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西引洮工程是哪些單位承建的
2002年12月2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肅省引洮水利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引洮供水工程的項目法人,負責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總投資36.98億元,國家定額補助19.7億元,甘肅省配套資金17.28億元,工程建設工期為六年。
甘肅省引洮工程簡介
甘肅中部的定西、會寧等地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乾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資源極度匱乏成為限制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該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甘肅省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區的設想,曾於1958年開工建設,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終因工程規模過大,國力民力不支被迫於1961年6月停建。
洮河是黃河上游較大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甘、青兩省交界處的西傾山北麓,在永靖縣境內匯入劉家峽水庫,全長673.1km。洮河流域總面積25527km2,涉及碌曲、臨潭、卓尼、夏河、永靖等12個縣。河源高程4260m,河口處高程1629m,相對高差2631m,多年徑流量49.2億m3。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重新啟動引洮工程的前期工作,並在1992年把引洮工程列為甘肅中部地區扶貧開發的重點項目。根據不同時期全省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經過十多年的設計論證,不斷調整用水思路,確定引洮工程是以解決城鄉生活供水及工業供水、生態環境用水為主,兼有農業灌溉、發電、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建設項目,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優化調度,從根本上緩解該地區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引洮工程供水范圍西至洮河、東至葫蘆河、南至渭河、北至黃河,受益區總面積為1.97萬km2,涉及甘肅省蘭州、定西、白銀、平涼、天水5個市轄屬的榆中、渭源、臨洮、安定、隴西、通渭、會寧、靜寧、武山、甘谷、秦安等11個國家扶貧重點縣(區),155個鄉鎮,總人口約300萬人。引洮工程由九甸峽水利樞紐及供水工程兩部分組成,計劃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建設內容包括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九甸峽水利樞紐是引洮供水工程自流引水的龍頭工程,樞紐主要建築物包括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左岸1#、2#溢流洞、右岸泄洪洞、右岸引水發電洞、供水工程總乾渠進水口等。混凝土面板堆石壩設計壩頂高程2206.5m,最大壩高136.5m,水庫總庫容9.43億m3,電站裝機容量3×100MW,年平均發電量10億kwh。引洮供水工程以洮河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為水源,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32 m3/s,加大引水流量36 m3/s,年調水總量5.5億m3。一期工程年調水量2.19億m3,配置非農業用水1.53億m3,約占總外調水量的70%;農業用水0.66億m3,約占總水量30%。由110.48km的總乾渠、3條總長146.18km的乾渠、20條總長238.18km的灌溉支(分支)渠、兩條總長47.02km的縣城以上城市供水專用管線、10條總長66.26km的鄉鎮專用供水管線等構成覆蓋全供水區的輸供水渠(管)網體系。受益區為定西、蘭州、白銀三個市轄的安定、隴西、渭源、臨洮、榆中、會寧六個縣區39個鄉鎮,人口91.41萬人,發展高新農業灌溉面積19萬畝。
引洮供水工程屬大型跨流域自流引水工程,工程線路長,跨地域范圍大,穿越流域多,供水區分散,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總乾渠自九甸峽水利樞紐大壩上游洮河右岸取水,以隧洞、暗渠、渡槽形式依次穿越九甸山、宗石山、馱子山、尖山、漫壩河、東峪溝、新寨、秦祁河、高峰進入主要灌區及供水區,之後以明渠、渡槽、短隧洞形式沿內官盆地南緣山腳向東行進,過香泉、吳家川、馬蓮溝、大營梁至馬河鎮結束。總乾渠工程以隧洞為主要建築物,初步設計階段布置隧洞15座92.97km,佔全長的84.2%,其中3#、6#、7#、9#隧洞的長度分別為13152m、15100m、17190m、18245m,大於10km的隧洞占總乾渠長度的57.6%。一乾渠渠線自總乾渠陽陰峽分水,沿內官盆地南緣北側偏西方向前行,經店子街、稱溝至宛川河流域高崖水庫下游。二乾渠自總乾渠陽陰峽分水,渠線向北穿過內官盆地,然後沿關川河支流西河左岸下行梁家莊止,與安定區已建成的西河渠、中河渠相接,經定西市區以及巉口,沿關川河而下達會寧縣境內的頭寨子。三乾渠自總乾渠馬河鎮分水,渠線沿大咸河左岸山坡腳與隴海鐵路平行向南下行,經通安、雲田,在小金家門入渭豐渠。隴西專用供水管線自總乾渠7#隧洞出口分水,沿秦祁河右岸山腳向下游前行,至張家堡後跨秦祁河,在左岸經北寨鎮後下行至關門村,再次跨過秦祁河後在右岸行至隴西雙泉鎮結束,供水管線採用重力流輸水,為DN1000的玻璃鋼夾砂管。定西市專用供水管線自總乾渠陽陰峽分水,沿正北方向前行,經內官營鎮後沿內官定西公路至祈家莊後,沿西河右岸順水流方向至李家咀與定西現有水廠銜接,直接向水廠供水,供水管線採用重力流輸水,為DN800的玻璃鋼夾砂管。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共布置各類建築物2393座,其中總乾渠138座,乾渠536座,支渠工程1719座。
2002年9月18日,國務院討論通過了《甘肅省洮河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2006年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報告。 2002年12月2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肅省引洮水利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引洮供水工程的項目法人,負責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總投資36.98億元,國家定額補助19.7億元,甘肅省配套資金17.28億元,工程建設工期為六年。
2、定西市東方紅中學的榮譽
1991年建成五層教學大樓一幢,1995年學校投資2.4萬元購置微機設備一套,1999年天津河西區贈送微機7台,設微機室兩小間。
定西市安定區東方紅中學,始建於1955年,1980年確定為市區重點中學,2005年晉升為市級示範性高中。
2001年2月被甘肅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甘肅省無吸煙學校」,2001年3月被定西地區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全區國防教育示範學校」,2001年9月被定西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02年3月獲得定西縣教體局 「2001年教育系統責任書考核獎」,2002年9月被定西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03年6月被國家禁毒委、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命名為「全國中學生毒品預防教育活動示範學校」,2003年9月被定西縣委、縣政府評為「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04年9月被定西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2005年1月被安定區委、區政府命名為「全區百所首批文明示範學校」,2005年3月獲得安定區教體局「2004年度教育目標管理責任書考核獎」等。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東方紅中學師資力量不斷加強,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攀升。2005年建成了綜合實驗大樓,並完成中心廣場、花壇和校門改建工程。特別是2007年區政府將北教學樓、學生公寓樓和操場改造「三大工程」建設列入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這三項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為學校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品位,申辦省級示範性高中和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隨著學校硬體設施的進一步優化,學校繼續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思想,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中心任務和學校生存的根本。2005年高考本科上線354人,重點76人;2006年本科上線468人,重點114人;2007年本科上線554人,重點115人;2008年本科上線821人,重點169人。近兩年內有6名學生被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錄取,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3、定西建設網站究竟怎麼樣
網站建設是一個廣義的術語,涵蓋了許多不同的技能和學科中所使用的生產和維護的網站。不同領域的網頁設計,網頁圖形設計,界面設計,創作,其中包括標准化的代碼和專有軟體,用戶體驗設計和搜索引擎優化。許多人常常會分為若干個工作小組,負責網站不同方面的設計。網頁設計是設計過程的前端(客戶端),通常用來描述的網站,並不是簡單的一個頁面,一個網站是包括很多工作的,其中包括域名注冊設計效果圖,布局頁面,寫代碼等工作可以去蘭州東方商易了解一下之前有合作過做的還可以。
4、我是定西岷縣的代課老師,5000名教師招考理科我考了171分。綜合79.專業92,請問我能被錄取嗎?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首先糾正一點的是,此類的公職類或事業編之類考試的成績在整個成績發布以前是無法預測的,因為每年參加考試的生源都是不定的,所以導致了考生的整個水平也無法預測。公職類考試一般都是根據崗位招收的人數和報考人數,按照成績排名和招收人數錄取,分數線是無法預測的。
望採納!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5、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方面
甘肅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靠種植洋芋脫貧致富的農民們聚集在鎮文化活動廣場,舉行社火匯演。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化裝成洋芋寶寶,他們誇土豆、唱土豆,抒發靠土豆致富後的喜悅。 轟轟烈烈百業興、紅紅火火鬧新春、安定喜事真不少、把安定洋芋表一表… 定西安定區農民:常年說,金蛋蛋、銀蛋蛋不如地里長的土蛋蛋,這幾年大夥種洋芋買了錢,日子好過了,鬧社火的勁頭更高了。 在甘肅,按照民間風俗,每逢破五,鄉村的社火就要鬧起來。而北方更多的地方這一天是要吃餃子。堅守在北京地鐵工地的建設者們會聚一堂,吃起了「破五」的餃子,在牛年春節享受到年俗的樂趣。 黃土高原西部的定西地區,「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十有九年旱,歲歲人發愁。」早在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曾上書朝廷稱:隴中苦瘠甲於天下。解放後,本地絕大多數農民仍然過著「全天兩頓粥、三代一張被、草皮做燃料、洪水解飢渴」的日子。缺糧、缺水、缺衣、缺房……一道道難題,世世代代折磨著定西人民。「定西的貧困,關鍵在乾旱缺水。」定西市水務局局長董映番說,1994年以前,定西是十年九旱,夏糧基本上都是顆粒無收。「當時的定西地區各機關單位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無條件給群眾拉水,拉水車一停下來,鳥啊、牛啊全都圍上來了。」董映番對以前缺水的情景記憶猶新。乾旱成了定西脫貧路上的攔路虎。為了找到治旱之水,定西人修水庫,打機井,築塘壩……但在「九山一川難見水」的定西,仍不能解決缺水難題。有人認為,若不調水,乾脆沒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把定西人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1972年,定西連旱3年,群眾衣食無著,紛紛扒火車逃荒。1982年,又是一個大旱年,五六萬災民扒火車逃荒,災情再次驚動中南海。這年12月,國務院專題召開的甘寧兩省區救災會議,舉世矚目的中國扶貧開發在定西拉開了帷幕。定西人也從此大抓農田水利、農村交通、農電線路、林業、能源建設等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建設,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在1995年大旱年,定西人變傳統的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終於創造出集雨抗旱的「絕招」。 雨水集流使水問題不斷解決、梯田建設使生態不斷改善,1999年定西人告別絕對貧困。也就在大旱之年,定西有了第一個小康村。從修梯田、興水利、耙耱鎮壓的傳統抗旱普及地膜覆蓋、推廣抗旱品種的科技抗旱,到順應天時調整作物結構,形成以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為主的集雨栽培技術,以打窖攔蓄、集雨補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創造了農藝、農機、雨水集流和節水、節肥技術相配套的抗旱增產模式,定西人把抗旱的主動權緊緊握在了自己的手裡,走出了一條從存活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之路。今天,定西「沒治」的「鐵論」被徹底打破,農民圓了世代溫飽夢,吃飯、喝水、穿衣、住房的歷史難題一一化解。雖然遭遇2009年特大旱災,但定西發展的景象令人振奮。「家中約20畝梯田就是最主要的財富。這些梯田一半多種馬鈴薯,一年能產5萬斤左右,是家裡主要的收入來源。」定西市安定區內關鎮崖灣村65歲的王耀南說。經過40多年的治理發展,定西市現已修建梯田500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800多平方公里,建成151座淤地壩,「121工程」累計達到15萬戶,水窖25萬眼,實施「沼氣富民工程」4萬多戶,建成混凝土集流場1100萬平方米,不僅解決了乾旱山區80萬人、380多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還發展庭院經濟8萬多處,種植經濟林果及蔬菜3萬多畝,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補灌水窖33萬眼,發展補灌面積92萬畝。全市85%以上的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林草覆蓋率達到了17.9%。2006年11月,甘肅水利建設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定西人民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開工。這會根本上解決定西水資源極度短缺問題,也將讓定西270萬農民從缺水走向飲水安全和水資源綜合利用時代,定西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認識新市情 走上致富路「扶貧開發是定西發展的一條主線。」定西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文國良說,定西的扶貧最早是從中央政府的救濟開始的,1973至1982年,定西共吃回銷糧7億公斤,「穿的是黃衣裳(指救濟的軍裝),吃的是苦菜糠,喝的是黃泥湯,住的是茅草房」是當時定西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糧食生產能夠自給不再依靠救濟,但定西人發現,這種溫飽仍是建立在單一的糧食生產基礎之上,極不穩定。2000年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定西人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反思定西的發展歷程。徹底轉變了「就糧抓糧,以糧為主」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老路子,他們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建設的良好機遇,把扶持到村到戶的種養業與區域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重點鄉村經濟實力相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定西走向特色農業發展之路。2003年定西撤地設市後,圍繞盡快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小康邁進的目標,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定西以按照「把定西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良種生產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葯材種植及現代制葯基地」這一目標和定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業總體上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現如今定西基本形成了高寒區以馬鈴薯、中葯材、蠶豆為主,川水區以地膜馬鈴薯、玉米和蔬菜及各種間套帶模式為主,乾旱區以馬鈴薯、地膜玉米、各種秋雜為主的區域化種植格局,已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產業區。馬鈴薯種植面積360萬畝,總產量500萬噸以上,是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國內最大的馬鈴薯良種和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已成為富民強市的第一大優勢產業;發展成為中葯材主產區,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1/6,總產量17萬噸,其中當歸、黨參和紅(黃)芪三大主栽品種面積分別達到23.97萬畝、28.77萬畝、26.09萬畝,產量分別為4.1萬噸、4.65萬噸、5.34萬噸,當歸、黨參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0%和40%。畜草產業穩步發展,發展規模養殖5000戶,畜禽存欄量和出欄量穩定增長。蔬菜、食用菌、花卉、菊芋等區域性特色產業有了新的發展。雖然結構調整使糧食作物面積下降,糧食總產卻穩定增長,2008年糧食總產達到98萬噸。2009年輸轉城鄉剩餘勞動力70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0億元。農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帶動了農民增收。漳縣旅遊、通渭書畫、隴西李氏文化的開發,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將達到1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到2300元。近年定西市七縣區先後被中國特色之鄉推薦委員會命名為安定區「中國馬鈴薯之鄉」、 臨洮縣「中國花卉之鄉」、 岷縣「中國當歸之鄉」、渭源縣「中國黨參之鄉」和「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 隴西縣「中國黃芪之鄉」 漳縣被譽為「中國蠶豆之鄉」,通渭縣被譽為「中國紅豆草之鄉」,這在西北絕無僅有,在全國也極為少見。從「苦瘠甲天下」到解決溫飽,從致富奔小康到可持續發展,這是定西人民多年奮戰的光輝歷史,標志著這塊乾旱的黃土地正在走向輝煌。順應新時代 邁向特色路定西苦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太底,只有把區域內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礦產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整合、加工、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將產品變成商品參與大流通,在大市場中找到定位才能使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2006年定西電力打了一個翻身仗。用電量在甘肅排名第一!用電量第一,意味著定西工業的迅猛發展。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定西超前性、創新性的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國薯都」和「中國葯都」的戰略性構想,實現馬鈴薯由單一的種植基地向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現代信息物流市場和全國最大精深加工發展;中葯材產業由量的擴張積累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千年葯鄉」、「西北葯都」、「葯材之鄉」向「中國葯都」邁進,這是中葯材產業全方位升級、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軌的必然選擇。以建設「中國薯都」為目標,定西已建成蔬菜加工、貯藏、保鮮企業4家,蔬菜鮮藏、分揀、包裝量達到18.7萬噸。建成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218個,其中年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的專業批發市場30個,馬鈴薯年交易量達210萬噸,交易額8億元。累計建成馬鈴薯貯藏窖(庫)84.58萬眼(座),實際貯藏能力達到250萬噸,基本實現了馬鈴薯的均衡上市。建成年加工能力千噸以上的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33家,萬噸以上設計生產能力的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0家,其中萬噸以上精澱粉加工企業18家,全粉和變性澱粉加工企業各1家,馬鈴薯精澱粉及其製品生產能力達到35 萬噸;全市共注冊農產品商標60多個,有10個農產品已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注冊。以打造「中國葯都」,提升中葯材產業向工業化轉型。全市已建成隴西文峰、首陽等五個較大規模的中葯材交易市場和岷縣「當歸城」、隴西神農中葯材物流園區,中葯材年交易量達28.14萬噸,交易額22.12億元。全市中葯材靜態倉儲能力已達5萬多噸,中國葯材集團公司在全國設立的三大儲備庫之一就建在定西。定西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產地交易市場和北方大宗葯材的價格形成中心,有較大規模的中葯材加工企業78家。為了充分發揮產業的聚集輻射效應,打造中葯材加工高地,定西啟動建設了佔地面積5000畝、總投資60億元的中葯材加工園。加工園分飲片生產、中葯提取、現代制葯三大主功能區,其中一期佔地1180畝、總投資7億多元。目前,通過招商引資和整合資金,已有千金、牧特、效靈、麗珠、一方、九方葯業6家企業入駐建設,另有奇正藏葯、浙江中醫葯大學飲片廠等10個方面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正在逐步建設。園區全面建成後,年產值100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解決就業20000多人,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加工基地,成為定西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天農產品加工、現代制葯、鋁鋅冶煉、鹽化工、電能開發、裝備製造、礦產開發,7大產業集群的現代工業基礎在定西已經形成,一個具有西部特色的農業之城已經邁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