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站優化 > 漢川seo

漢川seo

發布時間:2020-09-08 03:51:34

1、針對地方門戶網站的SEO優化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

地方門戶一般只要把本地信息做好關鍵詞一般就不是問題啦 !@記住原創

2、漢川電商有什麼好的交流圈嗎?

有的,可以網路一下縱橫電商,他們在湖北有很多企業家和電商專家組成的電商交流群體

3、辣椒按植物學是怎樣分類的?

人們通常習慣以有無辣味或辣味的輕重,將辣椒分為「辛辣椒」、「微辣椒」和「甜椒」。但在植物學上主要按親緣關系、形態特徵等進行分類。

(一)林奈分類

18世紀中葉(1753年)林奈(Linnaeus)在《物種》一書中首先將辣椒分為兩個種,即一年生椒(Capsicum annuum L.)和灌木狀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1767年林奈又把辣椒分為另外兩個種:小櫻椒(C.baccatumL.)和大椒(C.grossum L.)。

(二)伊利希分類

伊利希(Irish,1898)在林奈分類(1753)的基礎上又將一年生辣椒分為以下7個變種。

Capsicum annuumL. 一年生辣椒

var.conoides(Mill.)Irish 朝天椒

var.fasciculatum(Sturt.)Irish 簇生椒

var.acuminatunm Fingern 線形椒

var.longum(D.C.)Sendt. 長形椒

var.grossum(L.)Sendt. 圓形椒

var.abberviatum Fingern 圓錐椒

var.cerasiforme(Mill.)Irish 櫻桃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 灌木狀椒

(三)貝利分類

後來貝利(Bailey L.H 1923)認為林奈所劃分的一年生椒和灌木狀椒應屬於同一個種,在熱帶這個種為多年生的灌木類型,而在溫帶地區又作一年生蔬菜種植,並採用了C.frutescens L.為種名,其下分為5個變種:

var.cerasiforme Irish 櫻桃椒

var.conoides Irish 圓錐椒

var.fasciculatum Sturt. 簇生椒

var.longum Sendt. 長形椒

var.grossum Sendt. 燈籠椒

由於貝利分類中所涉及的實際上多為一年生辣椒,故目前許多學者也使用C.annuum這一種名。《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1991)中辣椒所用的種名即為: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而日本基本上採用Irish的分類法。

(四)斯密斯分類

Smith和Heiser等於1951—1953年將辣椒分成4個種:

Capsicum penlum Wild 鈴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 灌木椒

Capsicum annuum L. 一年生椒

Capsicum pubescens Keep. 茸毛椒

(五)費洛夫分類

20世紀中葉,蘇聯作物研究所收集了近800份辣椒種質資源,並對其地理分布、生態條件、形態特徵和種間雜交的可育性方面進行了較廣泛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費洛夫(A.И.ФИЛОВ,1956)在對辣椒的進一步分類中,將一年生辣椒分成4個亞種(其中又將甜椒——燈籠椒亞種(ssp.grossum)分為5個變種……),21個變種:

1.甜椒亞種(C.annuum ssp.grossum Fil.)

var.pomifera 番茄形椒

var.latum 鍾形椒

var.ovatum 圓錐椒

var.cordatum 保加利亞尖椒

var.zilindricum 圓柱椒

2.大辣椒亞種(ssp.acerum Fil.)

var.proboscideum M. 象鼻形椒

var.longum Sendt. 長椒

var.breviconoideum Haz. 錐椒

var.fuscus Cordero. 褐色圓錐椒

var.procerus Fil. 高稈椒

var.dactylus M. 指形椒

3.小辣椒亞種(ssp.microcarpum Fil.)

var.acuminatum Fing 長尖椒

var.brevidactylus M. 短指椒

var.reptatum Fil. 匍匐椒

var.conoides Mill. 圓錐椒

var.cerasiforme Mill. 櫻桃椒

var.ovare Haz. 卵形椒

var.fasciculatum Sturt. 簇生椒

var.ornamentale Haz. 觀賞椒

4.野生辣椒亞種(ssp.spontaneum M.)

var.baccatum L. 草莓椒

var.minimum Mill. 針形椒

(六)加佐布希分類

蘇聯加佐布希(B.Л.Γaзебущ,1958)又將辣椒分為4個種,29個變種:

Capsicum angulosum Mill. 秘魯椒

var.jazepezucku Haz. 佳真處卡椒

var.bicoloratum Haz. 兩色椒

var.tetragonocarpum Haz. 四角椒

var.longipetiolatum Haz. 長柄椒

var.cylendropedicellatum Haz. 筒狀椒

var.macrophyllum Haz. 大葉椒

var.mesaphyllum Haz. 小葉椒

Capsicum conicum Haz. 哥倫布椒

var.umbilicatum Haz. 纏頭椒

var.baccatum Haz. 漿果椒

var.medelinse Haz. 麥哲椒

var.cereolom Haz. 蠟燭椒

var.elongatum Haz. 長柄椒

var.brevipellolatum Haz. 短柄椒

var.lamprocarpum Haz. 燈籠椒

var.vellosoanum Haz. 天羅隆椒

Capsicum annuum L. 墨西哥椒

var.fascioculatum Irish 朝天椒

var.cerasiforme Irish 櫻桃椒

var.longum Sendt. 長椒

var.breviconcim Haz. 短錐椒

var.grossum Sendt. 柿子椒

var.ovoidcum Fingerh. 闊橢圓椒

var.conoides Irish 圓錐椒

var.ribeiforme Haz. 紅醋栗椒

var.bukasovu Haz. 布卡曉夫椒

var.ornamentele Haz. 觀賞椒

var.acuminatum Haz. 長尖椒

var.chorle Haz. 小刀形椒

Capsicum pubescens Keep. 茸毛椒

var.nigroisementum Haz. 黑子椒

var.griseonigosemineum Haz. 灰黑子椒

(七)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分類

1983年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發表的《辣椒遺傳資源》一文中,將辣椒屬(Capsicum)歸納為栽培種、未被利用的野生種和已被人們所利用的其他辣椒種共32個,其中確定了辣椒栽培種有5個,分別是:

1.一年生辣椒

(C.annuum)

包括各種栽培甜椒和辣椒的大部分品種,是目前栽培最廣,生產上最重要的一個種。它原產於中美洲,核型分析表明它起源於墨西哥。該種的野生變種(C.annuum var.minimum)分布在美國南部至南美洲北部的廣大地區;另一野生變種(C.annuum var.glabriusculum)分布在美國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Pickersgill,1969)。這個種的特徵是花多單生,少簇生,花梗多下垂、少直立,花冠乳白色居多,少紫色,花葯藍色或紫色,萼片平直。成熟果花梗和花萼連接處無環狀縊痕,果肉較硬(某些品種較軟)。種子淺黃色。染色體數2n=2x=24,具近端著絲點染色體臂2對。

2.灌木狀辣椒

(C.frutescens)

原為野生種,灌木或亞灌木,類似雜草或半馴化植物,廣泛分布於美洲熱帶低凹地區,東南亞也有分布。其特徵為花多單生,少有2至數朵簇生,花冠乳白色至白色,略呈綠色或黃色,花冠裂片稍外卷,花葯藍色。有些葉節具2個或多個花梗,花梗直立。果實紡錘狀,長7~14cm,果肉一般較軟,成熟果花梗和花萼之間無環狀縊痕。味極辣。種子淺黃色。染色體數2n=2x=24,具近端著絲點染色體臂1對。

C.frutescens抗疫病和黃萎病(Mikova Popova,1981),因此對辣椒抗病育種有重要價值。

3.中國辣椒

(C.chinense)

為亞馬孫河流域栽培最為廣泛的一個種,和C.frutescens一樣,廣泛分布於美洲熱帶地區。該種類似於木本辣椒,每葉節著生花2朵至數朵,簇生,少單生,花冠多綠白色,少有乳白色或紫色。花梗直立或斜向。與C.frutescens區別主要是花萼與花梗之間有縊痕。果肉較硬。種子淺黃色。染色體數2n=2x=24,具近端著絲點染色體臂1對。據Mikova和Popova(1981)研究,該種可抗黃萎病。

4.下垂辣椒

(C.baccatum var.penlum)

主要產於南美洲,其他地區很少種植。它的栽培種是C.baccatum var.penlum,野生種為C.baccatum var.baccatum(Eshbaugh 1970)。野生類型主要集中在玻利維亞及其周圍地區。花單生,花冠上有黃色、棕褐色或棕色斑點,並具有顯著的萼芽,與一年生辣椒不同。成熟果的花梗和花萼連接處雖有時具不規則皺紋,但無環狀縊痕。果肉較硬。種子淺黃色,染色體數2n=2x=24,具近端著絲點染色體臂1對。C.baccatum抗TMV、CMV和疫病(Mikova和Popova,1981)。

5.柔毛辣椒

(C.pubescens)

廣泛種植於安第斯山區,在美洲中部和墨西哥部分地區也有栽培,是一種具有獨特形態的栽培種。目前尚不清楚其祖先,但其和南美洲的一些野生種C.eximium、C.cardenasii和C.tovari有親和性。花單生,花冠紫色,少有白色帶紫色。成熟果花梗和花萼連接處無環狀縊痕。果肉硬,果實黃色或橘黃色,肉較厚。種子淺黑色,多皺紋,染色體數2n=2x=24,具近端著絲點染色體臂1對(《中國作物遺傳資源》,1994)。

中國在辣椒分類上以採用Bgiley的分類為多,同時也採用Irish的分類,有時也有學者採用費洛夫分類(《蔬菜栽培學各論(北方本)》,1979)。

美國對Bailey、Irish、Smith和Heiser的分類法均有採用,但以採用Smith和Heiser分類較多。

蘇聯各種不同的分類法均有採用,其中加佐布希(B.Л.Γaзебущ.,1958)分類法因十分繁瑣,其他國家少有採用。

綜上所述,雖然1983年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討論過辣椒屬(Capsicum)統一分類的問題,但實際上仍未能形成統一的分類共識。

(八)中國辣椒的植物學分類

中國辣椒種質資源極為豐富,目前全國所收集的各地地方品種已達2000多份,經初步鑒定結果,確定中國有兩個種,即一年生辣椒(C.annuum L.)和灌木狀辣椒(C.frutescens L.)。

1.一年生辣椒

(C.annuum)

中國各地栽培的辣椒品種絕大部分屬一年生辣椒。李佩華(1994)在對中國辣椒的初步研究中,將一年生辣椒以果實的不同形態特徵為主要分類依據共將其歸屬為6個變種:

(1)長角椒(C.annuum L.var.longum Sent.)果形有牛角形、長圓錐、羊角形3種。果形指數3~5,果基花萼多數平展。該變種在中國各地分布最廣,栽培面積最大。該變種種質資源較為豐富,湖南、湖北、貴州、雲南、江西、山西、河南等省栽培最多。植株高矮不一,株型較開展,分枝性較強。單株結果多,果梗下彎,果實下垂,果實長圓錐形或粗長圓錐形,個別略彎曲,頗似牛角或羊角,故稱牛角形或羊角形;按其果的大小、長短又可細分為大牛角(大羊角)、牛角(羊角)、小牛角(小羊角)或長牛角(長羊角)和短牛角(短羊角)形。果面光滑或有淺棱,部分品種有淺皺或多皺。果頂先端漸尖,有時呈小鉤狀、鈍狀,少數品種平或略凹。果基部花萼多平展,少有淺下包。縱徑10~27cm,橫徑1.7~4.0cm。單果重以10~40g居多,最大單果重也有70~150g,果肉厚0.15~0.40cm。果實含水量中等,味微辣或辣,宜鮮食或兼加工用。該變種的部分品種具有抗逆、抗病、豐產、適應性強等特性,不僅廣泛用於生產,如兗州羊角椒、昭通大牛角椒、寧夏牛角椒、石河子牛角椒、伊利大辣椒、益都辣椒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重要的育種親本材料,如湘潭晚、21號牛角椒、漢川椒、雲陽椒、伏地尖、吉林耐濕椒等。

(2)指形椒(C.annuum L.var.dactylus M.)該變種有長指形、指形、短指形3種果形,果形指數在5以上,果基部花萼下包或淺下包,果肉薄,為中國辣椒重要種質資源。栽培分布廣,主要分布於四川、雲南、福建、陝西、河北、山西等省。中國出口外銷的干辣椒優良品種大多出自該變種。植株矮至高大,株型較開展,分枝性較強。單株結果率高,果實下垂或直立,果頂先端漸尖,有時呈小鉤狀或呈鈍狀(短指形為多)。果實縱徑5~24cm,短指形縱徑5cm左右,長指形縱徑12cm以上;橫徑均較細小,果形指數較高。單果重3~15g,最大單果重20~30g。果肉厚0.10~0.15cm。果實含水量少,辛辣味強,宜加工干制。其代表品種有陝西省的8819線椒和8212線椒,河北省的望都辣椒、雞澤辣椒,雲南省的邱北辣椒,四川省的西充椒、什邡椒,河南省的永城辣椒,福建省的寧化辣椒,湖南省的攸縣玻璃椒等。

(3)燈籠椒(C.annuum L.var.grossum Sent.)該變種果形有長燈籠、方燈籠、寬錐形和扁圓形4種,果形指數1~2,果大、肉厚、味甜居多,也是重要的辣椒種質資源組成部分。主要分布於華東沿海、華北、東北地區大中城市近郊。植株矮至中等,直立、緊湊。單株結果少,果柄多下彎,少直立。果面光滑有縱溝,淺至深。果頂略凸,平或下凹(淺至深)。果基部梗窪處多內陷,花萼平展。果大,縱徑5~10cm,橫徑5~8cm,肉厚0.3~0.6cm,薄肉型以0.3cm左右為多。單果重40~200g,最大單果重750g。果肉含水量高,質脆、味甜或微辣,多為鮮食炒菜用。該變種中大部分為甜椒,其抗逆性和抗病性均低於辣椒,適宜夏季較涼爽地區和反季節栽培,且對肥水條件要求較高。其代表品種如上海甜椒、北京茄門、山西省的二豬嘴、吉林省的麻辣三道筋、吉林3號,黑龍江省的雙富、巴彥、牛心辣椒等。

(4)短錐椒(C.annuum L.var.breviconoideum Haz.)該變種多分布在江蘇省南京市、安徽省合肥市、雲南省昆明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植株矮至中高。結果多或中等。果實下垂,中小圓錐形或中小圓錐燈籠形。果頂鈍尖或有凹陷,果面光滑有縱溝,有的品種有許多較深的橫向皺褶似螺旋狀,或有凹凸。單果重6~14g,縱徑6~11cm,橫徑2.5~6cm,果形指數2左右,果肉較薄,約0.15cm,多汁,質軟,味微辣或辣,可鮮食。其早熟性突出,適於早熟栽培或在育種中作早熟親本。代表品種有江蘇省的南京早椒(黑殼、黃殼),安徽省的合肥四葉椒,湖北省的武漢矮腳黃,雲南省的昆明皺皮辣,江西省的九江早椒,四川省的二斧頭,河南省的漯河一窩蜂,山東省的鈴鐺皮辣椒等。

(5)櫻桃椒(C.annuum L.var.cerasiforme Irish)中國雲南、貴州、福建省等少部分地區有栽培,主產區為雲南省的建水縣。植株中等高,結果多,果實直立或斜生,果小,大多為近小圓球形,呈櫻桃狀,少數為小寬錐形似雞心,又稱雞心椒。果色有紅色、黃色或微紫色。櫻桃椒縱徑2.1~2.4cm,橫徑2.40~2.65cm,單果重1.6~10g;雞心椒縱徑2.85~4.00cm,橫徑0.6~1.6cm,單果重1~3g,肉厚0.2~0.4cm。果基部花萼平展,果頂平。辛辣味極強,多用於制干椒或切碎腌漬,也可作觀賞植物栽培。其代表品種有雲南省的櫻桃椒,福建省的沙縣紐扣椒等。

(6)簇生椒(C.annuum L.var.fasciculatum Sturt.)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海南、陝西、貴州、河北、河南等省。植株矮或高大,株高45~90cm,枝條密生,葉狹長,果實簇生,細長,果色鮮紅至深紅色,每簇果實2~10餘個,短指形或短錐形。果小,單果重2~6g,縱徑4.0~7.8cm,橫徑0.8~1.40cm,果肉薄,約0.07~0.10cm,辣味濃。耐熱,耐病毒病。宜制干調味用。主要代表品種有四川省的七星椒、湖北省的石首七姐妹、陝西省的安康十姐妹,河北、山東省的天鷹椒、海南省的五彩椒等。

2.灌木狀辣椒

(Capsicum frutescens L.)

本種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地區。主要有:

(1)小米辣 為中國唯一的野生辣椒,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較多,在元江和建水縣也有零星分布,海南省有少量栽培,主要生長在荒山坡和溝谷及房前屋後的路邊。多年生,在當地氣候條件下,常年能開花結果,為直立灌木或灌木狀草本,株高可達80~180cm,開展度94~152cm。莖葉光滑,綠色,葉片小而窄,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花單生,偶有2花著生於同一葉腋處,花小,花冠淺綠白或淺綠黃色。果頂向上,單生,嫩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果極小,近長紡錘狀,類似較大的麥粒,果基部花萼下包。果實縱徑1~2cm,橫徑0.4~0.6cm,肉厚0.1cm,單果重0.15g,果柄長1.5~3.0cm。肉質軟,辣味強,可鮮食或曬干作調味品,老熟果具有花萼和果柄易分離而自行脫落的原始特性。

(2)大米辣 分布於雲南省思茂、景洪、勐臘、個舊等縣(市)。多作一年生栽培,莖枝幼嫩時為草質,成長後逐漸木質化。植株生長勢強,分枝多,株高90~110cm,開展度150~180cm。莖、葉、花形態特徵同小米辣。果實在植株上除直立著生外,還有下彎和側生者,果實較小米辣大,短指形,近似蘿卜角狀。嫩熟果淺綠黃或淺綠色,老熟果紅色,有光澤,果基部花萼下包。果實縱徑4~7cm,橫徑0.7~1cm,肉薄,約0.1cm,胎座小,種子多,單果重1.0~1.5g。晚熟,結果多,較耐熱、耐濕。對病毒病和炭疽病抗性較強。辣味強,老熟果紅色,果肉含水少,品質較好,宜制干,也可腌漬。

(3)雲南涮辣椒 屬稀有辣椒種質資源,為多年生灌木狀辣椒一個新的栽培變種(劉紅等,1985)。學名Capsicum frutescens L.cv.Shuanlaense L.D.Zhou,H.Liu et P.H Li,cv.nov。分布於雲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思茅、潞西、瑞麗等縣(市),零星種植於半陰處。夏秋季開花結實,一、二年生,直立,為草本至亞灌木,株高160cm,開展度150~170cm,花小,花冠淺綠黃或淺綠白色。果單生下垂,嫩熟果淺綠色,老熟果橘紅轉鮮紅色,有光澤。果實為卵狀短圓錐或圓錐小長燈籠形,花萼小,平展或下包,緊扣果肩部。果實縱徑3.7~7.0cm,橫徑2.0~3.0cm,3~4心室,肉厚0.1~0.2cm,單果重4.5~7.0g,果內種子少。晚熟。結果期需高溫、高濕。耐熱。易感病毒病。具特有的辛辣氣味,辣味極強,不能直接食用,只能將果切開,在熱湯中涮幾下,整鍋湯即有辛辣味,故有:「涮辣」之稱。

(4)大樹辣[Capsicum frutescens L.f.pingbianense P.H.Li,L.D Zhou et H.Liu,f.nov(C.annuum L.f.pingbianense P.H.Li,L.D.Zhou et H.Liu,f.nov.)] 雲南省東南部屏邊縣地方品種,栽培歷史悠久。該變型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多年生高大灌木。四年生株高可達3m,樹干橫徑4~6cm,側枝繁茂,可生長7~8年。花冠白色,花冠裂片邊緣及基部帶淺紫暈。果柄下彎,果實粗指形,花萼淺下包,果頂漸尖或鈍尖。嫩熟果深綠色,老熟果深紅色,縱徑7.0~12.5cm,橫徑1.2~1.5cm,單果重6g左右。辛辣味強並具有芳香味,可鮮食或干制,紅熟果可作調味品。晚熟。在種植地區輕度感染病毒病。

4、王姓族譜有多長啊?

王氏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自黃帝子孫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後,居於汲郡(河南衛輝)等地;其二是媯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後,居於陳留(河南)、北海(山東)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後,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裔畢萬,封於魏,為晉國諸侯,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時人號曰「王家」,是為王氏,居於京兆(西安)、河間(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王城,是為王氏;(三)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裔,居於太原(山西)、琅琊(山東)、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這一派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屬於這一派。所以,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
現存的私修族譜,是自宋代開始按照歐陽修(1007至1072)和蘇洵(1009至1066)創立的「歐蘇體例」編修的,絕大多數王氏族譜都尊奉周靈王太子晉,為王氏開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大家族。據統計,在一百個大姓中,王姓家族歷代所涌現出的名人總數,居於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漢昭宣時期,博士諫大夫、經學名家王吉,就為琅琊王氏的顯貴奠定了基業。王吉祖孫三代,祿位彌重,「有累世之美」稱號,開創了琅琊王氏顯貴的先河。到了西晉,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後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聲望。東晉初,由於王導功勛卓著,擔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是琅琊王氏勢力達到頂峰的標志,同時也是琅琊王氏成為天下第一望族的標志。
太原王氏也是特別顯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時期,太原王氏就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合稱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鏤王家」之稱。由於太原王氏名聲顯赫,歷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後代,也將自己的家世歸系於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說。太原王氏主要有祁縣和晉陽兩支。王霸長子名殷,後漢時任中山太守,食邑祁縣,是為祁縣王氏。殷五世孫王允,漢獻帝時任司徒、守尚書令。王允兄子王凌,顯貴於三國曹魏之時。王玄謨在南朝宋孝武帝時,官至顧命大臣,其後家世相傳,顯於南朝。在北朝,祁縣王氏有歷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慶父子,王慶父王因,魏州刺史。王慶,隋上柱國,封平昌郡公。隋代還有著名儒學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學有王績、王勃等。太原王氏晉陽支,在東漢靈帝時,王柔、王澤兄弟,分別官至北中郎將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晉陽王氏顯貴的基業。王柔子王機,仕魏,官至東郡太守;王澤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晉時,王柔之孫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渾,官至司徒。王渾子王濟,被晉武帝招為附馬,官至驃騎將軍。西晉時期是太原王氏晉陽支的黃金時代。東晉時,晉陽王氏依然是名門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騎常侍、尚書令;王坦之,官至中書令;王蘊,官至尚書左僕射;王國寶,官至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王恭,官至中書令,領太子詹事,詔贈侍中、太保,謚曰忠簡,等等。在唐代,太宗時,有宰相王珪;玄宗時,有宰相王晙;代宗時,有宰相王縉;憲宗時,有宰相王涯;文宗時,有宰相王播;僖宗時,有宰相王鐸;昭宗時,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軍副都指揮王信,秘書監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書王瓊,等等。
開閩王氏,是閩粵、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東南巨族。開閩王氏都尊王審知為「開閩第一人」。王審知當權期間,為開發閩地作出了傑出貢獻,去世後,謚為「忠懿」。後來,其子建號稱帝,建立閩國,追認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後,十分敬仰王審知的德政,御筆親題「八閩人祖」四字廟額。從此,閩人對王審知更加推崇。不論王氏宗祠還是私人宅第,所懸門燈,都寫「開閩第一」。民間崇拜王審知的建築,猶如雨後春筍,所在多有,視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東南亞各地的王氏後裔,都尊奉王審知為他們之先祖。
三槐王氏,是以堂號聞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興起於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縣。王徹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歷仕宋太祖,太宗兩朝。宋太祖時,王祐任監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處原大名鎮守符彥卿圖謀不軌事,並許諾事成回朝後升任宰相。王祐經過認真調查後,竟以一家百口擔保符彥卿無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為行軍司馬,安置華州。宋太宗即位後,又重新起用他,並拜他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親手種植了三棵槐樹,並預言:「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後,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從此,王祐子孫,居官要職,成為宋代一大貴族。宋代以後,三槐王氏更是枝繁葉茂,子孫遍布海內外,成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中華族譜集成》收入具有代表性的王氏族譜二十種,編為二十冊,茲簡介如下:王氏第一冊,收錄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楊氏支譜》首一卷至九卷。《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十卷首一卷,明王應斗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原裝五冊。該譜以璧以為一世祖。璧公,字大獻,生於唐武宗會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出為祁門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為祁門新安王氏始遷祖。璧公乃晉丞相王導之後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孫,人才輩出,徙居他鄉。徽州、池州、饒州、九江、安慶等地之王氏名門望族,多屬其後裔。江左王氏自導公始,而王導又是琅琊王氏之後裔,所以該譜取名《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太原王楊氏支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本冊收錄首一卷及第一至第九卷。該譜由清代王際春等修,同治五年(1866年)敦睦堂刻本,原裝二十八冊。該譜以富春公為始遷祖。富春公,太原王氏之後裔。隋文帝時,富春公先祖王傑以開國勛封安康侯,賜國姓曰楊,遂稱王楊氏。稱「王」者,不忘其祖;稱「楊」者,不背其君。王傑之十世孫王允,由太原遷居豫章。傳至富春公,徙居鄱陽瓦屑霸。富春生昌國,昌國生自戌、得戌,從此鄱陽王楊氏遂分為兩支。元末戰亂,陳友諒肆毒翻陽,遂渡江來皖(漢置皖縣,元改置潛山縣,清屬安徽安慶府),祖二公徙居潛之東關,祖五公徙居西門,其餘侄子兄弟亦相繼而來,或分居六皖,或散處鄰邦。明嘉靖間,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過舊宗廟,攜舊譜歸,與大仕公始修支譜。其後,康熙、嘉慶、道光、同治間,又多次重修。王楊氏徙潛之後,以忠信仁厚著稱,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為潛之望族。
王氏第二冊,接前冊收錄《太原王楊氏支譜》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冊,收錄清道光《王氏家譜》六卷、清嘉慶《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譜》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譜》二十卷。《王氏家譜》六卷,清王道隆、王道彰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抄本,原裝六冊。該譜以奎公為一世祖。王奎於元世祖年間由洪洞遷居壽陽上谷村(後改上峪鎮),生有三子:長曰義、次曰和、三曰順。後長子義公復歸原郡,和公、順公世居上谷。歷三世而修墳建塔,刻碑立石,世系宗圖,俱刻於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修家譜。道光年間,王道隆、王道彰兄弟復聚宗人,遠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譜。《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譜》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王楷蘇、王楷歐等編修,嘉慶二年(1797年)刻本,原裝十冊。該譜以子文公為一世祖。子文公於明初自陝西西安府三原縣徙居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澗水東南漢太後故里薄村。該譜據舊譜而續修。而舊譜由十世祖維垣公所修,十一世祖懋公增而刊之。王楷蘇采輯先人軼事及世系圖,參閱史籍加以考訂,數易其稿,始成此譜。靈石《王氏家譜》二十卷,清王夢鵬、王中極父子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厚堂刻本。該譜以誠齋公為一世祖。誠齋公,名實,字誠齋,元仁宗時人。望出太原,世居靈石溝營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1313年)遷本邑靜升村。宗支蕃衍,漸成巨族,遂尊誠齋公為一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三世孫王爾康始修其譜。乾隆十九年十五世孫王夢鵬以康熙本為蘭本,編修族譜,並令其子王中極抄錄。不幸譜未竣,夢鵬病逝。中極繼承父業,詳加考訂,乾隆五十年刻印問世。從康熙時王爾康始修到乾隆末王中極定稿刻印,歷時一百餘年。
王氏第四冊,收錄明天啟《王謝世家譜》六冊、民國《牛皋嶺下王氏宗譜》第一至第十二冊。《王謝世家譜》六冊,明韓昌箕纂,天啟二年(1622年)刻本。該譜以人物傳記為主,系據多種史籍輯錄而成。王謝兩族是六朝時代的名門望族,爵位蟬聯,文武相繼,東南半壁,力保正始。兩家私譜,具存國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牛皋嶺下王氏宗譜》二十六冊,本冊收錄第一至十二冊。民國王念學等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該譜以周靈王太子晉,為開宗立姓之始祖,以漢五公為牛皋嶺下王氏一世祖。明永樂年間,漢五公奉太夫人由梓里遷居牛皋嶺,其時此地荒無人煙,不通舟楫。經數代開墾,始成沃土。該譜為第八次續修宗譜。譜序、傳記、行述、墓誌、祭文、雜記等佔了很大部分,資料豐富,內容翔實。
王氏第五冊,除收錄《牛皋嶺下王氏宗譜》第十三至二十六冊外,還收錄了清宣統《黃縣太原王氏族譜》。《黃縣太原王氏族譜》六冊,清王基鴻、王慕增等修,宣統元年(1909年)刻本,原裝八冊。該譜以二公(失名)為一世祖。二公乃太原王氏後裔,徙居直隸長蘆。元朝末年,二公與胞兄大公同遷黃縣,後大公懷舊土旋歸,二公居黃縣創業。二公生敬禮,敬禮生勝,勝生友、信、忠、誠四子。該譜即以友、信、忠、誠為四大支,分別編修。明中葉始修傳抄譜,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付梓,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同治間再修中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基鴻等續修,越二年譜成,宣統元年刻印。
王氏第六冊,收錄清光緒《高倉王氏族譜》十卷、清道光《開閩忠懿王氏族譜》不分卷。《高倉王氏族譜》十卷,清王佐柳、王佐基等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原裝十冊。該譜以仕魁公為一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後裔。王祜,字景叔,唐末宋初時人,歷事後晉、後周和北宋。 祜公曾親植三槐於庭院,象徵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為宋真宗時宰相;其孫王素為宋仁宗時工部尚書;其曾孫王鞏,文采風流,為時尚所宗,與蘇軾友善。蘇軾遂作《三槐堂銘》,自此「三槐王氏」,揚名天下。仕魁公生於元末,明洪武時,自江西泰和徙居高倉,其後子繁衍,星居而為五族。清乾隆年間,始草修宗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印,光緒時續修,是為刻譜。《開閩忠懿王氏族譜》不分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鏡等修,咸豐六年(1856年)王嵩齡增補、刻印。該譜以王審知為一世祖。王審知,字信通,其先世為琅琊人,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裔。王審知高祖曄公,因做官徙居光州固始,三傳至恁公,生三子,長曰潮、次曰審邽、再次曰審知。唐末,審知公隨其兄入閩,他在開發和治理福建期間,貢獻突出,被尊為「開閩第一」。其後,審知公子孫先後稱閩國皇帝,並追謚審知公為開國之君,故後人尊審知公為開閩王氏之祖。其後裔遍布福建、廣東、香港、台灣以及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成為東南沿海及海外僑胞中影響很大的一個王氏宗族。
王氏第七冊,收錄清光緒《廷政王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清王慶洪等修,光緒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裝二十七冊。該譜以希古公為一世祖。希古公,名賢,字希古。時值元末戰亂,隱居不仕。明洪武初,以布衣獻太平策,被器重,命入應天府儒學,授安東知縣。希古系三槐始祖王祜之後裔。王祜,字景叔,有三子:長曰懿、字文德,知袁州,有政績;次曰旦,字子明,宋真宗時宰相;三曰旭,字仲明,由兵部郎中出知應天府。旭之後裔隨宋高宗南渡,路經常州武進,喜該地民風醇厚,遂定居武進縣延政鄭墅里。王希古,即旭公之後裔。《延政王氏宗譜》即三槐堂旭公派之宗譜。該譜對三槐名人,記載甚詳。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世孫王忱首次編修,其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萬曆十年(1582年)、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及光緒十九年,又先後九次重修。該譜保存了歷次修譜的珍貴資料。
王氏第八冊,收錄民國《暨陽梓里王氏宗譜》八卷、清宣統《鳳林王氏宗譜》九卷。《暨陽梓里王氏宗譜》八卷,民國王春校等修,民國五年(1916年)三槐堂鉛印本,原裝八冊。該譜以混公為暨陽王氏一世祖。混公是世居琅琊歷封嘉國公王融之後裔。王融,字子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混公官江東大將軍,自山陰徙居暨陽,是為暨陽一世祖。混公九世孫文炳,字伍四,宋寶佑進士,任潼州刺史,致仕歸家,覽勝九江,卜居中段,是為梓里王氏之祖。文炳公兄弟七人,該譜所載僅文炳公和文焴公兩派之後裔。《鳳林王氏宗譜》十卷,清王宅心、王綱華等修,宣統二年(1910年)鉛印本,原裝十冊。該譜以彥超公為一世祖。王彥超,其先世為太原人,五代時仕吳越,為越州節度使,封邠國公。因避亂由會稽徙居義烏鳳林,世稱鳳林王氏。彥超公,有三子:長曰棣,次曰標,三曰集。次子標再傳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傳而徙居金華。長子棣居鳳林,六傳而徙沙溪,十四傳至南陵公時,彥超公後裔已析為八派,南陵派為八派之長。南陵公,名炎澤,字威仲,號南陵。仕元,為書院山長,後棄官而歸。據沙溪譜系及所輯資料,修為譜圖一卷。此即鳳林王氏宗譜編修之始。其後,明清西代,多次重修。宣統《鳳林王氏宗譜》,集歷次修譜之大成,分類甚詳,計有譜序類、封誥類、像贊類、祝吊類、銘記類、疏議類、詩賦類、約札類、雜著類、祭產類、墓圖類等。
王氏第九冊至十三冊,收錄清光緒《王氏三沙全譜》不分卷,清王鍾、王承烈、王錫驥等編修,光緒五年(1879年)三槐堂鉛印本,原裝一二二冊。該譜以皋公為一世祖。王皋(1081年—1146年),字子高,宋宰相王旦之曾孫,懿敏公王素之孫,詩人王鞏之第四子。世居汴東開封府。建炎初,王皋扈宋高宗南渡有功,拜殿帥府太尉。因與時政不合,遂隱居蘇之獲扁,是為南遷第一世祖。皋公三子:長曰易,字吾置,襲授殿帥府太尉,徙居崑山沙頭,是為東沙王氏始祖,子孫散居海虞、太倉、澄江等處,舊譜稱公有啟聖開靈之德,耕釣不求聞達,坦然有肥遁之風;次曰鐸,字吾伍,官尚書郎,守太傅公遺業,居蘇獲川,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胤,亦作允,字吾曾,官禮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徙居無錫沙頭,是為西沙王氏始祖。東沙、中沙、西沙,合稱三沙王氏。故該譜名曰《王氏三沙統譜》,亦稱《王氏三沙全譜》。該譜始修於咸豐五年(1855年),歷時二十餘年,光緒五年告成。該譜規模宏大,取材廣泛,支系繁多,內容翔實。其要目有譜序、世寶、名賢、凡例、譜跋、像贊、祠堂圖、墳圖、誥敕、家傳、史傳、支譜序、支系表、世表總目、支派目錄、東沙記派、中沙記派、西沙記派等,其中,載有東沙王氏五十一支,中沙王氏二十七支,西沙王氏一百五十二支。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冊,收錄民國《潤東苦竹王氏族譜》三十二卷,民國初王振澤等修,民國二年(1913年)宗德堂鉛印本,原裝三十二冊。該譜以六一公為潤東苦竹一世祖。六一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獻)之十世孫。王璧世居徽州祁門苦竹港,迄宋高宗南渡,六一公遷居京江潤東,但仍用舊居原名苦竹,是為潤東苦竹王氏一世祖。該譜以周靈王太子晉,為王氏開宗立姓之始祖,自晉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即六一公以上,列為外紀,並有世系圖及譜傳;自六一公始,列為內紀。其後,子孫繁衍,支派增多,遂以「勤學揚名力田務本」八字分為八派,各題一字,記載宗譜,世系分明,序次井然。第十四冊收錄卷之一至卷之十五,第十五冊收錄卷之十六至三十二。
王氏第十六冊及第十七冊前部,收錄清宣統題名《太原家譜》實為《洞庭王氏家譜》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葉耀元等修,宣統三年(1911年)鉛印本,原裝三十冊。該譜以百八公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卜居洞庭東山,是為洞庭王氏始祖。溯其淵源,乃太原王氏後裔,故譜名曰《太原家譜》。百八公十傳至王鏊。王鏊(1450—1524年),字濟之,明成化進士,正德初,官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時劉瑾用事,大學士焦芳趨附,乃去官。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薦不起。博學有識,尚經術,文章明暢,使弘治、正德向文體為之一變。嘉靖三年(1542年)卒,贈太傅,謚文恪。其父名琬,字朝用,官湖廣光化縣尹,始倡修其家譜,王鏊繼之。《洞庭王氏家譜》,即是王氏鏊之後裔以王鏊為軸心編修的,王鏊之曾祖伯英、祖父惟道、父親朝用,皆以王鏊顯貴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傅等頭銜。清末東閣大學士陸潤庠,還為該譜撰序。第十六冊收錄該譜卷首及卷一至卷十七,第十七收錄卷十八至卷二十八及卷末。
王氏第十七冊後半部,收錄民國《晉陵夾城王氏五修宗譜》八卷,民國王家璞、黃綺等同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繼序堂刻本,原裝六冊。該譜以東嶺公為一世祖,東嶺公,名有亨,字世伯,號東嶺,宋高宗南渡,東嶺公徙居常州,是為遷常始祖。東嶺公十三傳,至思萊公。思萊公,名准,字思萊,由垂虹徙居東郊之夾城,是為遷夾城之祖。思萊公有三子:長曰模,次曰柬,三曰棠,是為夾城王氏之三派。其後,又以居地分為五大支:即後卷、下塘、上塘、前卷、杏圩,該譜即是按此五大支編修的。該譜卷一為譜序,卷二為始遷祖世系圖、表,卷三為後卷世系圖、表,卷四為下塘世系圖、表及上塘世系圖、表,卷五為前卷世系圖、表,卷六為杏圩世系圖、表,卷七為祠事志,卷八為雜錄。層次分明,綱目清晰。
王氏第十八冊,收錄民國《雙杉王氏支譜》二十卷,民國王申農等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鉛印本,原裝十六冊。該譜以雙杉公為婺邑王氏一世祖。雙杉公,名瑜,字信之,號雙杉居士,唐左散騎常侍、江南西道觀察使王仲舒之孫,郎中知制誥貞公之子,雙杉公自幼從祖父宦遊江南,與江南詩人結為社友。唐末,雙杉公由宣州徙居婺邑,是為遷婺始祖。雙杉公四傳,分為四派,其後又各分為若干支。該譜按世系,分支派進行編修。卷一為序和凡例,卷二為始祖遷婺本末,卷三為世派祖源及一世至二十世,卷四為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卷五、卷六、卷七、卷八,為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為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五為三十六世至四十世,卷十六為祠規,卷十七為文匯總覽,卷十八為敕諭,卷十九為像贊、神道碑、墓誌銘等,卷二十為塋墓圖等。
王氏第十九冊及二十冊前部,收錄清光緒《留田王氏五修族譜》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原裝三十四冊。該譜以子名公為中湘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縣人。明洪武間,徙居湖廣長沙府湘潭留田,是為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有一子,名俊,字遠萬。俊生四子:長曰景銘,做官四川,遂徙居四川;次曰景章,字明表,居留田;三曰景春,徙居南京;四曰景華,字祝康,居留田。留田王氏,實系景章、景華兩房之後裔。五世之後,生齒曰繁,人才輩出,成為湘潭之望族。該譜卷一為序、目錄、條例、宗祠圖、留田全圖、燕子巌圖、壽考、科名、義舉、廟宇等,卷二為溯源記及一至十二派齒錄,卷三至卷三十三,為十二世以下各房世系齒錄,卷三十四為宗祠、契據、跋。
王氏第二十冊之後半部,收錄民國《王氏宗譜》七卷首三卷,民國王家賓等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裝十冊。該譜傳宗公為一世祖。王傳宗,三槐堂王氏後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元末戰亂,傳宗公由江西遷楚北漢川,是為楚北漢川三槐王一世祖。傳宗公有三子:長曰瀛洲,次曰洋寶,三曰允槐。洋寶居官湖廣,居興家村;瀛洲徙居養魚鋪;允槐徙居曾家涇,鼎足分居。其後,子孫蕃衍,支派日多。瀛洲公後裔由養魚鋪有遷趙家山者,有遷前河嶺者,有遷小灣與喝城者,此即大房之分支;洋寶公後裔有遷郭家嶺者,有遷三屋灣者;有遷七屋灣與涢口者,此即二房之分支;允槐公後裔歷十四傳自恩公分支,遷居高嶺村。該譜卷首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備載譜序、凡例、宗約、宗派、家傳、修祠、纂譜、服制、藝文等項,卷一至卷七,備載各房世系。

與漢川seo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