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文本与超媒体的区别
一、主体不同
1、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
2、超媒体:是一种采用非线性网状结构对块状多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技术。
二、作用不同
1、超文本:是一种用户界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
2、超媒体:开创了“整合资源”的新模式,是新媒体意识与新商业思维的有机聚合。
三、特点不同
1、超文本: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2、超媒体:是超文本和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的结合。它是对超文本的扩展,除了具有超文本的全部功能以外,还能够处理多媒体和流媒体信息。
2、超文本之所以为超文本是因为他里面包含有什么
1、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结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及富文本格式 (Rich Text Format,RTF)。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结都属于超文本。 2、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超文本技术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或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就是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给了文本以非线性的组织。 概括的说,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储磨合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现信息之间关联的技术。
3、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结合锋菲复合进行分析
新特征:
1、传播者多元化:互联网具有自由开放新特征,使网民获得近用权条件下,传播者泛化。
2、媒介内容呈现数字化、极大丰富、碎片化、非线性|超文本的特征
3、新媒体提供”观展平台“,出现平台化趋势,网民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创作的内容,即时实现互动。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新媒体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互联的”地球村“;同时,实现媒介融合。
4、受众呈现新特征:主动化拉去信息;媒介内容丰富后,受众更多选择,主动性增强,呈现分众化特征;即时反馈和平台化媒介加强受众近用权。同时网络媒体的受众匿名性特征,一方面让受众敢于发表真实观点,一方面也造成了虚假信息泛滥,受众不理性,形成网络暴力和网络阴影。
锋菲复合在大众传播时代借由报纸杂志电视给受众传递消息,是经过大众媒介的把关,较容易对受众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新媒介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化,报纸电视将不是主要渠道,年轻网友从微薄上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在互联网平台评论转发,并且相互评论,使得意见和评价也呈现多样化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由于匿名性特征,孤立的恐惧”条件缺失,大家也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喜误和观点,同时也因为匿名性所带来的无所顾忌,很容易出现极端的辱骂性言论,作为宣泄情绪或者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等等。。。。。
自己的观点,欢迎指正 :D
4、谁能介绍一下超文本的知识阿?
1965年TedNelson在计算机上处理文本文件时想了一种把文本中遇到的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的方法,让计算机能够响应人的思维以及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他为这种方法杜撰了一个词,称为超文本(hypertext)。实际上,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链接"的意思,用来描述计算机中的文件的组织方法,后来人们把用这种方法组织的文本称"超文本"。
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连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及富文本格式 (Rich Text Format,RTF)。
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接都属於超文本。
超文本是一种文本,它和书本上的文本是一样的。但与传统的文本文件相比,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而超文本是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这里的"非线性"是指文本中遇到的一些相关内容通过链接组织在一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浏览这些相关内容。这种文本的组织方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比较接近。
超文本技术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或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就是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给了文本以非线性的组织。
超链接(hyperlink)是指文本中的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剪辑或影视剪辑之间的链接,或者与其他的文件、超文本文件之间的链接,也称为"热链接(hotlink)",或者称为"超文本链接(hypertextlink)"。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剪辑、影视剪辑和其他文件通常被称为对象或者称为文档元素(element),因此超链接是对象之间或者文档元素之间的链接。建立互相链接的这些对象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它们可以在同一个文件内也可以在不同的文件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上的任何一台连网计算机上的文件建立链接关系。
5、超文本数据的超文本定义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及富文本格式 (Rich Text Format,RTF)。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结都属于超文本。
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超文本技术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或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就是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给了文本以非线性的组织。 概括的说,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储磨合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现信息之间关联的技术。
超文本是由若干信息结点和表示信息节点之间相关性的链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和语义关系的非线性网络。HTML只是超文本语言的一种,JSS与CSS,VB等也属于超文本的范畴。
6、超文本写作的超文本详解
超文本,英文原名为:hypertext,是美国学者纳尔逊1965年自造的英语新词。hyper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超”“上”“外”“旁”等。纳乐逊对“超文本”的解释是:“非相续性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大量的书写材料或图像材料,以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以至于不能方便地呈现纸上。它可能包含其内容或相互关系的概要或地图,也可能包含自已经审阅过它的学者所加的评注、补充或脚注。”(1)另据牛津英语词典1993年版对“超文本”的解释是:“一种并不形成单一系列、可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特别是那些以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读者可以在特定点中断对一个文件的阅读以便参考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文本与图像。”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超文本是计算机出现后的产物,它以计算机所储存的大量数据为基础,使得原先的线性文本变成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非线性文本,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关节点上停下来,进入另一重文本,然后再点击、进入又一重文本,理论上,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从而,原先的单一的文本变成了无限延伸、扩展的超级文本、立体文本。
这样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显然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子媒介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文化面貌。电影、电视可以把纸面上的文学转换成可视可听的电子形式,计算机的技术条件所提供的“超文本”使罗兰?巴特设想过的“可写文本”变成了现实。
根据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文本的结构包含着一系列的规则与规定,它作为先在的结构、隐蔽的框架引导着人们的认知秩序。布厄迪尔认为,符号不仅具有沟通功能,而且具有一种真正的政治功能,“符号权力是建构现实的权力,是朝向建构认知秩序的权力。”(2)福柯则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了权力与话语二者互为扶持、共生共荣的关系。
对文本结构意义的大规模反抗始自解构主义。德里达——这位解构主义的宗师大肆宣扬文本意义的无限开放。他从结构主义的内部开始他对语言的解构,既然语言是靠内部系统的差别运作的,那么,这个差别到什么地方停止呢?他自创了一个新词:“延异”,表明这个差异的无限延宕。文本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从一个能指飘浮到另一个能指,闪烁在能指无穷无尽的海洋中。《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德里达在这篇著名论文中强调了用“游戏”来超越结构、终极、在场形而上学的阐释活动。福柯指出,为了防止文本意义的无限膨胀,“作者”常常是用来保障意义的稳定的意识形态形象。(3)为了彻底否弃“作者”的权威,罗兰?巴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作者已死。他指出,作者只是书籍作其谓语的一个主语,作者不是个人:“言语活动认识‘主语’,不认识‘个人’”,这个主语在确定它的陈述过程之外就是空的。(4)事实上,一个文本是由多种写作构成的,它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起源,这样的写作来自多种文化的相互对话,相互结合,相互戏仿,相互争执:“文本是由多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5)废除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父子关系,巴特的目的是解放文本的意义,担倡一种解除权威控制的“写作性”文本:在复合写作中,一切都在于分清,没什么需要破译的了,在每个关节点,每个层面上,结构都能被跟踪,被编织(像丝袜线团一样),然而,其底部一无所有,写作的空间应被走遍而不可穿透;写作不停地固定意义以便又不停地使之蒸发消散、使之系统地排除意义。”(6)这样,一个统一的作者瓦解了,每个读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罗兰?巴特对“写作性文本”的描述象是一个理论家的奇思异想,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的梦想。“超文本”使得每个读者摆脱了文本线性的控制,读者可以随意地在哪个地方停下来,进入另一个文本。读者成了真正的上帝,他才是最后的文本意义的生产者。然而,摆脱了纸面文本的束缚,这个赛博空间是否就一定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这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目前网络上的“超文本”中的关键词仍然有限。除了软件的支持,如何确定一个文本中的关键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时候,文本中关键词的挑选涉及某些知识系统的认可、某种话语传统的承传、某种权威观念的接受,如此等等。总之,曾经控制文本结构与逻辑的一切权力都会某种程度地复活。另一方面,如果超文本隐含的可能得到了全面的实现——如果超文本之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充当关键词成为潜入另一个文本的通道,人们会得到什么?超文本突如其来地实现了巴特反抗单向意义结构文本的愿望。可是,现在这个愿望实现得如些彻底,以致人们不得不追问另一个后续的问题:无穷的意义会不会等于没有意义?
7、文本和超文本的区别?
WWW上的每个网页都对应一个文件。我们浏览一个页面,要先把页面所对应的文件从提供这个文件的计算机里,通过Internet传送到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再由WWW浏览器翻译成为我们见到的有文字、有图形甚至有声音的页面。这些页面对应的文件不再是普通的“文本文件”,文件中除包含文字信息外,还包括了一些具体的链接。这些包含链接的文件被称为超文本文件。
和普通文本相比,超文本文件中多了一些对文件内容的注释,这些注释表明了当前文字显示的位置、颜色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有些注释中包含了对用户计算机应做出何种反应的说明,这些注释的内容经过浏览器的翻译后就成了不同的操作。为了使各种不同类型的WWW服务器都能正确地认识和执行,超文本文件要遵从一个严格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语言来编写超文本文件,在Internet上制作自己的WWW的主页。
超文本文件的概念出现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之前,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超文本应该改叫“超多媒体”更加合适,链接的内容已经从原来文本中的一个词或词组,发展到现在一幅图象或是图象的一部分,通过链接得到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可以是地球另一端的某台计算机上的图片、声音、音乐或者电影。但不管叫超文本还是叫做超多媒体,WWW上各网页都是通过链接来完成相互间的访问。而要使访问正常进行,必须使这些链接能够正确地指向所要访问的网页。这些工作是通过统一资源定位器(URL)来实现的。
8、超文本文学和超文本小说的共同点,麻烦概括下,两百字就够😊
2张
超文本小说
语音播报,能听的百科! 立即收听
超文本小说(Hypertext fiction)也称超文本文学,超链接小说。是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先锋小说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将文字、图片、影音片断及多路径进入的结构组成的电子文本。同传统的印刷小说文本概念相比,超文本小说事实上已超出了文学范畴,超文本小说是一种集文学、视觉艺术、音乐、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络于一体的新媒体艺术。
中文名
超文本小说
外文名
Hypertext fiction
别称
超文本文学,超链接小说
概括
是一种新媒体艺术
超文本小说简介
超文本小说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文本文学作品在文本内部或文本结尾设置有超文本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阅读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因此也称为多向文本文学。超文本文学着眼点在于读者的高度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使得“过去由于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和欲望,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
超文本文学的出现,实现了德里达、巴特等后现代主义大师提出的解构主义文本理论。与传统文学相比,超文本文学具有非线性、互动性、开放性、非中心化和未完成等特点,对以纸质印刷文本为媒介的传统文学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
但是,真正给传统文学以颠覆性影响的,还不是超文本文学的存现形式,而是它的非线性文本结构。传统文学呈现出一种线性结构,以字、词、句、段、篇章、标题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每一页都编了页码。传统文学的情节通常完整连贯,一气到底。即使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淡化情节、消解情节,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为艺术想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它们仍属扁平的静态结构,缺乏厚度感和立体的延展性。超文本文学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将众多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的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串通的特征。
超文本文学相对于传统平面印刷作品来说,具有革命性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超文本文学以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串通的特征。作家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地方打断、撕开,开辟新的叙事路径;也可以在文本的任何地方进行缝补、接续,保持文本叙事上的完整性。其二,从叙事主体上,打破了作家对叙事权的垄断,有限度地将叙事权渡让给读者。读者可以有限度地决定情节的发展方向,参与作家的创作活动。第三,传统的文学创作规则被打破。在超文本文学中,任何文学故事的情节发展都是多重选择的,读者可以参与进去,可以选择,文学作品之中文字组织的种种既定的规则受到极大的破坏。
9、“超文本”的含义是什么?
WWW上的每个网页都对应一个文件。我们浏览一个页面,要先把页面所对应的文件从提供这个文件的计算机里,通过Internet传送到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再由WWW浏览器翻译成为我们见到的有文字、有图形甚至有声音的页面。这些页面对应的文件不再是普通的“文本文件”,文件中除包含文字信息外,还包括了一些具体的链接。这些包含链接的文件被称为超文本文件。
和普通文本相比,超文本文件中多了一些对文件内容的注释,这些注释表明了当前文字显示的位置、颜色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有些注释中包含了对用户计算机应做出何种反应的说明,这些注释的内容经过浏览器的翻译后就成了不同的操作。为了使各种不同类型的WWW服务器都能正确地认识和执行,超文本文件要遵从一个严格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语言来编写超文本文件,在Internet上制作自己的WWW的主页。
超文本文件的概念出现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之前,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超文本应该改叫“超多媒体”更加合适,链接的内容已经从原来文本中的一个词或词组,发展到现在一幅图象或是图象的一部分,通过链接得到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可以是地球另一端的某台计算机上的图片、声音、音乐或者电影。但不管叫超文本还是叫做超多媒体,WWW上各网页都是通过链接来完成相互间的访问。而要使访问正常进行,必须使这些链接能够正确地指向所要访问的网页。这些工作是通过统一资源定位器(URL)来实现的。
10、什么叫超文本?
超文本是指可以链接到另一个文档或文本的单词,短语或大块文本。超文本涵盖了文本超链接和图形超链接。
该术语由 Ted Nelson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创造,是使互联网发挥作用的关键概念之一。如果没有超文本,就可以将关于该主题的相关文章的链接 – 导航 Web 的主要方法之一 – 进行跟踪。
超文本的概念是创建万维网的核心。通过使用文本链接,可以在整个 Web 中链接和交叉引用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编写的网页。
Ted Nelson 实际上比 Tim Berners-Lee 的万维网对超文本有着更为宏大的愿景,但他的项目 Xana 在几十年后仍处于开发阶段。
超文本文件的概念出现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之前,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超文本应该改叫“超多媒体”更加合适。
链接的内容已经从原来文本中的一个词或词组,发展到现在一幅图象或是图象的一部分,通过链接得到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可以是地球另一端的某台计算机上的图片、声音、音乐或者电影。
但不管叫超文本还是叫做超多媒体,WWW上各网页都是通过链接来完成相互间的访问。而要使访问正常进行,必须使这些链接能够正确地指向所要访问的网页。这些工作是通过统一资源定位器(URL)来实现的。
(10)超文本的出现赋予了新媒体非线性扩展资料:
特点
标记语言的真正威力在于其收集能力,它可以将收集来的文档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库,并且可以将文档库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档集合链接起来。
这样的话,读者不仅可以完全控制文档在屏幕上的显示,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来控制浏览信息的顺序。这就是 HTml 和 xHTml中的 “HT” - 超文本,就是它将整个 Web 网络连接起来。
超文本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超链接文档;可以指向其他位置,该位置可以在当前的文档中、局域网中的其他文档,也可以在因特网上的任何位置的文档中。这些文档组成了一个杂乱的信息网。目标文档通常与其来源有某些关联,并且丰富了来源;来源中的链接元素则将这种关系传递给浏览者。
超链接可以用于各种效果。超链接可以用在目录和主题列表中。浏览者可以在浏览器屏幕上单击鼠标或在键盘上按下按键,从而选择并自动跳转到文档中自己感兴趣的那个主题,或跳转到世界上某处完全不同的集合中的某个文档。
超链接还可以向浏览者指出有关文档中某个主题的更多信息。例如,“如果您想了解更详细的信息,请参阅某某页面。”。作者可以使用超链接来减少重复信息。
例如,我们建议创作者在每个文档中都签署上自己的姓名。这样就可以使用一个将名字和另一个包含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的单独文档链接起来的超链接,而不必在每个文档中都包含完整的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