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夏州有幾個縣
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臨夏市)、5縣(臨夏縣、永靖縣 、廣河縣、和政縣、康樂縣)、2民族縣(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坐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1)臨夏州seo擴展資料
風景名勝:
積石關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台、雞冠山四峰組成。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面積214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以及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等組成。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臨夏州_網路
2、臨夏州副州長何存朋
這是你給任命的吧
3、臨夏回族自治州到底有多少回族?多少比例?求科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臨夏州總人口1946677人,回族 614905人,占總人口的31.6%,東鄉族 505976人,占總人口的26%,保安族 17834 人,撒拉族12585 ,回民合計1151300 人,占總人口的 59.14 %。漢族772872人,占總人口的39.70%,其他民族佔1.16%
4、臨夏州的歷代名人簡介?
臨夏歷史上的主要著名人物如下:
1、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號戇蓭,亦號休蓭。1439年會試,賜二甲進士。後官至兵部尚書。著有《戇蓭集》、《休蓭集》。
2、朱貴
朱貴(1778-1842)字黼堂,一字君山。祖籍金陵(今南京市)。17歲中循化武秀才。後累官至守備、游擊、參將。鴉片戰爭時,朱貴為浙江金華協副將,以身殉國。
3、馬福祿
馬福祿(1854-1900)字壽三,回族。1876年中武舉人,1880年中武進士,留京侍衛。八國聯軍侵華時殉國,時年46歲。
4、喇世俊
喇世俊(1865-1946)字秀珊,回族。1893年中恩科舉人。先後任四川東鄉縣知事、灌縣知事、甘肅實業司司長、甘肅財政司司長等職。著述《榆泉書屋日記》、《榆泉書屋詩集》手書本,均已無存,僅存所撰《馬星垣將軍墓誌銘》一文。
5、馬輔臣
馬輔臣(1879-1968)回族。歷任寧海礦務局、鹽務局局長,西北軍騎兵第3旅團長,臨夏抗日救國理事會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青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
6、馬鴻賓
馬鴻賓(1884-1960)回族。曾任寧夏鎮守使、甘肅省政府代理主席、軍長、集團軍副總司令、西北行轅副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第1屆政協副主席。
7、馬惇靖
馬惇靖(1908-1972)國民黨陸軍中將。抗戰時期,任第八十一軍參謀長、第八十一軍第三十五師師長。抗戰勝利後,任整編第八十一師師長、第八十一軍軍長、固海兵團指揮官等。
8、魯瑞林
魯瑞林(1912-1999)原名魯瑞麟。1931年11月參加革命,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軍事學院畢業,少將軍銜。
9、黃德魁
黃德魁(1910-1992)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警衛排排長、連長、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江漢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5、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七縣一市
臨夏州下轄臨夏市 臨夏縣 廣河縣 和政縣 康樂縣 永靖縣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積石山縣)
6、臨夏回族自治州有幾個區
臨夏回族自治州由1縣級市、5縣、2民族縣組成的。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1縣級市、5縣、2民族縣分別是:
臨夏縣 政府駐地:韓集鎮下轄鄉鎮街道:6鎮19鄉臨夏州西南部,地勢東北低、西南高
永靖縣 政府駐地:劉家峽鎮 下轄鄉鎮街道:17個鄉鎮 臨夏州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廣河縣 政府駐地:城關鎮下轄鄉鎮街道:6鎮3鄉 臨夏州東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和政縣 政府駐地:城關鎮下轄鄉鎮街道:6鎮7鄉 臨夏州南部
康樂縣 政府駐地:附城鎮下轄鄉鎮街道:5鎮10鄉 臨夏州東南端,以種養業為主的少數民族貧困縣
東鄉族自治縣 政府駐地:鎖南鎮 下轄鄉鎮街道:5鎮19鄉 臨夏州東北部,東鄉族的發祥地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政府駐地: 吹麻灘鎮 下轄鄉鎮街道:17個鄉鎮 臨夏州西部,是中國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6)臨夏州seo擴展資料
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前前後後。
一、新中國成立前黨對臨夏民族工作的指示
臨夏州這樣一個多民族的貧困地區,早在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進軍甘肅臨夏前,一野前委專門發出的《對臨夏回民工作的指示》中強調:「在臨夏能否正確執行黨的政策和策略,不僅關系著臨夏地方工作的開展,而且對於爭取西北廣大回民與瓦解青、寧兩馬匪軍,也是有重大影響的。」
「應當堅持團結回族人民……廣泛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民族自治、信教自由與尊重回民風俗習慣的政策。」並提出:「在純粹回民居住的地區,成立回民臨時鄉自治政府,回漢雜居地區,可依其各占居民多少,分別吸收若干回漢積極分子參加工作。」對一個地區的民族問題專門作出指示,實屬罕見。
二、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前的民族區域自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宣告成立,就開始實行一項重大的民族政策,這就是在少數民族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從我國的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堅持把民族問題作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堅持把民族工作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在各個歷史時期適時作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保證了解決民族問題在正確的道路上勝利前進,民族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49年6月,在我們黨的倡議和領導下,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問題。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新中國的國體、政體及其基本政策,作出了重大決策。《共同綱領》第六章,專門就新中國的民族政策作了4條原則規定:
第5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民族團結的行為。
第51條,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區域自治機關。凡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地方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第5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均有按照統一的國家軍事制度,參加人民解放軍及組織地方人民公安部隊的權利。
第53條,各少數民族均有使用和發展其語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風俗習慣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應幫助各少數民族的人民大眾發展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建設事業。(《民族問題文獻匯編》,1290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政府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1947年5月,中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相當於省一級的民族自治地區——內蒙古自治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相繼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還有1256個民族鄉。
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實行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域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4%。自治地方的數量和布局,與中國的民族分布和構成基本上相適應。
新中國誕生後,甘肅是最早建立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省份之一,而臨夏地區的一些縣市又是全省最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方。1950年9月25日,臨夏地區第一個縣級區域自治地方——東鄉族自治區成立。
1953年9月6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內務部批准,廣通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1954年,甘肅省人民政府還在臨夏各縣市批准設立11個相當於區一級的民族自治區和19個相當於鄉一級的民族自治區。
三、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
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表明,全國回族人口有350萬人,在當時全國少數民族中排列為第三位。其中110萬聚居於當時的甘肅省境內。因此,中央民委向黨中央提出了建立省一級回族自治區的報告,這一報告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從1956年5月起,中共甘肅省委和人民政府先後邀請1700多名回漢族各界人士,召開座談會,進行充分醞釀。
在提出的多個方案中,也提出了臨夏是回族聚居地之一,應該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問題。經過幾上幾下的討論,省級回族自治區的落腳點最終定在了甘肅省東北部,這里有西海固(現寧夏固原)和河東(現寧夏吳忠)兩個大的民族自治區相連。
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議案》,1958年10月25日,省一級的回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告成立。
因為在省級自治區的建立中不能包括回族聚居的臨夏專區,所以,陳毅副總理在《關於成立回族自治區問題給中央的報告》中建議:另將回族聚居的臨夏專署改建為回族自治州。1956年9月11日在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7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設置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決定》。
在臨夏地區,實行更廣泛區域的民族自治,也成為全地區幹部群眾的一致願望,根據這一意願,中共臨夏地委於1956年7月10日提出了《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意見》,7月23日,甘肅省人民委員會第54次會議通過《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方案》並上報國務院。
7月31日,地委副書記葛曼在臨夏專區1000多人參加的幹部大會上,作了《關於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報告》。地委宣傳部根據報告精神擬定了宣傳大綱,重點內容是:
第一,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
第二,幾年來臨夏全區各方面的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為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第三,成立回族自治州的意義;
第四,全州幹部群眾要以積極的態度和實際行動迎接自治州的成立。
1956年8月23日至27日,中共臨夏地委召開各族各界人士座談會。會議通過並組成了自治州籌備委員會,由沈遐熙任主任,張樂山、張質生、賈書德、馬歧山為副主任。
經過充分的宣傳和籌備工作,自治州成立的條件已經成熟。1956年11月13日至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臨夏市隆重召開,選舉產生了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
會議選舉沈遐熙(回族)為州長,張質生、馬彥良(回族)、賈書德、馬歧山(東鄉族)為副州長;王瑞剛等28人為委員,共青團代表337人,其中回族134人、漢族128人、東鄉族57人、保安族8人、撒拉族5人、土族2人、藏族2人、維吾爾族1人,共有婦女代表60人。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的同時,宣布撤銷了原甘肅省臨夏專區,並改廣通回族自治縣為廣通縣。對原東鄉族自治縣和臨夏縣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以及東鄉族、保安族聚居的民族鄉均予以保留。當時自治州的管轄范圍是臨夏、和政、康樂、永靖、廣通、東鄉族自治縣、臨夏市七個縣、市和自治縣。
11月20日,由4萬多名各族群眾參加的隆重慶祝會在臨夏市東校場舉行,國家民委辦公廳主任甘春雷、甘肅省副省長陳成義及青海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事務負責人等參加了慶祝大會。
陳成義在講話中說:「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臨夏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臨夏地委書記葛曼講話說:「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又一次光輝的勝利,也是我們臨夏人民團結進步,共同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州長沈遐熙在講話中號召:「全州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向幸福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前進。」
臨夏地區的民族區域自治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臨夏回族自治州也成立60年了。期間,民族區域自治法規不斷得以完善,自治地方的設置也更為合理。1981年9月30日,又成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至此,臨夏回族自治州轄一市七縣,其中包括兩個民族自治縣。全州總人口219萬人,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等3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9.2%。
7、臨夏州十大最好玩的景點 臨夏有什麼好玩
臨夏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秦漢以來歷為絲綢之路要道。有劉家峽水庫、炳靈寺石窟、紅園、東宮館、南關清真大寺、蓮花山、松鳴岩、二郎山等旅遊景點。
臨夏是穆斯林聚居區,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風情獨具特色,現已開展穆斯林風情專項旅遊活動。
最佳旅遊時間
臨夏的最佳旅遊時間是6~8月。臨夏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連接處,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其中西南部的高山區四季陰寒潮濕,東北部的高原區乾旱少雨,而位於大山之間的河谷平川則寒暑不侵、氣候宜人
8、臨夏州斷糧的造謠者是誰?
您好,根據臨夏州官方發布信息來看,斷糧虛假消息發布者是一位東鄉縣的人。現在已經被控制起來了。
在今天我國這種發展情況下斷糧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所以要相信黨和政府,相信我們的國家,不要亂發不實的消息。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您的問題有所幫助。
9、甘肅省臨夏州州慶是什麼時候
11月19日。
1956年撤銷臨夏專區,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臨夏市。將臨夏市和臨夏、和政、永靖、康樂4縣及東鄉族自治縣、廣通回族自治縣劃歸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設為廣通縣。轄1市、5縣、1自治縣。11月19日,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
(9)臨夏州seo擴展資料: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台、雞冠山四峰組成。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面積214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以及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等組成。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