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前預囑的源自案例
2005年3月1日,美國女植物人泰利·斯基亞沃在被拔掉進食管13天之後死去。
據美聯社報道,泰利1990年因醫療事故陷入植物人狀態,雖自主呼吸,但只能憑借進食管維持生命。她的丈夫兼監護人邁克爾·斯基亞沃1998年向法院申請拔除妻子的進食管。泰利的父母表示反對,並開始了馬拉松式的法律訴訟。泰利的進食管曾兩度被拔除,隨後又被恢復。2005年 2月18日,泰利第三次被拔除進食管。斯基亞沃雙親提出上訴。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國會通過的法案,要求聯邦法院重審此案。但聯邦法庭最終拒絕了這對夫婦的訴請。2月30日,位於亞特蘭大的美國第11巡迴上訴法庭做出裁決,拒絕重新為泰利插上維持生命的進食管。此後不久,泰利女士在由她而引發的巨大爭論中死去。
在報道泰利案時,中國媒體大多使用了「安樂死」概念。實際上,泰利一案和法律意義上的安樂死無關,否則,在法律禁止安樂死的美國,就不會出現由法院三次出面判決拔除維持泰利生命的進食管,最終導致她死亡的事了。 早在1976年8月,美國加州首先通過了「自然死亡法案(Natural Death Act)」,允許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來延長不可治癒患者的臨終過程,也就是允許患者依照自己的意願自然死亡。此後,美國各州相繼制訂此種法律,以保障患者醫療自主的權利。這項法律允許成年病人完成一份叫作「生前預囑(Living Will)」的法律文件,只要根據醫生判斷,該病人確實已處於不可治癒的疾病末期,生命支持系統的唯一作用只是延緩死亡過程,醫生就可以通過授權不使用或者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統。當然,這項法律還規定,「生前預囑」必須至少有兩位成人簽署見證,這兩個人不能是患者的親屬和配偶,也不能是患者的遺產繼承人或直接負擔患者醫療費用的人。「生前預囑」通常應拷貝一份存放在病歷中,成為患者的醫療資料。這樣,醫生根據病人的「生前預囑」不使用或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統,對病人的死亡就不再負有任何法律責任。病人授權醫生不使用或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而死亡,也不再被看作是自殺,並且不影響其家屬領取保險賠償。
由此可見,泰利一案只與上述「自然死亡法案」中是否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統的內容有關。也就是說,如果泰利本人能預先依照這個法律簽署一份叫作「生前預囑(Living Will)」的文件,對自己病危或臨終時要不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統,包括要不要使用進食管來延緩死亡過程這樣的事情做出明確指示,那事情就不會這樣復雜,不僅父母與丈夫反目鬧上法庭,還驚動了全美國和全世界。 在加州通過自然死法案後,1991年12月,美國聯邦政府的「患者自決法案(Patient Self - Determination Act)」也正式生效。這項法案的內容也是尊重患者的醫療自主權,通過預立醫療指示(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s),維護患者選擇或拒絕醫療處置的權利。從這以後,所有參與美國聯邦政府社會醫療保險(Medicare)和貧困醫療補助(Medicaid)計劃的醫院、養老院及各護理機構,都必須以書面告知方式,讓成年住院患者知道他們自己擁有這種選擇的合法權益。
2、陳小魯追悼會在哪裡舉行的?
今天上午十點記者從陳小魯多名生前故友處獲悉,陳小魯追悼會於今日在海南三亞舉行。陳小魯系開國元帥陳毅次子。公開報道顯示,其於2018年2月28日在海南三亞,因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去世,享年72歲。
陳小魯生前對自己的臨終事宜早有安排
2017年10月,陳小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父親陳毅去世時曾經歷痛苦的創傷性搶救,這些親身經歷讓他決定推廣生前預囑,讓人們自己決定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是否還需要醫療救治。
生前預囑(Living will)是指人們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與其相配套的還有緩和醫療,即最大程度緩解患者臨終前的痛苦,使其微笑著與世界告別。
陳小魯的父親、母親、岳父、岳母均是在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去世的。他回憶,陳毅元帥曾經對他說,你看我現在成一個機器人了。當時陳毅處於癌症晚期,渾身插滿了管子,受了很大的痛苦。
陳小魯表示,這一段經歷,加上考慮到自己也年事已高、將來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促使他去推廣生前預囑。
2013年6月,經北京市民政局批准,「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正式成立,協會通過讓人簽署「生前預囑」文件,從而幫助人們有尊嚴的走向生命終點,實現「尊嚴死」。陳小魯任協會理事長,另一位紅色後代、羅瑞卿大將之女羅點點(羅峪平)任總幹事。
羅點點
2016年,陳小魯的岳母楚青去世,她臨終前也住進了解放軍總醫院。「她當時就講,你不要折騰我,我走的時候你別讓我遭罪。」陳小魯說。
考慮到患者強烈的個人意願,醫院在楚青入院後,前後三次征詢了家屬意見,並沒有採取常規切開氣管、使用呼吸機等常規搶救手段,而是採取了緩和醫療的方法。陳小魯介紹,醫院採取的措施是「葯物控制血壓,控制疼痛,平順呼吸」,最終她平靜離世。
2012年,開國上將張愛萍的夫人李又蘭去世。她在事前寫好了生前預囑,「今後如當我病情危及生命時,千萬不要用生命支持療法搶救,如插各種管子及心肺功能啟動等,必要時可給予安眠、止痛,讓我安詳、自然、無痛苦走完人生的旅程」。治療中所有人謹遵其囑,病人昏迷半日後去世。
羅點點說:「李又蘭阿姨也許是被生前預囑幫到的第一人。」
有人曾提問:「尊嚴死」與「安樂死」是否有差別?陳小魯解釋,安樂死是促進患者的死亡,主動終止生命,縮短生命;尊嚴死不促進死亡,尊重死亡的自然規律,只是提供患者選擇放棄過度治療的可能,屬臨終關懷。
陳小魯還認為,「尊嚴死」在客觀上可以幫助節省醫療資源。在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官方網站「選擇與尊嚴」上,生前預囑可以通過填寫「我的五個願望」來完成。即「我要或不要什麼醫療服務」,「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我希望誰幫助我」。今年1月,生前預囑推廣協會還上線了「五個願望」的微信版本,使得填寫更加方便。
2017年3月12日,著名作家瓊瑤在網上發布了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要求無論將來自己得了什麼重病,都不要送進重症病房,更不要插管、電擊等治療手段,而是希望能夠「尊嚴死」。
在實踐中,「尊嚴死」曾引發一定爭議。據媒體報道,有衛生系統的官員表示,「生前預囑」概念在我國並無法律明確支持或禁止,目前尚處民間推廣階段,衛生行政部門將觀察其效果和發展,並對該協會在法律范疇內的運行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3、生前預囑的核心提示
「一個走到生命盡頭的人,不能安詳離去,反而要忍受心臟按摩、氣管插管、心臟電擊以及心內注射等等驚心動魄的急救措施。即使急救成功,往往也不能真正擺脫死亡,而很可能只是依賴生命支持系統維持毫無質量的植物狀態……『生前預囑(Living will)』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正在幫助人們擺脫這種困境。在中國,『生前預囑』也將幫助你。」
簽署「生前預囑」,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歸途。這個既陌生、厚重又前沿的理念,源於全世界熱議已久的話題。
4、生前預囑的美國立案
為引起社會關注並推廣這個新觀念,1993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與夫人希拉里曾雙雙簽下自己的「生前預囑」(Living Will)。
美國一慈善基金起草的一份「生前預囑」參考樣本里這樣寫道:「如果在未來某一時刻我無法決定自己臨終時的各種問題,我願這一聲明能清楚表達我的意願:如果我康復無望,那麼我要求死亡,不要用人工方式和其他極端方式維持我的生命。我認為,死亡與出生、成長、成熟和年老一樣是一種現實,一種必然。我害怕每況愈下、依賴別人和痛苦絕望所帶來的屈辱遠遠超過害怕死亡。我請求從憐憫出發為我緩解晚期痛苦,即使這些作法也許會縮短我的生命。」
美國35個州都通過了「自然死亡法」。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只要願意,都可以通過簽署「生前預囑」,按照個人意願選擇病危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護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自己享有這種權利,並運用這種權利追求更自然更短暫的「自然死亡」。
5、生前預囑的介紹
生前預囑(Living
will)是指人們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2011年6月,中國首個民間生前預囑文本出現,推廣尊嚴死亡。2013年7月30日,有媒體報道了北京成立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向公眾普及和推廣使用「生前預囑」,以及「尊嚴死」的概念,此消息引發高度關注。
6、打算網上簽生生前預囑,怎麼辦?需要另外一個人簽字?
根據《電子簽名法》,涉及婚姻、收養、繼承等人身關系的文書,使用電子簽名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以「生前預囑」還是得用書面文字形式確定。最好公正或兩個證人
7、怎樣在(選擇與尊嚴)網站填寫生前預囑?
打開網頁
按要求填寫
就可以了啊
具體可以看看網站的介紹
8、羅瑞唧的女兒
羅點點。
羅點點,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大學畢業後在解放軍總參管理局衛生處門診部從事多年臨床和行政工作。轉業後曾在投資管理公司和媒體公司工作。
出版過小說、傳記、隨筆,為報刊撰寫專欄並擔任影視編劇、策劃等。現任中國互動媒體集團創意總監。
其父親參與指揮過百團大戰和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組織綏東戰役,參與指揮大同集寧、張家口、易滿、保南、正太、青滄、保北、大清河北等戰役,參與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羅瑞卿先後擔任公安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78年8月3日病逝,終年72歲。
(8)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官方網站擴展資料
人物活動:
2006年,羅點點創辦「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倡導生前預囑和尊嚴死。著有《我的死亡誰做主》。
2011年3月5日,《我的死亡誰做主》第一作者羅點點做客東城區圖書館,與讀者探討建立「生前預囑」這一嚴肅話題。
2013年,羅點點和陳毅之子陳小魯等一起創辦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倡導「尊嚴死」,建議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應盡早考慮生前預囑。
9、生前預囑的中國民間首推
登錄「選擇與尊嚴」網站,自願填寫「生前預囑」,並隨時修改或者撤銷
2011年6月,河南公安系統工作的李先生收到了一封另類郵件——他的好友和平(化名)發給他一份「生前預囑」。
總體意思是,一旦自己突發意外被確診為不治並喪失自主意識,委託李先生替自己完成這份文本,說服並要求自己的家人和醫生放棄一切痛苦的醫療搶救措施,讓他有尊嚴地自然死亡。
和平在一家外企工作,常年在北京和河南兩地奔忙,該生前預囑一式三份,另兩份文本分別存放在汽車工具箱內和辦公室。上面有和平的簽名和指印,有其詳細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單位以及全部的聯系方式,共計7頁,五塊內容。很顯然,這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產物」。
這份親情之外的友情委託令李先生「心很沉,責任太大」。他也第一次開始思考自己的「那一天」。
李先生說,和平的姐姐和葳(化名)是洛陽某三甲醫院ICU病房的護士長,也給正讀高中的兒子留下了「生前預囑」。
據了解:和氏姐弟的另類做法源於對父親肺癌晚期彌留之際痛苦搶救的感同身受和對一家公益網站的認同。
6月16日,生前預囑簽署人和平並獲得了復製版的「生前預囑」。
據和平稱:一批由政府工作人員、醫學界和學術界人士組成的志願者在北京創建了首家倡導「尊嚴死」的公益網站,該網站全稱是「選擇與尊嚴」,其發起人是已故大將羅瑞卿的女兒羅峪平(又名羅點點)和陳毅元帥的兒子陳小魯等人。 全國僅有321人完成「生前預囑」
已經簽署「生前預囑」文本的志願者,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
在和平提供的這份「生前預囑」文本中,該「生前預囑」全稱為「我的五個願望」,分別是「我要或者不要相關醫療服務」、「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療」、「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我想讓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麼」、「我希望誰幫助我」。每個「願望」下有1~11個總計42個細分條目,以打鉤方式填寫。
該文本總的囑咐原則是,如果自己因病或因傷導致身體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態」、「持續植物狀態」或「生命末期」,不管是用何種醫療措施,死亡來臨時間都不會超過6個月,而所有的生命支持治療的作用只是在延長幾天壽命而存活毫無質量時,希望停止救治。
在和平看來,在42個選項中打任何一個鉤都需要長時間思考才能最終確定,它確實能幫助家人了解病人本身無法表達的想法,也能使你在身體健康時從容地考慮和安排你的身後事。
自2013年6月10日起,公民可以登錄「選擇與尊嚴」網站,自願填寫「生前預囑」,並隨時修改或者撤銷。截至6月21日,該網站已有1294934位訪客,注冊會員是50755人。共計321人完成了「生前預囑」。無論是完成注冊的會員還是已經簽署「生前預囑」文本的志願者,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
網站負責人羅點點介紹:率先在全國推出首個「生前預囑」的民間文本,是希望通過「我的五個願望」,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生前預囑」,什麼是「尊嚴死」,以及如何通過建立「生前預囑」實現個人意願,使更多人知道在生命盡頭選擇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以保持尊嚴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權利。 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是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曾因奇跡般成功救治鳳凰衛視主持人劉海若而聞名海內外。2011年兩會期間,為推廣「尊嚴死」,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凌鋒教授提議在我國成立「生前預囑注冊中心」。「但尊嚴死並不完全是安樂死。」
台灣東吳大學陳子平教授曾對安樂死與尊嚴死做了明確甄別,他說,安樂死是通過注射葯物等措施幫助患者安詳地結束生命,是積極的、主動的,帶有協從性質的「助死」,目的是為了結束進入臨終狀態患者的痛苦。而尊嚴死是一種自然死亡狀態,是指對沒有任何恢復希望的臨終患者或植物人停止使用呼吸機和心肺復甦術等治療手段。目的是減輕肉體痛苦使其處於安詳狀態的一種「等死」,尊嚴死是消極的、被動的,是醫療措施的不作為。此外,安樂死的死期很明確,而尊嚴死的死期認定並不確定。
這種自然死亡的方式被羅點點們確認是「尊嚴死」。
羅點點們倡導的「生前預囑」也就是建議人們在疾病和生命的終末期、在健康或意識還清楚時簽署一項文件說明,一旦身處不可治癒的病痛末期或臨終時,放棄使用那些只是在延長死亡過程而生存毫無質量的生命支持治療,比如人工呼吸器、心肺復甦術或餵食機器等,讓生命自然逝去。
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尊嚴死」
很多人能接受自己尊嚴死,給親屬實施尊嚴死卻很難。
談論死亡和臨終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市居民中已不是禁忌,目睹過親友臨終不良狀態的人能更積極看待臨終,態度也更積極,醫務人員比一般人更願意談論死亡。
廣州市醫學倫理學會名譽主委、廣州醫學院醫學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董玉整教授說,他有一次在社會公開講壇上專題講座尊嚴死問題時,請同意尊嚴死的人舉手,結果絕大多數人舉手,包括年輕人和70多歲的老人。但當他問是否同意給自己的親屬實施尊嚴死時,舉手的人卻不多了。「很多人能接受自己尊嚴死,給親屬實施尊嚴死卻很難。」
董玉整認為,接受「生前預囑」的主要障礙來自心理和觀念。 重視生命並認為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
「生前預囑」的倡導也引發了業內人士對醫療救治原則的反思。
幾乎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在當年提出3條「緩和醫療原則」:重視生命並認為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痛苦和不適症的辦法。「這表明,不涉及積極致死行為又給病重和臨終者帶來最大限度舒適的救治原則,正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潮流。」
而在當前的中國,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翟振明教授說,人們忌諱談「死」,提倡尊嚴死必然會沖擊「百善孝為先」的傳統觀念。我們講「孝」,就是要對父母好,而對父母好的重要標志,就是順著父母的意志做事。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傳統做法好像與「尊嚴死」概念不相容呢?
這至少有兩種可能:其一,人們對「對父母好」的理解過於簡單化,認定延長壽命就是對他們「好」;其二,傳統制度性虛偽,把健康人基於自己的考慮解釋成為臨終者著想。
延長親人「活受罪」的壽命是一種「偽孝」,而死者的「尊嚴」很有可能被歪曲成旁人眼中的「體面」或是親屬的「面子」。在中國,「生前預囑」還是一個比較前沿的小眾話題。
10、我的生前預囑怎麼寫
生前預囑是指要不要接受痛苦的或者沒有尊嚴的死去,而立下的囑托,並不是把財產上交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