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站優化 > 浙江容桂網站智能推廣

浙江容桂網站智能推廣

發布時間:2020-08-20 04:31:36

1、容桂在哪裡?

容桂街道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南部,是順德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街道辦事處,面積80平方公里,下轄23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常住人口46.7萬,其中戶籍人口20.5萬。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link?url=RB8i-N5UjNcJTaT1HRpoMM__977OwuXHLaiW

2、佛山市順德區巴尼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佛山市順德區巴尼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2016-03-17在廣東省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容桂扁滘居委會順德高新區(容桂)新有東路11號首層之11。

佛山市順德區巴尼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606MA4UMJH60H,企業法人梁潤芬,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佛山市順德區巴尼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研發、製造:智能家用電器及配件、機電設備、凈水器、電子產品、燈具、五金製品、塑料製品(不含廢舊塑料加工利用);網路科技技術、電子商務技術、電子商務技術推廣服務;物聯網智能技術服務;計算機軟體的研發、銷售及服務:攝影服務、圖文設計。(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佛山市順德區巴尼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我是從化戶口,08年在容桂買了二手房,能入戶嗎

作者:fenkyo 回復日期:2005-6-28 2:26:10

作 者: 葉曙明(葉曙明)

老廣為何要死守著自己的方言?

中原人在嶺南定居後,他們帶來的文化,便一如水銀瀉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處於弱勢地位的土著語言——古百越語,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窮崖絕谷之中。客家人有一警句:「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祖宗的語言,是他們在遠離故鄉,不得不掙扎求存於「瘴癘之地」時,仍然抱著廟宮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態,堅守強勢文化優越感的精神支柱,成為維系一個族群世代相傳的重要紐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廣東人,在廣東出生,吃廣東米,飲廣東水長大,從小到大你填寫簡歷時,籍貫一欄都是填廣東。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問你:「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是廣東人呢?」你脫口而出的回答是什麼?因為我在廣東出生?因為我父母是廣東人?還是因為我的戶口在廣東?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過一個調查,到底廣東人是根據什麼認定自己是廣東人的?結果,在被訪對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據方言,其次是血緣關系,第三才是地緣關系。也就是說,人們是根據鄉音,從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鄉的。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會說客家話,你也不算客家人;就算你的戶籍是潮州,但你不會說潮州話,走到街上也不會有人當你是潮州人。在廣東人心目中,方言的位置就是這么高。方言的功用,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以前,北方人把廣東話一律稱之為 「禽聲鳥語」。大清皇帝召見廣東地方官員時,被他們一口一個「我哋、佢哋」搞得頭大如斗,一怒之下,詔令閩粵兩地都要設立正音蒙館、正音書院,以駐防旗人為正音教師,全力推廣普及官話。可惜駐防旗人本來就懶,又碰上廣東這樣的方言死硬派,推廣了半天,廣東人的舌頭沒有捲起來,正音書院卻荒廢倒閉了不少。
五嶺之外,依然是一片鳥語花香。
今天,「推廣普通話,邁向現代化」這個口號,喊得震天響。似乎方言成了現代化的障礙。其實,歐盟15個國家,統一了貨幣,統一了經濟政策,也沒統一語言,不是一樣可以現代化嗎?香港人在回歸前也沒有推廣普通話,大家都說粵語,並不妨礙她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事實上,廣東話與現代化並不矛盾,說到底,普通話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無須提升到道德與素質的高度,甚至與國家前途、民族興衰掛上鉤。
廣東人都是很講實際的,只要生活確實有講普通話的需要,根本不用政府採取行政手段,他自然會去學、去講。只要有助於他「搵食」,別說是普通話,就是非洲土話他也肯學。學普通話就等於學英語一樣,多掌握一種交流工具,絕對有賺不賠,但不能為了鼓勵學習普通話,就去踐踏自己的母語。廣東人並不拒絕學習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推普」是不遺餘力的,「煲冬瓜」的水平,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中青年一輩基本上都能聽能說了。只要尊重事實,就不會否認這個巨大的進步。
今天北方人到廣州的商店購物,大部分售貨員都會主動和他說普通話;公務員也都會講普通話了;城市的大部分學校都用普通話教學了。據調查,銀行、郵局、公園、商店、的士等行業的普通話也都全部過關。這還不夠嗎?難道非要廣東人在家裡也說普通話不可?非要粵劇也用普通話來演唱不可嗎?

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漢語詞彙和用法,像「企」(站)、「食」(吃)、「行」 (走)、「頸」(脖子)、「渠」(他、她)、「晏」(晚)、「慳」(節省)、「無」(沒有)、「銀子」(錢幣)、「卒之」(最後)、「姑勿論」(且不說)、「於是乎」(於是)等等,讀起來儒雅之至,白話文早就沒人這樣用了,可在粵方言里,還大行其道,成為市井坊間的日常口語,甚至連「嗟」、「噫」這些古漢語中的感嘆詞,廣州的小孩子也常沖口而出——「嗟,怕乜?」(「嗟」白話讀作「車」,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什麼」。)「噫,好肉酸!」(人們通常誤把「噫」寫作「咦」,其實在粵語中,兩個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難看」。)使人不禁拍案驚奇。
廣東人里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風余韻,雖廢猶存。在台山人的家庭里,媳婦把家婆稱作「安人」。安人,從宋代開始就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除了台山,據說在花都、從化一帶,也有稱家婆為安人的。聽起來頗有點官宦人家的派頭,也許,這就是「祖上也曾風光過」的遺痕吧。
有人認為,粵語形成於晉代,所謂「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西晉時發生「八王之亂」,繼而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這是一個北人南遷的高潮。故廣東人「至今能晉語」,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但清代廣東著名學者陳灃認為,廣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閱讀古文。他寫過一本《廣州音說》,專門解釋其原因,「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
人們所說的「粵語」,主要是指廣府話,尤其是指以廣州西關(上下九、第十甫一帶)口音為本的白話。如果你想驗證自己的粵語說得准不準,有一個辦法,念念這首歌謠吧:「阿四阿四,攞條鎖匙,開個夾萬,攞兩毫子,買斤荔枝,唔愛黑葉,要愛槐枝。」這首歌謠取衣韻,必須上下齒咬合,舌面向上,才發得出衣音。如果你能咬字清晰准確,就算會說正宗的白話了。
在粵語詞彙中,據說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方言。廣州人日常口語中,方言出現的頻率,竟高達五六成。最令北方人頭痛的,也許是廣州話中大量的倒裝句。北方人說「你先走」,廣州人說「你行先」;北方人說「很感謝」,廣州人說「多謝曬」;北方人說「太飽了」,廣州人說「飽得滯」;北方人說「給你一塊錢」,廣州人說「畀一文過你」;北方人說「找不到你」,廣州人說「搵你唔到」。如此等等,真是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啊。
在粵語文化圈裡,常聽到人們談論起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掌故。當年,帝制傾覆,共和初肇,在中華民國國會里,要求奉粵語為中國「國語」的呼聲很高,支持的票數,已然過半。但孫中山逐一去說服粵籍議員,勸他們放棄粵語,改投北京話一票。最後,憑著孫中山的人望,粵語僅以3票之差,敗給了北京話。
揣測孫中山的用意,當時南北雙方仍處於對立狀態,既然清朝把北京話作為官話已經兩百多年了,繼續沿用下去,可以避免節外生枝,減少南北統一的障礙。這恰恰表現了南方人胸襟開闊,相讓為國的精神。南腔北調,乃地理自然形成,本無所謂優劣,既然我可以奉你的語言為國語,你又何必非把我的語言斥為「鳥語」不可呢。
廣東人始終堅持認為,白話是廣府人的母語,福佬話是潮汕人的母語,客家話是客家人的母語。方言是一個族群的身份認同,是一種凝聚力。方言蘊含了豐富的地方人文內涵,一種方言的消失,勢必會使它所傳達的那種地方文化也隨之萎縮和貧乏化。正如美國一位語言學家所說:「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就等於失去一座盧浮宮。」所以從文化的角度看,普通話固然應該推廣,但方言也不應聽憑它消亡。
在廣東這個移民大省里,各種方言錯綜復雜,四鄉八鎮,各有不同,甚至村頭村尾亦相迥異。沒有哪一種方言,能夠把三州六府的鄉音統一起來。即使人們力圖從語言學上把它們分類,也往往予人綆短汲深的感覺。廣東真是一座語言的大寶庫。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調查顯示,有82.86%的廣府人、39.18%的客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認為自己的方言比其他方言好聽。同時也有 37.06%的客家人和37.27%的潮汕人認為廣府白話比其他方言好聽,而廣府人對潮汕話和客家話的「好聽度」,評分卻很低。由此可見,在廣東地區,白話佔了絕對的優勢。
廣東人的兼容並蓄,同樣反映在語言上。近20年,大量華洋雜陳的港式粵語長驅直入,對粵方言所作的深耕改土,是歷史上兩百年都難以達到的。其結果,粵方言在最古色古香的美名之外,又增添了一個最多創新詞彙的特點。「炒更」、「搵食」、「搞掂」、「無厘頭」、「士多」、 「T恤」、「的士」、「擦鞋」、「人氣」、「案底」、「做騷」、「草根階層」、「夾心階層」、「人間蒸發」等等新詞,以及「他很陽光的樣子」、「她蒼白著臉」這些詞法亂用的港式粵語,復暢行內地。
半個多世紀以來,廣東還經歷了兩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949~1952年間,解放大軍南下,土改大軍南下,大批北方幹部浩浩盪盪開入廣東。另一次是1980年代以後,廣東改革開放,在「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口號激勵下,千百萬北方人懷著創業夢想,奔赴廣東這片熱土,形成風起雲從,百川赴海之勢。粵語一度成為人們熱衷學習的語言,許多地方都競相開辦了粵語速成班,報學者十分踴躍。我們從電視新聞上看到南下列車上的洶涌人潮,亦不禁瞠目結舌,嘆為百年難見的奇景。
移民潮對廣東政治、經濟、文化所帶來的影響,是互動互補的。尤其是第二次的移民潮,還在持續高漲。不管我們樂意與否,南北文化都在不斷洗牌,民風民俗的丕革,已深入到每條街巷、每家店鋪、每個公司、每戶家庭、每個人的起居、飲食、衣著、娛樂、求職、婚姻等等庸常生活,卻是不爭的事實。
像深圳這個新興城市,1982~1990年間,就有164.25萬人口,從外地遷入,佔了當地人口增長的96.62%,普通話在這里已差不多成為主要的交際媒介。如果還按傳統的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標准來劃分它,未免有牽強之感。
有人認為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顯示了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但我卻認為,正因為大量外來人口湧入,才顯示了保護粵語的刻不容緩。我在報紙上看到,杭州市一位政協委員在向政協會議遞交的《關於保護杭州方言,防止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缺失》提案中大聲疾呼:「當你來到四川茶樓里,發現擺龍門陣的人操的不是四川話;當你在對外電視節目上,再也聽不到閩南話;當你來到了非洲的某個部落,發現土著人全說一口流利的English(英語),你會不會覺得很失望?當所有的城市都說同一種語言時,那麼每個城市獨有的吸引力就減弱了。所以,我呼籲要保護杭州方言。」
我不禁為這位委員拍案叫好。什麼時候,我們廣東也有人能挺身而出,理直氣壯地為保護廣東方言而奮臂大呼,我一定為他吶喊助威。

被人排斥,還要擔著排外的惡名

廣東人排外。
這是北方人對廣東人一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誤解。以至許多根本沒踏足過廣東,甚至連一個廣東人都不認識,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聽的人,也如矮子看戲一般跟著嚷嚷:「廣東人排外啊!廣東人排外啊!」讓人在無奈之餘,也恍然明白,為什麼曾參殺人、三人市虎的故事會在中國流傳千年,有時以訛傳訛的殺傷力,真是大得驚人啊。
廣東人是否排外,我們不妨到廣州的南海神廟看看。相傳唐代從印度來了一批朝貢使者,在南海神廟這里登岸,其中有一個叫達奚司空的使者,在神廟兩側各種了一棵波羅樹。後來這個達奚司空因貪看日出風景,竟誤了上船,他的同伴都走光了,他卻孤身一人流落異鄉,不久鬱郁而死。他的遭遇令當地鄉人深為感動,於是封他為南海神手下六侯之一的助利侯。從此南海神廟也稱「波羅廟」。
達奚司空居然可以成為中國人的神靈,受人間香火供奉,是一件極具象徵意味的事情,令我不禁想起廣州華林寺中的馬可•波羅,不也成了五百羅漢之一嗎?還有唐代被貶到廣東的韓愈,雖然在潮州只逗留了不及一年時間,但當地人不僅建起韓文公祠紀念他,甚至連潮州山水也改稱「韓江」、「韓山」、「韓木」,其崇拜程度,高於孔子,簡直超佛越祖;海豐的方飯亭,是紀念文天祥的;虎門也有紀念林則徐的博物館和紀念碑。他們都不是廣東人。
任仲夷這個名字,廣東人都很熟悉。他是河北人,1980年代曾擔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的改革開放,就是在他任內正式啟動的。廣東人對他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後,任仲夷在談到廣東人是否排外時說:「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能說廣東人有排外思想,更不能籠統地說是『地方主義』。比如,過去隸屬廣東的海南島,有個五公祠,五公祠里的『五公』都不是廣東人,但是當地人給這『五公』修了廟。」他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說:「我沒有感覺到廣東人排擠我。」
這一類的例子,舉不勝舉,足證廣東人並不排外。凡對社會有功德的人,自然可得到人們的崇敬,不管他是來自北方,還是西方。

如果我們不帶偏見地看一看歷史,受到最多歧視和排斥的,到底是廣東人,還是北方人?如果說廣東人確有排外行為,那麼,是出於他們夜郎自大,目中無人,還是受到壓迫後的反彈?廣東被稱為「南蠻」,歷代王朝對她進行了種種妖魔化,史書上有盈千累萬的記載。即使到了現代,在革命風暴的盪滌下,許多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或剝落蛻化,或一掃而空,但廣東人兩千多年來所遭受的誤解,卻沒有多少改觀。任仲夷所提到的「地方主義」,就是一個痛苦的例子。
一位革命老人向我追述往事。1949年,解放軍渡過長江,長驅南下,快要打到廣州了。當時擔任兩廣戰役的主力軍,絕大部分是東北戰士,這位老人就是其中一分子。他很坦率地對我說,當時他們的確有一種觀念,覺得廣東人都是些「有待解放」的小商販和小土地出租者。南下行軍途中,各種有關廣東人排外的傳言,已經傳得沸沸揚揚。有人說「廣東麻風病人很多,一旦染上,無法醫治,全身霉爛而死」;有人說「廣東天氣炎熱,煎餅不用火烤,放在太陽下一曬就熟」;也有人說「北方人到廣東語言不通,工作難做」。飛短流長,談虎色變,有人乾脆要求在贛州掉頭回北方。
為了讓東北戰士更多地了解廣東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在贛州召開一次擴大會議。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和第三書記方方都在會上作了報告,詳細解釋廣東人的歷史和生活習俗。他們當年所說的話,在今天看來,仍是非常中肯與客觀的。方方是廣東普寧人,他在會上說:
「關於民情民風俗,廣東人是著名強悍好鬥。流行的一句廣東話叫『唔做衰仔』,就是不要跟別人不上,以落後為可恥。因此,廣東人有一股傻勁。在廣東常常發生械鬥,鄉與鄉之間,或姓族與姓族之間常因爭風水、爭水利,械鬥數年不止,甚至歷代成為世仇。」
「廣東人一般是豪爽、熱情、喜交朋友,富於冒險精神,敢拼、敢乾的。如明末清初許多華僑是坐了木船漂洋出海的,這便是拼與乾的精神的表現。因此廣東人做事一般是大膽的,勇敢的,參加革命很積極。但廣東部分城市居民,受壞影響較久,有驕傲、自大毛病,自以為開化較早,見得事情多,弄小聰明,不只輕視外省人,也輕視山縣及鄉村人。」
為了消除北方人的誤解,方方把廣東人的衣著、禮節、飲食習慣,也一一加以解釋。「廣東人好吃,那也是廣東人的一個特點。廣東人對於吃的講究那是很出名的。穿著倒也隨便。廣州的點心各色各樣,蛇、老鼠、狗、貓、禾花雀、禾蟲……很多別省人不敢吃或沒見過的東西,在這里都有人敢吃,外省人會覺得驚異。」
在風俗方面,「廣東因與外洋接觸較早,禮節不大講究。特別是受了年來戰爭的影響,封建禮節已大受破壞。如潮汕婦女過去喜歡搽粉的,後來在戰爭中生活艱苦,要外出挑擔糊口,就再也不講究天天搽粉了。」
甚至連他們的洗澡方法,方方也作了詳細講解。「民眾一般愛好清潔,天天都要洗澡,這與北方人不同。廣東人洗澡只用一個盆或一個桶,因為他們常常洗,只周身一淋便算了。北方人因不常洗,一洗便要一二個鍾頭,這與廣東人不同。」南北的生活習俗、社會風氣、文化傳統,在許多方面,的確迥然不同。
在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繪形繪色地介紹一個地方民眾搽粉與洗澡的習慣,在中共歷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見的。方方橫說豎說,無非是要告訴在座的北方幹部: 「有人以為廣東人有特別排外傾向,我以為那是不確實的。從大革命到目前,廣東的領導幹部和許多工作同志,都是外來幹部……他們都領導得很好,他們的領導都沒有碰到什麼反對。因此外來幹部與本地幹部團結問題,只不過是全國的一般問題而已。」
老家在廣東梅州的葉劍英,也以客家人的身份告訴大家,其實廣東人和中原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現在定居在廣東的人,很多都不是廣東原來的本地人,是由中原地區遷移過去的漢人。一般史籍的記載,都說南北朝時期漢人被迫南遷,逐步被壓至海岸,再無地方可退了,就在廣東定居下來。南遷漢人在和異族與當地土人的雙方面斗爭中,逐步加強了內部的團結和組織,這就是廣東人之多數聚族而居,封建姓氏的團結比較堅強的緣故。」
葉劍英和方方的話,句句都說得很實在,但卻未能消弭南北之間的隔膜,也無法阻止悲劇的上演。現在,許多70歲以上的廣東老人,談起1950年代那兩次大規模的「反地方主義」運動,仍然唏噓不已。
當年葉劍英、方方領導廣東土改,由於天下已經大定,他們根據廣東的實際情況,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政策,結果卻被斥為「和平土改」。中央認為其根源在於廣東人的「地方主義」、「封建宗族觀念」,於是,在1952年和1957年,兩次反地方主義運動,便像巨靈之掌打到廣東人頭上一樣。
為了把廣東的「地方主義勢力」連根拔起,大批北方幹部浩浩盪盪調入廣東摻沙子,從粵北山區到粵東平原,遍布廣東各地。廣州市屬各區的區委書記、區長,大部分是南下的。本地幹部被批的批,斗的斗,撤職的撤職,開除的開除。經過大規模調整,全省縣以上主要領導,80%是北方人。多數地委的主要領導都換成南下與大軍幹部,兩個區黨委主要領導全是南下與大軍幹部。原來擔任正職的廣東幹部紛紛降職,給北方人讓位。
在第一次反地方主義時,7000多名廣東幹部受到處分。
在第二次反地方主義時,受處分的廣東幹部僅廳局級至副省級的便有近90人,地縣級和普通幹部多達1萬多人。
葉劍英在第一次反地方主義時,亦受到牽連,被調離廣東。臨行前,他說了一句很沉痛的話:「主帥無能,累及三軍。」葉帥為自己無法保護廣東幹部不受無辜傷害而痛心。不知多少廣東人因他這句話而淚流滿面。在反地方主義運動中被戴上「反黨聯盟」帽子,受到嚴厲處分的廣東省委書記古大存、馮白駒和被戴上「右傾、官僚主義、分散主義」帽子的方方,直到1983年和1994年才分別獲得平反。
本來,廣東人承受了如此深創巨痛的傷害,有點怨氣也在情理之中。但廣東人並沒有這樣做,試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對北方的門戶是更加敞開了,還是更加封閉了?
據2004年的統計,廣東全省有7000萬戶籍人口,有2800多萬流動人口。也就是說,在總人口中,幾乎有三成是外省人。別忘了,在擁有廣東戶籍的人口中,還有相當數量是外省籍貫的。從1994年至2004年,在廣東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以每年100多萬的速度增長,而2003年更創下新紀錄,達到320多萬。全國有1/3的流動人口都在廣東。就憑這一點,也不能昧著良心說廣東人排外了。試問,如果你是一個排外的主人,你家裡會天天賓客盈門嗎?
可惜,事實並不能稍稍觸動某些人的良知,也不能使他們的成見有絲毫改變。總之廣東人就是排外,你打死我也不會改口的了。廣東人把北方人叫做 「撈松」,還不是歧視?殊不知,「撈松」一詞,並非廣東人發明的,而恰恰是北方人自己叫開來的。以前北方人見面,喜歡互稱「老兄」,廣東人聽多了,也把北方人叫做「老兄」,發音不準,變成了「撈松」。這和廣東人叫潮州人做「冷」,叫日本人做「架佬」,叫西方人做「鬼佬」一樣,雖然含有戲謔成分,但要把它提升到地域歧視的范疇,則未免小題大做了。
四川人口裡的下江人,東北人口裡的關里人,北方人口裡的老廣,都不是歧視,惟廣東人一叫「撈松」 (老兄)就是歧視。這恐怕講不通吧?現在,甚至已經敏感到連「外地人」、「外來工」這些詞,似乎都含有歧視成分了。如果一個廣東人說:「你們外地人……」 那他很有可能會被指為歧視外省人。
在廣州街頭還有一種現象,常令外省人怒發沖冠,就是當他們向廣州人問路時,對方一聽他的外省口音,往往立即閃開,不願搭理。遇上這種事情,簡直就是當街受辱,誰都會覺得十分難堪與氣憤。不過,廣州人並非天生冷漠,而是他們遭遇了太多這樣的例子:一個外省人上前問路,問完以後就說:「請別誤會,我是北方某某大學的學生,來廣州實習,跟老師走散了,錢包又被人偷了,你能借個手機給我打電話和學校聯系嗎?」如果你真的糊里糊塗把手機借給他,那麼十之八九是肉包子打狗,一去沒回頭。
這種街頭騙子實在太多,以至廣州人一聽外省口音問路,便心生戒意。這是上了無數次當,交了無數學費之後,買回來的教訓,你能怪他們嗎?
一位到上海出差的朋友告訴我,在上海還見過有報攤豎一牌子寫著「問路先買報」呢;在河南、安徽農村,有的村民放幾塊石頭在公路上,就敢做收養路費的營生,說起理由他們也很振振有詞,因為公路從他們村的地面上經過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但可以肯定,絕對只是少數,如果據此便引出「上海人如何……河南人如何……安徽人如何」一類聳人聽聞的結論,那才真是侮辱天下人的智慧呢。
今天,到廣州天河北路、環市東路等高級寫字樓區轉一轉,便會發現,出入於摩天大樓的粉領、白領、灰領、金領,北方人成群結隊,本地人反而相形失色;從事保險業、飲食業、服務業、廣告業、傳媒業的北方人多如過江之鯽。從祈福新村、碧桂園、雅居樂等高尚住宅區的新業主,到石牌村、冼村、楊箕村、三元里村的出租屋租客,北方人佔了半壁江山。不會廣州話,不熟悉廣州道路,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在廣州開的士。試問,中國還有第二個城市能夠如此嗎?如果這樣還叫排外,真不知如何才叫不排外了。
我在海豐縣遇見幾位年輕的湖南籍教師。海豐並不是什麼繁華鬧市,這里位於屏風九迭的蓮花山脈,生活條件、工作條件都相對簡陋。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到汕頭或廣州找工作?他們微笑著回答,這里的人待他們很好,他們對海豐已經產生感情了,不想離開了。
我這么說,肯定會受到一些人的質疑。難道廣東人就這么高尚?就一點都沒有歧視外省人?一點排外思想都沒有?當然也不是。親不親,故鄉人。這是中國人的通性。有人舉出外省籍勞工在廣東受到剝削的例子,舉出孫志剛事件的例子。這些都是實情,但決不能以偏概全。我認為,勞工受到不公平待遇,還有孫志剛事件,這些都是中國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廣東的問題;是體現國家能力的問題,是法制問題,而不僅僅是一個排外的問題。說它是排外問題,實在是降低了它的意義!
從歷史上看,廣東人本身就是來自五湖四海,容納百川是她的文化特點之一。雖然,清代在江南許多地方都發生過相當激烈的「土客械鬥」,廣東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語言不同,習俗相異,另一方面也在於互爭土地,引發沖突。雙方付出的代價,固極慘重,但如果拉開歷史的距離來看,這種沖突,未嘗不是土客文化互相磨合的一個過程。不同文化體系的迎頭碰撞,要達至融合相存,恆須經歷血與火的洗禮,從秦皇開邊,到鴉片戰爭,莫不如是。
然這一切,隨著農耕時代的逝去,早已成了歷史的追憶。今天,在廣府地區講白話,在潮汕地區講潮汕話,在客家地區講客家話,大家和睦相處,誰也不排斥誰,誰也不歧視誰的方言。廣東人與文明同步成長,所以我們極少從廣東的影視作品中看到對外省人的醜化,倒是經常看到一些對廣東人毫不了解的作品,熱衷於把廣東人描寫為 「個子瘦小,滿身金飾,見利忘義,庸俗低級,色迷迷和一口珠江牌普通話」的形象。我們也從未聽過哪個廣東人說北方是文化沙漠,但說廣東是文化沙漠的言論,卻不絕於耳。讓人心生疑惑,到底是誰在排斥誰呢?

——節選自《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一書,該書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4、順德區碧桂路容桂輕軌站對開路段超速20%以上未達到50%,要扣分嗎

超速20%-50%之間,扣6分,12分可扣不了幾次,所以大家對超速需要重視,請遵守交通規則,建議有車輛的朋友,可以在車上安裝台汽車智能限速器,讓超速抓拍、扣分、罰款遠離我們。

5、廣東順德諾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東順德諾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2016-05-20在廣東省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容桂幸福居委會文桂東路二街3號(該住所作為法律文件送達地,不作經營用途)。

廣東順德諾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606MA4UPQW29J,企業法人張宇波,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東順德諾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網上銷售:家用電器、智能電子產品;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網站設計;電子商務運營策劃及推廣服務。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廣東順德諾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6、佛山市順德區索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佛山市順德區索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07-06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西海村北圍工業區140號廠房之一號鋪(住所申報)。

佛山市順德區索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606MA51YKMU24,企業法人劉壽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佛山市順德區索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研發、銷售:智能家用電器、水槽、水龍頭、垃圾處理器、衛浴潔具、金屬製品、五金件、空氣凈化器、凈水器、水處理設備;網路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咨詢及技術服務;貨物或技術進出口(國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審批的貨物和技術進出口除外);除以上項目外的國內商業、物資供銷業。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佛山市順德區索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7、容桂客運站有到浙江玉環的嗎?

可以先咨詢114然後讓客服給你轉接到客運站問一下那邊的工作人員。

8、容桂附近有什麼寺廟

花王古廟。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齊天大聖廟。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伏波廟。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雨花古寺。地址:雨花巷1號
真武廟。地址:獅山東路大神廟街6號
南山古廟。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二朗真君廟。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觀音堂。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慈恩庵。地址:廣東省佛山市順德

9、容桂外國語中學如果電腦排位排不上的話的話?進容里中學,能不能上智

你好1、你的成績應該進入上智問題不大,關鍵看面試成績。物理偏低,還要看今年這批申請者的平均水平。上智的理工學科偏弱,你可能會受益。2、2011年18人合格了11個,今年31人,合格者應該在25人左右。3、如果需要進一步對你的水平進行考核,會主動要求你補交材料的,但是一般不會。因此,不需要專門主動遞交。4、橫濱玄,千葉大的食料資源經濟學科屬於園藝學部,只對數學有要求,其他科目不管,對toefl也有要求,你應該都符合。具體的可以到千葉大網站去看。---非專家

10、廣東順德京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東順德京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10-20在廣東省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七滘工業區6路18號B棟。

廣東順德京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606MA4X8E68XJ,企業法人景新兵,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東順德京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研發、設計、銷售、製造:家電裝備及配件、工裝夾具、塑料模具、塑料製品;電子商務策劃及推廣;經營和代理各類塑料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順德京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與浙江容桂網站智能推廣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