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毕业论文纪录片新媒体

毕业论文纪录片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9-23 06:10:14

1、关于新媒体微博的毕业论文选题

微博是一个一对多的自媒体,宣传性质很强,需要时事热点性质强。因为需要结合用户的需求,重在用户体验,不要嵌入过多的广告。

2、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广播电视学纪录片方向、新媒体策划与制作 好考吗?求具体分析!

1、这两个方向属于一个专业,初试复习的时候考的都是一样的,报考人数相当,纪录片更热一小点
2、报考人数传媒大学一向是不对外公开的
3、
四门课中参考书涉及最复杂的一科便是新闻学基础,主要分为三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各部分的参考书如下:
新闻史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新闻理论部分:
《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媒介批评》雷跃捷
新闻业务部分:
《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二版) 梁一高 中国广电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编辑》谭云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注:新闻业务部分,实际上就是采写编评四部分,四本书工作量比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可以考虑看《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王灿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综合考试部分一般来说都看《文史要览》,但这门课主要考记忆来复习,《文史要览》这本书很厚,很多内容都是超出考纲的复习范围的,全部都背下来并不现实,另外文史要览覆盖的是中外文化和中外历史的内容,占综合考试的75分,也就是一半,另外的75分是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因此不建议买这本书复习,效率比较低,可以找一些复习资料结合真题来准备。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的复习难点在新闻学基础上,要重视了。

4、这是学术型,学硕
5、分数线一般是345-360,每年不等,英语要求不低于55

3、帮忙想一个毕业论文的题目吧~想根据某部纪录片写,但是想不出切入点啊,看了N篇范文啦

因为不知道你写的具体内容,所以就凭空想了几个,希望对你有帮助:无言的结局,梦中惊醒……实在是不知道你的内容啊…… 再给点描述吧

4、求新闻传播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你应该说一个大概想写的方向哦!!例如直播、新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网红、网红经济、突发新闻报道、热点新闻事件(当年比较热议的事件)等等,这样我可以针对每个方向再给你量身定制题目!!!!!

现在我就给你推荐几个吧:

城市品牌的电视传播,以《魅力中国城》为例

报纸经济报道的瓶颈与突破初探 

碎片化传播对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研究

党报媒介融合研究——以某一具体党报为例

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和故事化创作趋向

电视媒体媒介融合研究——以某一电视台为例(从芒果TV的崛起看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群体性事件中基于新媒体的流言传播现象考察

5、毕业论文写微电影的研究。 求高手大虾推荐几本关于“微电影”的中外文献~

《纪录电影的起源及演变》(拉法艾尔·巴桑、达尼埃尔·索维吉)原是法国《电影辞典》(让·路普·巴塞克主编,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中的“纪录电影”条目,中文(单万里译)原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纪录电影》1987年第3-6期,公开发表于《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时译者作了一些修改。

《电影与探险》(安德烈·巴赞)系根据原载《法兰西观察家》1953年4月号和1954年1月号的两篇文章综合而成,后收入《电影是什么?》文集,本书已出中文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选自福西斯·哈迪编《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英国Faber出版公司1946年首版,本文译自1966年修订版),是编者为该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文(单万里译)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英国自由电影》(阿兰·劳维尔)选译自作者与吉姆·希里埃合著《纪录电影研究》(纽约维金出版社1972年),中文(张雯译)原载《世界电影》1988年第4期,收入本文集时作了一些修改。
《法国新浪潮中的真理电影》(胡濒)选自《当代法国电影》一文,是其中的第三节,原标题为“真理电影”,见荒煤主编《外国电影近况》(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美国真实电影的早期阶段》(罗伯特·C·艾伦)选自作者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国麦克格鲁-希尔出版公司1985年)一书的第9章,中文见《世界电影》1991年第3期,或该书的中文版(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德国纪录电影的双重困境》(克劳斯·克莱梅尔)选自沃尔夫冈·亚克布森编《德国电影史》(德国斯图加特魏马出版社1993年),原文题目为“纪录电影:一个双重的困惑”。《世界电影》杂志1997年第1期曾以《一个双重的困境--关于“纪录片”的概念》为题发表过本文的片断(聂欣如译),全文系专为编辑本文集而译。

《战后日本纪录片的变化与发展》(渡部实)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

《中国新闻纪录电影》(高维进)选自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系该书的第13章。

《香港新闻纪录电影发展史话》(余慕云)原载台湾《电影欣赏》1991年第7期(总第52期)。

《六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纪录片》(李道明)选自陈虻与林旭东主编《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文献》(1997年内部出版发行),原题目为“我的纪录电影经验”。

《中国纪录片创作前瞻》(司徒兆敦)原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纪录片可以作为论文的参考文献吗?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7、关于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确犹豫了一下,因为很难给这个片子以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归类。
个人演讲?100分钟的个人演讲还能吸引很多人从头到尾(包括我)把它看完,而且演讲人的语调除了最后略路提高一点声音外,一直是如此平静。这种个人演讲,几乎没怎么见过。
深度调查?嗯,其实最像深度调查,但电视台很少做这样长时间的深度调查节目,纸媒上上万字的深调并不少见,但用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纸媒嘛,没干过。
纪录片?这个其实很牵强,这个片子可以说7-8成都是镜头对着一个演讲人,哪有这么拍纪录片的。
这个片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前媒体人现在在创业的风端(吴蔚)这样说:
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
哦,他是在江湖中最神秘的微信群之一:四番群里说这句话的。这个群的神秘之处在于只有40个人,名额满了除非踢走一个绝不加新人。

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
上述这段话,涵盖了穹顶之下传播之道的方方面面。

很多人说柴静的这个片子很震撼。
我倒没这种感觉。
我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这样说:
没看过,也不明白雾霾这件事又什么可调查的?这么多年了,之前的其它调查也许都不完整,多有缺失。但,就那么一点不完整的有认真治理过吗?雾霾这种事儿不缺调查,缺的是决心!
某种角度讲,他其实没怎么说错。
柴静没有披露什么关于雾霾你所不知道的危害,而且,关于雾霾的成因,柴静也没有拿出什么鲜为人见的事实——真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知道。
所以,没什么可震撼的。
柴静不是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这话的意思是,她这个视频,我个人以为,是政治正确的。
柴静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出现的。100分钟的视频,她所触及的根本性东西是两条:其一,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执行不严,因为环保部门没有“牙齿”。其二,能源行业应该放开,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清洁更环保同时并不耽误发展的新能源。
这就是多年央视历练的底线能力——吴蔚甚至还发现了柴静频频使用“三年以来”这样的前缀。这样的细节都被他发现了,佩服。
所以,我的那位朋友还是说错了。
决心有,怎么下?这是操作性的问题。
也许有人是知道的,但柴静的贡献在于,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媒体人,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柴静的个人演讲能力,在这个视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没有呐喊过,唯一一次提高嗓门,也是在视频的最后那几分钟她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或中年)的本性暴露。大部分时间,她一直很平静。
这种娓娓道来的演说,更容易吸引理性的人——呐喊则比较容易吸引感性的人。而环保这个议题,需要的是理性。因为环保说到底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只是,如何少破坏一点,如何在发展和不破坏中取得平衡。
环保的本质,不需要极端主义,也不是少数极端分子能够完成的。
柴静的这种本色出演,和视频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柴静用她的女儿的故事开始,平静地讲完了一个半小时,叙事的建构能力极佳。
有人像我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kindle版有售,不过10块钱,值得学习一下。

说到她女儿,这个片子可能会有争议的地方是:个人代入感太重。
这和传统的媒体伦理不符。
传统的媒体伦理要求:记者首先是做新闻的记者,而不是做人的记者。所以,硬新闻(像这种环保话题一般都是硬新闻)的传统标准手法是:记者需要做的事是,旁观者、记录者,而不是亲历者。
事实上,柴静在这个议题上,一向争议很大。柴静过往的很多作品,是走亲历者路线的。她会在最后成型的作品中,嵌入自己的东西--一种不好听的说法是,夹带私货。
柴静在自己的作品中显露太多,13年甚至还引发过一场批评。批评者中的一位是凤凰卫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或者说,著名记者。
但问题在于,硬新闻在这个时代,的确大众不爱看。
有一些好的硬新闻作品,读来晦涩难懂——说难听点,叫“不说人话”,最终,大众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到那些不那么硬的但绝非主要的细节上。
这种事,屡见不鲜。
而且,柴静的这场演讲,明显是练过的。这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一种“表演”。
这让正统的媒体伦理又受不了了,记者怎么可以表演?

柴静这个作品,真的很难叫“新闻作品”,虽然它的内核其实是深度调查。
这次柴静更“过分”,这个作品是以她个人演讲完成的。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她个人。
在举到一些数字的时候,她还反复强调,我和你们一样,看不懂。
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标准的传统硬新闻里,你什么时候见过?报道者自己都搞不懂的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
但这样的手法,有效。一下子缩短了传受双方的距离感。
你很难去要求受众都是专业的。
更何况,在雾霾这个议题上,每个人都是亲历者。柴静在演讲中有句很煽情的话,叫“同呼吸共命运”。煽情归煽情,但百分百是事实,一点不夸张。
柴静这个片子所引发的巨大的传播量,以及,也许可能有的治理措施上的改变,说明作品有效,起到了该起到的作用。
不过,这个时候,捍卫者们可能又要说了:程序必须正义。

所以,柴静的作品,最好的归类方式是:演讲。
这是一场时长超过100分钟的个人演讲,当然,后面有很多人的贡献。正如片尾拉出来的密密麻麻的鸣谢名单。
个人演讲?这算不算自媒体了?柴静还说过,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自”的味道十足。
人民网在和柴静的专访中,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
柴静回答说: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
有理由相信,柴静还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努力下去。
但自媒体不自媒体的这种标签,已经不重要了。讨论柴静算不算自媒体,我个人都会觉得有些无聊。

最后一个话题。
柴静这个视频,对媒体运作有什么可借鉴的?
很难讲。
必须注意到,这是一个百万级别的投入,历时至少有一年——根据柴静的自述。
这样的成本,若是抱着公益的心态,还算好。柴静那本书大卖,也是她能自筹经费得以投入的重要前提。
但如果抱着商业的心态,真的要掂量掂量。
但柴静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有些议题——尤其是事关最广泛的公众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采访,本身也投入不菲。
如果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是不是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再多说一个细节
前央视人王凯注意到的,在整部片子里,你可能听到过笑声,但你从来没听到过掌声。
这是一个前媒体人,或者说,骨子里依然是个媒体人的柴静的克制。

8、要写毕业论文,内容大概是对比电视娱乐节目跟网络娱乐节目,不知道要从那个角度写了。

这个你可以找相关的资料

一是探讨一下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

二是探讨网络娱乐节目的发展

三是对发展 具体的案例来比较写

要是再不会的话,可以到“中国优文网”去下载原文,或者要他们提供给你一个文章参考,应该都是免费的

与毕业论文纪录片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