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传播特点有哪些?求科普
新媒体时代的已经慢慢的向我们推进,很多的信息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好传播,也充分的表现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优势。随时随刻关注信息,让更大的人们了解最新状况,下面是广告买卖网整理的关于新媒体时代的五大重要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另外,新媒体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等,正像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2、新媒体文化与传统媒体文化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而言产生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等通过Internet传播,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APP应用,数字电视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流媒体等。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占据着无法比拟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媒体媒介之间的传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时效性、容量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征。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人际传播和文化传播方式,当今人们更多的是被数字化产品包围,直接从手机、PAD等网络移动终端获取信息,依靠报刊、书籍等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播受到了新媒体文化的直面冲击。新媒体时代的年轻人,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交流、阅览电子书籍,生活中经常可见饭桌上的手机“低头族”和公交车上浏览电子书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传播而言,更多的应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谈中的言语激励,更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维系,而这种取代的背后隐藏的是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
2.传统文化本身与新媒体的冲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华文明的历史沉淀,也是实现中国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源,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长期占据文化主流,影响人们的行为意识形态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新媒体应用Internet实现了信息全球化发展,拓宽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输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外来文化的侵蚀。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冲击,传统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周期。
3.新媒体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新媒体产业为了促进发展,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目标,因此传统文化在通过新媒体技术传播时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娱乐性因素,这对传统文化的原有价值观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种破坏,在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
当前面对新媒体传播和新媒体技术的全球化发展,这对于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是难得的机遇,因此应抓住新媒体技术发展时机,积极拓展和创造新的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道路。
1.完善新媒体自身文化内涵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起着负面作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处,以促进其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企业相结合,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改造,加快数字化产业融合,打破传播界限壁垒,将新旧媒体进行相互整合,将传统文化产品融入新媒体技术中,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努力提升传统文化产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体发展平台
新媒体常用的网络教育平台有:慕课教育模式(MOOC),开放的大众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进该平台完成公共课的教学,学生在网络端在线学习;流媒体网络教学是高校的重要教学平台,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应用软件APP是一种即时的交流平台,依托网络移动终端的社交应用软件已成为现代年轻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应用软件,可建立传统文化班级的交流群和课程讨论群,能随时向多人推送教学内容和实现即时互动。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教学是新媒体时代发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该平台具有交互性,时效性,容量大等传统课堂教学达不到的优势。借助移动网络终端设备,学生能轻松自由登录网络教育平台学习,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将课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无处不在。
3.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削弱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主导地位,凸显了移动新媒体和个体传播的优势。传统文化传播应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以新媒体为主,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做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为受众进行文化传播和人际传播。
四、结语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势下,传统文化传播需借助新媒体之力,不断加强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方式,创作出基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本土新媒体艺术作品。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概念,我们不仅仅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同样要通过这个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可以提供一个写作提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提出论点。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做传承人。
其次,论证,论据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当下。简述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列举一二革命英雄事迹。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骄奢淫逸现象,数典忘祖现象,传承红色文化势在必行,列举一二不良现象。
最后,再次,重申论点。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聚而成的观念认知形式。
4、如何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这是使用了条件格式的原因。具体做法:
选中单元格区域
点击“开始”选项卡
点击“条件格式回”
点击“新建规则答”
点击第二个选项:只为包含以下内容的单元格设置格式
然后设置条件
点击“格式”,“填充”,选择背景色
确定,即可。
5、什么是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红色。要探究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红色代表权威。中国历代帝王虽然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嗜好,但对红色则有着共同的爱好,红色是主色调。红色代表勇气。军人每每看到猎猎红旗,无不热血沸腾,英勇杀敌。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红色代表吉祥与喜庆。红色是自古至今老百姓最喜欢的颜色。红色代表革命。
(5)新媒体红色文化的传播扩展资料
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
1、历史印证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
2、文明传承价值功能。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3、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4、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色文化
6、如何运用新媒体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
先进
现代科技
给企业带来的超现实感动的进步,在1999年,全球202个国家联网的瞬间,解决了集团公司,全球,所有公司集团,七大业务方向,无以计数的公司,在小小寰球的世界,瞬间的电子信函的有字交流的突破办公业务提升。
科学的突破和心智的腾飞,如果有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挺进的与时俱进里,为工作的无限提升时效和效率,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现场科技升华。
国法庄严国法尊严
7、怎样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红色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堪忧的思想教育现状,如价值观倾向功利化道德意志薄弱、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不良影响逐渐增加从而导致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等等。这样一来,使得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红色教育是在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在于教育,呼唤有志青年挑战自我奉献社会的一种崇高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革命精神的传承、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意识。红色教育主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传统教育,使其认真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理解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征途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精髓,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形成集体主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其坚定信念、明辨是非、明确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然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红色教育存在着缺失较严重的问题,高校简单化、程序化陈旧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感觉红色教育乏善可陈,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教育的时候脱离时代,只是单纯地接受理论知识反而让大学生不充分重视红色教育无法理解红色教育的具体内涵和精神,从而得不到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真正改变。
过去十几年红色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红色教育传授方式的多样化、传播媒介的新潮化、内容的具体化明朗化及受教人数的增多、教育内容的增加等等,都体现着红色教育取得的发展成果。但是进步并不意味着没问题,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混杂而来,红色教育被冷落越来越不被大学生们重视,新鲜的学习方式挽回不了大学生排斥抗拒的心。但从关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报告中可以得知,大学生离不开红色教育,传统的红色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当下的大学生而言,红色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却又迫切需要,这个社会需要红色教育来树立一个道德标杆,来规范端正我们的思想。
其实红色教育的学习并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实践,在虚拟的网络上同样也可以接受到红色教育。现如今,红色文化通过微博微信这些新兴媒体得到快速的传播,红色教育的内容也更加广泛,方式也逐渐多样化。通过看一部红色影片、听一首红色歌曲、了解一个红色革命老区,这些都表示我们在接受着红色教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国家必将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是时代的主力军,社会的新生力量,担负着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精神的重任。红色教育具有创新性、趣味性、实践性、导向性等特点,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真实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和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这一途径,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素质。
红色教育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崇高思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感情转化为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也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良好道德习惯;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本源性的优质资源和动力。但介于当前高校大学生不重视甚至是忽视红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的状况,学校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呼吁大学生认真对待并学习接纳红色教育,高校大学生也理应重视红色教育,利用熟知的新媒体去学习、去体会红色教育带来的有益影响,并将学到的红色理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红色教育只有活在实践中,才能对大学生真正起到端正思想观念的巨大作用。
8、在今天宣传中国红色文化 有什么现实意义
瑞色,象征喜庆,大方,朝气,中国汉代最早的祭祀,婚嫁服饰便称之为玄瑞,直译为黑红之义。汉代时日为国家图腾,因太阳之色为红黑双色,故而推崇玄瑞。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自然红色也就拥有了太阳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
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 中国红(又称绛色)是三原色中的红色,以此为主色调衍生出中国红系列:娇嫩的榴红、深沉的枣红、华贵的朱砂红、朴浊的陶土红、沧桑的铁锈红、鲜亮的樱桃红、明妍的胭脂红、羞涩的绯红和暖暖的橘红。
9、作文:红色文化,我传播
背起红包,戴起红帽,举起红旗,漫步南京,感受红色革命。我、妈妈、弟弟,今天都成了小军人,凌晨四点启程,准备瞻仰学贯中西、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到了!到了!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山陵了!中山陵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只身在森林公园,我们不禁放慢脚步——来呼吸这里不一样的空气,感受这里的庄严肃穆。仰望着这一棵棵参天大树,多少年来它们在这里守卫着,不管风吹雨打,坚持、坚持……我不由举起右手—向您敬礼,大树摇曳着树枝好像向我示好呢。走出幽静的森林公园,眼前怱然广阔一新,啊那白玉石砌合而成的博爱坊跃入眼帘,博爱坊有三个圆形拱门,在正中拱门的门楣上有中山先生亲手题写的“博爱”两字,这不正是先生一生的追求吗?穿过博爱坊并可遥望于三百九十二层石阶上的中山先生的祭堂了,三百九十二层?听了这个数目你一定觉得很吓人吧,我坚定地点点头向妈妈和弟弟招招手:“来吧,革命人是不怕困难的。”听了我的鼓励,弟弟大声说:“向胜利进军,一、二、一……”。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很快我们已步入孙中山先生的祭堂,祭堂中央是先生的玉石塑像,塑像是如此洁白,更衬托出整个祭堂的庄严,塑像是如此清澈,更显示出先生高贵的品质!再看四周的墙壁:密密麻麻雕刻着刚劲有力的正楷字,这是孙中山先生亲笔写的《建国大纲》的全文。我看得似懂非懂,是啊,一个小孩子哪里读得懂中山先生的这宏伟的建国大志啊,再仰望塑像:先生正端坐沉思……,请先生放心,您的三民主义、您的建国大志、您的博爱精神,我们永不能忘、永不会忘。走出堂外,美丽的南京城尽收眼底,这样的中国不就是先生毕生所奋斗追求的吗?请让蓝天白云向你细诉新中国的变化、请让春夏秋冬向你描绘新中国的美丽,再次走下台阶时我的脚像粘了胶水、头像装了弹簧,不由得总是回望、回望这宏伟的祭堂……。背起红包,戴起红帽,举起红旗,漫步南京,感受红色革命!这样的行程没有结束,心灵的洗涤、精神的呼唤,我们更像为了理想奋斗的革命者,坚持、坚持……。'
10、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有哪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于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现今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素质如何,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必须用当前的意识主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的大学生群体,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形式单一、陈旧,迫切需要新载体的支撑。本文着重把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分析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载体作用,全文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论述。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从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与全球化三个方面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国内外形势分析了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点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研究中,学者们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红色文化”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红色文化是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本国实际,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有历史继承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在对红色文化基本理论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第三部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论述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耦合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红色文化的题中之义;其次,分析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支撑作用,指出红色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
第四部分:继承与发扬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载体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