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子易簀中曾子說的話有道理么
在古時候,曾子的話是他恪守禮法的堅定思想觀念的表現,還間接地教育了兒女,是有道理的.但以現代人的看法,曾子的話過於墨守成規,不懂得變通,在過世前竟然沒有接受子女的孝敬和關心.所以是否有道理並不是絕對的.
2、《論語》曾子說這段的目的是什麼
《論語》里關於曾子說的話好像是一共記錄了五條,我不知道你是問他說過的所有的話還是單獨的一句?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四)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學習和學習的方法。 2,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九)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新亡者,對已故的先祖能不斷追思,這樣社會人民的道德日趨於篤厚,回歸善的本性。」 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要尊重長輩。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七) 譯文: 曾子說:「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推行仁政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遠嗎?」 這一告訴我們志向不會因為你的年輕或者是年老而艱難和容易的,做什麼事情不要猶猶豫豫的,只要是確立了目標就要去努力。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六)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大事交代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這一段告訴我們做人要有最起碼的的道德和誠信。 5,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二十四)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這一段告訴我們待人要有禮貌。 朋友,麻煩您下一回把問題說全了,您的懶散只能讓回答者更為難。因為,回答者並非聖人。 給你一個答案很容易,給你一個准確的答案卻是很難得,特別是這些古文,你也知道年輕人已經很少有人懂得了。而懂的人又不目標你的具體意思,比如我,只能翻出曾子說過的所有的話給你回答。請你在發布問題的時候,不要這樣的不用心,你的敷衍可能只會換來錯誤的答案。因為一個提問者都不認真,回答者又怎麼會放在心上呢?謝謝。
3、《說苑》曾子篇的翻譯
曾子(名參)衣蔽衣以耕.魯君使人往邑(給一座城)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忠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曾子(名參)穿著破衣服耕種.魯國國君派人去送給他一座城,說:"請你以它來修補你的衣服吧.''曾子沒有接受.使者回去了,然後又來,曾子又不接受.使者說:"您又不是通過求人得到的,是人家送給您的,為什麼不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的東西就敬畏人家,送給別人東西就會對人家驕橫.就算您送給我城,而且不對我驕橫,但是我能不敬畏你嗎?''最終都不接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可以保全他的氣節了.''
4、論語中曾子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四)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2,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九)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新亡者,對已故的先祖能不斷追思,這樣社會人民的道德日趨於篤厚,回歸善的本性。」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七)
譯文:
曾子說:「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推行仁政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遠嗎?」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六)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大事交代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5,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二十四)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5、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是從哪幾個方面反省自己的?
從忠,信,習三個方面反省,具體如下:
1、為人辦事是否盡心
2、對朋友是否誠信
3、是否時常溫習學習知識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溫習?」
(5)曾子說seo擴展資料:
「吾日三省」的意義
時常反省自己的行為,就能早點發現自己的缺陷和犯下的錯誤,及時補救和改過,以後的行為不就越來越善、越來越好,將來的到的結果也會相應好了。
一輩子都不反省,就一輩子沒有改正的機會,一年反省一次,你一年才有一次改過的機會,一周反省一次,你一周才有一次反省的機會。
一天反省一次,就每天有一次改過的機會,每天反省多次,就每天有多次的改過機會,結果就會不一樣。三省吾身,從而能多反省自己做過的事情,從中看出自身的長短,不斷總結,然後進步。
6、嗟來之食 中 曾子的話怎麼理解
曾子認為對方道歉了 就可以原諒他了 也就是說可以吃了
7、尋求論語曾子說過的話還有解釋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四)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2,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九)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新亡者,對已故的先祖能不斷追思,這樣社會人民的道德日趨於篤厚,回歸善的本性。」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七)
譯文:
曾子說:「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推行仁政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遠嗎?」
4,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六)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大事交代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5,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二十四)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8、曾子《說苑》的翻譯
曾子(名參)穿著破衣服耕種.魯國國君派人去送給他一座城,說:"請你以它來修補你的衣服吧.''曾子沒有接受.使者回去了,然後又來,曾子又不接受.使者說:"您又不是通過求人得到的,是人家送給您的,為什麼不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的東西就敬畏人家,送給別人東西就會對人家驕橫.就算您送給我城,而且不對我驕橫,但是我能不敬畏你嗎?''最終都不接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可以保全他的氣節了.''
9、曾子論孝說:「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奉養。」
原文見《禮記》。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這句話的意思是,孝順父母有三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從內心深處尊敬父母,使父母打從心底里感到高興;其次是為父母爭光,不使父母蒙受恥辱;而僅僅讓父母吃飽穿暖,那是最低的層次,也是最起碼的要求。
10、吾日三省吾身………… 是曾子說的。不是孔子?
不錯,是曾子說的。
這段話出自《論語•學而》,原文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曾子是孔子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