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脑主机内部的电源,漏电。手都不能碰,还是静电吗?
1.电源拆装不当
安装电源不当会导致漏电。电源内部有大量元件,且空间又狭小,拆装时稍有不当,元 件就可能触到电源外壳。像电感线圈等,几乎是裸露的,一旦触到外壳,直接后果就是漏电。 如果真的是电源漏电,人手的触电感非常强,严重的甚至可直接将手弹开。所以,装机电源 一定要选好,确保电源本身不漏电;自己拆装电源时要保证绝缘塑料保持原位。
2.内部线缆破损漏电
不少电源使用的线材质量都不好,这些线材一旦使用时间稍长,就可能外部破损。如果 破损的点刚好挨着机箱,人手摸机箱的时候就有触电感。不过电脑内部电压都低,最高不过 12V,因此这种情况下触电感很弱。用户可以先尝试将这些线缆集中清理下,避免与机箱接 触,但最好还是更换新电源。
3.主板也会漏电
主板漏电时,手摸上去的触电感强烈,几乎和电源漏电差不多,有明显的刺痛感。主板 漏电会导致所有元件都带电,包括主板上的散热片、显卡等。漏电原因主要是电容破损或者 主板元件接触到机箱所致,用户可首先观察主板上所有电容是否完整,再检查是否有其他线 缆碰到了主板上的元件。尝试以最小化系统运行,如果主板还带电,那就是主板内部走线发 生了变形,需更换主板。
4.电脑静电释放
主机电源会产生大量的静电,但其内部的“Y电容”可以消除这部分静电。如果电源里 的Y电容损坏,静电无处释放,就可能发生漏电。并且这个过程是持续的,只要手摸上去, 就有触电感。而主板上的各种高频电路,同样会释放辐射导致机箱产生静电。人身也带有静 电,触摸机箱时静电一次性释放,再摸就没有了。
解决静电,一定要使用带有地线的电源插线板。实在不行,可将机箱接地。但要注意使用 燃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作为接地是不可取的,前者会由于电火花引起管道爆炸;而后者看似可 靠,但其实自来水管的导电性极佳,在出现短路时,其漏电电流足以使人达到致命的程度1。
2、主机内部有哪些类型电源插槽和电源接口
纯电源供电的无非就三四个地方,
1.24pin的主板电源供电,也有一些古董主板是20pin接口的。
2.CPU供电,4pin或者8pin的。
3.硬盘接口供电。
4.显卡外接6pin或者8pin的供电,这个要看什么显卡,低功耗的显卡是没有外接供电接口的。
5.现在机箱有的带风扇,基本都是大四D接口的。
反正插头插槽接口都是防呆设计的,插不进去就代表插错了,此时要注意观察千万不要用暴力。
3、电脑主机里的电源,一般在给哪些配件供电?
主板,硬盘,光驱,其他部件基本上都是从主板上接的电。刚看了看前面的回答,有些啰嗦,抱歉,我很直率。你看一下电源的线接到哪些东西上就知道了,只有主板、硬盘和光驱(现在的主机很少配置光驱了)。
4、电脑主机内电源线的接法?
1
电源线连接器 P1
2
缆线布线固定夹 (电源线 P1)
3
电源线连接器 P2
4
缆线布线入口 (电源线 P1、P2 和 P3)
5
电源配电单元
6
电源线连接器 P3
7
缆线布线入口 (电源线 P4、P5 和 P6)
8
硬碟机 (上侧) 电源线连接器 (P8)
9
硬碟机 (下侧) 电源线连接器 (P7)
10
光碟机电源线连接器 (P9)
11
SATA 资料缆线连接器
12
缆线布线固定夹 (电源线 P4、P5 和 P6)
13
缆线布线通道 (电源线 P4、P5 和 P6)
14
缆线固定夹 (电源线 P4、P5 和 P6)
15
电源线连接器 P4
16
电源线 P5 和 P6 的存放处
5、台式机 电源内部这白色东西是什么?
让我想起了长城静音大师400-sd,主动pfc,09,10年特别火的一款,甚至我也用过。另一款是航嘉冷静王钻石2.31,航嘉这款是被动pfc,台湾悦伦的风扇。
白色是胶,固定电子元件,这个是出厂就有的,不必介意。你多拆几款就会发现,几乎都用这个。另外这个胶还有个很奇妙的作用,很少人会注意,就是消除电流声。有的老鸟就刻意打点胶,消除啸叫。
6、电脑主机的内部构造
主 板 主板(Mainboard或Motherboard,简称M/B)是电脑主机中最大的一块长方形电路板。主板是主机的躯干,CPU、内存、声卡、显卡等部件都固定在主板的插槽上,另外机箱电源上的引出线也接在主板的接口上。
①CPU插座:CPU就固定在此插槽上。②内存插槽:内存条就插在此插槽上。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内存条来增大内存。③AGP插槽:靠近CPU的棕色插槽,主要用来连接AGP显卡。④PCI插槽:AGP插槽旁边的白色插槽,比AGP插槽稍长,是数量最多的扩展槽,主要用来插声卡、网卡等PCI设备的。⑤AMR插槽:在主板边上,长度大约只有PCI插槽的一半,用于连接一些AMR设备,如调制解调器(③④⑤统称总线扩展槽)。⑥驱动器接口:软驱、硬盘、光驱等设备就是通过数据线接在主板的驱动器接口上的。⑦主板电源插座:接机箱电源的主板电源插头,为主板提供电能。⑧输入/输出接口:详见本版左下角的“I/O接口”部分。⑨BIOS芯片: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一组固化到主板上的一个ROM(只读存储器)芯片中的程序,它保存着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⑩电池:在主板断电期间维持系统CMOS的内容和主板上系统时钟的运行。 显卡和声卡
显卡 主板要把控制信号传送到显示器,并将数码信号转变为图像信号,就需要在主板和显示器之间安装一个中间通讯连接部件,这就是显示适配器,简称为显卡。显卡和显示器共同构成了电脑的显示系统。
①接口:接显示器的信号线插头。②芯片:在图中的风扇下面,负责图像处理工作。③显存:是存放图像数据的地方。声卡 声卡是多媒体电脑的核心部件,它的功能主要是处理声音信号并把信号传输给音箱或耳机,使它们发出声音来。
①芯片:负责声音处理工作,如波形的采样与合成和MIDI(乐器数字接口)音乐的合成。②输入输出插孔:最常用的有与麦克风连接的“MIC”插孔,与音箱连接的“SPEAKER”插孔。③接口:连接游戏杆。I/O接口 输入输出接口简称I/O接口,I和O是Input(输入)、Output(输出)的首字母。I/O接口连接主板与输入输出设备。①PS/2接口:接鼠标和键盘。②USB接口:接使用USB插头的设备。③COM口:接使用COM口的外部设备。④并口:接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CPU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是电脑最核心、最重要的部件。目前市场上的CPU主要是Intel和AMD两家公司生产的。Intel公司的代表产品就是“奔腾”系列,如Pentium Ⅲ(奔腾Ⅲ)、Pentium 4(奔腾4)处理器。AMD公司的CPU产品主要有Athlon、Athlon Thunderbird、Ahtlon XP和Duron。内存条 主板上的内存通常被叫做内存条(绿色长条形),是电脑中数据存储和交换的部件。因为CPU工作时需要与外部存储器(如硬盘、软盘、光盘)进行数据交换,但外部存储器的速度却远远低于CPU的速度,所以就需要一种工作速度较快的设备在其中完成数据暂时存储和交换的工作,这就是内存的主要作用了。内存最常扮演的角色就是为硬盘与CPU传递数据。现在常用的有SDRAM内存、DDR内存和Rambus内存。其中DDR内存和Rambus内存的运行频率、与CPU间的传输速率都高于SDRAM内存,已经成为主流。
①内存脚缺口:内存的脚上有两个缺口,这个缺口一是用来防止往内存槽中插内存时插反了(只有一侧有缺口);二是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内存(详见F4版《看缺口识内存》一文)。②金手指:一根根短短的黄色接触片,是内存条和主板内存槽接触的部分,数据就是靠它们来传输的。③内存芯片:数据就存储在这些芯片中。硬 盘 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或HD)通常又被称为硬盘,它安装在主机的里面,所以我们很少见到它。和软盘、光盘一样,硬盘是电脑的存储设备,我们在电脑上的文件就是存在硬盘里的。和软盘不同的是,硬盘和硬盘驱动器是装在一起的,而且它的读写速度快,容量也很大,通常都是几十个GB。①电源接口:接机箱电源的硬盘电源线。②主从跳线:一台电脑如果连接了两个硬盘,只能用其中的一个硬盘来启动系统,因此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为此硬盘上提供了一组跳线来设置硬盘的模式。③数据线接口:接数据线,数据线的另一头接到主板的硬盘专用接口上。机箱和电源 机箱是电脑主机的外衣,电脑大多数的组件都固定在机箱内部,机箱保护这些组件不受到碰撞,减少灰尘吸附,减小电磁辐射干扰。①电源:为硬盘、光驱、软驱、主板等提供电源。②电源线: 电源引出线,分别接到硬盘、光驱、软驱、主板上。③驱动器托架:用来安装光驱、软驱的。通常硬盘可以安装在软驱的托架上。④引出线:是从机箱前面板引出的电源开关、重启按钮和电源指示灯、硬盘指示灯的连接线。引出线的另一头接到主板上相应的引出线接口。⑤PC喇叭(PC SPEAKER):发出提示音和报警声。⑥机箱风扇托架:白色的塑料小盒子,用来安装机箱风扇的。 电源是主机的动力源泉,主机的所有组件都需要电源进行供电,因此,电源质量直接影响电脑的使用。如果电源质量比较差,输出不稳定,不但会导致死机、自动重新启动等情况,还可能会烧毁组件。
①主板电源插头:接主板电源接口。②软驱电源插头:接软驱电源接口(插头中较小的那个)。③硬盘光驱电源插头:接硬盘和光驱的电源接口。
7、电脑主机内部有几根线?分别叫什么?
一般有如下几种:
1、从电源接出的电源线,分别插主板、硬盘和显卡(大部分低端显卡不需要);
2、连接主板到硬盘和光驱的数据线,老的是IDE接口排线,现在常用的是SATA线;
3、机箱到主板的指示灯线和数据线,包括机箱上的电源开关(Power)、重启(Reboot)、硬盘灯、电源灯,前面板USB接口线、音频输出线。
8、电脑电源内部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转载自xfastest论坛(认识电源原件篇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10411) 港都狼大 推荐你去看他其他的帖子:认识电源电路篇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11206&extra=page%3D10 认识电源故障分析http://www.xfastest.com/viewthread.php?tid=11899&extra=page%3D10
以往在采买电脑配件时,电源供应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件之一,不过其各路电压输出规格、电压稳定性、发生异常时的保护性却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主机内所有电脑配件的所需电力均需由电源供应器供应,同时随著各装置於不同状态下的耗电量去调节输出负载,又要兼顾长时间操作及全载输出的稳定性,而电源供应器发生故障时或是负载产生异常,保护系统须立即介入,以避免过电压/电流造成装置损坏;对於全球能源吃紧,新款电源供应器除了上述特性外,也开始讲求提高转换效率,例如80PLUS就是代表电源供应器通过高效率认证的标章之一。
既然电源供应器所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以下的文章就要掀起电源供应器的神秘面纱,了解内部的元件种类及功能。
常见的电脑用电源供应器的功能是将输入的交流市电(AC110V/220V),经过隔离型交换式降压电路转换出各装置所需的各种低压直流电:3.3V、5V、12V、-12V及提供电脑关闭时待命用的5V Standby(5VSB)。所以电源供应器内部同时具备了耐高压、大功率的元件以及处理低电压及控制信号的小功率元件。
电源转换流程为交流输入→EMI滤波电路→整流电路→功率因数修正电路(主动或是被动PFC)→功率级一次侧(高压侧)开关电路转换成脉流→主要变压器→功率级二次侧(低压侧)整流电路→电压调整电路(例如磁性放大电路或是DC-DC转换电路)→滤波(平滑输出涟波,由电感及电容组成)电路→电源管理电路监控输出。
方块图如下图所示:
以下从交流输入端EMI滤波电路常见的元件开始介绍。
交流电输入插座:
此为交流电从外部输入电源供应器的第一道关卡,为了阻隔来自电力线上干扰,以及避免电源供应器运作所产生的交换杂讯经电力线往外散布干扰其他用电装置,都会於交流输入端安装一至二阶的EMI(电磁干扰)Filter(滤波器),其功能就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将交流电中所含高频的杂讯旁路或是导向接地线,只让60Hz左右的波型通过。
上面照片中,中央为一体式EMI滤波器电源插座,滤波电路整个包於铁壳中,能更有效避免杂讯外泄;右方的则是以小片电路板制作EMI滤波电路,通常使用於无足够深度安装一体式EMI滤波器的电源供应器,少了铁皮外壳多少会有杂讯泄漏情形;而左边的插座上只加上Cx与Cy电容(稍后会介绍),使用这类设计的电源,其EMI滤波电路通常需要做在主电路板上,若是主电路板上的EMI电路区空空如也,就代表该区元件被省略掉了。
目前使用12公分风扇的电源供应器内部空间都不太能塞下一体式EMI滤波器,所以大多采用照片左右两边的做法。
X电容(Cx,又称为跨接线路滤波电容):
这是EMI滤波电路组成中,用来跨接火线(L)与中性线(N)间的电容,用途是消除来自电力线的低通常态杂讯。
外观如照片所示为方型,上方会打上X或X2字样。
Y电容(Cy,又称为线路旁通电容器):
Y电容为跨接於浮接地(FG)和火线(L)/中性线(N)之间,用来消除高通常态及共态杂讯。
而电脑用电源供应器中的FG点与金属外壳、地线(E)及输出端0V/GND共接,所以未连接接地线时,会经由两颗串联的Cy电容分压出输入电源一半的电位差(Vin/2),人体碰触到后就有可能产生感电现象。
Y电容的外观如照片,呈圆饼状。
共态扼流圈(交连电感):
共模态扼流圈在滤波电路中为串联在火线(L)与中性线(N)上,用来消除电力线上低通共态以及射频杂讯。有些电源的输入端线路,会有缠绕在磁芯上的设计,也可以当作是简单的共态扼流圈。
其外观有环形与类似变压器的方形,部分可以见到外露的线圈。
PS:所谓共态杂讯,代表是L/N线对於地线E间的杂讯,而常态杂讯,则是L与N线之间的杂讯,EMI滤波器功能主要是消除及阻挡这两类杂讯。
在EMI滤波电路之后的是暂态保护电路及整流电路,常见的元件如下。
保险丝:
保险丝就是当其流过其上的电流值超出额定限度时,会以熔断的方式来保护连接於后端电路,一般使用於电源供应器中的保险丝为快熔型,比较好的会使用防爆式保险丝,其与一般保险丝最大的差别是外管为米色陶瓷管,内填充防火材质避免熔断时产生火花。
其安装於电路板上的方式有如图片上方的固定式(两端直接套上导线座并焊於电路板上)以及图片中央的可拆卸式(使用金属夹片固定)。
下方的方形元件是温度保险丝,这类保险丝固定於大功率水泥电阻或是功率元件的散热片上,主要是用於超温保护,避免元件过热而损坏或发生火灾,这类保险丝也有与电流保险丝结合的版本,对电流及温度进行双重保护。
负温度系数电阻(NTC):
因为电源供应器接通电源瞬间,其内的高压端电解电容属於无电状态,充电瞬间将产生过大电流突波以及线路压降,可能使桥式整流器等元件超出其额定电流而烧坏。NTC使用时串联於L或N线路上,启动时其内部阻抗值可以限制充电瞬间的电流值,而负温度系数的定义是其电阻会随其温度上升而降低,所以随著电流流过本体使温度逐渐升高后,其阻值会随著降低,避免造成不必要功率消耗。
但其缺点是电源处於热机状态下启动时,其保护效果会打上折扣,且即使阻抗可随温度降低,仍会消耗些许功率,所以目前高效率电源大多采用更进阶的暂态保护电路。
其外观大多为黑色及墨绿色的圆饼状元件。
金氧变阻器(MOV):
变阻器跨接於保险丝后端的火线与地线间,其动作原理为当其两端电压差低於其额定电压值时,本体呈现高阻抗;当电压差超出其额定值,本体电阻会急速下降,L-N间呈现近似短路状态,前端的保险丝因短路而升高的电流将会使其熔断,以保护后端电路,有时本体承受功率过大时,亦以自毁方式来警告使用者该装置已经出现问题。
通常用於电源供应器交流输入端,当输入交流发生过电压时能及时让保险丝熔断,避免使内部元件损坏。
其颜色与外观与Cy电容很接近,不过可以从元件上面的字样及型号来分别其不同。
桥式整流器:
内部由四颗二极体交互连接所构成的桥式整流器,其功用是将输入交流进行全波整流后,供后端交换电路使用。
其外观与大小会随著元件额定电压及电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部分电源供应器会将其固定於散热片上,协助其散热,以利稳定的长时间运作。
经过整流后,便进入功率级一次侧的交换电路,这里的元件决定了电源供应器的各路最大输出能力,是电源供应器相当重要的一部份。
开关晶体:
在交换电路中作为无接点快速电子开关,依控制信号导通及截止,决定电流是否流过,於主动功率因数修正电路以及功率级一次侧电路扮演重要角色。
随著开关元件的电路组成方式,可构成双晶顺向式、半桥式、全桥式、推挽式等等不同的功率级拓墣,在讲求高效率的电源供应器内,也有使用开关晶体构成同步整流电路以及DC-DC降压电路的应用。
照片中上方为电源内常见的N MOSFET(N型金氧半导体场效电晶体),下方则是NPN BJT(NPN型双接面电晶体)。
变压器:
为何称为隔离型交换式降压电源供应器,就是因为使用变压器作为高低电压分隔,并利用磁能进行能量交换,不仅可以避免高低压电路故障时的漏电危险,也能简单产生多种电压输出。因其运作频率较高,变压器体积较一般交流变压器要来得小。
因为变压器为功率传递路径之一,目前大输出电源供应器有使用多变压器的设计,避免单一变压器发生饱和现象而限制功率的输出。
照片中上方较小的变压器为辅助电源电路以及信号传递用的脉冲变压器,下方较大者为主要功率变压器以及环形的二次侧调整用变压器。
以变压器作为隔离分界,二次侧的输出电压已经比一次侧要低上许多,不过还需要经过整流、调整以及滤波平滑等电路,才会变成电脑零件所需的各电压直流电。
二极体:
电源供应器内部,随著各部电路要求及输出大小而使用不同种类以及规格,除了一般的矽二极体外,还有萧特基障壁二极体(SBD)、快速回复二极体(FRD)、齐纳二极体(ZD)等种类。
FRD主要用於主动功率因数修正以及功率级一次侧电路;SBD用於功率级二次侧,将变压器输出进行整流;ZD则是作为电压参考用。
图片中为二极体常见的封装形式。
电感器:
电感器随著磁芯结构、感抗值、电路上安装位置的不同,可以作为交换电路中的储能元件、磁性放大电路的电压调整元件以及二次侧整流后输出滤波使用,於电源供应器中广泛使用。
图片中电感形状有环形及圆柱型,随著感值及电流承受力而有不同的圈数以及漆包线粗细。
电容器:
如电感器般,电容器同样也作为储能元件以及涟波平滑使用。为了承受整流后的高压直流,高耐压电解电容用於电源供应器一次侧电路;为了降低输出下电解电容连续充放电时造成的损失,二次侧电路则大量使用高耐温长寿低阻抗电解电容。
因电容内有化学物质(电解液)的关系,工作温度对电解电容的寿命有相当影响,所以长时间下运作,除了维持电源供应器的良好散热外,其使用的电解电容厂牌及系列也决定电源供应器稳定运作的可靠度及寿命。
图片中下方较大者为用於一次侧的高耐压电解电容,上方较低耐压则使用於二次侧及周边控制电路。
电阻器:
电阻器用於限制电路上流过的电流,并於电源供应器关闭后释放电容器内所储存的电荷,避免产生电击事故。
图片中左方为大功率水泥电阻,可承受较大功率超额,右方则为一般常见的电阻,其上的色码标示出其阻值及误差。
上述元件构成的电路若是没有搭配控制电路的话,是无法发挥其功能的,而各路输出也需要随时监视管理,当发生任何异常时就要立即切断输出,以保护电脑零组件的安全。
各种控制IC:
电源供应器内的控制IC,依其安装位置及用途来分,有作为PFC电路用、功率级一次侧PWM电路用、PFC/PWM整合控制用、辅助电源电路用整合元件、电源监控管理IC等等。
PFC电路用:作为主动功率因数修正电路控制,使电源供应器可维持一定的功率因数,并减少高次谐波产生。
功率级一次侧PWM电路用:作为功率级一次侧开关晶体驱动用PWM(脉宽调变)信号产生,随著电源输出状态对其任务周期(Duty Cycle)的控制。一般常见的有UC3842/3843系列等PWM控制IC。
PFC/PWM整合控制用:将上述两种控制器结合於单一IC中,可使电路更为简化,元件数目减少,缩小体积外也降低故障率。例如常见的CM680X系列,就是PFC/PWM整合控制IC。
辅助电源电路用整合元件:因为电源关闭后,辅助电源电路仍需持续输出,所以必须自成一独立系统,因其输出瓦数不需太高,所以使用业界小功率整合元件作为其核心,例如PI的TOPSwitch系列。
电源监控管理IC:进行各路输出的UVP(低电压保护)、OVP(过电压保护)、OCP(过电流保护)、SCP(短路保护)、OTP(过温度保护)监视及保护,当超出其设定值后,便会关闭并锁定控制电路,停止电源供应器输出,待故障排除后才可重新启动。
除了上述元件外,其他还有厂商视需要自行加上的IC,例如风扇控制IC等等。
光耦合器:
光耦合器主要是用於高压电路与低压电路的信号传递,并维持其电路隔离,避免发生故障时高低压电路间产生异常电流流动,使低压元件损坏。其原理就是使用发光二极体与光电晶体,利用光来进行信号传递,且因为两者并无电路上的连结,所以可以维持两端电路的隔离。
9、电脑主机内部结构图详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