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时代,你现在还看杂志或者报纸吗?如果有,经常阅读的杂志或报纸有哪些?
偶尔会看,我一般看参考消息,环球军事等等!
杂志就是意林,笑林,感动人生之类的!
2、新媒体时代,我已经忘记了如何阅读?
很长一段时间,作者 Michael Harris 确信自己沉浸在书籍中的童年将使他不受新媒体的影响,他可以继续以原来的方式阅读,因为他的思想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就已经形成。然而他错了。作者认为我们通过电子屏幕阅读的方式获取来的信息量大却不精,还消磨了我们思考的能力,麻木了我们的阅读愉悦感,扭曲了我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感觉。
有一天晚上,我放下手机打开一本书,我给自己定了一次读完一章的任务。这看上去很简单,但我却做不到。我的视力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中风或其他疾病蒙上了阴影。然而,老实说,做不到也很正常。
段落旋转;句子像树枝一样折断;思绪逐渐飘远。这是阅读的常态。我把我的视线重新拖会书页上,尝试专注。半小时后,我扔下书去 Netflix 刷剧。
与另一位作家共进晚餐时,我说:“我认为我已经忘记了如何阅读。”
“是的!”他拿着他的刀回答道。“所有人都一样。”
“不,真的,”我说。“我的意思是我实际上无法阅读了。”
他点头道:“没人能像他们过去那样阅读,但没有人谈论这个问题。”
这是很丢脸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我是一位作家,文字是我的工作。没有阅读,就没有我。所以,意识到这一点令人不安:我忘记了如何阅读,如何真正的阅读,而且我一直拒绝谈论这件事。
书籍曾经是我的避难所。睡前阅读 Highsmith 的小说是一种习惯。阅读就是离开现实世界,超脱于紧张的现实。阅读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更多。我确实认为传统的、面向书本的阅读风格给我打开了一个世界,尤其是在放下书本之后。新的面向屏幕的阅读风格似乎具有相反的效果:通过打开电子设备来关闭世界。
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失去旧的阅读风格就是失去自己的一部分。
对于大多数现代生活,正如媒体评论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印刷品是“所有话语的模型,隐喻和尺度。”与印刷书籍的共鸣,它们的线性结构以及它们对我们注意力的要求,触及我们继承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网络生活使我成为一种不同类型的读者,一个犬儒的人。我为了一个有用的事实搜集资料;不久之后,我的注意力又到了其他网站链接上。我的注意力,也就是我的经验,破裂了。在线阅读是关于点击量,评论和点赞。当我采取这种思维方式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被平装的书本时,我的头脑就会消失。
《浅薄》的作者 Nicholas Carr 写道:“数字技术让我们变得“更难以忍受没有新刺激到来的时光。”所以,我扔掉书籍,渴望得到某种精神辣椒酱。然而,并非每一种情绪都可以由一种表情符号代替,并不是每一种想法都可以通过发微博传达出来。
甚至是谷歌的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也对他的企业帮助培养的这种心理景观感到焦虑。他曾告诉 Charlie Rose:“我担心我们被打断的程度,信息的压倒性......实际上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它影响着更深度的思考,我仍然相信坐下来读书是真正学习一些东西最好的方式,我担心我们正在失去它。“事实上,现在有大量来自神经科学家报道,如 Susan Greenfield 和Gary Small,表明,数字一代的大脑的确与前代人不同。每天花10个小时盯着屏幕,你的大脑突触也会随之改变。
很长一段时间,我相信自己沉浸在书籍中的童年将使我不受新媒体的影响,我可以继续以旧的方式阅读和写作,因为我的思想是在互联网诞生以前里形成的。但大脑是可塑造的,我已经变了。我不再是那个阅读的人。
当我们成为愤世嫉俗的读者时,我们以网络生活鼓励的、脱节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方式阅读时时,我们就停止了对注意力的锻炼。我们不再阅读书籍,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阅读会减少,完全没有。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字大杂烩的社会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阅读,我们如何阅读。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判断的事情;统计局无法统计。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知道我的阅读量不会减少,但我也知道我读得很糟糕。
技术一直在扭曲我们的时间感。教堂的钟声把一天分成几段。工厂鸣哨迎来工人一天的开始。但目前的手机消息声让我们比以往更加扭曲。我们不仅期望被打断,而且还主动要求它。早在1890年,William James 在《心理学原理》中写道:“我们的时间感似乎受制于对比律。”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每种技术“在第一次内化期间都有能力麻痹人类的认识”。我们似乎已经消化了我们的设备;他们现在可以麻痹我们享受耐心的乐趣。他们可以让我们对那种较古老的文字体验的享受感到麻木。
有一天,我和我蹒跚学步的小侄女呆在一起,而她在她的 iPad 上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浏览视频播放列表,我把她正在看的视频打开为全屏,我以为我在帮她。但这让我的侄女陷入恐慌。“小电视!”她坚持说。“不要大电视!”她需要小屏幕,以便观察接下来的视频列表。在单个视频上聚焦即使是一分钟也不行。
这个意味着,只需要几代人时间,我们对媒体的经验将会被重塑,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相反,那时我们会对我们曾经读书这一事实感到惊讶。Maryanne Wolf 和 Alison Gopnik 等杰出的研究人员提醒我们,人类的大脑视觉皮层从来不是为了阅读而设计。一本小说所要求的深度阅读并不容易,而且从来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我们的默认状态是分心。目光转移,注意力不集中;在环境中寻找线索。(否则,那些在暗处的捕食者可能会吃掉我们。)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吗?一项著名的研究发现人类宁愿给自己电击,而不愿独自思考10分钟。每当我们迷失在书中,我们都会违背这些本能。
自19世纪以来,读写能力才开始普及。我们的阅读习惯很容易过时。作家 Clay Shirky 甚至表明,我们最近已经“空洞地称赞”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那些与文学有关的古老而孤独的经历“仅仅是生活在贫困通道环境中的副作用”。在我们的网络世界中,我们可以继续前进。而我们的大脑,只是被书籍暂时劫持,现在将被新事物劫持。
维克多雨果曾经写道,书籍取代了建筑,它是人类完全革新的表现方式。假设我们的“伟大的笔迹”将在明天被其他手段所取代,这合理吗?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算法是多么的犬儒、多么有效率和无情。“一本书,”一位作者告诉我说,“实际上只是一个反向工程的 TED 演讲,不是吗?它是一个可以让你做巡回演讲的平台。”
对于许多作家来说,这是新的智慧。犬儒的阅读风格让位于犬儒的写作风格。我看着我自己的书变得“有用”,因为这样才能进入公众视野。我从来没有认为我的书是有用的,尤其是在自我帮助的层面,但这往往读者阅读的目的。我这样说并不令人吃惊:几乎每一位采访者都会问我实际的生活建议,尽管我的书中并没有提供。
同时,我承认:我现在写的文字使用了一套新的标准进行筛选。读者理解了吗?他们会愤怒吗?阅读有障碍吗?这些句子足够简短吗?想法足够简单吗?让自己变成一个犬儒的作家是很诱人的,因为我已经是一个犬儒的读者。
在硅谷,他们有一种说法解释了算法带来人们不想要的结果的原因:无用输入,无用输出。这个想法是说算法只能处理你提供的信息。作家和所有创作者不都是这样算法的吗?我们的工作是处理我们所消耗的东西。输入美,输出美。输入垃圾,输出垃圾。
所以,也许变成一个犬儒的作家可以进行预防,如果我可以先纠正我的阅读习惯,记住我曾经阅读的方式。不扫二维码,不分享朋友圈,不摘录,只阅读。耐心地、慢慢地、无用地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一直是时间机器。如今,书籍作为时间机器的能力更加明显,甚至更具启发性。他们可以将我们带回到互联网以前的精神框架。那些孤独的旅程对于孤独的当代人来说更具丰富性。
3、做新媒体运营需要读哪些专业书
张亮《从零开始做运营》,第一个写运营类书籍的人,很多人对运营最初的理解是通过这本书,内容易懂,适合初入运营的小白。
类类《运营笔记》,作者是猫扑的前总监,讲述了他自己的运营心经。
小贤《跟小贤学运营》,作者非常善于总结分析。
《华尔街日报是怎么讲故事的》讲小人物故事怎样写比较有吸引力,很多媒体记者都读过这本书。
《超越门户》,内容涵盖广,其中有一章关于如何取标题的章节很实用。
最后,运营是个细杂而又漫长的工作,并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成绩,很多人容易出现浮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芭芭拉·安吉丽思的《内在革命: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这本书教你这时候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新媒体运营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祝你在这条道路上找出自己优势。
4、新媒体早期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区别
1
5、新媒体真的会取代纸质阅读吗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创新,传统媒体不会被取代,只是会把越来越多的宣传渠道投放到新媒体上吧。
6、新媒体给当代生活带来了什么 阅读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社会生活都经由传媒,新媒体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不同媒介所传播的不仅是它的内容,更有媒介自身的时空偏向。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思维、文明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我们生活习惯、身体机能和整个社会组织形态的改变。新媒体的变革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负面,其文化本质还需要有一个重新凝聚的过程。新媒体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当下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发展,深刻地介入、笼罩着我们的当下生活。早晨起来,网上溜一圈,当日送来的报纸就都是旧闻;微博一打开,所有你要关心的人和事便了然于胸,你愿意告诉别人的也就都对它说了;好不容易坐定,你要下意识地摸一下手机带没带,看看有没有什么未接电话或者遗漏信息;微博上传了,会时不时刷屏,看有没有人点击、转发;很想坐下来定心看书、写作,却还要像患了强迫症一般,时不时去查一下电邮……这些情绪和身体感觉上的不舒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吗?有没有克服的可能
7、新媒体阅读和传统阅读哪个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辩论
这两个抓住的论点的不一样的
新媒体特点 快熟便捷 开放 互动
传统特点: 专业
正方会根据时代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 快熟 便捷 互动 等入口进行对传统阅读 进行攻击
反方会根据新媒体阅读的弊端 内容的不规范 有害青少年传播 等进行反击 去体现 传统媒体的专业 规范 去倡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8、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
从书到杂志、报纸,到网站、论坛,再到现在的微信、微博,内容载体发生了巨变,内容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用户的阅读心理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只有清楚地知道用户的阅读心理,才能更好地为用户做好内容服务。
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6个特点:
我要知道得比别人快
我要知道得比别人多
我要知道点不一样的
我要读有用有趣的
我要更高效地阅读
我要更好的阅读服务
接下来我们分别展开来讲
我要知道得比别人快
无论是王宝强离婚还是霍建华结婚,无论是@毒舌电影被封号还是@咪蒙禁言结束再发推文,所有新闻,用户都希望自己知道得比别人快,比别人早。为什么?社交媒体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朋友圈里的消息达人,如果很多大的新闻事件TA都是第一时间发现的,那么TA就更愿意去发朋友圈、发微信群、甚至直接发给朋友,这是他的优越感、满足感的来源。
反过来说,社交媒体时代可能大家都遭遇过信息滞后的尴尬,比如@毒舌电影被封号之后,某天你突然发现@毒舌电影注册了新号,然后你兴奋地推给朋友,结果朋友淡定地发过来一句:嗯,我前天就关注了。然后附一个蜜汁微笑表情。是不是很尴尬?
知道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热点你发得稍微晚点,阅读量就会有那么大差别,因为用户已经不好意思再发朋友圈了。所以,作为内容提供者,我们每天琢磨的也是如何更快的为用户做信息服务,我们成就了用户,用户才会成就我们。
我要知道的比别人多
接下来整个系列课中,我会经常提到一个词,卩Lj“一站式解决方案”,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能不能用一篇文章,把一件事情扒透、扒烂,一篇文章做到料足够多,让用户真地觉得“看这一篇就够了”。
大家平时都会追热点,你会发现很多热点事件中,那些转发量巨大的文章都有这样的特点,真的把一个事件或人物扒透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TA更愿意分享那些料更足的文章到朋友圈,而不是分享那些短消息和短新闻,因为用户分享你的文章,其实是在借你的内容展示自己的逼格。
因此,作为内容提供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尽量要提供比别人更多的料,让内容足够丰富、有厚度,让用户愿意转发、分享。
我要知道点不一样的
新媒体时代,也正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人的表达欲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表达,尤其是年轻人,有时候甚至为了跟别人不一样而不一样,这也是如今新媒体百花齐放的原因。这几年,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在我看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从标准化消费到个性化消费,内容产品亦是如此。
当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你能不能挖到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二是你能不能提供一种新鲜的观点或者认知。用户都喜欢新鲜,不喜欢老生常谈。
另外,传统媒体时代更注重“客观中立”,但新媒体时代“个性鲜明的主观表达”更受欢迎,著名的互联网评论家Keso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这句是:少跟我提客观。
我要读有用有趣的
新媒体环境下,这个有用一般都是指显性的有用,或者说叫功利性阅读。比如《如何起微信爆款标题,这里有10个方法,学会3个你就赚了》这样文章,天然更受欢迎,你能直接看到有利的、见效快的阅读预期,而不是说让你让新媒体编辑都去读一下四大名著提高一下文学修养。
再比如@罗辑思维做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面有两个对比起来很有意思的付费专栏,一个是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一个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两个都是得到最早的主推专栏之一,但到今天,@和菜头的卖了不到3万份,@李笑来的卖了超过17万份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其实你光看专栏的名字就知道个大概了,《通往财富自?之路》,谁不需要呢?这是第一点,有用。
然后是有趣,有趣是指用户希望你不要像个机器人,干巴巴的给我堆积理论知识、讲道理、陈述事实,你能不能以人格化的形象以吐槽的口吻把严肃的知识教给我,你能不能增加一些有趣的案例,配一些有共鸣的配图、吐槽,你能不能用讲故事的手法提供内容等。经济学的书大家都看不下去吧,但《牛奶可乐经济学》却无比畅销,为什么?
因为作者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场景,把很多有用但无趣的经济学知识讲透了,所以这本书既有用又有趣,因此广受用户好评。连传统的纸质出版物都在追求有用有趣,新媒体更应该如此了。
我要更高效的阅读
罗振宇老师2016年提出一个概念叫GDT,”国民总时间”。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时间都越来越宝贵。
因此,谁能帮用户节省时间谁就能胜出。但是我们能不能像微信教父张小龙所说的一样“让用户用完即走”?当然不能,因为媒体天生就是争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所以,内容生产者提高用户效率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让用户在你这里停留更短的时间,而是两个方面:你要么单位时间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你要么在信息量不变的前提下让用户更快地获取。
我要更好的阅读服务
用户越来越挑剔了,用户越来越难伺候了,为什么?因为内容这个生意,从十几年前的供不应求变成如今的供给远大于需求,从信息匮乏到信息海啸。供不应求的时候,内容生产者是爷,供大于求的时候,用户是大爷。你光写得好还远远不够,你还得让用户看得爽、看得舒服。
但其实,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很多可做,比如更好的排版、更精致的配图、更有节奏的推送时间、更好的帮用户提炼重点亮点、更快地更好的与用户互动等等。同时也要提醒一点就是,新媒体时代,写作者从姿态上应该是服务员的心态,读者用户就是上帝,千万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时代变了,别端着,从前是甲方心态,现在应该是乙方心态。
以上就是新媒体时代用户阅读心理的6个特点,总结一下就是:用户要知道比别人快、比别人多,要个性化表达,要有用有趣的,要高效、要更好的阅读体验。
9、在新媒体中作者可以通过哪些套路引起读者 增加阅读量?
一般人看新闻无论是手机新闻还是报纸上的新闻,都会先看标题,标题好了,吸引眼球了才会往下看,当然标题一定要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加以修改,注意不能过头。其次是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阅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