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管理的宏观管理
监管难点 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 传播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 传播者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 文化传统不一 政策法规滞后 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 政府作为互联网的发起者和管理者 监管互联网的实践和争论 制定符合实际的传播控制策略 互联网监管的效益/成本的思考 对互联网的法制管理 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互联网的立法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站从事等在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维护新媒体安全的法律、法规、措施 网络中的道德伦理约束
网络负效应不是仅仅考法律和技术就能够解决的。提倡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有效管理网络信息的重要保障。强调道德建设的原因之一是法律调整的范围是有限的,法律知识禁止和制裁不法行为,对于网络上行行色色的问题不可能一一解决。为此,网络伦理成为减少网络不良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道德包括将网络信息经营者的伦理守则或行为规范、网络用信息行为。网络礼仪是对在网络上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所作出的规范。网络道德在换气王了用户的道德感,在养成尊重知识产权以及他人隐私信息的习惯、规范用户的网络信息行为、维护网络信息秩序等方面,能够发挥明显作用,甚至在消除有害信息方面可以充当“准法律”的角色。
技术管理
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开发信息控污技术、反病毒技术,积极防范信息污染,主要包括:(1)如使用口令、数字签名以及在工作站和网络服务器上使用用来鉴别用户的标号,对超界值的检验等,以预防信息的变形与是真。(2)对于网络上的淫秽信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越境信息采用以防火墙为主体的多重信息保护措施予以过滤。(3)进一步研究反病毒技术,在病毒检测、病毒清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预防等方面增强反病毒技术的开发,防止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的污染和破坏。
关于网络实名制的讨论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世界各国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巨大益处的同时,也都面临网络带来的负效应,如网络欺诈、网络会帮;、网络暴力等不法活动。为了克服网络负效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有人提出了网络实名制,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问题在于是否可行。 韩国的网络实名制是非强制性的 网络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的管理应该以技术管理为主 美国的互联网管理 立法管理 技术监管 自律引导 市场调节 英国队互联网管理的特点 英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唱主 英国互联网行政管理 英国互联网安全技术管理 各国普遍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
各国普遍高度重视互联网上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同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为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在线法律或采用保护未成年人的普遍性法律进行管制。
发达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总体特点 互联网管理重视立法,但是主要依靠现有法规 国家安全成为互联网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些国家对互联网内容实行强制管理 行业自律与实行社会监督是发展趋势
”少干预、中自律“是当前国际互联网管理的一个共同思路。各国越来越强调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承认政府管理的”有限性“,着重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协调职能。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是网上民意的表达。网络舆论,实际上是网民言论的反映。
网络舆论的特性 丰富性 互动性 即时性 民意表达的真实性 冲突性 情绪性 群体性 难控性 网络舆论的功能 舆论监督 信息传播 交流思想 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一敏捷反应形成及时性影响 以多元反应形成印证性影响 以海量反应形成复杂性影响 以互动反应形成挖掘性影响 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谩骂与攻击 发布虚假信息 民事侵权 引导与规范
网络舆论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这就注定了必须积极应对而不能消极回避。对待网络舆论,要想大禹治水,重在疏而非堵。既要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管理舆论 掌握舆论 舆论自律
2、有哪些好用的新媒体工具
强烈安利一款新媒体工具——新媒体管家,对于微信、自媒体账号的运营特别方便,他能绑定你所有运营平台的帐号,收集你喜欢的文章图片,实时的热点、营销日历等等。
3、新媒体运营工具有哪些比较好用的
新媒体运营工具有比较好用的(自己做运营时常用的),可以看看:
一、图文排版编辑器
● 易点编辑器
●秀米
二、辅助工具及平台
辅助工具及平台是指公众号运营日常需要用到的平台,比如:运营指数榜单、运营诊断、数据分析、素材资源、数据监控的一些辅助运营平台。
●新媒体指数
●搜狗
●新媒体管家
三、H5制作平台
H5平台一般用于活动宣传、品牌宣传、新品发布、品牌营销、招聘等的一款营销运营工具,全称(HTML)。
●凡科
四、数据表单收集
数据表单主要用于活动收集用户信息、问卷调查、在线交卷试题、活动报名、产品调研等数据收集平台
●麦客
●金数据
五、微信二维码美化
●美图秀秀
●PS
●光影魔术手
·······
4、新媒体运营和短视频运营的区别?
新媒体包含了短视频,短视频是一些视频的平台,而新媒体运营是指新的媒体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去传播一些信息来实现企业营销的价值,近年来短视频还是非常火的,我朋友之前在黑马程序员学的新媒体之后转型去做的短视频现在做的还蛮不错的
5、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例如短视频中使用别家新闻媒体照片属于侵权吗?
(一)使用原创或经授权的作品
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均会有选择性地与一些较大的新闻机构或图片社(公司)签订供稿、供图协议,以充实丰富自身媒体版面内容。因此,在刊载他人文字、摄影作品时,可以尽量使用已签订供稿、供图协议的作品,或他人已经明示授权使用的作品,尽量不转载网上来源不明的作品。为了增加可供使用的作品范围,媒体亦可从自身条件出发,考虑与其他媒体签订资源合作互用协议,互相使用对方的原创作品。有条件的媒体,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图片库、“图片超市”,上传自身摄影记者的作品,在编辑版面时尽量自身的原创作品。
(二)注明联系方式以避免诉讼
《著作权法》规定一些时事性新闻可以无偿转用,作者明确不得刊登的除外,但如果新闻里有评论内容,就受《著作权法》保护。若确有必要转载未经授权使用的作品,又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可以在文章后注明稿费领取的联系方式,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侵权,但可以降低诉讼风险,至少可以降低侵权的主观恶性。
(三)转载视频时也应避免侵权
国内很多网站转载他人视频采用了“嵌套”播出模式,即直接链接视频网站播出的电影、电视等视频节目。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网站链接他人录音录像作品,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有些著作权人很难联系,因此在支付著作权报酬上,网站难以操作,而且对著作权人的认定也有困难。所以视频内容除自己原创的外,可以考虑严格转载央-视、卫-视的时事类视频新闻。如果确实需要转载使用无法联系权利人的视频,依据《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可委托中国版权协会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收转稿费,以避免侵权。
(四)纸媒转载作品尽量不上网
媒体转载他人享有著作财产权的作品,权利人大多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得知,因此,传统纸媒转载他人作品的,应尽量不要向自己的网站传稿,在电子版传版时应先考虑对转载的作品进行技术性处理,如对该稿件或图片作出删除或替换等,以免遭至诉讼。
互联网时代,侵权问题显得愈发复杂化,作为内容输出方,如果想要理清关系,我建议是和第三方版权服务平台合作,比如鲸版权、维权骑士等,从版权登记确权、版权监测、版权保护、版权分发、版权交易到版权风控,有一系列的服务。
6、什么是新媒体营销?
如果严谨一点,那就根本上是误解了新媒体。博研对新媒体的定义是这样的:“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如是,就把“马路上的LED,电梯间的液晶屏,厕所里的尿兜广告” 诸如此类的东西排除在新媒体之外。事实上,上述那些所谓的“新媒体”,说到底还是广告牌罢了。
博研把1.0时代的网络媒体也从我论述的新媒体中排除了出去。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水平门户网站和品种繁多的垂直专业网站,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是某种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本。因为它们依然是传统传者把控的媒体形式。核心关键在于:大比例的文本创造存在于传统媒体中,经“复制”出现在网络媒体中。
博研科技所定义的新媒体,核心维度包括三个部分:其一、受众。虽然,受众在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模式下也变成了“传者”。但这种传者和传统媒体上的传者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产出“原生态的内容”,而非“专业的内容”。所谓原生态的内容,就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中间言语的加工环节是很少的。其二、广泛且深入的参与。广泛到什么程度?几乎是零门槛。当然,这种零门槛也是相对的,至少要有会上网(或者发短信)的素质和条件罢!深入到什么程度?推到极致就是,一旦不参与了,媒体平台立刻变成零。也就是用户不贡献内容(更确切地说,是不作为),网站(或其它媒体形式)变成空壳。广泛且深入的参与和互动(interactive)是不同的。握有话语权的传者和倾听的受者通过互动可以达成平等关系(symmetric),但新媒体可以让他们的关系重新倾斜(asymmetric),但这种倾斜却是偏向受者的。其三、主要通过数字化。数字化的核心在于文本可以被轻易复制且散播,推动信息的传播。“纠缠”于新媒体的定义,并非是玩玩文字游戏,或者是搞书斋型研究。厘清了新媒体的定义之后,才能明白,基于新媒体的营销工作,究竟和传统营销手法有何不同。
7、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啊,每天都登陆新媒体管家,今天登不上了,一直加载……
1.网速慢
2.信号不佳
3.这插件在更新版本
4.昨天的峰会比蓝翻译搬家了,他们后台维护人员都被抽调到现场了
5.临时使用人数太多
6.重启网络,重启电脑试试
7.换个浏览器,管家只支持部分浏览器哦
8.卸载再重新安装
9.找管家的技术客服
8、新媒体app的定位是什么?可以包含哪些功能
App新媒体推广是比较考验推广团队能力的方式,在策划过程中,推广人员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做到对突发事件的及时调整,还要有多个预备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内容策划:内容策划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析用户,掌握目标用户的心理,在内容上创意为主,不怕你狗血,就怕你无趣。
品牌基础推广:首先可以在网络,360百科,搜搜等百科建立品牌词条,然后可以在百度知道,搜搜问答,新浪爱问,知乎等网站建立问答。
论坛贴吧推广:在手机相关网站的底端都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内论坛。建议推广者以官方贴、用户贴两种方式发帖推广,同时可联系论坛管理员做一些活动推广。发完贴后,应当定期维护好自己的帖子,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搜集用户反馈的信息,以便下个版本更新改进。
微博推广:内容:将产品拟人化,讲故事,定位微博特性,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微博上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这里可以参考同行业运营比较成功的微博大号,借鉴他们的经验。互动:关注业内相关微博账号,保持互动,提高品牌曝光率。活动:必要时候可以策划活动,微博转发等。
微信推广: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比如找和你的app类似的公众号,用户流量要自然涨粉的,转化会高些。
PR传播:PR不是硬广告,学会在对的途径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非常重要。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源,无论微博Kol、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站的专栏或各大社交网站,都得去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平台来讲述一个好的品牌的故事,反之,这些平台也会是用户对品牌产生UGC的最好渠道。
事件营销:事件营销靠的是运营人员的脑力和对业界信息敏锐的嗅觉,肤浅的理解就是炒作,这就需要团队有一定的媒体资源。
数据分析:任何时候的推广都离不开数据,要学会从数据中找的问题,总结良好经验,做优质渠道,改良产品。
9、关于“新媒体”的经典书籍
《数字传媒概要》,闵大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闵大洪应该是中国接触新媒体比较早的新闻传播学者了吧。这本书应该也算是最为权威的新媒体的著作了,在学界评价颇高,前些年看过,受益匪浅,只是不知道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本书有没有与时俱进出新版本。
另外,彭兰、杜骏飞也应算得上新媒体专家吧,只是他们的著作拜读较少,楼主感兴趣也可去查查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