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劳动没有价值和价格,而劳动力有价值和价格呢?是大题目,有几点的。
《资本论》推论出,价值(金钱原子或者说商品原子)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则指出价值是异化的人类劳动。),那么价值代表的就不是财富,而是权力(奴役),把它当成财富、蛋糕的就被《资本论》批为商品(货币)拜物教。
在这里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能说劳动有没有劳动(价值)么?如果劳动有价值,那么价值定义是什么?显然失去了价值是一某种人类劳动的定义。
正如诸葛亮体内不可能孔明一样,如果说劳动有价值,这才怪。当然人们在社会语言中价值的俗约定义是有用性,劳动显然对相应对象是有用的,放在社会俗约环境的语境中当然可以这样说。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冲着去揭示资本主义去的。价值即商品的原子或者说金钱的原子,在这里无非,劳动价值论与植根于社会关系的俗约语言习惯严重冲突,这也是人们很难读懂《资本论》的原因,他们都会按俗约语言习惯不自觉的进行修正,即便概念明义上搞对了,可代入相应的逻辑,还是要不自觉的按俗约语言习惯,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资本论》的真正逻辑。
而劳动力,是工人拥有的种某劳动能力,这个能力卖给资本家,资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资,即是劳动力的价值,当工资用货币来计量则是劳动力的价格。
假设资本家用于雇用工人的工资或劳动力的价值是4小时的劳动时间,然后资本家让工人工作8个小时(实际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4小时,即8-4=4。(亏损企业只是剩余价值未转化成利润而已,但系统整体,总剩余价值=总利润)这样的推论看似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即马克思所表述的,总量价值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们之间支配被支配的的社会(权力)关系。也就是说总量价值完全与技术生产率(引导自然力的方式)完全无关,是人与人社会(权力)关系上的劳动的体现,而不是作为自然力一部分的人类劳动引导其它自然力改变物的形态转化物的有用属性的体现。作为价值的那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是体现在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权力关系之上无差别。
这种权力关系,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价值(或者说金钱关系)所代表的权力关系,如我是资本家,我支配一个女工1小时,我可以让她用锄头挖土1小时,也可以她用拖拉机挖土1小时,还可以让她脱了衣服给我跳裸舞,她的这1小时属于我,不属于她,在这里根本就不涉及具体物质的使用价值生产的技术生产率,因而你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理论中生产具体蛋糕的边际生产力,因为马克思的逻辑中根本不存在那样的实物蛋糕。作为价值的劳动也只是人与人权力(社会)关系上的劳动,而不是作为自然力一部分引导其它自然力必变物的形态以转化物的属性上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中劳动的二重性)。
这样马克思就通过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和攻击了整个金钱游戏,并通过资本之间追求更高利润率导致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运动(与其它经济学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均衡完全不同)揭示出整个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竞争是追求更高利润率的积累式竞争(与流行媒体宣传的那种技术为主的竞争形式完全不同),等量的资本必须有不低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润,否则就会破产缩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最快直白露骨逻辑说法那就是:追求分配金钱(价值)的实质,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劳动本身,它代表的权力而不是财富,而价值(金钱)的增值源于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再生产出对工人阶层更长的劳动(行为)时间支配关系,让多数人更长的个人活动时间不属于个人,这就是金钱游戏的实质。
正如该死的企业追求的不是最小消耗下的最大化使用产量,而是利润,是更高的产值,因此企业造就了阶级斗争。
因此只有消灭商品生产、根除价值及其依附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那么多数人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自身劳动(活动)时间,自己决定自身在那种生产力下的节凑,从而走向多数人真正的有个性,而不是成为时间奴、契约奴。
2、举例说明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哪些冲击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3、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有何冲击或影响
主要几个方面:
对受众的分流。报纸发行量明显下降,电视开机率逐年降低,流失的受众基本向互联网、手机媒体转移。
对广告市场的抢夺。报纸、电视广告收入连年急剧下降,而下降的份额基本都流向了新媒体市场。
资本的转移。对传统媒体的投资大为减少,而对新媒体的风险投资市场火爆。
其他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4、新媒体给现代社会带来哪些冲击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5、面对新媒体冲击纸媒如何谋求出路
原则
传统平面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开通了互联网和手机版的报纸或者杂志,而在于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平台和新的传播方式去满足更多受众的愿望及需求,将体现报纸价值的基础——读者请回来,将报纸赖以生存的广告商吸引回来,将我们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报纸,以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多地销售出去。这就绝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平移,而是要创造一种崭新的、立体的跨媒体营销方式和经营方式。所以,发展纸质媒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方能有效的促进媒体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吸引更多的读者;能更好地提升广告的价值,吸引广告商;实现报纸向跨地区、跨媒体的发展目标;进行多媒体的整合营销,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6、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有哪些影响
冲击很大
7、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哪些冲击,又带来哪些机遇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方便给传统的报业带了最大的冲击,给生意、贸易业带来了机遇。
8、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主要几个方面:
对受众的分流。报纸发行量明显下降,电视开机率逐年降低,流失的受众基本向互联网、手机媒体转移。
对广告市场的抢夺。报纸、电视广告收入连年急剧下降,而下降的份额基本都流向了新媒体市场。
资本的转移。对传统媒体的投资大为减少,而对新媒体的风险投资市场火爆。
9、如何理解新媒介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1、人类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传媒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站和各种类型的自媒体将信息发布的门槛一降再降,引起了新闻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转型。
2、"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媒体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入新媒体时期,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让"把关人"理论有了新实践,特别是"把关人"的把关主体、把关方式、把关对象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4、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5、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