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节有哪些特色活动?
1、赏月
中秋节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赏月还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2、祭月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3、中秋燃灯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中秋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中秋燃灯的规模仅次于元宵灯节。
4、吃月饼
吃月饼,中秋节饮食习惯。“月饼”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一种圆形有馅的饼饵,为农历中秋节应时食品,元周密《武林旧事》:月饼为“蒸作从食”。至今山东掖县、潍县等地还有此种月饼。取团圆之义。咸丰九年《金乡县志》:“中秋日:作月饼、买西瓜,馈送亲友”。
5、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小贝:中秋节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营销求答案
线下的商家们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了月饼团购,月饼大战,当然这个随着中秋的到来,硝烟即将散去,但另一场战役也随之拉响,那就是中秋佳节网络营销之战。小贝近来发现围脖,SNS,团购都已经吹响号角,那么今天小贝就和大家说说关于中秋节网络营销那点事,抛出一块砖,望朋友们能引回无数玉!
1. 搜索引擎战略有效利用SEO分析赢得流量!
从搜索引擎可以发现网友搜索得比较多的关于中秋节的词语有:中秋节放假安排2010、中秋节 国庆放假安排、中秋节祝福语、中秋节放假、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的来历等。小贝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如何做中秋节关键词的SEO优化:在中秋之前先按上图的长尾关键词来写一些关联性较强的文章,文章内容尽可能对大家有用甚至于是自己原创。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些词都是基于用户需求的词,容易被用户认可;其二,做这类长尾关键词要比做中秋节要相对容易,相对容易从搜索引擎带来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吸引网民来到网站,从而带来流量和IP。
2. 网络营销活动战略中秋节线上线下活动整合
有了流量意味着有了机会,每个网站的核心产品不同,有的是线下实体产品,有的是线上网络服务,不能一概而论。但营销的活动思路是有共通的,首先就要思考一个网民与网站能够实现双赢的活动(即,网民得实惠,网站得收益),活动的样式可以多样性,即有中秋节促销活动,也可能有实物赠品、或者虚拟财富(网站代金券)等。活动的沟通渠道也要多样性,这个包括论坛,官方微博,SNS,官方博客,网站专题评论页等等方便与用户做更多的互动。在这个活动战略中,小贝要讲的是针对网络营销活动的四大必备要素:
以上为小贝的一些分享,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启发,在此也衷心祝福大家中秋快乐,流量多多,票票多多!
3、吴刚伐桂是不是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你好,吴刚伐桂是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吴刚是古代神话人物,被天帝惩罚在月宫伐桂树。仰望一轮明月,可见月亮中有些阴影,传说那是吴刚在伐桂。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神桂不仅高大,而且能自己愈合斧伤。
因为月中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然而不幸却犯了天条,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打发到寂寞的月宫,令他在广寒宫前伐桂树,只有砍倒桂树才能免罪。可是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伤就马上愈合了,所以他也只好不断地砍下去。望采纳。
4、中秋节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期,中秋逐渐融入人文色彩,在晋时偶尔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四夷臣服、自信与浪漫的时代氛围中,中秋节俗得到随意而自由的演进。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唐人留下了许多中秋赏月的诗篇。如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刘禹锡《八月十五桃园观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徐凝《八月十五夜》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但遗憾的是,唐代中秋赏月似乎述只是文人骚客的风雅之举,缺乏老百姓酬神欢娱的内容。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个时候,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很多新兴城市,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这些都促进了中秋赏月风气的空前兴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嫦娥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也称:“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除赏月玩月外,也有拜月以表达祝愿的。如《新编醉翁谈录》记载,人们“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的娱乐性较强,明清两朝,中秋赏月的宗教性开始强化,与之相对应,中秋赏月慢慢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比如,拜月时,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所陈“祭果饼必圆”,寓意团圆。祭拜之时要置月宫符象,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因月亮为阴象之物,有些地方祭拜月亮时,男子不得参与,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在赏月拜月的同时,吃月饼也成为中秋节的固定风俗。中秋吃月饼,最早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很多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明浙江《嘉兴府志》日:“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曰月饼。”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做婆罗。”
由于月饼成为中秋祭月的必备供品,其制作由家庭自制慢慢转变为市面出售,种类越来越多,工艺也越来越讲究。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到近代,月饼的制作日益精致。饼面多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各种图案,品种日趋多样,有苏式、广式、潮式、京式、宁式、滇式等,其口味馅心依各地而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此外,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中秋民俗。北宋年间,浙江一带在中秋节还盛行“观潮”,苏轼在《八月十五看潮》中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临安中秋节还有赏桂、放水灯等习俗。安徽地区,中秋时节,儿童以瓦或砖堆垒七层,奉祀塔神,称为“堆宝塔”。北京一带的塑泥兔,用泥土和泥浆,塑成兔子代替月宫中的“玉兔”,供儿童玩耍。四川一带每年中秋夜,儿童以神香插满气柑而舞,称为“舞流星香球”。广东潮汕各地在中秋还有吃芋头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gē)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汤锅、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会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5、中秋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求解答!!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注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家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关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谓“破四旧”时期,人们也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6、中秋节的传说吴刚伐桂
中秋节的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也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故称作“玉兔”。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中秋“赏月”种种
追月 香港人过了八月十五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八月十六的夜晚再过一次,俗称“追月”。十六的晚上,人们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来到海滩,听涛赏月,吟诗弈棋,品酒谈笑。此时,蓝天碧海与月光烛光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行月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广西侗族各村寨的群众踏着月光来到山村开阔地,笙管齐鸣,载歌载舞。远听声乐震天,近观舞姿婆娑,恰似一个大舞台飘在如水的月色里。
望月 中秋之夜,月亮即将升起时,朝鲜族人民争先爬上事先用木杆和松枝搭成的“望月”架。俗谓先看到月亮者可获好运。尔后,人们敲起长鼓铜锣,吹起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走月 流行于苏州一带。中秋之夜,妇女们相约出游,访亲会友,赏月观花,此来彼往,络绎不绝,直至夜深方散。
圆月 陕西长安一带民间在中秋节这天,家家做团圆馍,中间放芝麻和糖等作料,放在锅里烙熟,全家人一同食之,谓之“圆月”。
寻月 藏族同胞度中秋有水中“寻月”习俗。是日夜晚,青年儿童沿着河流,寻找倒映在水中的明月,直至夜深,方归家吃团圆月饼。
祭月 锡伯族于中秋夜,在庭院中设一供桌,上面摆上切开的西瓜及其他果品,然后全家人向月亮叩拜,请月神下凡,品尝人间的瓜果。鄂伦春族也有类似习俗,祈求月神保佑,万事如意。
乞月 中秋夜半之后,广东东莞未婚的男青年三五成群地在月光下燃烧香烛,向月下老人祭拜。传说,此刻是月老为凡间男女牵线做媒之时,月老可为虔诚的小伙子觅上一个美貌多情的伴侣。
照月 浙东民间有“照月”得子风俗。传说,久婚不孕的妇女,在中秋月圆当空时,独自坐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可以祈求月神赐福,受孕得子。
给点分吧!!!!!
7、中秋节都要做什么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2.间拜月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8.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9.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8、中秋佳节
9、如何利用中秋节来开展节日营销
面对着中秋节和国庆节来说,很多的商家都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在准备。对于互联网,也有很多的商家也加入了其中。 借助中秋这个节目进行网站营销或者利用中秋节快速提高网站的流量的知名度,利用中秋进行网站进行营销的例子也有很多,包括什么月饼团购,月饼促销,星巴克中秋节倾情巨献等等,凡是跟营销有关的主题,必借助中秋之名,可以火一把,可以这样说,节目营销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都想借助节目营销扩大销售额还有品牌的知名度。 那么呢?下面单仁资讯就详细的为你介绍怎么利用软文这个方法来达到营销效果。对于如今,很多的用户对广告已经麻木了,除非有创意的广告才会被吸引或者记住,而软文就不一样,给用户带来的是一种价值的传播还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 软文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详细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产品的优势和使用方法结合用户的需求多方面的信息融会贯通,让客户看起来有共鸣感,从而选择该品牌产品的可能就非常大。但是,就软文策划与推广方面,涉及到话题策划、媒体策划等方面,企业里的人员有老手也有新手,可能把握不准这个度,这里就做一下分析,以期能给做中秋节网络推广的企划人员一些思路和灵感。 分析中秋节的用户需求 不管是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还是节日促销方面的制定,首选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析用户的需求,当然营销策略接近战略方面,而促销策划是战术,就以中秋节为例简析下用户的需求特点。 首选,伴随着节日到来,各种礼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包括给客户送礼,回家给家人买礼物,因为节日特殊性,月饼会成为这一时段的首选礼品,在活动策划方面围绕“月亮”“团圆”做些文章。另外,因为过节很多朋友都要回老家,除了给家人带月饼肯定还会买些其他东西,如衣服、首饰、数码产品、食品等等,很多行业都蕴藏着机会。 根据需求特点策划软文话题 中秋节前后,客户送礼、家人团聚、恋人约会、朋友聚会等都很密集,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可以找到用户的需求点,这个需求点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如:“中秋节礼品选择攻略”“中秋节给客户送礼送什么”“中秋节回家如何给父母惊喜”等等都是用户普遍关心的话题,可以选择与自己产品最贴切的点去发挥创作。 软文行文及内容符合用户口味 这个时候的客户,真正关系我们上部分谈的话题,他们是在找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该给客户买个什么礼品,有的大客户送个两三百的月饼是不是恰当?中秋节不送月饼送什么更有意义?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语言要符合客户的口味,这些用户不是来欣赏艺术,学习文化,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文字不用华丽,要让客户容易看懂,重点突出尽早涉入主题。 中秋节是网络推广的好时机,广告大家都在定期投,如百度推广、网盟之类的,但最终让客户决定购买的是品牌和口碑,并不是广告,而品牌和口碑主要靠的是软文推广,所以中秋节前后做网络软文推广是上佳时机,但投放过程一定要把握好话题和媒体。 营销的方法有多样,我们可以选择软文,也可以选择进行网盟投放,SNS营销,口碑营销等等,只要我们能够解决用户所需,产品有优势,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订单。最后推荐:如需了解节日营销要点,可点击《节日营销六大要点》进行详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