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营销 > sem分析亚共析钢组织

sem分析亚共析钢组织

发布时间:2021-01-11 13:46:23

1、试分析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后立即炉冷、空冷、油冷和水冷,各将得到什么组织?力学性能有何差异?

亚共析钢:水冷得到M,空冷F+S,油冷T+M,炉冷F+P
过共析钢:水冷得到M+A',空冷Fe3CII+S,油冷T+M+A’,炉冷Fe3CII+P

2、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是什么组织?简要说明含碳量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你好,亚共析钢copy室温平衡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过共析钢是珠光体+渗碳体。

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硬度增加,但塑性、韧性下降,延展性下降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 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希望能帮到你。

3、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的室温显微组织是什么?绘制示意图,它们的含碳量有什么区别

亚共析钢室温平衡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过共析钢是珠光体+渗碳回体。
钢中含碳量答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硬度增加,但塑性、韧性下降,延展性下降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 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4、如何利用显微分析比较亚工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组织的差别说明碳钢的平衡组织随含碳

显微分析
亚共析钢——铁素体(白色)+珠光体(暗色)
过共析钢——珠光体(暗色)+渗碳体(白色)
含碳量增加,珠光体量增加
你可以查热处理手册

5、亚共析钢 共析钢 过共析钢 淬火后分别得到的组织有什么区别?力学性能有什么区别?

你买本金属材料手册查一下不就得了.

6、亚共析钢的显微组织如图,求高人帮忙分析一下每张图的组织都有什么,谢谢!

图1看不太清楚,贝氏体+珠光体(条带)+铁素体。图2,3主要是贝氏体,少量的铁素体。内图4 贝氏体。图5贝氏体+铁素体+少量容珠光体。图6,7,贝氏体+铁素体,图8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图9贝氏体+铁素体。

7、亚共析钢组织组成物

内容这么多,加点悬赏分吧!别太抠了!提供部分答案,加分后再提供计算题.
1、共析碳钢:完全版退火:珠光体权、正火:细珠光体、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
2、过共析碳钢:完全退火:渗碳体+珠光体、正火:细珠光体+网状渗碳体、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渗碳体、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渗碳体、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渗碳体、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渗碳体
3、亚共析碳钢:完全退火:铁素体+珠光体、正火:铁素体+细珠光体、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
四、计算
答:
1、
2、

8、说明室温下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的相各是什么,组织各是什么.

共析钢是P,亚共析钢是P+F,过共析钢是P+Fe3C

9、亚共析钢的组织缺陷类型都有哪些?

亚共析钢的组织缺陷类型:
一、正火或供货状态
1、带状组织:
带状组织是一种常见的缺陷组织,是金属及合金凝固时选分结晶,造成枝晶组织的不均匀分布,在随后的变形过程中形成沿变形方向的层状结构,称带状组织形态旧J,也叫纤维组织。相对于过共析钢的碳化物带状而言,它是一种铁素体带状。由于带状组织与相邻显微组织不同,性能也存在差异,强弱带之问的应力分布不均,会造成力学性能的整体降低,尤其是强烈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组织和性能的各向异性,在外力作用下易沿带状偏析。
2、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魏氏组织是指先共析铁素体沿奥氏体晶界向品内生长,构成晶内针状或片状铁素体和珠光体的一种复相组织。相对于过共析钢的渗碳体魏氏组织而言,它的先共析相是铁素体,所以称为铁家体魏氏组织。
从微观机理上来说,魏氏组织形成于钢的二次结晶过程中,当冷速较慢或其晶粒足够细小时,铁素体核心就以接近平衡状态的方式结晶,就会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网状铁素体。若以快冷方式或晶粒粗大时,铁素体就会以捕人奥氏体内部的方式出现,形成方向性排列的针状或片状铁素体。究其原因在于奥氏体晶粒粗大时,可供铁素体析出的晶界减少,铁索体除了在晶界上呈块状析出外,只能向晶内生长,为了减少弹性,先析出相就会呈针状沿奥氏体某一晶面析出,从而不可避免地形成魏氏组织。所以魏氏组织往往是高温快冷的产物,因此可作为判定材料过热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调质状态
1、游离铁素体:
亚共析钢经调质处理后,正常情况下可得到以铁素体为基体,其上均匀分布着碳化物颗粒的回火索氏体组织。但实际生产中常会因热加工工艺不当而形成各种不良甚至是缺陷组织。其中以各种形态的游离铁素体含量超标最为常见。
针对游离铁素体的不利影响,结合其形态分布与产生机理,探讨有效途径来加以控制。任何一个合格的热处理过程都是加热温度与冷却速度的完美结合,调质过程也不例外。当淬火加热温度达不到材料所需的奥氏体化温度,或保温时间不足以使其完全奥氏体化时,都属于欠热淬火,由此造成部分铁素体未能参与到随后冷却时奥氏体的转化过程而被保留下来,从而形成淬火马氏体和未溶铁素体混合组织。在随后的高温回火过程中,淬火马氏体转变为回火索氏体,而游离铁素体继续保留到室温,成为未溶铁素体。
对于游离铁素体的消除,首先要根据铁素体的形态、分布、热处理工艺,并结合前道工序的情况具体分析其产生机理,确定属未溶铁素体还是析出铁素体。对于未溶铁素体,则从提高淬火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人手;若是析出铁素体,则考虑增强冷却速率。总之,从金相分析的角度做出正确判断,为调整热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2、上贝氏体:
在贝氏体家族中,按照其形成温度及组织形态,有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之分,唯上贝氏体因力学性能较差而被列为不希望出现的组织,尤其是在调质组织中,一定数量上贝氏体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调质组织的综合力学性能。上贝氏体是过饱和针状铁素体与夹于其间的断续条状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典型特征为羽毛状。
从微观机理角度来说,由于上贝氏体形成于贝氏体转变区的高温范围,温度较高,铁素体条粗大,碳化物颗粒也粗大,碳的过饱和度低,所以其强度和硬度较低;并且粗大、脆性的碳化物颗粒呈断续条状分布于铁素体条之间,构成脆性通道,降低上贝氏体的韧性。结合上贝氏体的分布情况,脆性的上贝氏体分布在奥氏体晶界上,进一步弱化了晶界强变,所以上贝氏体不仅降低材料的强度、冲击韧度等静态性能指标,还会对疲劳强度、持久强度等动态性能指标造成一定影响,从而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
3、托氏体:
托氏体与索氏体、珠光体都称为珠光体型组织,三者都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层片状机械混合物,差别只是片层间距的不同。因托氏体形成于珠光体区的低温范围600~550℃,过冷度大,片间距仅30~80nm,只有在放大10000倍下才能辨别其层片结构,所以又称为极细片状珠光体。
从形成机理上来说,托氏体可形成于正火或淬火的欠温加热过程。当加热温度偏低或保温时间偏短时,奥氏体均匀化程度相对较低,不稳定性增大,组织转变时的不同时性加剧,局部区域在冷却时就会发生托氏体转变。如感应淬火或激光淬火过程中,由于表面向内部热传导时,热量逐步减少,不足以使其完全奥氏体化,过渡区便会有部分托氏体组织形成。

10、以碳钢的显微组织来分析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机械性能有何不同?

共析钢碳含量为0.77%,亚共析钢碳含量为0.0218%---0.77%,过共析钢碳含量0.77%---2.11%。热处理工艺不同专组织不同,机械性能属也有较大差别。组织是由材料和工艺决定的,不知楼主所说的哪种热处理工艺?一般来说显微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最常见的是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如果得到的是马氏体那么就具有很高的硬度,强度,一定的塑韧性,珠光体硬度相对较低但是塑韧性好,贝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与sem分析亚共析钢组织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