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发展新闻数据化

新媒体发展新闻数据化

发布时间:2020-09-29 18:07:56

1、如何用数据分析,搞定新媒体运营的定位和内容初始化

一、首先在新媒体账号建设之初,做好定位工作,避免后续运营中缺乏“同理心”的操作。一般来说,对公众号进行定位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有利于选择公众号名称;

有利于生产内容,便于我们围绕一个主题去创造或寻找每天推送的素材;

便于我们根据主题积累目标粉丝,也就是发展精准用户;

便于后期的盈利(大部分公众号的运营都是为了获得盈利),经定位获取的大量精准粉丝可作为广告投放的“筹码”;

有利建立清晰的账号形象 ,打造独一无二的公众号品牌。

二、获取目标人群的基本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选择合适的用户信息获取渠道;

由于公众号还未建立,因此用户相关数据不能通过直接获取,这里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间接得到。这种第三方渠道要符合2个条件:目标用户量/粉丝量基本相同,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

拥有的用户量/粉丝量足够多,具有代表性;

活跃度较高,所获得的信息具有时效性。

间接获取粉丝信息;

目标人群的“画像”信息提取

(1)目标人群的年龄分析

(2)目标人群的性别分析

(3)目标人群的地域分析

(4)粉丝的兴趣图谱及情感需求分析

获取粉丝的阅读偏好信息;

公众号的定位与内容初始化;

根据上面对目标人群的基本信息及阅读偏好进行间接获取后,综合得出结论。

2、如何做新媒体数据化运营

目标人群的“画像”信息提取

(1)目标人群的年龄分析

3位作家单条新媒体文章对应粉丝年龄分布

从上图可以看出,韩寒、郭敬明和李尚龙的微博粉丝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9-24岁”这个区间,这是“第一集团“,而“第二集团”是“25-34岁”这个年龄段区间,而韩寒的粉丝年龄段“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人群相差无几,不过这也好解释,他的文风犀利但有深度,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比《后会无期》与《小时代》系列、《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即可知)俘获广大80后粉丝有关。

综上所述,该公众号主要面向人群是19-24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次要人群为25-34岁,据一般常识判断,粉丝群体应涵盖学生群体(高中生、大学生)、白领群体。

(2)目标人群的性别分析

3位作家单条微博对应的粉丝性别分布

据上图可知,几位作家对应的粉丝群体的性别主要以女性为主,尤其是郭敬明和李尚龙的粉丝群体女性占比极大,分别达到90%和75%上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上分析。

综上所述,该公众号面向的人群主要是女性群体,加上年龄特征,即女青年。

(3)目标人群的地域分析

3位作家单条微博对应的粉丝地域分布

关于粉丝地域分布,笔者是想找出几位作家人群的共性分布区域,缩小地域范围,在几个区域进行集中发力,到时可以着力找当地的畅销文学、事件、人物等内容素材信息,打造粉丝群体喜闻乐见的文章;抑或找到当地有影响力的自媒体进行推广和互推;后期盈利变现也能有的放矢。

上面可以看出,上海、北京、广东三地的粉丝较多(当然也不排除这里的互联网发达,网民较多…),这里可以作为主攻区域。

(4)粉丝的兴趣图谱及情感需求分析

这部分需要对上述3条微博的互动粉丝的兴趣标签进行整理,并利用censydiam模型进行分析。

将三条微博的粉丝兴趣标签进行优先级赋值和归并计算,找出得分较高的前10个兴趣标签:

对粉丝兴趣标签进行处理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公众号目标人群的10个最重要的特征,关于它的用户,笔者将在后面提到。

再经处理,得到如下“兴趣-行为动机”对应表和最终的3类主要情感需求象限。

3条微博粉丝的“兴趣-行为动机”对应表

目标人群的情感需求在Censydiam动机分析模型中的反映

由上述分析可知,公众号的粉丝的情感需求在Censydiam消费动机分析模型主要对应模型中的3个象限,即“享乐/释放”、“舒适/安全”和“个性/独特”。这三类情感需求象限其实对应的是三类不同的粉丝群体,所以在后续的公众号定位及栏目规划时需要兼顾三者的差异性需求。

好了,通过间接手段,我们获取了目标人群的用户画像,了解了他们的基本特征,这对我们进行公众号的内容规划、风格调性和粉丝获取渠道都很有帮助。

然而,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来说,仅有上述信息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还需要确认目标人群的阅读偏好,知道哪些内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据此可以“投其所好”。

3、大数据与新媒体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大数据给新媒体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大数据之所以可能成为一个时代,在很多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八面出击,处处结果的社会运动,而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数据产生于各行各业,这场变革也必将影响到各行各业,因此,机遇也蕴含于各行各业。致力于IT创业的人们紧紧盯着这个市场,洞察着每一个机遇。
数据对于科学进步有推动的作用,而海量数据对数据的分析既带来了机遇,也构成了新的挑战。随着大数据的迅速发展,许多企业开始着手于大数据分析项目。大数据的能量和其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优势已经逐渐显现,现在大数据已经成为商业智能、分析和数据管理市场领域中讨论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当然也是最热门的流行语之一。
如果说云计算主要提供了强大的后台运算能力,对大众来说,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大数据却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大数据应用随处可见可感可知。
未来会在内容自动采编、智能个性化推荐、数字化设备皮肤化(可穿戴设备、人体植入式设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跨平台(SEM、展示广告位、信息流广告位、订阅推荐位...)、跨内容形式(文本、流媒体...)、跨交易类型(用户付费订阅、用户付费购买、广告主付费推广、平台付费内容采编...)的内容交易所。

与新媒体发展新闻数据化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