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深度报道新媒体

深度报道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9-20 08:31:51

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主流媒体如何开展新闻改革

首先,发挥传统优势,深化拓展挖掘信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又稀缺,稀缺是因为垃圾信息太多造成受众难以捕捉有用信息,传统媒体应该深化在深度报道,线索挖掘(例如微博爆料,记者取证采访),信息求证上的优势。除此之外,传统媒体要细分受众,为特定群体受众提供高质量的细分信息。
其次,积极融入新媒体,传统媒体在渠道拓展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报纸做电子报,电视做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广播也可以上网,拓宽形式,做好渠道,传统媒体一样可以成为复合媒体。
最后,发挥新媒体与全媒体的集合品牌优势,增强媒体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争取做成综合性全媒体运营的大型权威媒体,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议程设置和合理健康的舆论导向。
以上三大点来自扬子晚报主编讲话,内容是个人理解。

2、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有什么优势,困境与选择

新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可能的转型
寻空

先来看一个事件,3月18日,某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内容为:“这酒是给犯人喝的吗?还‘五粮液’?如此人性化。”微博下面配了图,图片中有两箱酒,其中一箱为五粮液提供的“四川监狱系统定制酒”。

此微博发布后立即快速扩散,很快便被转发几千次(原微博已删除,因此具体数字无法统计)。这一事件也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19日上午开始有大批传统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20日上午此话题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

不对此话题的内容进行评价,我们试着分析一下此话题的扩散路径。这条微博是一位网友首发于18日上午,由于此话题较为敏感且网友本身拥有8万多的粉丝,因而很快得到了大面积传播,但18日的传播基本仅限于网上,直到19日才有传统媒体跟进此话题进行了报道。传统媒体的报道扩大了此话题的传播范围,并再一次反馈到网络,使此话题得到了“二次发酵”。
此话题的传播路径我们已经看的比较清楚了,那就是首发于新媒体(微博),爆发于传统媒体,然后又反馈至新媒体(微博)导致二次爆发。
多年来,媒体记者所报道的新闻一直是民众打开双眼看世界的第一选择,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显然终止了这一局面。上述那则新闻不是由传统媒体记者而是由网友首发于新媒体上然后得到传播的。
从此事件也可以看出,面对新媒体快速发现新闻线索,快速发布新闻并传播的局面,传统媒体显得迟钝而缓慢,传统媒体在年轻、轻盈的新媒体面前似乎显得垂垂老矣。同样,传统媒体的内容提供者——记者虽然具有专业、深度等优势,但他们同样具有死板(固定模版,固定字数)、反映速度慢等缺陷。而新媒体的内容提供者——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记者,虽然没有传统媒体记者的专业度,却有传统记者没有的灵活、速度、迅速爆发等优势。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信息更加碎片化,人们关注事件很多时候关注的是事件的最新进展,而非事件的深度解读,比如美国大选的最新票数统计,叙利亚战争的最新战况等等,这时新媒体记者的存在就显得无比重要。当然,新媒体记者未来也可能不只涉及浅报道,也可能有更广阔的空间。但不论怎样都可以预见,新媒体记者在未来的新闻报道格局中将会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公民记者到新媒体记者
公民记者的概念,到目前大概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影响却不可谓不深远。早在博客时代,公民记者便已出现,2007年,一个没有念过大学的业余记者周曙光远赴重庆报道“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他采访了著名的“钉子户”吴苹夫妇,并将采写的新闻发表到博客上,这为他的博客带来了巨大的点击量。随后,他的行动受到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南方都市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等大型媒体机构都报道了周曙光的行动。他也逐渐地被称为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
博客的出现造就了公民记者,而新媒体的出现同样造就了新媒体记者。但与公民记者相比,新媒体记者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如果说博客时代的公民记者还需要写一篇文章的话,那么在微博时代新媒体记者只需要写不超过140字的消息加一张独家图片或一段视频就可以了,而这一切的实现只需要一个智能手机而已(别忘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很大部分是用iphone拍摄的)。
2009年一架美利坚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20班机因故迫降于纽约哈德孙河面上。在首批到达的一艘救生艇上,一位救援人员贾尼斯·克鲁姆斯用自己的iPhone手机拍摄下当时的一幕,并上传到Twitter,成为了飞机迫降后首张现场照片。虽然随后CNN等媒体也公布了现场图片,但影响力竟远不如那张业余图片。
2012年,年仅13岁小传旺被高压气泵误伤,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北京接受治疗,途中一名随行人员通过微博发布小传旺病情的最新动态,让众多关注小传旺的人的心跟这些消息紧紧连在一起。
新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可能的转型
与传统记者相比,新媒体记者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但作为一种非正式记者,也存在许多问题。
1.个人倾向性较重。作为业余记者,新媒体记者可能缺乏较为职业的素养,因此有可能使报道倾向性比较强,不能做到中立。
2.难以深度报道。新媒体记者可能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能写不出较为深度的报道。
3.难辨真假。一些无法辨认身份的新媒体记者发布的消息来源不明,难辨真假,很可能造成假消息大面积传播。
与新媒体记者相比,以上缺陷却正好是传统记者的优势。传统记者由于有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自身又多出身于报社、杂志社等权威媒体,因而一般不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显然是传统记者转变为新媒体记者的的好时机。
那么传统记者如何转变为新媒体记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传统媒体中转型为新媒体记者。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开设了新媒体账号(主要为微博),但内容多为将传统媒体内容转到新媒体上,较少有突发新闻的第一时间报道,这便完全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在遇到较为重大或重要新闻时,记者应该成为媒体账号的运营者,在最接近新闻前线的地方进行采访报道,并第一时间将新闻报道发于新媒体上。在这方面一些老媒体比如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应该像36氪、爱范儿等新晋媒体学习,后两者经常在奔波于各种科技产品发布会上,并在第一时间将消息通过微博传播出去。顺便说一下,英国天空电视台有一位Twitter 记者,其任务就是在个人 twitter 上发布突发新闻,追踪实时动态。
2.直接投奔新媒体。能在传统媒体中转为新媒体记者固然是好的,但这却未必行得通,毕竟传统媒体思想僵化,不一定能适应新形势。这时候就可以考虑投奔新媒体机构。在这方面@潘越飞老师做出了典范,他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C,小记者,数月前开始在网上写文章,情绪强烈,观点鲜明,反响不错。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网友对他的内容给出观点、分析和线索补充,其他媒体人进行解读和反驳,C得到了信息的完善和是否要写下去的判断,这一个全新的流程让他摆脱了传统媒体闭门造车的困境,爽快至极。近日,C选择了去新媒体机构。(C即潘越飞老师)
3.开辟自媒体。在传统媒体浸淫多年的记者,往往会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或粉丝。此时在新媒体上开辟自媒体,持续地提供优秀的内容,适时地与读者或粉丝保持互动,时间一久,便可以塑造较强的品牌力。有了品牌力,再想做点什么便不难了。在这方面成功的有@李海鹏,@互联网信徒王冠雄 @黑马良驹等。
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席卷而来的浪潮,需要思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媒体的事,也是传统媒体记者的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记者只有积极做出改变,才可能处于“浪潮之巅”。
“世界是你们的,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3、如何看待网络新闻中深度报道的缺失

这跟现在的传媒格局变化密切相关,这边这张图是过去我们是大众传播时代,新闻媒体在社会中心位置,下面是无名的大众,每个人没有具体的身份,我们不知道那些人是谁,但是新闻媒体闪闪发光,像钻石一样在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格局当中,我们会去看媒体,去仰望媒体,到了今天社会化媒体时代,整个传播格局的变化变成了每个社会化媒体中心,变成了每一个的"我",早上起来就是朋友圈,看看谁给我点赞,每个朋友对我来说都构成了关系,这就是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关系。而新闻媒体不过是在所有这些连接关系当中的一个,当出现这种变化的时候对于新闻生产来讲,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来说会产生一个变化,这种仪式化阅读的缺失。当新闻媒体处于社会信息传播格局中心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会把看新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就跟你现在早上起来刷微博、刷微信一样,是你日常生活的一个方式,我们吃早饭的时候看报纸,上班的时候一杯茶,打开报纸,晚上回家的时候全家人等着看晚间新闻节目,仪式化的新闻阅读带来的效果就是你其实不知道你马上要看到的新闻是什么,但是你会在固定的时间,沿着固定的习惯去看。媒体其实就可以给你推送很多东西,过去可能深读的人很多,但是那种多不一定是那些人自己选择的,他是被动的,是媒体推给他的,对他来说看新闻看深度报道是他的日常仪式当中的一部分。

到了现在,当传播格局发生改变之后,我们发现我们是根据陈列出来的新闻内容,比如看看百度的关键词,什么样的新闻被点得最多,可能我也会去点被点得最多的,这种产生了一个后果,主动权已经不在媒体的手中。

4、新媒体会代替旧媒体吗

在当今社会,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代表的新媒体正在迅猛发展,相反,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旧媒体呈现的是颓败之势。但是,不能以此就说新媒体就会代替旧媒体。新媒体适合现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轻受众,新媒体上信息的不断翻新使人对新媒体的深度、准确性、权威性、含金量不断产生质疑。而旧媒体则会在未来的时间里不在提供实时信息,转为深度报道,引导受众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实的真相,最后要做的就是把当今社会已经倒塌的价值观重新树立起来!这些事,新媒体是不会做起来的!所以说未来是一个新媒体和改革后的旧媒体并行的时代!

5、纸媒深度报道为什么不行了

因为在报社做新媒体,近一年来我看了些互联网方面的书,终于对此前一直思索的问题——移动互联时代纸媒的深度报道为何突然不行了,有了一些认识。

几年前,深度报道还曾一度被视为纸媒对抗网媒的最重要武器之一。与喧嚣浅薄的网媒内容相比,大气庄重的深度报道看起来确实器宇轩昂,似乎有甩网媒几条街的潜质。不承想,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深度报道反而率先成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难民”,要么乏人问津,要么处境尴尬,很多以深度报道为生的部门甚至被裁撤。

2015年遭遇“大拆迁”的纸媒深度部可真不少,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华商报等都裁撤了深度部门。据传,华商报深度新闻部的解散会上还有人掩面哭泣。

虽然南都撤销“深度周刊”后恢复了深度版,中国青年报也于2016年初恢复了深度调查部,但从整个深度报道领域来看,随着从业精英的纷纷出走,优质内容产出严重下滑,纸媒深度报道的辉煌时期已经消逝。

除了财新传媒、新京报等少数几家纸媒在深度报道上表现抢眼外,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抢走了不少风头。腾讯的“棱镜”和“探针”、网易的“路标”、新浪的“新知”、搜狐的“新闻当事人”等栏目近年来在深度报道上屡有惊艳表现。澎湃等新媒体平台更是频频出击,已成为国内深度报道的生力军。

为什么纸媒的深度报道不行了?除了政策空间收缩及生产成本较高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现在大多数纸媒的深度报道已经沦落到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地步,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南都的官方微信负责人就表示,深度报道是南都的强项,独家、原创的深度报道,也是南都官方微信希望推送给用户的,“但是尝试多次,阅读数还是那么凄凉。每次看到那么优秀的一篇深度报道,阅读数还不如一个荤段子,心里都在滴血”。我在纸媒做过8年深度报道,目前负责中国青年报的官方微信,对此也深有同感。

究竟是深度报道本身质量下降,还是新媒体平台不适合深度报道的传播?在我看来,后者是主要原因。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重要通道。腾讯企鹅智库2015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平台在个人获取新闻的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

很多人都知道六度分隔理论(平均而言,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所间隔的人是六人),但不一定知道《大连接》一书中的“三度影响力”理论:第一度是我们的朋友,第二度是我们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度是我们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影响力”适用于态度、情绪和行为的传播,比如“每一个快乐的朋友,让你也快乐的概率大约增加9%;每一个不快乐的朋友,让你快乐的概率减少7%”,等等。“三度影响力”理论可以解释人们为何很少在微信上分享深度报道乃至严肃新闻,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不能带来“快乐”的情绪。社交媒体更适合传播轻悦化的内容。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这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写过的。他说,作为媒介,印刷品和电视本身并没有思想,然而作为工具,它们对于文字与图像的不同偏好,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这就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提出的问题:“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利亚特》?”

移动互联网会选择哪些内容呢?在这个时代,阅读的时空障碍不断被打破,阅读的仪式感也逐渐丧失殆尽,这就使得内容生产者需要生产在任何环境下都适合阅读的内容,再加上移动终端屏幕有限,导致不易于阅读的内容难以广泛传播。这正应了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的预测:媒介的长远发展趋势是内容越来越简单。

所以,社交媒体排斥深度难懂的长文章,根本原因还在于这种媒介形式决定了内容的方向。梅罗维茨还说:“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加不会使我们返回到印刷媒介的分隔系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能轻易地接触任何资源。新的亚群体可能会出现,但是他们的差异、稳定性和可识别性都较低。”深度报道的读者,就是随着内容的极大繁荣而流失,因为,“人们必须去主动寻找印刷信息,但电子信息会主动出来接触人们”。

6、新媒体是否能取代旧媒体

在当今社会,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代表的新媒体正在迅猛发展,相反,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旧媒体呈现的是颓败之势。但是,不能以此就说新媒体就会代替旧媒体。新媒体适合现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轻受众,新媒体上信息的不断翻新使人对新媒体的深度、准确性、权威性、含金量不断产生质疑。而旧媒体则会在未来的时间里不在提供实时信息,转为深度报道,引导受众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实的真相,最后要做的就是把当今社会已经倒塌的价值观重新树立起来!这些事,新媒体是不会做起来的!所以说未来是一个新媒体和改革后的旧媒体并行的时代!

7、如何做一个新媒体大号

内容,内容,还是内容!

吸粉自始至终靠的都是内容。因此,在自媒体遍地开花的时期,内容创业归根到底是内容的竞争。而优质内容的可持续性是最大的难点。要想持续打造优质内容,前提是内容创业者要有清晰的内容定位。

两种模式的内容,大众的消费需求呈现20/80式分割,前者占20%,后者占80%。也就是说,大众对后者的消费需求更加强烈,消费市场的拓展空间也比前者要大。

因此,在公众号日益泛滥,阅读数持续低迷之时,如果擅长深度严肃内容策划的自媒体人,想杀出重围,就应以“深耕内容”为切入点,不妨多从“深度报道”、“专题策划”方面入手。不管媒介和平台如何变迁,任何时候深度内容都是读者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深耕严肃内容策划大获成功的,就有自媒体大咖汤计。过去,汤计作为新华社的资深记者,就以深度报道、专题策划等严肃新闻作品叱咤新闻界,“草原巨贪徐国元”、“黄金大盗宋文代”这些引起社会轰动的新闻报道均出自他手。而如今,退休的他,以自媒体人的身份进驻企鹅媒体平台,截至目前,“汤计典频”企鹅号总阅读量超过6000万。问及他的成功之道,他坦言,新闻业界的小有名气,30年来的宝刀未老,对新闻内容的精准把控,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几大因素。他的成功并非偶然。

由此可见,这方面的内容策划对自媒体人的专业能力和视野水平有很高的要求。然而,如果你没有相关雄厚的行业背景经历,可又想在这方面深耕,迅速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并非不可能。积极寻求专业能力培训、快速提升自身技能,也可突破瓶颈。如何做好深度报道?这也是有套路可寻。最近,数据工厂创始人黄志敏在为腾讯芒种特训营的学员讲课时就强调,找选题、找角度、数据收集分析以及图形选择展示,这些都是做好深度内容报道的关键。

如果这个方向的内容你实在是做不来,不妨就往后者方面定位,毕竟后者用户需求大,占需求的80%,而且现在垂直细分领域做这方面的内容,也相对容易出奇制胜。

8、新媒体的出现是否证明旧媒体的消失辨析

在当今社会,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代表的新媒体正在迅猛发展,相反,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旧媒体呈现的是颓败之势。但是,不能以此就说新媒体就会代替旧媒体。新媒体适合现在追求快、新、奇的年轻受众,新媒体上信息的不断翻新使人对新媒体的深度、准确性、权威性、含金量不断产生质疑。而旧媒体则会在未来的时间里不在提供实时信息,转为深度报道,引导受众的心理,深度剖析事实的真相,最后要做的就是把当今社会已经倒塌的价值观重新树立起来!这些事,新媒体是不会做起来的!所以说未来是一个新媒体和改革后的旧媒体并行的时代!

9、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研究 英文怎么说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ep reporting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10、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

下面引用湖州广播电视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与深度报道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