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由双十一现象看新媒体

由双十一现象看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9-25 03:58:51

1、电子商务双十一现象的名词解释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光棍节)的网络促销日。在这一天,许多网络商家会进行大规模促销活动。 在网络直接搜索双十一就能出来的!

2、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双十一现象

如今的11月11日早已不是几年前网友用来调侃的“光棍节”。在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为主力军,京东、苏宁易购、当当、亚马逊等为配角的电商们的大力推广下,“光棍节”俨然已成为了全民公认的“消费节”。事实上,早在2009年,淘宝就率先发起了所谓的“1111购物狂欢节”,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当天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次年,淘宝延续上一年的营销方式,在11日当天收获了9.36亿元的销售额。2011年淘宝和天猫的销售额再次急剧飙升,达到了53亿元,其中天猫33.6亿元,淘宝19.4亿元。直至2012年,“1111购物狂欢节”又一次刷新了其历史记录。据统计至11月12日00:00为止,阿里巴巴集团“双十一”促销的总销售额达到了191亿元,其中天猫132亿元,淘宝59亿元。与去年相比,天猫今年的业绩同比增速为292%,而淘宝为204%。“双十一”当天,支付宝交易笔数超1亿笔,最高峰时处理交易数达20.5万笔/分钟。这些数据让人们在乍一眼看到时惊讶得合不拢嘴,而回过头想想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也的确曾为这些骄傲的业绩作出过小小的贡献。
“双十一”现象是营销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本文并不是要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阿里巴巴的营销手段的高明之处,而是试图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简单分析“双十一”快递爆仓的原因所在。

原理一:激励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因此,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利用节日做促销其实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营销手段了。元旦、中秋、国庆、圣诞,只要是个节日,我们都能看到商场里五花八门的打折促销。但是,“双十一”促销之所以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节日促销都要成功,就是因为电商们不仅仅采用了传统的价格激励,还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激励。
首先,别忘了11月11日最原始的意义是光棍节。而这一意义也被精通心理学的营销者们运用到了促销理念中。“光棍节,我们除了购物还能做什么”、“把谈恋爱的钱用来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趁着还没有另一半的时候尽情虐待自己的钱包吧”。很多单身的男女们并不是受到价格的吸引,而是被这样的带有浓重的惺惺相惜之意的言论给拉到了光棍节的购物大军中。
另外,大多数的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即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原本电商们就有一大群忠实的消费群体,即使没有所谓的“购物狂欢节”,他们也习惯了网上购物。平日常常要买的商品突然间铺天盖地地打起了折,这使得他们成为了最先受到激励的一批人。在他们状若癫狂的行为的影响下,他们周围很多原先并不了解这个活动,甚至几乎从不进行网上购物的人也不知不觉打开网页,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大捞一笔”。

更加重要的是,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在这种强有力的激励下会失去理性消费的约束,造成大量的过度消费。“光婚节妻子疯狂消费,导致婚姻危机”,“一女子光混节狂拍一万多元,用光全部积蓄”。节后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案例似乎有点极端,但也证明了,在全民消费的激励之下,很多人在光棍节当日的消费是超出了自己的预算约束的。

原理二: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定理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将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则是衡量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那么这种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弹性的。
11日当天,很多网店的商品折扣低至五折、三折甚至一折,我们也许会感到疑惑:他们真的能赚钱吗?还是不惜亏本也要随促销的大流?当运用需求价格弹性这一工具来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场促销大战中,大部分卖家的收益是远远超过他们平日里的收益的。
我们很容易就能推知,不同于大米、食盐这些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装首饰等的需求量往往极易受到价格的影响。当价格变动时,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将大于价格变动的比例,即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而针对这些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采取适度的降价手段将有利于提升销量,增加收益。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衣服、饰品、化妆品、家具等购买决策易受价格影响的商品,也正是“双十一”当天折扣最凶的商品。
总结
很多生活中的事物看似难以理解、琢磨不透,但运用经济学的原理便能很轻松地得到解释。就如这次电商们所创造的网络购物奇迹,深刻地体现了经济学中
的激励理论和需求价格弹性理论,而反过来说,这些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也为电商们此次营销策略的成功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3、你如何看待双十一?

双十一”数百亿的成交额再次验证了互联网改变世界的预言。但跟风式的突击消费与成熟、理性的大消费市场建设目标距离还不小,而且冲动之下,不少人也落入了“败金”的陷阱。“双十一”其实不过是商家“有需求要消费,没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消费”的营销手段,亦是一种假借节日之名凭空制造销售噱头的策略。商家无限放大了民众的消费需求,提供种种看似超值的消费便利,从而达到疯狂地利润攫取。
商家的本质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用相应的手段和策略去谋求利润本也无可厚非,而且消费者如果都以优惠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和需要的东西,并从中得到实惠,也称得上两全其美。但现实的状况是部分商家大打心理战,以打折、促销为名,实则暗中抬价,鱼目混珠,拿来促销的商品更是凤毛麟角,表面是回馈消费者,背后则是低价缺货,新款撤柜,旧款倾销,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消费者被大幅的价差假象蒙蔽了双眼,也失去了冷静的思考,非理性购物现象随之而来。一些“购物狂”听闻打折促销,便寝食难安,跃跃欲试,最终难抵低廉价格的诱惑,以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支出成为几百亿成交额的一名贡献者。这种非理性购物的后果不言而喻,贪图便宜如批发般买回来的东西,或是没有使用价值或是没有使用需求,最终只能将其尘封压箱或是扔掉了事。
客观地说,“双十一”最开心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电商业和快递业,而所谓捡便宜一样的心情说不定也只是种价差幻觉。其实,从经济理性消费角度看来,消费者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电商“双十一”一天可以大捞一笔,而你却要为他劳累一个月?
奉劝热衷网购的消费者理性选择、合理消费,冲动是魔鬼,与其在冲动清空购物车后看着“消瘦”的钱包,不如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4、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原理解释双十一现象

双十一如此疯狂,抢购只能说明我们的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富足,疯狂抢购说明人民仍然生活在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疯狂表示每个人仍然不是平衡的全面的发展,人家抢爱疯我抢诺基亚只能说明依然存在剥削依然存在阶级。

以上种种情形表示我国仍然离共产主义目标十分遥远,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在我儿子的有生之年能够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5、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说明双十一是引起需求变动还是需求量的变动,多谢大佬!

首先,要分清楚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前者是由于价格之外的因素的变动影响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后者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双十一是一个社会现象,不能单纯的归属于二者中的某一种。双十一节日中,各类商品网站通过降价的方式来吸引顾客,这是需求量的变动。同时,不乏由于顾客自身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上升或其它各种因素,这是需求的变动。
当然,如果作为单纯的题目,那就选需求量的变动。

6、双十一的由来

“双十一”即指每年的11月11日,由于日期特殊,因此又被称为光棍节。而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2010年11月11日前后,发生了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在淘宝上,众多商家推出5折优惠促销活动,2012年11·11购物狂欢节总销售额191亿,其中天猫132亿元,淘宝59亿元!然而这一纪录在2013.11.11再次被打破,全天销售额达到了350.19亿元。支付宝交易总额最终定格在350亿元。这相当于中国日均社会零售总额的5成。
总成交笔数1.71亿。

7、一篇关于双11现象的演讲

老师、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一个既新鲜又熟悉的话题,那就;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由怨气发展到狂欢的神奇;然而就在6年前,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光棍节”这个;那么淘宝的光棍节从2009发展到现在已经六岁了,;当然了在开启了“双十一”盛世的同时也开启了电商的;当然了,在剁手由电影特效镜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今年双十一的那些数字
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由怨气发展到狂欢的神奇节日是怎么来的。1993年,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在每晚惯例的卧谈中创想出了以即将到来的11月11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校园趣味文化,随着学生毕业进入社会,这种文化也由此慢慢流行起来。现在随着成年单身男女群体的庞大,以及群体活动和网络媒体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流行开来。如今, 11月11日已成为社会中广大”单身贵族”的节日。
然而就在6年前,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光棍节”这个趣味节日会有如此巨大的生产力。那时候,天猫还叫“淘宝商城”,京东还没崛起,苏宁和国美还专注于传统渠道,和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战斗力满格的光棍“剁手族”不同,那时候我们的许多前辈还只是一个安静的小光棍。到了2009年中下旬,淘宝商城为了做大自己的品牌,策划了一个嘉年华式的网上购物节,时间决定选在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但11月没有节日,只有被网友戏称为 “光棍节”的11.11。所以淘宝为了挖掘顾客户人群,决定以此为噱头,这才再创造了一个“光棍儿没事干就多买东西”的节日。
那么淘宝的光棍节从2009发展到现在已经六岁了,让我们看看经过六年的发展,双十一取得了哪些让人惊叹的成就

当然了在开启了“双十一”盛世的同时也开启了电商的疯狂“造节”狂欢:如今的购物节早已不再孤单,除了双十一外,还有“双十二”购物狂欢节、“京东618”、“苏宁818全民疯抢”、“唯品会撒娇节”??再加上传统的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全年的网上购物景象一派生机勃勃。 人们有了各种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和源源不断的消费冲动。
当然了,在剁手由电影特效镜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购正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购物节的日益增多,反应了国人的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日益成熟。双十一之后,不单单是传统节日,网络节日,趣味节日,甚至是数字稍稍吉利点的日期都成为了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今年双十一的那些数据
(见图表)
这些疯狂上涨的营业额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剁手党”们的默默 “奉献”,朋友们,你们是这912.17亿分之一吗,如果是,我想问一句,你的双手实现了你的梦想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剁手党们的相关数据分析
通过这些数据,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1、从“小众”到“大众”。从“双11”的狂欢到平时网购业务的不断扩大,已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的消费习惯和观念,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网购和互联网消费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大量的农村人也开始学会利用网络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
2、从“不接受”到“接受”。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中国人长期养成的习惯,则是储蓄,亦即把钱存放在银行,一点点地进行积累,待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用于购买住房、家具等“大件”商品,并做好防老、防病、防读书等的准备。
3、从“线下”到“线下+线上”(互联网+)。以“双11”购物狂欢为核心的互联网+消费,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中国的消费潜力还是很大的,只是没有找到打开消费通道的
钥匙。而互联网+消费,则极有可能是让中国人改变消费习惯、转变消费观念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
然而大家也看到,无论从年龄跨度,学历占比还是消费心态上来看,其实那些默默奉献地剁手党们很大一部分就隐藏我们当中,一个没有收入的人群,却充当了消费的绝对主力,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我们自身的消费观?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中的许多人真的是因为单身才参加购物狂欢吗?真的是为了排除寂寞才不得已选择购物吗?我们一方面抨击那些富豪们奢侈浪费的行为,一方面却尽情享受着大大脱离自身水平的疯狂消费,攒几个月的生活费就为买一台手机,降低半个月的饮食标准就为穿一件名牌的服装,这么做真的合适吗?供我们读书的父母他们能够拥有这样的待遇吗?,都说90后是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一代,如果我们把经历都放在了攀比的物质追求上,盲目追随着那些被热捧的名牌,各类消费产品,我们怎么有时间和精力活出自己的个性,怎么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我们都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不要求为家族扬名立万,也不能成为家族的吊车尾,成为别人瞧不起的啃老族,以后父母的双手年迈的无法再抬起来工作的时候,我们能给他们留下什么?能给我们自己留下什么?我们都曾经怀揣自强的梦想,为什么到了真正需要坚定立场,展现魄力的时候那么多人又都选择临阵退缩?
所以请不要再以安抚自我为借口,当我们在网络商城中纵情购物时我们的父母他们可能还在狭窄的办公室里熬夜加班,可能还在菜场为廉价的商品讨价还价,还可能在和难缠的客户们唇枪舌战。在确认那多如牛毛的网上消费清单时,多想想他们辛苦赚来的钱更希望我们拿来干什么。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以后形形色色的各类网上“双十一”中保持住自己的那颗理智的心,不要让那满满的购物车中,只有父母的苟且,和你拿来炫耀的所谓的诗和远方。

8、你如何看待双十一现象?请广泛查阅资料,就双十一现象中体现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做有观点的论述

过去几年由于业务量猛增,快递公司屡屡出现“爆仓”,快递变成“慢递”。那么今年双十一,快递业的“车轮”能否更顺畅一些呢?消费者的包裹,能不能尽快拿到手中?包裹质量能不能得到保障?
现象 双十一前,快递员请假、辞职时有发生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郑州市东三街与丰产路交叉口附近的圆通速递金水营业部。双十一的节奏正在这里显现,分拣人员和快递人员头也不抬,紧张地工作着。
从11月11日到11月20日,快递员都要处于双十一的节奏中,成千上万件货品会从四面八方涌来。“平时每个员工派送数量大约是八九十件,在双十一期间,将增加至二三百件,甚至更多。”一名快递工作人员介绍。
由于劳动强度太大,双十一前夕,会出现部分员工请假甚至辞职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年只有在一线城市才出现过,今年郑州也出现了。一名快递人员告诉大河报记者:“有些人宁愿不多挣那几个钱,也不想透支体力,把身体搞垮。”
据了解,今年双十一期间,国家邮政管理局在全国列出13个重点城市,其中包括10个省会城市,郑州是其中之一。“这说明了郑州在全国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业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省邮政管理局副巡视员张虎林指出,今年双十一,全省将有3万多名分拣人员和快递人员参与,比去年多出1万人。预计今年快件峰值为300万~350万件。去年,河南快递业的处理能力为250万件,而今年保障能力增加至400万件。

9、我眼中的双十一作文

论双十一后的经济
从2009年开始淘宝就发行双十一狂欢购物节第一次当天获得1亿的营销额,从09年到13年,双十一狂欢购物节屡试不爽。营业额从09年一亿到10年的9.36亿再到11年的53亿,在12年达到191亿,与此同时在美国,全美网购销售额达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8亿元人民币。与淘宝相比已经落后了两倍。如今2013年,淘宝营销额更是达到了350个亿。较去年相比也是翻了两番,四天后的今天,全国快递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淘宝总部的液晶显示屏上,一根一根的购物连线不断的连接着。
交通在快递公司的不断发货中加重了拥堵,一个个分站在不断分货理货。各大校区出现了一幕,每隔不远就会有同学手里拿着包裹,一个接一个。在这一片繁荣的现象后是网络经济的胜利还是社会的廉价化。
所有人都知道美国的消费能力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为什么美国人的购物欲望远远低于中国,或许大多中国人会说人多力量大,中国的购买人数多,或者淘宝已经融入生活。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商品的实际利用率,拿中国家庭来说,一个家里70%的衣服为妻子的。然后20%的为孩子的,最后10%才是丈夫的。妻子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购物欲望,还得拿中国现状来说。
在中国的中西部女性大多在生小孩后就没有了工作,以至于在家里搞家务,带小孩,然后管理家里的经济,不可否认这是中国现状。还有部分中国女性会在家周边寻找一份工作,这些工作普遍工资不高,大概每月平均在2000元左右。但在生活成本的提升中这点钱勉强能够用来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服饰。还有部分进入了公司,当起了白领。以上三类人最先接触到电脑并且用于网购的是白领。因为在工作空闲时,淘宝就成了打发时间的好地方。从08年开始家庭PC就不断涌入,到11年家庭电脑的市场逐渐饱满。所以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电脑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网购也以它的廉价和类型的齐全而快速打入市场,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话题说回来,以上条件的确立给女性淘宝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管何时,都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女性永远不可能不爱漂亮,这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网购就这么红火了。然后再逐级扩散,到现在的全民网购,从众心理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融入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肯定是离不开电商的推波助澜的,从一折到五折封顶。让消费者目不暇接,买了这件想买那件,以前购物车中的现在全部半价了,恨不得全部买回去。就在双十一的前几天,有一个实例印证了盲目性的存在。一男子为了防止妻子在双十一这一天又乱买东西,索性在十号将家里的银行卡都输错三次密码。问其原因,他说妻子在去年双十一买的面膜到现在还没有用完。这就能够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国人的理智了。
追其根本为什么网购这么火。除了以上的原因,还有一点非常值得讨论,那就是国内物价,在双十一狂欢购物节上,发生盲目购买行为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心里产生了如果不买就要再等一年的观念,这就从侧面反映了物价的过高。在美国,尽管生活成本高,但是他们的基本工资要普遍高于国内,并且物价低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全美购物要比中国低那么多了,这是对生活物资压力的缓解。所以这与去美国旅行的人在美国购买一大堆东西回来的原因一样,小便宜谁不想占。
如此我将双十一网民行为定义成:在高负荷生活情况下的减压购买。

在中国双十一网购节后给城市带来了经济形式上的繁荣,以前的名牌现在足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大街上衣着面貌的改变,让中国与世界近了联系。各种世界名牌成了生活的廉价货,品牌观念的淡化,等。

10、如何看待双11文化现象

“双十一”数百亿的成交额再次验证了互联网改变世界的预言。但跟风式的突击消费与成熟、理性的大消费市场建设目标距离还不小,而且冲动之下,不少人也落入了“败金”的陷阱。“双十一”其实不过是商家“有需求要消费,没需求创造需求也要消费”的营销手段,亦是一种假借节日之名凭空制造销售噱头的策略。商家无限放大了民众的消费需求,提供种种看似超值的消费便利,从而达到疯狂地利润攫取。

与由双十一现象看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