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营销 > sem微观世界之美

sem微观世界之美

发布时间:2020-09-23 23:50:49

1、关于微观世界的论文,最好多来几片。在线等 好的加分。谢谢

微观世界中的轮盘赌——量子论

如果说光在空间的传播是相对论的关键,那么光的发射和吸收则带来了量子论的革命。我们知道物体加热时会放出辐射,科学家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了研究的方便,他们假设了一种本身不发光、能吸收所有照射其上的光线的完美辐射体,称为“黑体”。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按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计算出的黑体光谱紫外部分的能量是无限的,显然发生了谬误,这被“紫外线灾难。”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质中振动原子的新模型。他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量子,简称光子。根据这个模型计算出的黑体光谱与实际观测到的相一致。这揭开了物理学上崭新的一页。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量子论不仅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故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量子假说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直接矛盾,因此量子理论出现后,许多物理学家不予接受。普朗克本人也十分动摇,后悔当初的大胆举动,甚至放弃了量子论继续用能量的连续变化来解决辐射的问题。但是,历史已经将量子论推上了物理学新纪元的开路先锋的位置,量子论的发展已是锐不可挡
第一个意识到量子概念的普遍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其它问题上的是爱因斯坦。他建立了光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中出现的新现象。光量子论的提出使光的性质的历史争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牛顿以来,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此起彼伏,爱因斯坦的理论重新肯定了微粒说和波动说对于描述光的行为的意义,它们均反映了光的本质的一个侧面:光有时表现出波动性,有时表现出粒子性,但它既非经典的粒子也非经典的波,这就是光的波粒二重性。主要由于爱因斯坦的工作,使量子论在提出之后的最初十年里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电子围绕一个位于原子中心的微小但质量很大的核,即原子核的周围运动。在此后的20年中,物理学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原子的外围电子结构上。这项工作创立了微观世界的新理论,量子物理,并为量子理论应用于宏观物体奠定了基础。但是原子中心微小的原子核仍然是个谜。
原子核是微观世界中的重要层次,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探索原子核奥秘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原子量子理论被提出后不久,物理学家开始探讨原子中微小的质量核-原子核。在原子中,正电原子核在静态条件下吸引负电子。但是什么使原子核本身能聚合在一起呢?原子核包含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排斥力,而且质子彼此排斥(不带电的中子没有这种排斥力)。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并且克服侄子间排斥力的是一种新的强大的力,它只在原子核内部起作用。原子弹的巨大能量就来自这种强大的核力。原子核和核力性质的研究对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放射现象、同位素、核反应、裂变、聚变、原子能、核武器和核药物都是核物理学的副产品。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首次将量子假设应用到原子中,并对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电子只在一些特定的圆轨道上绕核运行。在这些轨道上运行时并不发射能量,只当它从一个较高能量的轨道向一个较低轨道跃迁时才发射辐射,反之吸收辐射。这个理论不仅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而且用于氢原子时与光谱分析所得的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因此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震动。玻尔指导了19世纪20到年代的物理学家理解量子理论听起来自相矛盾的基本结构,他实际上既是这种理论的“助产师”又是护士。
玻尔的量子化原子结构明显违背古典理论,同样招致了许多科学家的不满。但它在解释光谱分布的经验规律方面意外地成功,使它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不过玻尔的理论只能用于解决氢原子这样比较简单的情形,对于多电子的原子光谱便无法解释。旧量子论面临着危机,但不久就被突破。在这方面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他在大学时专业学的是历史,但他的哥哥是研究X射线的著名物理学家。受他的影响,德布罗意大学毕业后改学物理,与兄长一起研究X射线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德布罗意突然意识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应该推广到一切物质粒子,特别是光子。1923年9月到10月,他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提出了电子也是一种波的理论,并引入了“驻波”的概念描述电子在原子中呈非辐射的静止状态。驻波与在湖面上或线上移动的行波相对,吉它琴弦上的振动就是一种驻波。这样就可以用波函数的形式描绘出电子的位置。不过它给出的不是我们熟悉的确定的量,而是统计上的“分布概率”,它很好地反映了电子在空间的分布和运行状况。德布罗意还预言电子束在穿过小孔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1924年,他写出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更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波理论,爱因斯坦对此十分赞赏。不出几年,实验物理学家真的观测到了电子的衍射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的存在。
沿着物质波概念继续前进并创立了波动力学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他从爱因斯坦的一篇论文中得知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后立刻接受了这个观点。他提出,粒子不过是波动辐射上的泡沫。1925年,他推出了一个相对论的波动方程,但与实验结果不完全吻合。1926年,他改而处理非相对论的电子问题,得出的波动方程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1925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森伯格写出了一篇名为《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重新解释》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玻尔理论中的电子轨道、运行周期这样古典的然而是不可测量的概念被辐射频率和强度所代替。经过海森伯格和英国一位年轻的科学家狄喇克的共同努力,矩阵力学逐渐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
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各自的支持者们一度争论不休,指责对方的理论有缺陷。到了1926年,薛定谔发现这两种理论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双方才消除了敌意。从此这两大理论合称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更易于掌握而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海森伯格不确定原则是量子论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指出,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测量出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因为在测量过程中仪器会对测量过程产生干扰,测量其动量就会改变其位置,反之亦然。量子理论跨越了牛顿力学中的死角。在解释事物的宏观行为时,只有量子理论能处理原子和分子现象中的细节。但是,这一新理论所产生的似是而非的矛盾说法比光的波粒二重性还要多。牛顿力学以确定性和决定性来回答问题,量子理论则用可能性和统计数据来回答。传统物理学精确地告诉我们火星在哪里,而量子理论让我们就原子中电子的位置进行一场赌博。海森伯格不确定性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了绝对的限制,并告诉我们要想丝毫不影响结果,我们就无法进行测量。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在1935年就意识到了量子力学中不确定性的问题,并假设了一个著名的猫思维实验:“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中有下述极残忍的装置(必须保证此装置不受猫的直接干扰):在盖革计数器中有一小块辐射物质,它非常小,或许在1小时中只有一个原子衰变。在相同的几率下或许没有一个原子衰变。如果发生衰变,计数管便放电并通过继电器释放一个锤,击碎一个小小的氰化物瓶。如果人们使这整个系统自在1个小时,那么人们会说,如果在此期间没有原子衰变,这猫就是活的。第一次原子衰变必定会毒杀了这只猫。”
常识告诉我们那只猫是非死即活的,两者必居其一。可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则,盒内整个系统处于两种态的叠加之中,一态中有活猫,另一态中有死猫。但是有谁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一个又活又死的猫呢?猫应该知道自己是活还是死,然而量子理论告诉我们,这个不幸的动物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死活状态中,直到某人窥视盒内看个究竟为止。此时,它要么变得生气勃勃,要么立刻死亡。如果把猫换成一个人,那么详谬变得更尖锐了,因为这样一来,监禁在盒内的那位朋友会自始至终地意识到他是健康与否。如果实验员打开盒子,发现他仍然是活的,那时他可以问他的朋友,在此观察前他感觉如何,显然这位朋友会回答在所有的时间中他绝对活着。可这跟量子力学是相矛盾的,因为量子理论认为在盒内的东西被观察之前那位朋友仍处在活死迭加状态中。
玻尔敏锐地意识到它正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性,因此以此为基础提出“互补原则”,认为在量子领域总是存在互相排斥的两种经典特征,正是它们的互补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特征。玻尔的互补原则被称为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但爱因斯坦一直不同意。他始终认为统计性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而互补原理是一种绥靖哲学,因而一再提出假说和实验责难量子论,但玻尔总能给出自洽的回答,为量子论辩护。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战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他们两人去世也没有完结。
薛定谔猫实验告诉我们,在原子领域中实在的佯谬性质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是不相关的,量子幽灵以某种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阴影似的微观世界之中。如果遵循量子理论的逻辑到达其最终结论,则大部分的物理宇宙似乎要消失于阴影似的幻想之中。爱因斯坦决不愿意接受这种逻辑结论。他反问:没有人注视时月亮是否实在?科学是一项不带个人色彩的客观的事业,将观察者作为物理实在的一个关键要素的思想看来与整个科学精神相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外在的”具体世界供我们实验与测量,全部科学不就退化为追逐想象的一个游戏了吗
量子理论革命性的特点,一开始就引起了关于它的正确性及其解释内容的激烈争论,在20世纪中这个争论一直进行着。自然法则从根本上将是否具有随机性?在我们的观察中是否存在实体?我们又是否受到了观察的现象的影响?爱因斯坦率先从几个方面对量子理论提出质疑。他不承认自然法则是随机的。他不相信“上帝在和世界玩骰子”。在和玻尔的一系列著名的论战中,爱因斯坦又一次提出了批判,试图结实量子理论潜在的漏洞、错误和缺点。玻尔则巧妙地挫败了爱因斯坦的所有攻击。在1935年的一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新证据:断言量子理论无法对自然界进行完全的描述。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一些无法被量子理论预见的物理现象应该能被观测到。这一挑战最终导致阿斯派特做了一系列著名的试验,准备用这些试验解决这一争论。阿斯派特的实验详尽地证明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阿斯派特认为,量子理论能够预见但无法解释一些奇妙的现象,爱因斯坦断言这一点是不可能的。由此似乎信息传播地比光速还快-很明显地违背了相对论和因果律。阿斯派特的实验结论仍有争议,但它们已促成了关于量子论的更多的奇谈怪论
由玻尔和海森伯格发展起来的理论和哥本哈根派的观点,尽管仍有争论,却逐渐在大多数物理学家中得到认可。按照该学派的观点,自然规律既非客观的,也非确定的。观察者无法描述独立于他们之外的现实。就象不确定律和测不准定律告诉我们的一样,观察者只能受到观察结果的影响。按自然规律得出的实验性预见总是统计性的而非确定性的。没有定规可寻,它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分布。
电子在不同的两个实验中表现出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一表面上的矛盾是互补性原理的有关例子。量子理论能够正确地、连续地预测电子的波动性或粒子性,却不能同时对两者进行预测。按照玻尔的观点,这一矛盾是我们在对电子性质的不断探索中,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的,它不是量子理论的一部分。而且,从自然界中只能得到量子理论提供的有限的、统计性的信息。量子理论是完备的:该理论未能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许是有趣的猜想或隐喻。但这些东西既不可观测,也不可测量,因而与科学无关。
哥本哈根解释未能满足爱因斯坦关于一个完全客观的和决定性的物理定律应该是什么样的要求。几年后,他通过一系列思维推理实验向玻尔发起挑战。这些实验计划用来证明在量子理论中的预测中存在着不一致和错误。爱因斯坦用两难论或量子理论中的矛盾向玻尔发难。玻尔把问题稍微思考几天,然后就能提出解决办法。爱因斯坦男买内过分地看重了一些东西或者忽略了某些效应。有一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忘记了考虑他自己提出的广义相对论。最终,爱因斯坦承认了量子理论的主观一致性,但他仍固执地坚持一个致命的批判:EPR思维实验。
1935年,爱因斯坦和两个同事普多斯基和罗森合作写了一篇驳斥量子理论完备性的论文,在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中间广为流传。该论文以三个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合称EPR论文。他们假设有两个电子:电子1和电子2发生碰撞。由于它们带有相同的电荷,这种碰撞是弹性的,符合能量守衡定律,碰撞后两电子的动量和运动方向是相关的。因而,如果测出了电子1的位置,就能推知电子2的位置。假设在碰撞发生后精确测量电子1的位置,然后测量其动量。由于每次只测量了一个量,测量的结果应该是准确的。由于电子1、2之间的相关性,虽然我们没有测量电子2,即没有干扰过它,但仍然可以精确推测电子2的位置和动量。换句话说,我们经过一次测量得知了电子的位置和动量,而量子理论说这是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量子理论没有预见到。爱因斯坦及其同事由此证明: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
玻尔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反驳说EPR实验非但没有证否量子理论,而且还证明了量子理论的互补性原理。他指出,测量仪器、电子1和电子2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测量电子1的位置的过程中会影响电子2的动量。因此对电子1的测量不能说明电子2的位置和动量,一次测量不能代替两次测量。这两个结果是互补的和不兼容的,我们既不能说系统中一个部分受到另一个部分的影响,也不能试图把两个不同实验结果互相联系起来。EPR实验假定了客观性和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得出结论认为量子理论是不完备的,事实上这种客观性和因果性只是一种推想和臆测。
尽管人们对量子理论的含义还不太清楚,但它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就却是令人吃惊的。尤其在凝聚态物质——固态和液态的科学研究中更为明显。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原子如何键合成分子,以此来理解物质的这些状态是再基本不过的。键合不仅是形成石墨和氮气等一般化合物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许多金属和宝石的对称性晶体结构的主要原因。用量子理论来研究这些晶体,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银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不透光,金刚石不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却透光?而实际中更为重要的是量子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处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的原理,为晶体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48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威廉·肖克利和瓦尔特·布拉顿根据量子理论发明了晶体管。它用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作,而且可以将尺寸做得很小,从而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贵的真空管,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量子理论在宏观上还应用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对超导电性的解释。
而且量子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十分美好。科学家认为,量子力学理论将对电子工业产生重大影响,是物理学一个尚未开发而又具有广阔前景的新领域。目前半导体的微型化已接近极限,如果再小下去,微电子技术的理论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必须依靠量子结构理论。科学家们预言,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到2010年左右,人们能够使蚀刻在半导体上的线条的宽度小到十分之一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以下。在这样窄小的电路中穿行的电信号将只是少数几个电子,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电子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科学家马克斯·拉加利等人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已制造了一些可容纳单个电子的被称为“量子点”的微小结构。这种量子点非常微小,一个针尖上可容纳几十亿个。研究人员用量子点制造可由单个电子的运动来控制开和关状态的晶体管。他们还通过对量子点进行巧妙的排列,使这种排列有可能用作微小而功率强大的计算机的心脏。此外,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等都对这种由一个个分子组成的微小结构感兴趣,支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认为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必定会获得极大的回报”。
科学家对量子结构的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控制非常小的电子群的运动即通过“量子约束”以使其不与量子效应冲突。量子点就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量子点由直径小于20纳米的一团团物质构成,或者约相当于60个硅原子排成一串的长度。利用这种量子约束的方法,人们有可能制造用于很多光盘播放机中的小而高效的激光器。这种量子阱激光器由两层其他材料夹着一层超薄的半导体材料制成。处在中间的电子被圈在一个量子平原上,电子只能在两维空间中移动。这样向电子注入能量就变得容易些,结果就是用较少的能量就能使电子产生较多的激光。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对量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设法把量子平原减少一维,制造以量子线为基础的激光器,这种激光器可以大大减少通信线路上所需要的中继器。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詹姆斯·图尔斯的化学实验室用单个有机分子已制成量子结构。采用他们的方法可使人们将数以十亿计分子大小的装置挤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一平方毫米可容纳的晶体管数可能是目前的个人计算机晶体管数的1万倍。纽约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康斯坦丁·利哈廖夫已用量子存储点制成了一个存储芯片模型。从理论上讲,他的设计可把1万亿比特的数据存储在大约与现今使用的芯片大小相当的芯片上,而容量是目前芯片储量的1·5万倍。有很多研究小组已制出了利哈廖夫模型装置所必需的单电子晶体管,有的还制成了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单电子晶体管。科学家们认为,电子工业在应用量子力学理论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大多数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全新的方法,而不是仿照目前的计算机设计量子装置。
宏观世界的定律保持着顽固的可验证性,而微观世界的定律具有随机性。我们对抛射物和彗星的动态描述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而对原子的描述不具有这种特征,桌子、凳子、房屋这样的世界似乎一直处于我们的观察中,而电子和原子的实际的或物理性状态没有缓解这一矛盾。如果说这些解释起了些作用的话,那就是他们加大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差距。
对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这一矛盾解决与否并无大碍,他们仅仅关心他们自己的工作,过分忽视了哲学上的争议和存在的冲突。毕竟,物理工作是精确地预测自然现象并使我们控制这些现象,哲学是不相关的东西。
广义相对论在大尺度空间、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中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基本粒子遵循量子论的法则,而宇宙学遵循广义相对论的法则,很难想象它们之间会出现大的分歧。很多科学家希望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开创一门将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物理学法则统一在一起的新理论。但迄今为止所有谋求统一的努力都遭到失败,原因是这两门20世纪物理学的重大学科完全矛盾。是否能找到一种比现有的这两种理论都好的新理论,使这两种理论都变得过时,正如它们流行之前的种种理论遇到的情况那样呢?

2、微观世界的尺度介绍。

分子大百亿分之几米,一般分子大约0.3至0.4纳米
蛋白质大约几十纳米
病毒大约几百纳米
新在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0.1至100纳米的科学技术
参考资料:九年级物理书第十一章第一课

3、微观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微观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11-17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城通街26号院8号楼21层2109。

微观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7MA001XR8X5,企业法人田雨,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微观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教育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教育咨询;大气污染治理;市场调查;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建筑物清洁服务;销售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建筑材料(不从事实体店铺经营)、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营业性演出);企业策划;会议服务;计算机技术培训(不得面向全国招生);房地产信息咨询;城市园林绿化;租赁机械设备;工艺美术设计;电脑动画设计;软件开发;软件咨询;计算机系统服务;云计算中心(PUE值在1.4以下);公共关系服务;室内装饰工程设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3111874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619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微观世界(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4、微观世界这个纪录片讲的是什么啊?

平时令人“恐怖”的虫子门展现出了另一种不一样的美。当你近距离仔细察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原来毛毛虫的毛原来这么光滑;相互依偎的蜗牛温馨得赚人眼泪;勤奋的屎壳郎每天都在认真对付着他们的粪球;蜘蛛会在水下用一个小气泡作为自己的餐厅;天牛就像公牛一样在互相较劲。每只虫子原来都不曾闲着浪费光阴。
微观下的虫子世界,带给观众的除了视觉的震撼,还有自然界无法向人类诉说的道理。

5、微观世界动画版史上最唯美《小世界》,哪里有啊?

微观世界(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这是拍了20年的纪实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m1FiKWUTfo/ 这里可以看
《小世界》(一部英国小说)

《Minuscule》(又名《昆虫总动员》),这是法国的一部动画片。
http://www.tudou.com/playlist/kunchong/
TUDOU网。 《昆虫总动员》合集。 你说的应该是这个

6、《微观世界》观后感

周末之夜,我无意中打开电影频道,一部奇妙有趣的电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中央六台正在播映法国科教影片《微观世界》。

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个文字,没有一句旁白,没用一点音乐,纯粹用自然的镜头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影片描述的是一片天然的原野中,昆虫世界从早到晚最平常不过的一天。

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草丛中、树枝上、池塘里、泥缝间的小动物们开始了新的一天。蚱蜢停在草叶上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甘露,没想到螳螂已经挥舞着大刀悄悄靠近;毛毛虫蠕动着碧绿的身子在树枝上飞快地爬行,那种奇妙的动作真是见所未见;蜘蛛早已张网以待,一只飞虫撞入网中,它飞快地跑过去,手脚并用用蛛丝把小虫缠得严严实实,然后慢慢享用……太阳升起来了,漫山遍野的野花吸引着一群群蜜蜂,它们在花从中辛勤地劳作着,来来回回,匆匆忙忙,谁也不肯休息一会。蚂蚁也可算得上是劳动积极分子啦!你看,它们在地上不停地忙碌着,探头探脑,寻寻觅觅。遇到大的猎物总是先吓一跳,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近,绕着猎物侦察一番。搬得动的就自己摇摇晃晃地搬回去,搬不动就立即回头去找援兵。不一会儿,大队人马赶到,大家齐心协力,历尽艰辛地把猎物搬回窝去。看着蚂蚁们像农民伯伯一样不怕辛苦,我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爷爷说,蚂蚁是一种很守纪律、大公无私的动物,人类真该好好向它们学习呢!

影片拍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把小动物们拉近、放大,拍出了动物界的生活美、劳动美、行为美。有几个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午后,一场大暴雨刚刚过去,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到处还是湿漉漉的,让人感觉那么清新。蚂蚁们的家被暴雨冲得一塌糊涂,天刚放晴,身上还沾着泥浆的蚂蚁们又忙开了,有的重建家园,有的又外出觅食,更让人忧心的是那条大猎物还在半路上,它们又得商量着怎么把它运回去……小溪边,两只蜗牛拖着重重的壳在艰难地行进。它们在一块石头上相遇了,相互用触角友好地问候。我猜想,它们也懂礼貌,它们也有爱情呢!果然,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就像一对失散多年的恋人……大路上,一只黑乎乎的屎壳郎正在用一种奇特的方法运一团粪球。它用头部和两只前爪抵住地面,四条后腿灵巧地拨着粪球滚动。在路上,它心爱的粪球被一根柴棍戳住了,任它怎么努力都搬不动了,屎壳郎急得团团转。那种可笑可爱又可怜的的模样真让人难忘,我多想帮它一把呀!还有一幅奇妙的场景让我对平时又讨厌又害怕的毛毛虫肃然起敬:一队毛毛虫行进在沙地上,后一条的头部紧紧地跟在前一条的尾部,上百条毛毛虫头接尾,尾接头,连成了一条笔直的“火车”,它们步调一致,纪律严明,遇到前面有障碍物时,后面的毛毛虫谁也不乱阵脚,总是耐心等候,然后再一起前进……我不由得惊叹不已,真太有意思了,太让人感动了。大自然多奇妙啊!

是啊!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那些美妙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蚂蚁搬家,蜜蜂采蜜,蜘蛛织网,星天牛打架,蚯蚓松土……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虫虫小事”,或许我们从未去注意过,观察过,但它们的世界、它们的生活是多么自然而美好,它们的心灵、它们的工作是多么让人起敬。而我们人类呢?却只重视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舒适,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使多少可爱的动物失去了家园……

这是一部无声的电影,除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虫鸣声,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解说,但谁看了都会陷入深思。它在无声地呐喊: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7、什么是宏观世界?什么叫微观世界?如何区别分辨?

人的肉眼可以分辨直径大于0.1mm以上的物体,小于该尺度的事物都属于微观世界. 物质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至于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都非常小。通常将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世界”。 物质是由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等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至于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都非常小。通常将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世界”。又将人们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比较大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做“宏观物体”和“宏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宏观世界

8、观察对微观世界有什么影响?

人类的观察,改变了微观世界。我们都知道,在高中的政治课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这么一句经典的论断,叫做“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几乎是我们所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之一。

但是,上世纪的一项科学理论的发展,却让很多学者都大跌眼镜。其中,不妨有一些无比著名,堪称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他们不约而同的利用了自己的权威,话语权,来打压这个新观点;

但是,时间最终证明了它的正确。这项新理论到底是什么?就是量子力学当中的“哥本哈根诠释”。换而言之,就是量子世界的存在状态;被人类的观察所决定。没错,人类的观察,居然改变了整个微观世界。

我们都知道,量子本身是存在着不确定性,是完全随机的。而且,这种“随机性”中,不包含任何人类未知的变量,就是单纯的“完全随机”,这点,从“贝尔不等式”的证明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创立了量子力学的爱因斯坦,和波尔等人分道扬镳。他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叫做“我不能接受上帝在掷骰子”。但是事实的确如此。量子在没有得到我们的观察时;

谁都不能确定它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着。或许,它们压根就从我们所处的空间中离开了:这是史蒂芬霍金的观点。当我们观察量子之后,它的微观世界才真正的“坍缩”,确定下来。

这是不是让很多朋友,都想到了我们高中生涯时,政治老师经常举出来抨击的那个“反面例子”,眼闭则花谢的典故呢?其实,这还真是个正确的科学理论,和“薛定谔的猫”有异曲同工之妙。

9、化学作文我眼中的微观世界

往往最细微的,最渺小的,才是最美的。
——题记
大千世界,往往喧闹繁华,无奇不有。崇山峻岭,亭台楼阁,磅礴瀑布,婉转江流,一切都是那般的雄伟壮丽。那么,与之相对的小千世界,难道只有线条和黑白吗?
人的肉体凡胎,注定了不借助工具的双眸,只能欣赏大雪飘飞,白霜凄凄的景,是的,雪景美,可是更美的,却是堆叠成这雪景的雪花。
风起云动,雪花飘落,伸出自己的手掌撷一朵洁白无瑕的雪花。六边形的雪花啊,花纹交错,镂空重叠。假若,沾一粒樱桃汁,霎时,雪花浸成桃红,六只尖尖角上凝出了沾了雪白的点点嫣红,仿佛一只风铃,闪烁着
红白相嵌的歌。晶莹剔透的雪花,藏着人世间的纯真,簌簌的落降,一朵雪花的诞生,是一个孩子的笑容凝成,
于是,人间无数孩子的欢笑与纯洁,怯怯地挤在一起,落下,洗涤我们满是磅礴宏伟的心灵。
雪景美,雪花更美。
叶落知秋。四季之中,春太媚,夏太刚,而冬又太厉,只有秋,才是一年中最璀璨的日子。风吹麦穗垂,云
动金菊羞。秋的美,在一幕幕的景中表现得格外显眼,可是,秋的美丽,仅仅止步于这大千世界吗?不是的,微
观世界的秋季是比大千世界更加醉人的存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季的落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微黄的
叶,伴着一只蝶,舞动着,摇曳着,踱完一生最后的华尔兹。轻轻拈起一只枯蝶,秋的艳美已布满叶的脉络,根
叉交织,纵横交错,充斥着梦幻般的情愫,仿佛是世上最美的殿堂,藏身坐落这秋风落叶中,一叶一世界,或许,这是真实,而不是禅语。
秋风爽,叶落更凉。
微处见真,心灵中充斥着伟大抱负的我们,或许,有时,也应该撷一朵野花,捧一泉清溪,去微观世界里,寻找那触动心弦的感动吧。

10、关于微观世界的电影

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

【原 片 名】LE PEUPLE MIGRQTEUR
【中 文 名】迁徙的鸟
【出品年代】2002
【国 家】法国
【类 别】专题
【语 言】法语,中文字幕
【获奖记录】
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
《微观世界》原班制作人马呕心沥血超震撼纪录长片,一个由300多名成员组成的摄制组包括50多名飞行师50多名鸟类专家,跟随着侯鸟的迁徙路径整整三年时间,全部拍摄行程近十万公里。影片于法国连演4周吸引250万影迷的观影热潮,以一部纪录片打败同期上映的故事片,荣登票房前列。不超过十句解说,不超过二十句字幕。92分钟的影片绝无半点杂质,一气呵成。它采用了高科技空中拍摄系统摄制,全程追纵候鸟南迁北徙的壮举。由南到北,由春至冬。
大型数字纪录片《迁徙的鸟》无论从拍摄技巧还是内容上,均带给了我们久违的惊喜,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全新的视听完美感受,这也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创新。影片中独具特色的演员向我们展示了它们最为真实的纯自然面目。该片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内容简介

候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如此困窘,候鸟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对。这正是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大天鹅要飞越1200 公里的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一一叫人尊敬。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企鹅在冰天雪地下仍要与海鸦对抗到底,保护企鹅BB 的安全,尽管当中满是失败气馁,但仍坚强支撑下去,面对亲情,自身的安危也显得微不足道。

http://down.you8.cn/dv2/movie/travellingbirds/travellingbirds.rmvb

电影名称: 微观世界
其他名称: 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
主要演员: 蜜蜂 蚂蚁 甲虫 蜗牛 瓢虫
导演: Claude Nuridsany
出品商: Galatee Films
地区: 法国
片长: 73分钟
发布时间: 2003-12-29

拍了二十年,最后剪成七十三分钟.从头到尾,没有哪个演员穿过衣服...
这是一部精彩的描绘昆虫世界的纪录片,让人不由得惊叹自然界的美妙.

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剪辑奖
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录音奖

【内容简介】
本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竟成为壮丽的奇观。本片获得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这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隐藏着星球般巨大的世界。茂草变成了森林。小石头变像高山。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须先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

美妙的小宇宙(Microcosmos)

这张描绘昆虫世界的DVD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字幕,也没有解说,全靠画面本身来诠释。小小的昆虫,经过放大的镜头重现在屏幕上,原来竟是那么宏大,那么神奇,那么幽默。这要感谢本片的开发和拍摄者,是他们用了十几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和经费,日积月累、精雕细刻才把这部影片奉献出来。草原昆虫在他们的镜头下,逐一"粉墨登场"。从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蝴蝶钻出蛹壳、蜘蛛吐丝缠裹猎物、蜗牛互相拥抱、孑孓变蚊虫飞出水面等场面,都十分细致生动地被捕捉下来。通过这些精彩的画面,展示出大自然造物主的无穷奥妙。这部影碟不但具有迷人的观赏价值,也具有教学科研价值。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影展技术大奖,自在意料之中。

其中如蜘蛛网上的雨滴、彩色树叶映衬下的蜜蜂、蝗虫头上的触须,吮吸露液和吞食蚜虫的瓢虫等画面,简直可以用来测试器材的还原保真度。音效上,昆虫们所发出的声音也经过放大,竟会发出如此奇异的音响,个别段落经过人工的修饰(配乐),时而与昆虫的动作同步相伴,如千脚虫的爬行,使用了打击乐,听来非常逗趣;时而与情节配合,营造出紧张感,如鸟儿啄食小虫和甲虫大战便动用了乐队,不但有节奏而且还产生出厚重的低频震撼力。

http://down.you8.cn/dv2/movie/microcosmos/microcosmos.rmvb

《喜马拉雅》是法国导演艾利克·瓦利的作品,由法国、尼泊尔、瑞士和英国四国合拍,获得了2000年度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实际上,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两代人观念的冲突,面对外来挑战的携手,经过洗礼后的理解与融合。然而,当这样一个普通到近乎俗滥的故事放到非同一般的背景中时,一切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从地理意义上说,喜马拉雅是地球之巅。从人文意义上说,喜马拉雅是藏人的净土,佛教的圣地。在佛家典籍的记录中,喜马拉雅脚下的迦毗罗城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在流传千年的藏族传说中,喜马拉雅绝顶是诸神的居住之地。有一首在民间流传很广的藏歌这样唱道:“万神之主因陀罗赶着云朵在仙气中放牧 / 风神婆逾站在山颠,带着雷鸣电闪呼吼 / 清晨,太阳神苏利耶催赶着金色的战马直奔顶峰 / 夜幕降临,月亮神旃陀罗从巍峨的山脉之端悄悄奔向深蓝色的夜空 / …… / 喜马拉雅,云中祥瑞,雪中天堂”。这片最具佛性与神性的高原,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的目光。

如果在你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易,一条难。你会选择哪一条?”面对这样的问题,估计习惯了现代社会速食速配生活规则的人们大多都会选择容易的一条,而一位年青的喇嘛做出的选择却是走那条艰难的道路。这是电影《喜马拉雅》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幕。

电影《喜马拉雅》从某种意义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尤其是西方人,对这片人间天堂的心驰神往。

喜马拉雅山脉中有一个叫杜尔普的村落,村民们每年必须翻越雪山用采集的盐换取过冬的粮食。由于带领商队的酋长在出发前的一次山难中丧生,由谁来接任便成为一大难题。观念的冲突与两代人的隔阂,使商队一分为二,分别由老酋长霆雷与年青的商队副手卡玛带领,两支队伍一前一后踏上了行程。

一切冲突都发生在商队的组建与行进中,因此,我们得以从电影中领略到雪域高原的奇幻风情:成群结队的牦牛,瓦蓝如洗的天空,银装素裹的雪峰,阳光照耀下温润澄澈的天湖,峭壁旁的羊肠小路,狂乱肆虐的雪暴,白茫茫的冰原,依山而建的寺院佛塔,荒原中随风飘舞的经幡,叩长头朝圣的虔诚信徒,庄严神圣的响应国家号召,翱翔的兀鹰,绛红的衣衫……

布鲁诺·库列斯为《喜马拉雅》创作的音乐,具有相当的独创性。他把寺庙中喇嘛的诵经、藏地民歌与西洋交响乐队巧妙地结合起来,用铜号模拟传统的藏族法号,用男低音声部模拟喇嘛的诵经。布鲁诺?库列斯用一种西方人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出那片神秘土地的奇特美感与深邃气息,难怪获得了凯撒最佳音乐奖,原声唱片也在西方广受欢迎。不过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并不太喜欢电影《喜马拉雅》的音乐,那些经过浓浓修饰的人声、现代乐器的演绎、New Age+World Music的作曲模式,表现出的只是作曲家臆想中的藏音,与喜马拉雅高原上那些原始粗朴的音符有着不小的差距。

从内容上说,《喜马拉雅》选择的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尊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任何人群中都会发生,也就不会因文化差异产生理解隔阂。有所不同的是,由于这一个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雅,因此,影片有意探索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宗教之间循环交错的复杂关系。遗憾的是,《喜马拉雅》选择的这个简单故事,明显不足以包容这个具有极大戏剧张力的话题。

…………………………………………………………………………………………

另外,本人极力推荐: 法国出品的《minuscule》

Minuscule(源于拉丁词义"微小")是两个年轻法国艺术家Thomas Szabo和Hélène Giraud的优秀动画作品集。它关注的是一片草地中的生物,如瓢虫、蚂蚁、蜗牛等的原住民日常生活,不同的是,本片的景色全部是实拍的,而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全部由三维电脑动画制作,这就给作者在情节上更多的自由和生动。本剧诙谐幽默,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也许你积蓄一天的烦恼会随之灰飞烟灭。

BT或迅雷下载:http://www.54new.com/detail.php?id=628

与sem微观世界之美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