“新媒体”这两个词很新,后者显得更加时新。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
对于“新媒体”概念,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目前主要指报刊、广播、电视等)的新出现的传播形式,目前主要指互联网、手机、户外媒体。
5、应用了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
新媒体技术:
这是一门新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新媒体的应用方法及领域!
目前新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发布系统方面,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如果满意记得采纳哦,谢谢~~
6、新科技和新媒体会带来什么新的沟通途径?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谢谢!给我加分吧!亲!
好吧,我补充一个:
有别于传统传播媒介的新媒体,核心是运用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它更多依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丰富性、易检性和多通道传播等构成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使人类在知识膨胀、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强烈感受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巨大便捷,沟通方式和途径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7、新媒体技术专业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在本人就读于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讲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物联网和新媒体的区别是什么
物联网和信息传播的结合会产生下一代新媒体,包括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所以物联网和新媒体的关系概括起来可以说物联网为新媒体的产生边界上进行了维度的扩展,新媒体又对物联网产生一种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物联网对于传媒来讲在信息社会的信息基础之下为我们国家的信息传播拓展了新的疆界,物联网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当前物联网正在寻求物联网应用方面的突破,传媒领域也为了获得受众的发展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两者是有一种密切的关联的。
第二、在传媒领域可以为我们国家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持,物联网在中国目前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火”,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今年国务院也发文强调我们必须要健康有序的发展,这个过程离不开传媒领域的梳理和引导。
第三、物联网和传媒在未来人才需求上可以形成对接的接口,我们必须使信息技术的从业人员同时具有人际传播的素养,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传媒和科技的融合也是必然要发生的一个过程。
第四、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看到物联网和传媒在深远方向上的一个融合,传媒代表了大众化和信息化的一种载体,而物联网又使得万事万物进入到信息互联当中,这两者都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之下,使人类所生活的空间更为有效的互联,到最后两者的发展必然会密切的结合到一起。
9、科技和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社会的
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另外,新媒体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等,正像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