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翻译中译英
The polypropylene (PP) matrix, with mica as reinforcing filler, PP-g-MAH as the compatibilizer, using PP/ mica composite melt blending preparation of uniform, the heat aging properties of PP/ mica composite aging box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reten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omposite the SEM photos of hygrothermal aging.
2、为什么我的样品滴到硅片上测sem能谱还是能检测到碳
SEM扫描电镜扫描电镜制备品品溶解用溶溶剂进行散铺云母片或者硅片溶剂晾干或烘干再测
3、文献翻译
切割速度升高地下岩石变形的进料速率的增加而减少的表面粗糙度随着向上延伸至最多120个毫米低于加工表面Al2219/15SiCp3Gr(重量%)的复合材料时,[17]在Al2219/15SiCp复合comparedto 150毫米。切割速度快,切割饲料,并增强颗粒体积分数的selflubricated铝/氧化铝/石墨混杂复合材料对thethrust力和切削扭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实验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
(ANN)Hayajneh等[18]
PCD,立方氮化硼(CBN),涂层刀具
适合于一定水平的切削速度和
进给速率,具有令人满意的表面光洁度[19,20]。TiNcoated高速钢(HSS)演习是经济
比整体硬质合金钻头。表面粗糙度随每个主轴速度
钻井Al2124/17SiCp的复合材料高速钢钻头进给速率增加,
表面粗糙度随增长点
角钻[9]。
田口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高品质的系统设计。它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效率
和系统化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性能,质量和成本。
设计参数时定性和
离散的方法是有价值的。田口参数设计可以优化
的性能特征,通过设计参数的设置,并降低系统的性能的敏感性的变异的来源[21,22]。
云母是一种层状固体,它需要更多的能量比石墨在层流剪切
飞机[23]。传统的云母是一种天然的润滑剂
,从而简化加工。所有的文献回顾
研究人员的范围,研究其对
加工参数对工件表面完整性和地下混合铝/碳化硅云母复合材料的加工过程中的损坏。此外,
还没有做足够的调查,地下岩石变形的混合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加工过程中
的切削参数和刀具材料找出来的效果
。这是重要的,因为这些因素
发挥了重要作用,马
晶德组件的性能。在本研究中,实验进行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表面完整性。两种不同的材料与
不含云母此外,作为工件材料。钻的表面进行分析,通过扫描
电子显微镜(SEM,JEOL JSM-S40)。
4、求跟橡胶基相容性好的改性剂,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的。
JL-G02-型填料改性剂是一个多功能的聚合物的超分散剂的多官能结构,可有效地减少填充材料的表面能量和完全涂覆的SEM照片显示,后的填充剂(碳酸钙,滑石,云母粉等)为好界面粘合性的PP,PE,PVC,填充与改性的复合界面分离,整个复合体系形成丝状相互牵缠在一起,形成了大量的银纹结构的产品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该产品是目前在改性工程塑料和填料表面改性的无机填料的填充物,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偶联剂\表面活性剂的替代产品。 Wok吗? = 7? E?
相关行情:西部石化网
5、请问纳米粒子及纳米改性乳液在做SEM和TEM时,要如何准备样品?
具体看看你的样品有什么特征了,要能很好的分散在溶剂中,如果太黏,制样的效果不好;还有就是如果忖度太低,需要染色,这样效果要好点。制样:一般附在铜网上,制成液体,滴在铜网上,干燥就行了
6、求翻译 红荧烯薄膜在云母基底上的结构特性研究
Rubrene的薄膜热壁外延沉积在云母基板。为了优化生长条件,生长速度和系统衬底温度发生了变化。种植的红荧烯层的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偏光显微镜(POM),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经过最初的成核和合并阶段连续非晶层形成。在生长后期,球晶在非晶基质中被发现,其中还包括整个表面。它可以证明,球晶的多晶材料,可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用组成。
7、泥土的泥可以组词
拘泥
泥泞
泥淖
淤泥
泥古
云泥
泥金
泥丸
泥浆
雪泥
趁水和泥
拖泥带水
泥古不化
雪泥鸿爪
泥马渡江
泥牛入海
云泥之别
鸿爪雪泥
8、采样位置和样品地球化学特征
样品采自白云向斜核部,主矿、东矿上盘(图1-1),主矿1516m平台,东矿1582m平台。
岩石颜色复杂,显浅黄色、红色,紫色、白色,也有少部分岩石呈灰色、黑色,黑白相间,致密坚硬,显微隐晶质结构,板状构造。矿物粒度用德产SEM-IPS图像分析仪测定,浅色岩石矿物为0.6~30μm,平均为4.3μm,95%以上小于14μm;暗色岩石矿物为1.4~43.6μm,平均为5.2μm,95%上矿物颗粒也小于14μm。主要由微斜长石组成。次要矿物有石英、钠长石、钠闪石、钠辉石、黑云母、磁铁矿、白云石、磷灰石、独居石等(袁忠信等,1995)。
部分样品主、微量元素组成列于表6-1。主元素特点是:SiO2、Al2O3、K2O含量高,三者含量之和超过90%。SiO2含量为60.43%~61.87%,Al2O3含量为16.28%~17.98%,K2O含量为14.84%~15.84%。岩石主元素组成类似响岩、碱性粗面岩。稀土元素含量不同样品相差很大,稀土分布模式如图6-1。由表6-1可以计算,四个富钾板岩样品(La)N为76.8~1198.4,(Yb)N为1.5~3.0,(Lu/Yb)N为25.3~488.8,具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强烈富集稀土分布模式,与正常沉积粘土岩稀土分布模式相比,明显不同(Haskin et al.,1968;Nance and Taylor,1976;Talor et al.,1981a,b,1985;王中刚等,1984)。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分布模式见图6-2。总的来看,随着微量元素不相容性增加,含量增大。Ba、Th、K、REE相对Rb、U、Nb、Sr、Zr、Ti、Y富集,前者处于峰顶位置,后者相对前者亏损,处于峰谷位置。Zr、Ti含量接近于或低于原始地幔值。样品B9148 Nb含量例外,不像其他3个样品处于亏损位置,而是强烈富集,形成峰顶。图6-3表示出了富钾板岩大离子不相容微量元素La-Ce、Nd-Sm、Zr-Nb、Hf-Zr关系,并且与矿区正常沉积地层岩石相应元素成分进行了对比,由图可见,4个富钾板岩样品的La-Ce、Nd-Sm、Zr-Nb、Hf-Zr呈现对数线性关系,这显示,它们具有相同成因关系,而且与矿区正常沉积地层元素组成明显不同。与主矿、东矿北部尖山都拉哈拉侵入白云鄂博群变质沉积地层的碳酸岩脉蚀变围岩——霓长石和长石板岩比较,稀土与富钾板岩类似,Zr、Hf与富钾板岩不同。蚀变岩样品Zr、Hf处于白云鄂博群正常变质沉积岩范围或过渡区域。富钾板岩属正常沉积变质粘土岩的意见,这里没有被证实。
表6-1 白云鄂博矿床主矿、东矿富钾板岩样品主、微量元素组成(wB)
续表
图6-1 白云鄂博矿床主矿、东矿富钾板岩样品稀土分布模式
Fig.6-1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 potassium-rich slates from the Mainore-body and East orebody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
图6-2 白云鄂博矿床主矿、东矿富钾板岩样品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分布模式
Fig.6-2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spidergrams for potassium-rich slates from the Main orebody and East orebody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
图6-3 白云鄂博矿床主矿、东矿富钾板岩样品、矿区变质正常沉积岩样品、侵入地层碳酸岩脉样品大离子不相容微量元素La-Ce、Nd-Sm、Zr-Nb、Hf-Zr关系图
●富钾板岩样品;+矿区正常沉积岩样品,数据见表7-1;○都拉哈拉侵入碳酸岩脉蚀变岩样品,数据见表9-1
Fig.6-3 La vs Ce,Nd vs Sm,Zr vs Nb and Hf vs Zr diagrams of large ion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of potassium-rich slates(●)from the Main orebody and East orebody in the Bayan Obo ore deposit,meta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ore district and altered rocks of intrusive carbonatite vein(○)from the Dulahala
(data from Table 6-1,Table7-1,Table 9-1)
9、绢英岩化成矿实例
1.中国连山关的绢英岩化成矿
关于此矿床的一般地质和矿化情况在第二章已有描述。
此矿床的形成是两大阶段:先是强烈的钠长石化(不分何类岩石均受此钠交代)。此时并不成矿,但又非有不可。此碱交代是上涌超临界态幔汁对岩石的交代产物,是>374℃(水的临界温度)的干交代,此时不存在水热液(实质上是高温高压的气成物)。而成矿必须在水热液中才能实现。所以必须等待此幔汁进一步降温减压相变为热液才开始热液作用和成矿作用。此第二阶段具体表现为绢英岩化,属于Na化之后的K化波更替。不论原来是何岩性,其中的种种矿物均发生绢云母化。绢云母是低硅矿物(其SiO2只有~46%左右),在交代长石、石英后必然要剩余出大量新生微晶石英,故合称绢英岩化(注意:此种微晶石英出现,不应称之为硅化。硅化是指外来热液硅带入,而上述微晶石英是长石类绢云母化或绿泥石化后就地析出的石英,不是外带来硅)。在交代之后还必然出现众多显微空洞,极有利于铀矿物沉淀和固定,不易被高压热液湍流带走,形成富矿或极富矿石、矿体和矿床。此矿床矿体旁的绢云母化学成分见表3-1。
表3-1 绢云母的化学成分、铀含量及晶体化学式(wB/%)
连山关矿床虽然是钠交代在前,但真正成矿的是其后的绢英岩化,见照片3-1和3-2。
照片3-1很好地表明和晶质铀矿共生有大量白云母、绢云母和石英,后三种矿物合称即绢英岩化。方解石是原岩含Ca矿物绢英岩化析Ca的必然共生矿物。
照片3-1 细粒晶质铀矿集合体(U)胶结碎裂的碱交代石英岩,×10
照片3-2是在绢英岩化中产生的U矿物进一步呈脉状更加富集。
照片3-2 此铀矿脉品位U3O8=45.1%,年龄1946±51Ma,由晶质铀矿(约40%),白云母(20%),石英(20%)、方解石(10%)组成。晶质铀矿中PbS约10%,是放射性铅,来自铀衰变
矿床中石英岩地层被钠交代后形成混合花岗岩,其成分变化见表3-2。
表3-2 连山关石英岩、红色混合花岗岩钠交代前后成分变化(wB/%)
此矿床中矿石和钠交代石英岩的化学成分见表3-3。值得强调,绢英岩如果形成富矿或特富矿石还需要经历构造再破碎产生角砾岩化铀进一步富集于角砾间胶结物中(照片3-1)或铀矿物呈脉充填(照3-2)。
表3-3 连山关矿床碱交代岩矿石化学成分对比
从表3-3中可看出矿石品位很富,U高达8%~40%。同时还有Pb、REE、Nb、Ta、V、Cu、Co、Ni、Ag、Au、As的伴生富集。这类微量元素的富集间接证明了赋矿岩系是碳硅泥岩系。因为这类元素乃是此岩系的特征性成分。世界各地碳硅泥岩系都有此规律。值得强调,本矿床的矿石中普遍含碳(石墨类),C为0.1%~0.9%(9个样)(范军,1980)。
连山关矿床的赋矿围岩地层是辽河群浪子山组的最下部层位,不整合于太古宙混合花岗岩基底之上。共细分上、中、下三段如下(郭智添、钟家蓉等,1980):
上段:厚度
白色糖粒状大理岩 28m
薄层状透闪大理岩 12.5m
石墨二云片岩 29.3m
薄板状透闪大理岩夹云母片岩、浅粒岩 21m
中段:
石榴子石二云母片夹云母石英岩 4.0m
中厚层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夹石榴子石二云母片岩 22.8m
十字石石榴子石二云母片岩 99m
二云母石英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二云母片岩夹石英岩,顶部为角闪片岩、
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 20mm
下段:
石英岩、变质石英砾岩夹云母石英岩,底部白云母石英片岩 30m
变质砂砾岩(花岗质古风化面)1~2m
上述地层实际上是硅(变质为石英岩、石英片岩)、泥(变质为片岩、十字石、石榴子石)、碳(碳酸盐岩、石墨互层)的典型元古宇碳硅泥岩系。
现在回头看,当初连山关矿床的详细解剖研究结果,已经接近触及热液矿床的关键成矿机制。其要点如下:
1)必须有玄武岩事件的暗色岩墙贯入。是它们打通了上地幔软流体玄武岩浆渊和提供之后的地幔流体(幔汁)的快捷上涌通道。这是成矿的第一大前提。
2)上涌幔汁的成矿功能是:①形成大规模的碱交代体,从中萃取释放矿质(岩石U、地层U)提供充足的铀源②碱交代岩的形成是大量消耗幔汁中的K、Na转化为碱交代岩,大大降低流体的强碱性(碱性过强,[K+][Na+]浓度过高有利于U的迁移活动,极不利于U的沉淀)。所以需要加以酸化(绢英岩化)成矿③前期碱交代固然不能成矿,但它是演化衍生后期热液作用成矿的必需开始阶段。绢英岩化是幔汁相变为热液的必然蚀变产物。
3)以连山关矿床为代表的全球所谓的不整合脉型的热液铀矿成矿铀源主要是元古宇含U的碳硅泥岩。其次是基底太古代混合花岗岩体。我们于20世纪80年代即破译元古宇碳-硅-泥岩系是地下巨大的铀库。在中国广大地区广泛发育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碳硅泥岩系,我局系统各地区研究所和我院对此有多年详细深入的解剖。特别有价值的是上述中国显生宙的碳硅泥岩系变质变形都很浅弱,更反映原始状态,更有助于了解加拿大、澳大利亚、拉美、非洲等地元古宇经历变质变形改造的古碳硅泥岩系。
4)绢英岩化应再细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绢英岩化是面式分布很广泛,往往宽达数千米,远超出矿体范围。此时U呈晶质铀矿微粒分散渗染,是一种低矿化的预富集。后期必须构造再破碎,或扭压剪切或拉张角砾岩化U进一步浓集形成富矿体或特富矿体、矿床。
顺便提及澳大利亚的所谓的不整合脉型铀矿和加拿大典型的不整合脉型铀矿存在重要区别。前者矿体相对说不富,品位一般波动于U=0.n%以内,而加拿大则极富,U≈n%~n0%。原因有二:①澳北多顺层断裂矿质易分散,加拿大为陡立断裂(幔汁上涌更便利充沛)矿质易集中;②澳大利亚矿体定位远不像加拿大矿床沿不整合面分布于古风化壳更有利于形成富矿。古风化壳极为疏松多孔隙对矿质高效截留。另外是强烈充气(强还原性的H、H2、CO、CH4等),是极为理想的还原剂保证成矿环境不被氧化破坏。风化壳是极其特殊的有效成矿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障。鉴于近年在华南几乎所有的热液铀矿体、矿石中都发现显著的石油渗染及天然气气液包裹体(欧光习,2013)。由此我们很怀疑加拿大不整合脉型铀矿体中也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气及地沥青。
2.法国的绢英岩化成矿
在法国对于碱交代岩一般均称之为变正长岩(episyenite),这一命名也影响到加拿大铀矿地质界,在加拿大一些法属找铀公司的文献中也经常使用此名。
在法国对“变正长岩”的研究主要是从铀矿开始的,研究历史久,也很深入。在西方铀矿地质界法国科研水平明显居于前缘。在此须强调,变正长岩本身并不是铀矿,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先在容矿岩石。铀矿是在此之后被再次较低温的热液活动叠加其上才成矿,表现为多硅白云母-沥青铀矿组合和混层伊利石-蒙脱石-铀石组合。这种成矿类型依本人理解实为绢英岩化成矿。
Leroy(1976)在开始使用episyenite时引用Lacroix(1920)的如下定义:“这种岩石在化学和矿物组分方面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有把握地恢复和确定岩石的初始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目前化学组分和矿物组分上与其最相似的一类岩石名称之前加上前缀‘epi-’(‘变’、‘后’),以便显示出所研究的这种岩石的后生特征(变正长岩)”。Le-roy电继之说明“仅仅由于习惯才用这个名词来称谓,它们在矿物学、化学上都与正长岩没有关系”。他对马尔涅克矿床的变正长岩分析结果见表3-4。
表3-4 G356坑道“变正长岩”带矿物组成和原花岗岩的比较(wB/%)
从表3-4可见以下变化:
1)石英消失。消失的多少反映碱交代程度。交代最强烈处原花岗岩的石英少到1%以下。减失的石英向外扩散,使外围原花岗岩发生硅化(石英显著增多,见样品2,7)。这反过来很好表明硅化是长石化碱交代的必然排硅产物和确切标志。
2)此变正长岩是NaK混合交代,以Na化为主(斜长石增幅大于钾长石)。
在法国把铀矿床分为两类:一种叫长石型(白云母、黑云母矿物都不稳定而消失或变为绿泥石)。下面描述的是另一类(云母型),其特点如下:①石英消失外排,在碱交代岩之外周围石英又重新沉淀加多。在空洞中还会再充填大量次生石英(自形),也可充填铀矿物为矿石。②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完全绢云母化;黑云母产生绿泥石化。法国的云母型,现在看正是绢英岩化型;其长石型则为钠交代型。
云母型变正长岩的化学成分见表3-5。
表3-5 两个云母化“变正长岩”的化学分析(wB/%)
云母型变正长岩和长石型变正长岩的区别是前者Na2O大大减少(见表3-6),表明斜长石不稳定而白云母化。根据我们现在的认识,这就是绢英岩化成矿,而且是在前期变正长岩基础上产生的。
表3-6 佩尼L651,-225中段,长石型变正长岩(55)及由其产生的云母型佩尼“变正长岩”(56)的化学组分比较(wB/%)
产于洛泽尔的马尔热里德花岗岩体的皮埃尔普朗台也是云母化变正长岩。
本人在马尔涅克露天采场见变正长岩多孔洞,如海绵体。此中产富铀矿石,是变正长岩化后石英孔洞中充填了混有沥青铀矿、铀石的蒙脱石,是后期叠加充填结果成矿。现在看马尔涅克、佩尼、皮埃尔普朗台等矿床都是长石型之后又产生绢英岩化叠加而成矿。绢云母很容易蚀变为蒙脱石。1982年我们从法国铀矿床采回的蚀变岩样品经黄志章研究员超声波选矿发现蒙脱石强烈吸附铀的能力,其中U含量可高达1%~4%;此蒙脱石的含K系数为0.1~0.2(黄志章口告,1984)。伊利石吸附铀能力却很低,U≈n0×10-6。
在法国铀矿床学界最初认为成矿是浅成热液(Geffroy,Sarcia,1958),后来又盛行大气降水向下淋积成因说(Moreau等,1966;Barbier,1974)。Poty(1967)开发了气液包裹体测定技术,此技术帮助Leroy等发现长石型温度高达350~400℃,沥青铀矿温度345℃,不可能是大气降水的向下淋积成矿。Leroy还明确地提出云母型晚于长石型,而且有远见地指出铀成矿和285 M a的煌斑岩墙贯入同时(Leroy,1978)。
SarciaJ.A.(1980)指出,此类热液铀矿床多出现于和深大断裂有关的剪切带及角砾岩带,而和岩浆作用无明显联系,碱交代可以交代任何岩性的岩石(花岗岩、变质岩、未变质的沉积岩等)。
Maisonneuve J.,Mergoil-Daniel J.和Labernardiere,H.(1984)对变正长岩成因及石英的碱溶蚀有过研究。他们的计算表明,自然界NaHCO3流体在临界温度以下的pH=9.5~10,可溶蚀石英造成变正长岩(或称为去石英多孔花岗岩),并指出CO2减压逸失对增大热液pH的重要性,CO2逸散是铀大量沉淀富集的条件。
Cathelineau(1983)研究了法国西部的Vendee及中央地块的Margeride的铀矿床群,认为成铀热液蚀变的演化趋势是被交代的蚀变岩中Na不断减失,而出现一系列富钾矿物,如多硅白云母-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冰长石组合,或多硅白云母,或伊利石-蒙脱石,或冰长石。成铀热液并非从早期岩浆阶段而来。
过去Leroy(1978)认为,是大气降水被晚期基性岩浆加热;Fehn等(1978)及Roger等(1980)认为,是花岗岩U、Th、K放射性热流。Cathelineau认为,是构造剪切生热。现在看热足可以由高温幔汁提供。
Dahlkamp(1993)对长石型、云母型及高矿化云母型众多分析结果进行了整理,见表3-7。
从表3-7可以看出:①长石型主要是原富K花岗岩的Na-Ca斜长石化(即Na交代),其后是绿泥石化②云母型中正长石含量未变,斜长石减少,云母加多(但白云母、黑云母未分),实际上是K交代③富矿(沥青铀矿到8.9%)是明显的绢英岩化(白云母增加到21.5%,次生石英增加到10.4%,二者合称即为绢英岩化)。
以下是我们现场考察的印象:
贝尔纳当矿床,在马尔涅克矿以北40km,产于马尔什二云母花岗岩体中。矿石也是云母型石英溶洞充填了铀石和铀黑,而不是沥青铀矿。在采场中也看到不含矿的云母型,一不红化,为灰白色;二不见石英溶解的空洞。看来矿石富不富关键是石英溶洞中充填成矿物质多少。
表3-7 St.Sylvestre岩体在淡色花岗岩蚀变为(A)、(B)、(C)时矿物成分的变化(体积百分比)(A)长石变正长岩,(B)云母变正长岩,(C)高矿化云母变正长岩
皮埃尔普朗台矿床:矿体出现于北西向断裂切过长石型岩体中,强红化,呈砖红色。成矿期是浅绿色蒙脱石、绿泥石、绿帘石。由于原花岗岩为细粒,碱交代后原岩结构保存仍然是细粒,石英溶洞太小,黑色成矿物质充填小,故矿贫,品位约0.1%(U)。
贝多莱纳矿床:此矿床和前述各矿床均属于花岗岩体内钾钠混合交代。不同是产于外接触带古老正片麻岩中,而且是完全开放式的纯钠交代岩(K从岩石全部排走)。纯钠交代岩受断裂控制,矿化年龄也不同,是160~170Ma,晚得多。成矿期主要是蒙脱石(占60%~77%)、水云母(占22%~25%)、高岭石(1%~15%)和铀石。矿石强烈红化。
法内矿床:此矿床又不同于上述各矿床,产于成矿的北西向断裂和煌斑岩墙交汇处。矿石特别富U=1%~4%,甚至到20%!在法国第一个铀矿山就是这种成矿期构造与煌斑岩墙交点—昂里埃特矿床,品位高达U=10%~30%。基性岩墙中形成绢英岩化、绿英岩化富矿在法国也见有此实例。
科芒德里矿床:位于旺代地区的莫尔塔涅花岗岩体,储量约四五千吨(法国各矿床储量都是数千吨中小规模)。平均品位虽然不高,矿床数量多,仍不失为非常有价值的矿化类型。此矿床产于二云母花岗岩中,成矿期是蒙脱石+沥青铀矿的红化裂隙(宽1~2cm)网脉。
夏尔东矿床:位于莫尔塔涅花岗岩体北部内接触带上,竖井320m。矿体是强红化(砖红)和强糜棱岩化片麻花岗岩,区域大断裂正由此通过。微晶石英、碳酸盐、黄铁矿、沥青铀矿网脉穿插于片麻岩之中。矿前属何种交代,资料未述。
贝那朗矿床:位于凯朗德花岗岩体的南外接触带,在大西洋岸上,距大海仅几百米。此矿床是以凯朗德花岗岩体为基底其上为云母片岩、石墨片岩、石英岩,此岩石染手表明含炭(即含U碳硅泥岩系)残留向斜。此矿床和前述各个矿床都不同:①铀矿体不是产于岩体之后而是之前。矿化年龄340Ma;②矿石富,0.7%(U);③不是沥青铀矿而是晶质铀矿。晶质铀矿也很特别,不是单粒立方体、八面体而是垂直于脉壁长达6.0cm的棱柱状、长板状、放射纤维状。这种伟晶状晶质铀矿很值得深入研究,相当罕见。脉的两侧有后期肾状皮壳状非晶质的沥青铀矿在重新张开之脉空间充填。
1986年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在法国南锡开会,在《脉状铀矿》(脉状即指热液型)会议文集中他们有一篇综合论文(B.Poty,J.Leroy,M.Cathelineau et al,1986)反映了当时法国铀矿研究的认识水平。他们在结论中着重讨论了该国花岗岩型铀矿成因,大体内容如下:大约在1974年以前,全世界广泛接受表生下降水淋积成因观点(Roubault and Cop-pens,1958;Bigotte,1964;Moreau et al.,1966;Babier,1974;Matos Dias and Soares de Andrede,1970;Langford,1974,1977;Knipping,1974)。但后来的包裹体研究(Leroy and Poty,1969;Poty et al,1974)结合共生矿物研究(Cuney,1974;Moreau,1977;Le-roy,1978)发现,矿床形成于围岩中晶质铀矿的热液浸出。铀矿床并不是只出现于近地表,几乎所有热液铀矿都延深于350m以下。过铝花岗岩中铀本底含量高,为(10~20)×10-6,其中的晶质铀矿是成矿之物源(Bebier et al.,1967;Barbier and Ranchin,1969;Ranchin,1971;Renard,1971;Le,1975;Moreau,1977以及其他人)。近来的研究强调花岗岩体中晶质铀矿的岩浆成因,有两种分布形式:第一种均匀分布,其丰度和岩浆分异过程有关;另一种是沿岩浆期间剪切带分布。有一种细粒花岗岩特别富含不相容元素U、Li、F、Sn……,晶质铀矿预富集可达50×10-6,局部到100×10-6。另外还要注意花岗岩体之前老地层(黑色页岩、酸性火山岩)中的铀来源。赤铁矿并非和沥青铀矿同时形成而是要晚,这表明铀的还原和沉淀和亚铁的氧化无关。成矿过程首先是围岩钾交代,然后形成铀石(130~150℃)、铁硫化物,此时石英沉淀,冰长石+蒙脱石组合交代早期的白云母。最后也可以有表生淋滤,形成六价铀的硅酸盐、磷酸盐……,此中从未见铀石。年龄(U-Pb法)研究表明法国海西花岗岩至少有四个成矿期:340Ma或再早,260~280Ma,190~170Ma和0Ma。晚二叠世是主要成矿期。海西造山运动末(290~300Ma)地幔隆起,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煌斑岩墙、微花岗岩、花岗岩)。在高热流场中大气降水深循环后使花岗岩受到变正长岩化,这可能就是热液作用的开始。富含C、S的流体(CO2、烃类、H2S)来自变质作用和成岩作用,对沥青铀矿沉淀起重要作用。
3.东阿萨巴斯卡McClean矿床绢英岩化成矿(图3-2)
图3-2中上图为矿带中金属矿物百分含量统计,下图为蚀变矿物百分含量统计。
图3-2为东阿萨巴斯卡McClean矿床平面图。其中分两部分A、B表示,上为A,下为B。A图有两条矿带(N矿囊带和SW矿囊带)。N矿囊带,由矿囊1,2,3-4和CandyLake矿囊组成;SW矿囊带由SE矿囊、SW矿囊及Rabbit-Ears矿化组成。9.6,7.2,9等数字为矿物含量(%)。U3O8含量(%)并列于图的最顶端;B图为此矿床南北两条矿带的各矿囊中蚀变矿物统计含量(%)。此图编制相当精细,但有些图例说明比较模糊。今试图重新分析如下:
1)首先在A图中存在大量赤铁矿。据本人经验,这是成矿最早的长石化碱交代岩的残体,被作者忽略了,只简单地描述为“赤铁矿化”。作者制作此图的欠缺还在于只注意矿带多期蚀变叠加的最终产物,没有分出形成期次。实际上这是至少三期产物:最早是长石化碱交代岩,总发红,为大量高分散赤铁矿渗染,被后期构造热液活动叠加、破坏。继长石化之后是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第二阶段热液蚀变叠加、成矿,其中的伊利石其实原来应是绢云母;在此之后又经表生风化,所有以前的长石、云母类蚀变矿物一律都强水解为高岭石。作者误把该矿床成矿只归于高岭石化。实际上高岭石是表生矿物不应当视之为矿脉的成矿蚀变。我们的经验,高岭石、伊利石均为前期绢云母化的风化产物。
2)在A图中矿石矿物中存在大量的Fe、Ni砷化物和硫化物以及U品位都很高,正是绢英岩化成矿类型的突出特征。
在中外铀矿地质论文中经常看到“红化”、“赤铁矿化”的蚀变命名,很不科学,正是这类命名把对于矿床成因最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前期长石化给忽略了。我们过去研究证明此“红化”乃是长石化的残体,长石化同时总被赤铁矿染而发红。后来Putnis等(2007)详细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见下:
a.钾长石交代斜长石的过程,见照片3-3。
b.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是把斜长石的晶体完全破坏、改造。要把Na+、Ca2+完全排走换成K+,络阴离子要全部分解,此中必然产生微空洞,被赤铁矿微粒充填,故使全岩产生红化,见照片3-4。
图3-2 McClean矿床蚀变分布
照片3-3 San Marcos闪长岩中斜长石被钾长石化的SEM背散射
c.钾长石中高度分散细微的赤铁矿染色体进一步放大(照片3-5)。
综合上述,所谓的“红化”实为早期K交代钾长石化残体。可以认为此等红化乃长石化代名词。
在此尚须指出,我们在文献海洋里选取这篇论文用意不只是说长石化发红是由于赤铁矿呈云雾状高度分散充填于斜长石被K化产生的微空洞。另外可以想象铀矿物也可以像赤铁一样充填微空洞,这正是为何极易形成微空洞的钾交代易于形成富矿石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铀矿石越红铀也越富,也是这一道理。
照片3-4 a—交代斜长石的新生钾长石(灰色区)明显地出现微空洞(黑点);b—a左上角方框的放大,黑色为微空洞,其中白色亮点为氧化铁微粒;c,d为放大
照片3-5 钾长石中微空洞中赤铁矿微粒充填(hem),黑标尺为200nm
4.Key Lake矿床绢英岩化成矿
Key Lake矿床的蚀变剖面的分带如图3-3。
图3-3 Key湖Gaertner矿体,NW-SE向剖面示意图大致表示蚀变的分布和原生及再活化的U-Ni矿化分布
图3-3中最外带(H)实际上是最早期的碱交代长石化砂岩地层,但由于后期热液阶段特别是表生风化阶段的改造、掩盖,除赤铁矿外已全部变为伊利石(高岭石为次)。H的宽度很大,单侧至少200m(K、F、P、R各分带原来都是H)。矿床学界只注意研究近矿蚀变的两侧数米范围,其实这只是最晚一期热液-构造产物,不能反映整体蚀变过程。一定要想到K、F、P、R都是依次在最早规模也最大的H蚀变带基础上发生的。K、F、P、R尽管几乎全部都已经变成高岭石、伊利石,实际上是前期绢英岩化的风化产物。果然,到了2004年才被Polito正确加以鉴定确认(见后)。
5.Carswell铀矿区也是绢英岩化成矿
Dominique-Peter的所谓片麻岩实际上定命不妥,它是典型的钾交代岩,K2O高达5%~8.1%。然后产生绢英岩化,把前期钾长石化几乎彻底消灭改造为绢英岩化,富铀矿脉即产于此中(Ey,1985)。
6.澳北绢英岩化成矿
澳北区热液铀矿发育绢英岩化的证据是:
1)蚀变岩中大量绢云母、白云母出现,意味着K+带入,是钾交代,是典型的绢英岩化类型(其中总共生有绿泥石化,决定于原岩地层中黑云母化很强)。
2)大量排硅是澳北区不整合脉型铀矿的突出特点。这一点很易被人忽视。纳巴勒克矿床蚀变片岩中围绕矿体碱交代去硅作用,使SiO2有40%的带出(Wilde,A.R.,1991?)向上硅化。
在澳北诸铀矿床的研究论文中只提到成矿和绿泥石化有关,并简单地称为Mg交代。绿泥石化时间是1650~1600Ma(Rb-Sr法),受角砾岩带、碎裂岩带构造控制。铀矿化和绿泥石共生,绿泥石为角砾胶结物,含量可达百分之几十,局部可全部为绿泥石。绿泥石化有很宽的晕,达200~500m(贾比卢卡矿床)。此矿床中围岩是板岩,然而发育大片黑云母、白云母,基质由细粒石英,奥长石组成,并有正长石(Винокуров,Омельяненкo,1989)。依本人之见,实际上这就是板岩层的长石化、黑云母化碱交代岩。和成矿伴随的绿泥石化不是孤立出现,而是从钾交代向后演化的必然产物。在黑云母花岗岩或富铁镁岩石的碱交代中,总是出现大量的绿泥石。再者,极强的绿泥石化处原岩很可能就是基性岩墙,误定为“角闪岩”。
原岩(板岩)发生黑云母化、白云母化、正长石化,这是早期钾带入,钾交代;而后云母的绿泥石化、奥长石化,这是钠交代;奥长石、绿泥石的白云母化、绢云母化,这是又一次钾交代。由此可知此处存在K+→Na+→K+的K化-Na化波更替的规律。Mg2+交代,只是受碱交代这一主控交代衍生的中性交代,它不是独立的蚀变。此地区矿床规模巨大然而科学研究只孤立地提出绿泥石化这一浅层次矿物概念,矿床成因一直处于困惑状态。
在纳巴勒克矿床中围岩是角闪岩,此角闪岩定名不妥,实际上是基性岩墙贯入体。蚀变表现为原岩造岩矿物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的绿泥石化(在内带还发育白云母化)。和绿泥石紧密连生有晶质铀矿和再晚期的铀石形成矿体。
应加强调,成矿前形成所谓多硅白云母K0.9Al1.8Fe0.1Mg03Al0.8Si3.2O10(OH)2实际上是典型的绢云母,K系数高达0.9。
Paul A.Polito,T.Kurt Kyser(2004)在研究澳北区Nabalek矿床蚀变中明确地把绢云母和伊利石加以区分,见表3-8。
表3-8 纳巴勒克矿床粒玄岩和其后的蚀变分期
表3-8中明确地把伊利石(iltite)和绢云母(Sericite)严格加以分开,而且二者也不是同一期蚀变矿物。前晚后早。虽然这些是研究澳北区铀矿蚀变的结果,但把后期伊利石和前期绢云母加以区分不能混淆这一点对加拿大铀矿也是完全可以借鉴的。我们中国也经历过这一过程。表3-9为此等矿物的化学成分。
表3-9 绢云母、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探针成分
表3-9为伊利石和绢云母的详细化学成分。Polito把二矿物区分为原生的绢云母(样品编号1,2);进一步蚀变的伊利石(样品8)。请注意,绢云母和伊利石在K2O,H2O含量上有显著区别,这和我们在中国热液铀矿床上研究的情况完全一致。绢云母的K2O高于伊利石,前者11%,后者<8%;H2O在前者均<6%,而后者>6.8%,这显然表明伊利石是绢云母的进一步水解,[K+]被[H+]取代的氢交代产物。伊利石中4配位AlⅣ数量明显减少,而6配位AlⅥ相应增多,越来越向H+把K+全部顶走的高岭石化转变。
照片3-6 绢云母(S)不同期(S1→S2→S3)顺序
该区蚀变岩石的镜下鉴定结果,也完全证明了S1→S3的不同和蚀变顺序,其镜下鉴定见照片3-6。
7.奥林匹克坝矿床(典型的绢英岩化成矿类型)
其突出的特点是主要脉石矿物是绢云母+石英(二者合称即绢英岩化),而且交代斜长石和钾长石。文献资料表明:越靠近角砾岩主矿体绢云母越强烈发育。如原岩为基性岩则还发育绿泥石、绿帘石化,释放出Fe、Cu、Au,形成硫化物,后来氧化成大量赤铁矿、斑铜矿、辉铜矿。看来奥林匹克坝巨型矿床成因并不像西方学界如此多年困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