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穿戴设备未来趋势化?
近年来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 为3.1亿台,比之前增长16.7%,市场规模庞大。而随着消费升级及AI、 VR、AR等技术的逐渐普及,可穿戴设备 已从过去的单一功能迈向多功能,同时具 有更加便携、实用等特点。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许多领域有众多可开发应用,并能通过不同场景的应用给未来生活带来改变。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意念控制、健康穿戴、体感控制、物品追踪等。其中,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是热点;产品功能方面,互联(NFC、Wifi、蓝牙、无线)、人机接口(语音、体感)、传感(骨传感、人脸识别、地理定位、各类传感器)是该类产品必不可少的功能。
2、小米"智能"可穿戴设备要走多远
7月15日,李宁联合小米生态链子公司华米科技正式推出了两家合作的两款智能跑鞋——“烈骏”和“赤兔”。7月20日,李宁天猫旗舰店独家预售“烈骏”跑鞋,小编我也抢购了一双。
据了解,这两款跑鞋均内置了小米手环制造商华米开发的“智芯”模块,智芯即小米手坏“米粒”的变形版,将芯片安装在鞋底的相应位置,其功能类似于NIKE+。带有“智芯”的李宁跑鞋能够与小米运动App实现无缝衔接,通过芯片可以实现为跑者提供跑步时间、速度、记步、跑步建议等功能。
华米和李宁在介绍这款智能跑鞋时提及,他们做到了一个“不用照顾”的智能跑鞋,即在正常情况下,电池续航能力达到超长的一年。这是如何做到这些呢?华米负责人说这得益于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华米所做的一整套电池能源管理的一套软件。
通过PatSnap智慧芽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检索,发现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2012年7月17日起至今,在有关电池方面申请的的专利共有18项。其中与电池管理有关的有3项,分别是:电池管理电路及终端;电池管理电路及终端;电池管理电路及终端。与电池保护有关的有3项,分别是:电子设备、电池保护方法和装置;电池、电池保护方法、装置和系统;一种控制电池温度的方法及装置。另有12项专利分别涉及电池充电、电量检测、电池供电电路等多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18项专利均为发明专利,众所周知,发明专利的申请需通过实质审查,申请程序较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更为繁琐,但这造就了其一个巨大优势即专利稳定性更强,由此可见,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尽管在“电池”方面的专利布局较晚,专利数量也较少但专利质量确很高,这也是一家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互联网企业应有的专利布局意识——重质量,轻数量。
小米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的布局?
前面提到了小米和李宁联合发布的新的“智能”可穿戴产品——智能跑鞋, 但其实在此之前小米公司为我们公众所熟知的智能可穿戴产品是小米手环,其以极高的性价比迅速席卷了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统计,小米在2015年第一季度占据24.6%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早已远超Fitbit、Garmin和三星等行业前辈。或许有人对此不屑,认为小米完全依赖的是超低的市场价格,对此,小编想说如果小米在手环方面没有自有专利技术,其价格可能会远高于此。因而小编认为,推动小米手环市场占有份额持续攀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自主专利。
以“可穿戴”为专利检索词,可得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项专利,其中5项为发明专利,仅有1项是涉及“可穿戴式设备”外观的外观设计专利;以“手环”作为专利检索词,在PatSnap智慧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发现,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相关专利共计8件,3件发明专利,5件外观设计专利。谈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小米拥有的相关专利太少,但实则不然。小米手环虽小,但其涉及的技术类型很多,如手环是通过蓝牙等无线方式传播实时数据,手环检测运动特征所依赖的是传感器技术等,故此需要强调的是,小米除却以上拥有的直接相关专利以外尚有达2693件的专利总量,而且小米本身是做手机发家。
小编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小米手环尚且只有一种造型,即手环。但小编通过检索小米手环相关专利时发现,小米公司在2014年7月11日和14日两天共计申请了以“智能记录仪”或“智能记录仪配件”为名的10项外观设计专利,他们分别涉及:手环、项链、挂件、项圈、吊坠、领带夹等。或许在以后不久,小米就该推出这些新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了,再也不只是把“米粒”放在手腕上,还可以将其放在领带、吊坠等地方。
另外,通过PatSnap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检索发现,2015年3月31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了名为“显示取景信息的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CN201510150277。它又在2015年4月27日申请了名为“取景信息的显示方法、装置以及智能眼镜”发明专利,申请号为CN201510204841。通过查看这两项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小编发现这两个专利均与智能眼镜有关。难道是说小米公司准备在智能眼镜市场中“厮杀”一翻?小编通过网络搜索“智能眼镜”,发现百度和三星均要发布他们的智能眼镜“Bai Eye”和“三星Galaxy Glass”。加之现在智能眼镜的价格居高不下,如Google glass 3参考报价11300元、联想M100参考报价8000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将其“高性价比”产品理念再次引入智能眼镜领域也是极其有可能的。不过,通过目前小米拥有的专利数来看,小米智能眼镜的发布还需一段时间,但绝不会不来!
综上可见,小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布局越来越完善,从“头”到“脚”基本都有涉及专利,即使如早先的“小米手环”,虽然市场上主要销售的是手环,其实通过专利查询可知,小米也申请了“项链”、“挂件”、“领带夹”、“吊坠”等外观设计专利,加之本文提到的“智能跑鞋”和“智能眼镜”,小米真正做到了在智能可穿戴领域专利先行的企业发展布局意识。
3、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
2019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9924万台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化浪潮的到来,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在飞速发展着。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9924万台,同比增长37.1%。
中国前五大厂商占据68.6%的市场份额
从国内市场来看,2019年中国市场前五大可穿戴设备企业分别为小米、华为、苹果、步步高和奇虎360,其中小米出货量达2489.1万台,占据25.1%的市场份额;华为2019年可穿戴设备出货达2025.1万台,占据20.4%的市场份额;苹果以13.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2019年出货量为1360.9万台。
2020年市场增速或出现先抑后扬趋势
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对供应链的影响,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增长幅度将大幅缩减。根据IDC预测,在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将增长9.4%,出货量将达到3.682亿件。相比之下,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9年增长了89%。
前瞻预测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预计下降21.7%,全年预计增长18.6%,受到产品供应、渠道物流和需求疲弱的影响,增长幅度有所下滑。后续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公共管理政策的逐渐放开,2020年市场增长速度将出现先抑后扬的趋势。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4、除了小米手环 小米在可穿戴设备上如何布局
除了小米手环以外,还有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旗下的AMAZFIT智能穿戴设备,包括AMAZFIT Cor米动手环,AMAZFIT 智能运动手表,米动手表青春版。感谢您的关注。
5、可穿戴式的芯片是由哪个机构研发出来的
最近几年,智能穿戴设备开始“入侵”我们的生活,智能手表、手环、眼镜和服饰都是其主力军。尤其是手腕上戴的智能手表和手环,非常的普及和流行,我们很多人的手腕上都有它们的身影。
初期的智能穿戴设备的价格还是比较高昂的,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智能穿戴市场相对成熟了不少,更多更高科技和更低价格的产品出现了。可以说,相比于初期,现在的智能穿戴市场环境已大变。
去年,Jawbone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智能手环鼻祖的倒下,正式环境大变代表性事件。在智能穿戴市场主流转向在智能手表和低价手环后,以Jawbone为代表的高端手环产品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在IDC给出的2017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统计数据中,小米、Fitbit、苹果、华为和佳明占据了出货量前五的位置。其中,小米和华为主要市场在国内,小米依靠低价手环,华为则是低价手环和智能手表结合。其他三家中,苹果靠的是智能手表,Fitbit和佳明这两家更专业也更“老”的公司,更多重点也是转向了智能手表方向。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智能手表和低价手环的两个代表性产品,Apple Watch和小米手环。
苹果出品,必属精品。这句夸赞的话现在放在苹果身上一点的不为过,Apple Watch也正是苹果出品的精品智能手表。作为手机的扩展和代替,Apple Watch拥有相当多的酷炫科技,用户体验出众(可能续航能力除外)。并且,对于iPhone的完美兼容性,更给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两千出头的价格,在智能手表这一块并不比别的知名品牌贵多少,所以受欢迎卖得好并不奇怪。
在低价手环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小米手环依然能成为市场的主导。相比于别的低价手环,小米可以说进入市场更早,产品更成熟,同时品牌也有不错的知名度,价格也比较适中。所以,小米手环理所应当成为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
智能手表和低价手环成为智能穿戴市场的主导,仔细想想非常合情,也十分的合理。人们利用手环,更多的是需要其通知提示和运动记录的功能,这些功能既然百元档次的产品都具备,也能提供很好的用户体验,谁还愿意再花大价钱呢?
至于智能手表,因为它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替代手机,加之各大厂商大力宣传,成为另一个主流也是自然。网页链接
6、库克反驳IDC报告,apple watch销量真有库克口中所说那么强劲吗?
先来看一下报导:
IDC估计Apple Watch Sieries 2仍然是最畅销的智能手表,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110万部的销量却只能让其勉强跻身最畅销可穿戴设备榜单的前五名。自今年起,可穿戴设备市场一直被主打运动和健身的廉价品牌所主导。
来自Fitbit、小米和Garmin等品牌的健身追踪器在销量上超越了Apple Watch。群雄纷争中,苹果是唯一一个销量与去年相比不增反降的厂商。据估计,今年第三季度苹果手表的销量将比2015年减少71%。
请不要错过估计那两个字。
再来看另外一份数据: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在今年十一月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今年第三季度智能腕表市场上,苹果Apple Watch仍占据主导地位,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苹果Apple Watch出货量达到280万块,占智能腕表市场总规模近半。Canalys预估当季全球智能腕表出货量为610万块,同比增长60%。
Canalys发布这组关于智能腕表市场的最新数据,与IDC发布的数据大不相同。IDC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球智能腕表出货量仅为270万块,较上年同期的560万块下降51.6%。相比之下,IDC的报告认为今年三季度苹果Apple Watch出货量仅为110万块,较上年同期的390万块大幅下滑。
而Canalys称,“尽管报道内容相反”,但今年第三季度苹果Apple Watch出货量去年同期相比毫不逊色,去年第三季度为苹果首发Apple Watch后的第一个完整销售季。
从数据上看,apple watch目前还是占大头的。
apple watch推出Apple Watch Series2的销量的确比watch系列要好,但watch系列销量开始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库克今天还能这样说销量很好,但若后续的watch依旧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迟早这份报导中的估计情况也会到来的。
7、创指八连涨,结构性机会精彩演绎,白酒和网络股表现抢眼
【本期摘要】
重点推荐
安永:2020上半年上交所IPO数量和筹资额均排全球第一
IDC:一季度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降超33%
市场点评
市场点评:创指八连涨,结构性机会精彩演绎,白酒和网络股表现抢眼
医疗器械:疫情后医疗新基建逐渐铺开,行业受益明显
宏观视点:工信部修改“双积分政策”,利于汽车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期货情报
金属能源:黄金396.88,涨0.16%;铜47790,涨0.63%;螺纹钢3573,跌0.75%;橡胶10670,平;PVC指数6130,跌0.41%;郑醇1785,涨1.54%;沪铝13545,涨0.30%;沪镍101670,跌1.16%;铁矿742.5,跌0.34%;焦炭1943.0,跌0.44%;焦煤1186.0,涨0.76%;布伦特油42.96,跌0.85%。
农产品:豆油5774,跌0.62%;玉米2100,跌0.66%;棕榈油5084,跌1.05%;郑棉11780,跌1.09%;郑麦2522,跌0.08%;白糖5064, 涨0.18%;苹果7895,跌0.20%;红枣10025,跌0.84%;
汇率:欧元/美元1.13,涨0.43%;美元/人民币7.06,跌0.14%;美元/港元7.75,跌0.01%。
二、重点推荐
1、安永:2020上半年上交所IPO数量和筹资额均排全球第一
事件:安永发布报告称,2020年全球上半年IPO活动放缓,共有412家企业在全球上市,筹资金额667亿美元,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分别下降20%和12%。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同比增长,合计占全球IPO数量的43%和筹资额的46%。其中,A股市场IPO同比增长,在科创板推动下,上海证券交易所以74宗IPO数量与158亿美元筹资额夺得双冠王。
点评:在科创板新股发行实施注册制之后,科创板IPO数量增长较快带动上交所IPO数量实现增长,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下,叠加创业板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改革,未来A股的新股发行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节奏。上市公司数量的扩容将对市场风格带来较大转变,强者恒强的格局有望持续,投资者应尽早适应投资环境的变化。
(投资顾问 钟燕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20024)
2、IDC:一季度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降超33%
事件:6月23日,IDC发布《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762万台,同比下降11.3%。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486万台,同比下降5.5%,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76万台,同比下降33.3%。
点评:一季度国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虽然出现了一定的降幅,但主要是受疫情的影响,随着国内消费在二季度逐步恢复,预计二季度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将环比出现快速增长。目前看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空间广阔,国内产商具备较强竞争实力,未来潜力十足。
(投资顾问 钟燕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20024)
三、市场点评
市场点评:创指八连涨,结构性机会精彩演绎,白酒和网络股表现抢眼
周二A股三大股指均保持震荡反弹,截止收盘,沪指报收2970.62点,上涨0.18%,深成指报收11794.01点,上涨0.78%,创业板指表现继续相对强势,报收2382.05点,上涨1.67%,日K线强势八连涨,表现明显抢眼。市场成交量小幅萎缩,两市合计成交7583亿元,行业板块涨跌分化明显,白酒和网络板块大涨。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入25.45亿元。近期上证综指编制修订方案出台,中短期有望进一步吸引更多增量资金,长期有望促进A股估值生态改变。行业配置上,关注重点由政策催化转向盈利恢复的行业,建议合理逢低关注半导体、券商、大消费,新能源等。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宏观视点:工信部修改“双积分政策”,利于汽车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事件:6月22日,工信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点评:此次《决定》相比此前征求意见稿整体上有松有紧,更加合理,有助于车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以更好的完成考核要求,进一步提升车企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行业相关龙头公司有望持续受益,建议积极关注相关机会。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医疗器械:疫情后医疗新基建逐渐铺开,行业受益明显
医疗器械:疫情后医疗新基建逐渐铺开,我国在部分高端器械方面,国产替代空间仍较大,长期看好医疗器械,关注实力雄厚、研发高投入的平台型器械巨头和在细分领域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中小器械企业。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8、云计算未来发展趋势?
一、虚拟化技术向软硬协同方向发展
按照IDC的研究,2005年之前是虚拟化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之为虚拟化1.0,从2005年到2010年时虚拟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之为虚拟化2.0,目前已经进入虚拟化2.5阶段,虚拟化3.0阶段在不久也将会到来。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16年中国70%的X86企业服务器将实现虚拟化。
ArsTechnica网站上刊出的一篇文章评论到,当前的虚拟化市场当中,VMware是老大,微软Hyper-V老二,思杰Xen第三,红帽和甲骨文在争夺第四把交椅。随着服务器等硬件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进步、软件应用环境的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应用要求不断提高,虚拟化由于具有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环保、可进行大规模数据整合等特点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
首先,随着各大厂商纷纷进军虚拟化领域,开源虚拟化将不断成熟。
其次,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软硬协同的虚拟化将加快发展。在这方面,内存的虚拟化已初显端倪。
第三,网络虚拟化发展迅速。网络虚拟化可以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节能成本、简化网络运维和管理、提升网络可靠性等优点。
二、数据中心向整合化和绿色节能方向发展
目前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正面临异构网络、静态资源、管理复杂、能耗高等方面问题,云计算数据中心与传统数据中心有所不同,它既要解决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完成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扩容部署问题,同时要兼顾绿色节能和高可靠性要求。高利用率、一体化、低功耗、自动化管理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的关注点,整合、绿色节能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技术的发展特点。
数据中心的整合首先是物理环境的整合,包括供配电和精密制冷等,主要是解决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进一步的整合是构建针对基础设施的管理系统,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软件,提升管理运营效率。还有一种整合是存储设备、服务器等的优化、升级,以及推出更先进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艾默生公司就提出,整合创新决胜云计算数据中心。
兼顾高效和绿色节能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出现。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种既吸收了云计算的思想,又可以让企业快速构建自有数据中心的产品。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集装箱数据中心具有高密度、低PUE、模块化、可移动、灵活快速部署、建设运维一体化等优点,成为发展热点。国外企业如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开始开发和部署大规模的绿色集装箱数据中心。
通过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设备智能化等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的局部节能,但尚不能真正实现绿色数据中心的要求,因此,以数据中心为整体目标来实现节能降耗正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围绕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技术将不断创新并取得突破。数据中心高温化是一个发展方向,低功耗服务器和芯片产品也是一个方向。
三、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进入创新高峰期
在云计算环境下,存储技术将主要朝着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方向发展。分布存储的目标是利用多台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来满足单台服务器不能满足的存储需求,它要求存储资源能够被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并且能够保证数据读写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各方面要求。为保证高可靠性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以高可靠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可靠,从而提供廉价可靠的海量分布式存储和计算系统。在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中,基于块设备的分布式文件系统适用于大型的、海量数据的云计算平台,它将客户数据冗余部署在大量廉价的普通存储上,通过并行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以提供优秀的数据冗余功能。且由于采用了分布式并发数据处理技术,众多存储节点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存取服务,也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性。目前国外很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已经或正在着手开发分布式文件系统,已经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如PVFS、GPFS、zFS、Google FS、Hadoop FS等,进一步更深入的研发也还在进行中。
除了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P2P存储、数据网格、智能海量存储系统等方也是海量存储发展的趋势体现。其中,P2P存储可以看做是分布式存储的一种,是一个用于对等网络的数据存储系统,旨在提供高效率、鲁棒和负载均衡的文件存取。数据网格是有机的智能单元的组合,类似于计算网格。智能海量存储系统包括主动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主动调整等。云计算中存储的海量数据应用将为云计算提供新的价值高点,也必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四、安全与隐私将获得更多关注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在形态上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势必带来新的安全问题,例如数据高度集中使数据泄漏风险激增、多客户端访问增加了数据被截获的风险等等。云安全技术是保障云计算服务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它要解决包括云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认证和访问管理安全以及审计合规性等诸多问题。云计算本身的安全仍然要依赖于传统信息安全领域的主要技术。不过另一方面,云计算具有虚拟化、资源共享等特点,传统信息安全技术需要适应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式,或者有新的技术创新。另外,由于在云计算中用户无法准确知道数据的位置,因此云计算提供商和用户的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安全要考虑的一个重点。总体来说,云计算提供商要充分结合云计算特点和用户要求,提供整体的云计算安全措施,这将驱动云计算安全技术发展。适应云计算的特点和安全需求,云计算安全技术在加密技术、信任技术、安全解决方案、安全服务模式方面加快发展。
此外,未来的安全趋势,势必会涉及终端及移动终端各个层面,包括各类PC、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都有可能会面临攻击者的挑战,这样的攻击对多种设备会变得日益难以防护。解决终端安全,云安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即从云端首先判断安全的趋势,而不是孤立的从一台终端来判断。通过云端安全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发现其中存在的多种威胁趋势,从而及时拦截新木马以及防止网络入侵和攻击。隐私权保护问题虽是云计算普及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及相关标准的成熟。相信隐私权会得到更好地保护,云计算也将像互联网上的其他应用环境一样,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五、分布式计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
资源调度管理被认为是云计算的核心,因为云计算不仅是将资源集中,更重要的是资源的合理调度、运营、分配、管理。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突出特点,是具备大量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实现了基础资源的规模化。但如何合理有效调度管理这些资源,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资源的成本,是云计算平台提供商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业务/资源调度中心、副本管理技术、任务调度算法、任务容错机制等资源调度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和优化,将为云计算资源调度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不过,正成为业界关注重点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有可能使云计算资源调度管理技术走向新的道路。云计算操作系统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系统,是指架构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硬件资源和单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管理海量的基础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云平台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极为简化和更加高效的计算模型,以低成本实现指定服务级别、响应时间、安全策略、可用性等规范。
现在云计算的商业环境对整个体系的可靠性提供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支持商业化的云计算服务,分布式的系统协作和资源调度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未来成熟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将能够支持在线服务(SaaS),自从2007年苹果iPhone进入市场开始,事情发生很大的变化,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使得Web开始走进移动终端,SaaS的风暴席卷整个互联网,在线应用成为一种时尚。分布式计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将支持在跨越数据中心的大型集群上执行分布式应用的框架。
六、SLA细化服务质量监控实时化
要想让用户敢于将关键业务应用放在云计算平台上,粗放的服务协议显然无法让人放心,用户需要知道云计算厂商能否快速地将数据传遍全国、网络连接状况又能好到何种程度。对于激增的商业需求而言,性能的拓展是不够的,而云计算提供商能够多快地拓展性能也事关重要。用户需要能够让他们高枕无忧的服务品质协议,细化服务品质是必然趋势。云计算对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资源池化,使得对底层资源的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工作负载监控要在性能发生问题之前就提前发现苗头,从而防患于未然,实时的了解云计算运行详细信息将有助于交付一个更强大的云计算使用体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关于更多可以关注微信公号漫步云计算)谢谢。
9、2018年华为发布了那些穿戴设备?
据郭平介绍,华为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定了26个5G商用合同,10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华为云已上线18大类140多个云服务,与伙伴携手在全球22个地理区域运营37个可用区;发布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升腾系列芯片,及相应的产品和云服务。据郭平介绍,华为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定了26个5G商用合同,10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华为云已上线18大类140多个云服务,与伙伴携手在全球22个地理区域运营37个可用区;发布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升腾系列芯片,及相应的产品和云服务。据郭平介绍,华为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定了26个5G商用合同,10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华为云已上线18大类140多个云服务,与伙伴携手在全球22个地理区域运营37个可用区;发布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升腾系列芯片,及相应的产品和云服务。据郭平介绍,华为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定了26个5G商用合同,10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华为云已上线18大类140多个云服务,与伙伴携手在全球22个地理区域运营37个可用区;发布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升腾系列芯片,及相应的产品和云服务。据郭平介绍,华为和全球领先运营商签定了26个5G商用合同,10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2亿台;华为云已上线18大类140多个云服务,与伙伴携手在全球22个地理区域运营37个可用区;发布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包括全球首个覆盖全场景人工智能的升腾系列芯片,及相应的产品和云服务。
10、关于云计算技术的文章1500字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中心向整合化和绿色节能方向发展
目前传统数据中心的建设正面临异构网络、静态资源、管理复杂、能耗高等方面问题,云计算数据中心与传统数据中心有所不同,它既要解决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完成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扩容部署问题,同时要兼顾绿色节能和高可靠性要求。高利用率、一体化、低功耗、自动化管理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的关注点,整合、绿色节能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技术的发展特点。
数据中心的整合首先是物理环境的整合,包括供配电和精密制冷等,主要是解决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进一步的整合是构建针对基础设施的管理系统,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软件,提升管理运营效率。还有一种整合是存储设备、服务器等的优化、升级,以及推出更先进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艾默生公司就提出,整合创新决胜云计算数据中心。
兼顾高效和绿色节能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出现。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种既吸收了云计算的思想,又可以让企业快速构建自有数据中心的产品。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集装箱数据中心具有高密度、低PUE、模块化、可移动、灵活快速部署、建设运维一体化等优点,成为发展热点。国外企业如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已经开始开发和部署大规模的绿色集装箱数据中心。
通过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设备智能化等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的局部节能,但尚不能真正实现绿色数据中心的要求,因此,以数据中心为整体目标来实现节能降耗正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围绕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技术将不断创新并取得突破。数据中心高温化是一个发展方向,低功耗服务器和芯片产品也是一个方向。
二、虚拟化技术向软硬协同方向发展
按照IDC的研究,2005年之前是虚拟化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之为虚拟化1.0,从2005年到2010年时虚拟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称之为虚拟化2.0,目前已经进入虚拟化2.5阶段,虚拟化3.0阶段在不久也将会到来。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16年中国70%的X86企业服务器将实现虚拟化。
ArsTechnica网站上刊出的一篇文章评论到,当前的虚拟化市场当中,VMware是老大,微软Hyper-V老二,思杰Xen第三,红帽和甲骨文在争夺第四把交椅。随着服务器等硬件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进步、软件应用环境的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应用要求不断提高,虚拟化由于具有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环保、可进行大规模数据整合等特点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
首先,随着各大厂商纷纷进军虚拟化领域,开源虚拟化将不断成熟。Gartner也指出,虽然目前开源虚拟化的市场还比较小,但到2014年底其市场份额将翻番,而且未来也会快速增长。
其次,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软硬协同的虚拟化将加快发展。在这方面,内存的虚拟化已初显端倪。
第三,网络虚拟化发展迅速。网络虚拟化可以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节能成本、简化网络运维和管理、提升网络可靠性等优点。VMware和思科公司通过四年的合作,在网络虚拟化领域取得突破创新,推出了VXLAN(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XLAN已获得多个行业领先厂商的支持。
三、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进入创新高峰期
在云计算环境下,存储技术将主要朝着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方向发展。分布存储的目标是利用多台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来满足单台服务器不能满足的存储需求,它要求存储资源能够被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并且能够保证数据读写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各方面要求。为保证高可靠性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以高可靠软件来弥补硬件的不可靠,从而提供廉价可靠的海量分布式存储和计算系统。在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中,基于块设备的分布式文件系统适用于大型的、海量数据的云计算平台,它将客户数据冗余部署在大量廉价的普通存储上,通过并行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以提供优秀的数据冗余功能。且由于采用了分布式并发数据处理技术,众多存储节点可以同时向用户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存取服务,也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性。目前国外很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已经或正在着手开发分布式文件系统,已经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如PVFS、GPFS、zFS、Google FS、Hadoop FS等,进一步更深入的研发也还在进行中。
除了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P2P存储、数据网格、智能海量存储系统等方也是海量存储发展的趋势体现。其中,P2P存储可以看做是分布式存储的一种,是一个用于对等网络的数据存储系统,旨在提供高效率、鲁棒和负载均衡的文件存取。数据网格是有机的智能单元的组合,类似于计算网格。智能海量存储系统包括主动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主动调整等。云计算中存储的海量数据应用将为云计算提供新的价值高点,也必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四、分布式计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
资源调度管理被认为是云计算的核心,因为云计算不仅是将资源集中,更重要的是资源的合理调度、运营、分配、管理。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突出特点,是具备大量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实现了基础资源的规模化。但如何合理有效调度管理这些资源,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资源的成本,是云计算平台提供商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业务/资源调度中心、副本管理技术、任务调度算法、任务容错机制等资源调度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和优化,将为云计算资源调度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不过,正成为业界关注重点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有可能使云计算资源调度管理技术走向新的道路。云计算操作系统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系统,是指架构于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硬件资源和单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管理海量的基础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云平台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极为简化和更加高效的计算模型,以低成本实现指定服务级别、响应时间、安全策略、可用性等规范。
现在云计算的商业环境对整个体系的可靠性提供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支持商业化的云计算服务,分布式的系统协作和资源调度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未来成熟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将能够支持在线服务(SaaS),自从2007年苹果iPhone进入市场开始,事情发生很大的变化,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使得Web开始走进移动终端,SaaS的风暴席卷整个互联网,在线应用成为一种时尚。分布式计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将支持在跨越数据中心的大型集群上执行分布式应用的框架。
五、安全与隐私将获得更多关注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在形态上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势必带来新的安全问题,例如数据高度集中使数据泄漏风险激增、多客户端访问增加了数据被截获的风险等等。云安全技术是保障云计算服务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它要解决包括云基础设施安全、数据安全、认证和访问管理安全以及审计合规性等诸多问题。云计算本身的安全仍然要依赖于传统信息安全领域的主要技术。不过另一方面,云计算具有虚拟化、资源共享等特点,传统信息安全技术需要适应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模式,或者有新的技术创新。另外,由于在云计算中用户无法准确知道数据的位置,因此云计算提供商和用户的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安全要考虑的一个重点。总体来说,云计算提供商要充分结合云计算特点和用户要求,提供整体的云计算安全措施,这将驱动云计算安全技术发展。适应云计算的特点和安全需求,云计算安全技术在加密技术、信任技术、安全解决方案、安全服务模式方面加快发展。
此外,未来的安全趋势,势必会涉及终端及移动终端各个层面,包括各类PC、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都有可能会面临攻击者的挑战,这样的攻击对多种设备会变得日益难以防护。解决终端安全,云安全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即从云端首先判断安全的趋势,而不是孤立的从一台终端来判断。通过云端安全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发现其中存在的多种威胁趋势,从而及时拦截新木马以及防止网络入侵和攻击。隐私权保护问题虽是云计算普及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及相关标准的成熟。相信隐私权会得到更好地保护,云计算也将像互联网上的其他应用环境一样,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六、SLA细化服务质量监控实时化
要想让用户敢于将关键业务应用放在云计算平台上,粗放的服务协议显然无法让人放心,用户需要知道云计算厂商能否快速地将数据传遍全国、网络连接状况又能好到何种程度。对于激增的商业需求而言,性能的拓展是不够的,而云计算提供商能够多快地拓展性能也事关重要。用户需要能够让他们高枕无忧的服务品质协议,细化服务品质是必然趋势。云计算对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资源池化,使得对底层资源的管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工作负载监控要在性能发生问题之前就提前发现苗头,从而防患于未然,实时的了解云计算运行详细信息将有助于交付一个更强大的云计算使用体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此外,开源云计算技术进一步普及应用。数据表明,目前全世界有90%以上的云计算应用部署在开源平台上。据Black Duck统计,2010年年底,平台型的开源云计算项目达到470多项,2011年启动的开源项目中40%都是跟云计算相关(另外19%与移动相关,15%与企业应用相关)。云计算对于安全、敏捷、弹性、个性化开源平台的需求以及突出的实用、价廉的特性,也决定了开源计算平台在云时代的领军位置。很多云计算前沿企业和机构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都在开发部署开源云计算平台。开源云计算平台不仅减少了企业在技术基础架构上的大量前期投入,而且大大增强了云计算应用的适用性。开源云计算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云计算项目更快更好落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利益。为此,开源云计算技术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