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时代媒体人底线何在

新媒体时代媒体人底线何在

发布时间:2020-09-22 19:09:08

1、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社交、自媒体、个性推荐、碎片化阅读......似乎有足够多的标签来形容当下的媒体形态。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体,一面是已经没落的纸媒,当内容疯转、用户暴涨、行业盛赞、广告不断、资本上门等成为新常态的时候,行业已进入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媒体时代。
于是,内容从业者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涨粉、如何赢得广告主的青睐,所谓的新闻理想早被抛之脑后。以至于当腾讯新闻试图打造“较真”平台的时候,我们听到后是如此的惊讶。在这个不快就要被淘汰,不从众就只能等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新媒体是趋势,新闻却失去了温度
根据新媒体的定义,一切能够传递信息的媒质都是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质等失去了先天的优越性,社交网络、博客、视频网站们都被纳入了新媒体的范畴,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解放了内容生产方式以后,传统媒体开始走向下坡路,新媒体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
简单来说,新媒体的崛起抓住了两个趋势,一个是碎片化阅读,另一个是智能化推荐。一方面,在社交网络空前发达的情况下,即便是只有几分钟的碎片时间,依然能够享受到极致的阅读体验,且内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从图文到漫画到短视频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随着各大资讯平台和新闻客户端的崛起,算法开始逐渐取代编辑,大量符合观众口味的内容被推荐给读者,也就是所说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体的崛起带动了内容产业的爆发,吸引了大量的内容从业者,上下游产业链也逐渐完善。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内容质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很多资讯平台上流行着源源不断的标题党和鸡汤文,新闻也开始沦为这种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网络谣言的避风塘。
以食药类内容为例,在社交网络的驱动下,此类内容不幸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例如“小龙虾致癌”、“某类药物治疗百病”、“转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种种。可以说,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受众,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等成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难理解,国内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占比仅为6%,尤其是食药类等相对专业的内容,很多人难以辨识内容的真实性。此外,各大资讯平台的内容过滤和推荐机制,多是基于算法和关键词完成的,或许能够过滤一些敏感内容,在谣言面前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会根据用户兴趣主动推荐。
各大调研机构的数据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刚刚发布的2016年度APP价值榜中,根据2016年12月MAU数据,新闻资讯赛道APP价值前三名被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占据,除腾讯新闻外均是以算法为主的新闻聚合平台。MAU月活背后隐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竞争力,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竞争特点。
再回头看看上个月数太奇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年11月新闻媒体健康度研究报告》,这份基于用户对产品内容感知和用户体验的报告,综合“媒体覆盖度”、“媒体公信力”、“产品体验”、“内容影响力”、“思想性”、“事件传播影响力”以及“品牌口碑”7项指评判资讯类APP,排名靠前的却是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和新浪新闻,清一色的新闻门户。不难发现,仅仅依靠技术驱动的产品在内容感知和用户体验上,并不是那么出众,也并不完全符合新闻的价值。
诚然,相比于人工审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门户网站,新的新闻载体在内容上明显失去了温度。
“较真”不是喝酒吃饭,需要解决三大难点
那么,新闻门户有可能成为新媒体形态下的中坚力量吗?尤其是在纷纷引入推荐机制,寻求转型的情况下。庆幸的是,包括腾讯新闻在内的头部资讯平台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媒体价值观和专业主义的态度打造“较真”平台。
如果将新媒体形态下的内容传播过程进行拆分,分别是内容生产者、内容传播者和内容消费者。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虽然关于造谣、传谣等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但整体仍处于空白状态,主要依靠内容生产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权威的消息来源、不妄断因果等等,仍属于道德上的约束。而要想在内容消费者层面实现“流言止于智者”的理想境界,单就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而言已绝非一日之功。诚然,诸如腾讯新闻等所扮演的内容传播平台恰是维护媒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核心角色,却也需要解决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建立内容发现、审核及惩罚体系。
新媒体之所以会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和“造谣”的低成本不无关系。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几乎成为零成本的媒体渠道,而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谣言”传播的沃土。举个例子来说,一篇养生类的文章因为爆炸性的标题和观点,在公众缺失辨识度的情况下,很容易在社交媒体疯传,在个性化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达目标人群。
从腾讯新闻给出的解决方案来看,依靠微信、QQ、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等新媒体渠道,借助文本分析、词义处理、用户画像等缩短谣言发现的时间,然后分类、甄别后匹配给背后的专家团、智囊团和对应的机构。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谣”手段,但前提是,腾讯新闻此前积累了素质过硬的调查报道团队,且腾讯新闻多达两亿的月活用户和高素质白领人群,以及相匹配的举报体系,这种模式在其他资讯平台上却很难完全复制。
从另一方面来看,单凭资讯平台或社交平台的一己之力,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惩罚体系。相比之下,因为“谣言”传播带来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应反倒成为内容生产者变现的方式之一,产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说是虚假内容爆发的另一诱因。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决定论和内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最终都会由“商业变现”去衡量,媒体也不例外。无论是纸媒将死的说法,还是新媒体时代来临的论调,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就是流量。在阅读进入快时代以前,“内容为王”的说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个性化算法流行之后,流量开始决定媒体类产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资讯类平台对于流量和内容已经演化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传递形式,一种则选择了“算法+人工推荐”的组合形式。引申来看,这其实也是资讯类产品对待内容的两种不同态度。对于前者来说,个性化推荐是趋势,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取代内容加工者乃至生产者都将成为可能。而在后者的名单中,腾讯、网易、凤凰网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难发现传统媒体人的身影。当然,两种不同选择体现在“媒体公信力”、“内容影响力”、“思想性”等指标上的不同。d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流量至上的产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闻”的字眼,产品本身的定位为内容聚合平台,而非媒体。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腾讯的较真在于打造一个专业的媒体平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由此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虚假信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情况下,选择遵循商业规则还是回归新闻理想?
最后,新闻理想和商业规则的取舍。
按照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的说法,较真平台定义为一个专业事实查证平台,还包含内容生产、运营及会员合作计划,并将在内容分成和原创补贴上加大投入。从2015年来看,各大资讯平台纷纷开启内容补贴计划,尽管补贴金额、方式等各有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即争取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内容补贴并非是纯粹的“公益”行为,毕竟同样内容所产生的版权费用要远高于补贴金额。但“较真”内容的生产和运营上却可以视作为新闻理想和商业规则的取舍。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辟谣内容对专业性和时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内容生产成本。以食药类内容为例,国内专业的内容报道者只有两三百人,专业人士本身就是一种匮乏资源;二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辟谣内容的真正价值在于对虚假内容的矫正,往往需要更加精准的渠道推送给目标人群,更多的是为了新闻理想而非商业价值。
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新媒体蓝皮书似乎给出了答案,2015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谣言高达60%,而2016年的数字更甚。其实也给新媒体平台一个警示,在追求商业变现的同时还应该权衡内容质量及关联性的影响,腾讯新闻等选择“较真”平台来重塑媒体的公信力,显得不无道理。
写到最后。谣言等虚假内容永远是悬在新媒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谣言未尝不是一个隐形的洪水猛兽。当所有人都沉溺于浅阅读、快内容的时候,较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征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2)新媒体时代媒体人底线何在扩展资料: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参考资料:网络:新媒体

3、新媒体时代媒体人如何守好媒体阵地

1,说人话
2,办人事
3,聚人缘

4、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媒体和主流媒体是有很大区别,新媒体是指近年来在互联网平台下的新兴自媒体人和企业下运作而提供内容的写作者,主流媒体包括官媒在内。
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受众度广泛,而新媒体的受众度偏为自己的粉丝类型传播而获取更多价值的曝光和舆论引导。
只有主流媒体 主动融入到 新媒体平台,在与自媒体人或者企业运作的的写作者进行博弈下,还是很有优势的。

5、有人说新媒体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媒体的消亡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传播方式上,传统媒体广播式单向传播缺乏新媒体的点对点互动传播能力,缺乏精准性;
2、传播渠道上,随身性终端覆盖能力不足且下降趋势不可逆,传统媒体的覆盖能力正在下降才是真正要命的;
3、内容来源上,精英意识自上而下的宣传要求导致内容制作及来源必须专业化,新媒体则是大众对大众、用户对用户的社交媒体内容制作方式,这一点上传统媒体的内容个性化能力欠缺;

其他还有很多,但传统媒体也不是末日来临,毕竟服务政府的职能必须保留,内容监管、信息安全、新闻制作等等必须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所以只能有媒体融合的说法出来,不能说传统媒体的消亡,这也是国家要求大的传媒集团出现的原因。

传统媒体面向新媒体的融合要比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容易得多。比如传统媒体能做的很多事情新媒体肯定做不到,这受政策、监管、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制约。传统媒体人既不能否定融合、否定新媒体,也不能全面倒向新媒体,宜坚持自身的优势资源,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手段、内容制作方式、运营方式等融合过来,这些工作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做了,有些的确效果很不错。

传统传媒人的机会很多,接纳互联网思维、接纳新媒体的运营方式,从受众出发,踏上这一轮媒体发展的高潮,个人事业仍将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6、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有什么优势,困境与选择

新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可能的转型
寻空

先来看一个事件,3月18日,某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内容为:“这酒是给犯人喝的吗?还‘五粮液’?如此人性化。”微博下面配了图,图片中有两箱酒,其中一箱为五粮液提供的“四川监狱系统定制酒”。

此微博发布后立即快速扩散,很快便被转发几千次(原微博已删除,因此具体数字无法统计)。这一事件也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19日上午开始有大批传统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20日上午此话题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

不对此话题的内容进行评价,我们试着分析一下此话题的扩散路径。这条微博是一位网友首发于18日上午,由于此话题较为敏感且网友本身拥有8万多的粉丝,因而很快得到了大面积传播,但18日的传播基本仅限于网上,直到19日才有传统媒体跟进此话题进行了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扩大了此话题的传播范围,并再一次反馈到网络,使此话题得到了“二次发酵”。
此话题的传播路径我们已经看的比较清楚了,那就是首发于新媒体(微博),爆发于传统媒体,然后又反馈至新媒体(微博)导致二次爆发。
多年来,媒体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一直是民众打开双眼看世界的第一选择,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显然终止了这一局面。上述那则新闻不是由传统媒体记者而是由网友首发于新媒体上然后得到传播的。
从此事件也可以看出,面对新媒体快速发现新闻线索,快速发布新闻并传播的局面,传统媒体显得迟钝而缓慢,传统媒体在年轻、轻盈的新媒体面前似乎显得垂垂老矣。同样,传统媒体的内容提供者——记者虽然具有专业、深度等优势,但他们同样具有死板(固定模版,固定字数)、反映速度慢等缺陷。而新媒体的内容提供者——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记者,虽然没有传统媒体记者的专业度,却有传统记者没有的灵活、速度、迅速爆发等优势。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信息更加碎片化,人们关注事件很多时候关注的是事件的最新进展,而非事件的深度解读,比如美国大选的最新票数统计,叙利亚战争的最新战况等等,这时新媒体记者的存在就显得无比重要。当然,新媒体记者未来也可能不只涉及浅报道,也可能有更广阔的空间。但不论怎样都可以预见,新媒体记者在未来的新闻报道格局中将会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公民记者到新媒体记者
公民记者的概念,到目前大概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影响却不可谓不深远。早在博客时代,公民记者便已出现,2007年,一个没有念过大学的业余记者周曙光远赴重庆报道“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他采访了著名的“钉子户”吴苹夫妇,并将采写的新闻发表到博客上,这为他的博客带来了巨大的点击量。随后,他的行动受到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南方都市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等大型媒体机构都报道了周曙光的行动。他也逐渐地被称为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
博客的出现造就了公民记者,而新媒体的出现同样造就了新媒体记者。但与公民记者相比,新媒体记者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如果说博客时代的公民记者还需要写一篇文章的话,那么在微博时代新媒体记者只需要写不超过140字的消息加一张独家图片或一段视频就可以了,而这一切的实现只需要一个智能手机而已(别忘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很大部分是用iphone拍摄的)。
2009年一架美利坚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20班机因故迫降于纽约哈德孙河面上。在首批到达的一艘救生艇上,一位救援人员贾尼斯·克鲁姆斯用自己的iPhone手机拍摄下当时的一幕,并上传到Twitter,成为了飞机迫降后首张现场照片。虽然随后CNN等媒体也公布了现场图片,但影响力竟远不如那张业余图片。
2012年,年仅13岁小传旺被高压气泵误伤,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北京接受治疗,途中一名随行人员通过微博发布小传旺病情的最新动态,让众多关注小传旺的人的心跟这些消息紧紧连在一起。
新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可能的转型
与传统记者相比,新媒体记者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但作为一种非正式记者,也存在许多问题。
1.个人倾向性较重。作为业余记者,新媒体记者可能缺乏较为职业的素养,因此有可能使报道倾向性比较强,不能做到中立。
2.难以深度报道。新媒体记者可能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能写不出较为深度的报道。
3.难辨真假。一些无法辨认身份的新媒体记者发布的消息来源不明,难辨真假,很可能造成假消息大面积传播。
与新媒体记者相比,以上缺陷却正好是传统记者的优势。传统记者由于有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自身又多出身于报社、杂志社等权威媒体,因而一般不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显然是传统记者转变为新媒体记者的的好时机。
那么传统记者如何转变为新媒体记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传统媒体中转型为新媒体记者。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开设了新媒体账号(主要为微博),但内容多为将传统媒体内容转到新媒体上,较少有突发新闻的第一时间报道,这便完全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在遇到较为重大或重要新闻时,记者应该成为媒体账号的运营者,在最接近新闻前线的地方进行采访报道,并第一时间将新闻报道发于新媒体上。在这方面一些老媒体比如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应该像36氪、爱范儿等新晋媒体学习,后两者经常在奔波于各种科技产品发布会上,并在第一时间将消息通过微博传播出去。顺便说一下,英国天空电视台有一位Twitter 记者,其任务就是在个人 twitter 上发布突发新闻,追踪实时动态。
2.直接投奔新媒体。能在传统媒体中转为新媒体记者固然是好的,但这却未必行得通,毕竟传统媒体思想僵化,不一定能适应新形势。这时候就可以考虑投奔新媒体机构。在这方面@潘越飞老师做出了典范,他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C,小记者,数月前开始在网上写文章,情绪强烈,观点鲜明,反响不错。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网友对他的内容给出观点、分析和线索补充,其他媒体人进行解读和反驳,C得到了信息的完善和是否要写下去的判断,这一个全新的流程让他摆脱了传统媒体闭门造车的困境,爽快至极。近日,C选择了去新媒体机构。(C即潘越飞老师)
3.开辟自媒体。在传统媒体浸淫多年的记者,往往会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或粉丝。此时在新媒体上开辟自媒体,持续地提供优秀的内容,适时地与读者或粉丝保持互动,时间一久,便可以塑造较强的品牌力。有了品牌力,再想做点什么便不难了。在这方面成功的有@李海鹏,@互联网信徒王冠雄 @黑马良驹等。
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席卷而来的浪潮,需要思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媒体的事,也是传统媒体记者的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记者只有积极做出改变,才可能处于“浪潮之巅”。
“世界是你们的,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7、新媒体应运而生,未来媒体人具备的能力有哪些

新媒体是互联网的一个分支,什么都能往里装。一切能够帮助产品在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提升产品影响力,促进用户转化的手段都视为新媒体运营的一部分。新媒体运营虚幻缥缈,实际上逃不开这些核心能力。

创作内容 

内容不断更新输出是新媒体运营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内容创作能力的稳定和零散化信息加工整合能力。内容的运营需要深入了解公司品牌和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持续的、有价值、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而不是生硬冰冷的营销文章。 

用户运营 

新媒体是连接品牌与用户的桥梁,如何通过内容与用户产生互动,甚至使用户一起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当中,是新媒体运营必备的用户运营技能。持续有效的推动用户活跃与留存,从中发现用户中存在的转化价值,这是新媒体让企业产生收益的关键。 

视觉审美 

现在是着重视觉的时代,在新媒体行业尤甚。有了好内容,更要有养眼的呈现方式。因此,除了管好内容外,呈现方式也是新媒体运营需要考虑的方面之一,包括后期排版,图片美化,视频剪辑工作等等。这些看似零碎的细节却往往影响着内容的整体呈现和品牌格调。

 团队协作 

单打独斗的时代对于新媒体行业早已过时,新媒体账号的团队化运作已成为普遍模式。一个优质的新媒体账号更需要团队化运作才能走得更远。 

团队化的创意碰撞能激发更多创造力,一个协调的团队也能大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因此,除了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团队协作能力也成为新媒体运营人的标配。

与新媒体时代媒体人底线何在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