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怪?為什麼崇明島不全劃歸上海呢?還要留那麼一點給江蘇呢?
現在崇明島北部的屬於江蘇省的區域叫啟東市啟隆鄉(以前叫興隆沙)和海門市海永鄉(以前叫永隆沙),以前和崇明島並不相連,後來,由於長江泥沙不斷淤積,最後,永隆沙和興隆沙這兩片沙洲與崇明島連了起來。
但,根據誰先開發就屬於誰的原則,永隆沙是由江蘇省海門市首先開發,並設立了海永鄉;興隆沙由江蘇省啟東市首先開發,並設立了啟隆鄉(當地也稱五七農場),所以這兩處就就屬於江蘇省。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因為長江泥沙的堆積,崇明島的面積一直在增加,每年增加差不多5平方公里,有專家預測,在五十年之後,崇明島就會和北邊的陸地連接起來,也就是說,崇明島最終會和大陸連起來。
(1)啟東市劃入上海m112seocom擴展資料:
崇明區、啟東市啟隆鄉、海門市海永鄉三地融合發展新思路
2008年底,啟隆鄉鋪設8.3公里長的管道,從崇明區長征自來水廠引水,與上海通標,解決用水難題。在三地政府的商議下,崇明區中心醫院納入兩鄉戶籍醫保定點醫院,報銷比例與啟東、海門當地醫院一致。現在,在這兩塊江蘇飛地,供水排污、電力設施、道路建設、河道疏浚、垃圾處理等均納入崇明的社會管理體系。
由於海永、啟隆沒有限購政策,房價低廉,加之滬崇交通日益便捷,兩鄉吸引不少上海市民購置住房,成為一種異地養老的新模式。
自上海把崇明島建成世界級生態島的目標確立以後,啟隆、海永兩鄉在發展規劃上明確了定位,即成為啟東、海門融入崇明,接軌上海的前沿陣地。此後,一批批冒煙工廠相繼關閉,綠色生態農業項目競相落戶。
2017年,《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40)》的草案公布,提出建設以崇明區東平鎮為標志的城鎮圈,該圈由東平中心鎮與海門市海永鎮、啟東市啟隆鎮構成,行政屬江蘇,規劃卻納入了上海。
2、啟吾東疆論壇啟東將要被劃入上海,是真的嗎
啟動政府提出的。 「啟吾東疆,開創未來」是啟東市地方性官方論壇。兩網站是我市對外宣傳、展現政府形象、公開政府聲音的門戶網站,是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3、啟東市歷史多長
啟東位於江北大陸最東端,因沙洲不斷向東延伸,便由「啟吾東疆」之意而得名。啟東全境系長江口不同時期河相、海相沉積平原。漢朝以前為江口海域。唐初,長江口漲出東洲、布洲。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長江口外形成江中島嶼,犯人被流放於此,從事鹽業生產。與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及通州平潮、西亭一帶)一起同屬廣陵郡,上隸於淮南道。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長江口東洲、布洲合並為海門島。後周顯德元年(954年),設政、場合一的地方管理機構「呂四場」,這是啟東境內首次出現行政管理機構。顯德五年(958年),海門建縣於東布洲,上隸於通州。海門縣域包括今啟東中北部地區。至北宋至和年間(11世紀中葉),胡逗洲向東擴展,與海門島相接,形成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通呂水脊」(西至南通唐閘附近,東至呂四)。
4、啟東市歷史
啟東市是由江蘇省南通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地處萬里長江入海口北側,因沙洲不斷向東延伸,便由「啟吾東疆」之意而得名。啟東全境系長江口不同時期河相、海相沉積平原。漢朝以前為江口海域。唐初,長江口漲出東洲、布洲。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年),長江口外形成江中島嶼,犯人被流放於此,從事鹽業生產。與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及通州平潮、西亭一帶)一起同屬廣陵郡,上隸於淮南道。[3]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長江口東洲、布洲合並為海門島。後周顯德元年(954年),設政、場合一的地方管理機構「呂四場」,這是啟東境內首次出現行政管理機構。顯德五年(958年),海門建縣於東布洲,上隸於通州。海門縣域包括今啟東中北部地區。至北宋至和年間(11世紀中葉),胡逗洲向東擴展,與海門島相接,形成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通呂水脊」(西至南通唐閘附近,東至呂四)。[3]
元末至明朝中葉(14~15世紀),長江主泓北移,海門沿江地帶大面積坍塌,先後四遷縣治,僅留呂四一地。由於民戶所剩無幾,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銷海門縣建置,改為鄉,並入通州。[3]
清康熙末年(1720年左右),長江口北岸開始新的淤積。在此後的200來年裡,許多小的沙洲逐漸並連形成啟海陸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劃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漲的10個沙,設置海門直隸廳,上隸於江蘇布政使司。今啟東中部地區,時為海門直隸廳的東境。雍正至光緒初年(1733~1875年),長江口北岸的惠安沙、楊家沙、永豐沙等13個沙洲陸續形成並連成一片,因臨近崇明,大多為崇明人開墾,稱崇明外沙(稱崇明島為內沙)。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崇明縣設崇海司巡檢署於九龍鎮(後更名為久隆鎮)。崇海兩縣間開挖崇海界河,西起廟橋,經南陽村東流入海,南為崇明外沙,北屬海門。與此同時,通海界河開挖完成,以南為海門,以北為通東(通州東部)。今啟東分屬三縣的格局至此形成。[3]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海門廢廳設縣;5月,通州改稱南通縣。今啟東中部地區時屬海門縣,隸屬於滬海道;北部地區時屬南通縣,隸屬於蘇常道。民國9年(1920年),崇明縣在外沙惠隆鎮(今匯龍鎮)設行政公署。民國17年(1928年)1月,應啟東人們要求,民國江蘇省政府作出決議,「崇明外沙應即設縣分治,定名『啟東』」。2月,國民政府作出「准予備案」的決議。3月1日,啟東縣宣告成立,縣治匯龍鎮,隸屬於江蘇省,下轄10鄉,居民33萬人。民國22年(1933年),啟東縣隸於江蘇省行政第七區。民國25年(1936年),江蘇行政第七區改為第四區,啟東隸屬第四區。[3]
民國29年(1940年)11月,新四軍挺進啟東,建立啟東縣抗日民主政府。16日,接管啟東縣政權,國民黨啟東縣政權到此結束。啟東民主政府最初設在匯龍鎮,後撤到江家鎮。民國30年(1941年)3月,日軍正式佔領匯龍鎮後,日偽炮製臨時偽政府——「啟東地方自治會」;啟東抗日民主政府在農村流動。9月,為對付日軍「掃盪」,抗日民主政府將啟東、海門兩縣合並為海東行署。12月,改稱海啟行署。民國31年(1942年)7月,崇明劃入,改稱海啟崇行署。9月,通東地區劃入,成立東南行署,駐地在聚星鎮。民國32年(1943年)4月1日,日偽正式成立偽政權「蘇北清鄉區啟東特區公署」。其管轄范圍是原老啟東區域,即崇海界河以南。民國34年(1945年)8月31日,日偽軍撤逃,日偽政權垮台。[3]
民國35年(1946年)1月,國民黨「還鄉」,在南通城組建啟東縣政府。10月起,隨國民黨軍進駐匯龍鎮。轄區崇海界河以南,即原國民黨啟東縣政府管轄區域。同年3~11月,民主政府將啟東、海門兩縣恢復建置,隸屬於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12月,啟、海兩縣再度合並為東南行署,隸屬於蘇皖邊區第九行政區。[3]
民國38年(1949年)1月,啟東、海門全境解放。兩縣恢復建置,劃海門的東部地區、通東的呂四地區歸啟東版圖,縣政府駐曹家鎮。5月起,縣政府遷至匯龍鎮,隸屬於蘇北行政區南通專區。1953年,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68年隸屬江蘇省南通地區。[3]
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啟東縣隸屬於南通市。1989年11月、12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先後發文,同意撤銷啟東縣,以原區域設立啟東市(縣級),仍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實行計劃單列。1990年2月15日,啟東召開撤縣建市大會,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市政協掛牌,宣告啟東市正式成立。
5、江蘇啟東會劃給上海嗎
我是江蘇啟東人!江蘇啟東不會合並到上海的請你們放心,都是之前房產中介抄的厲害,啟東人也別妄想著合並到上海這輩子都是不可能的,啟東只不過是長三角入海口,也就是以上海為中心規劃內的一小時經濟圈裡面,啟東自身條件也不差兩面環海,一面長江,到上海浦東也就四十分鍾,與上海共同發展沒有不好!
6、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為什麼沒有全部劃入上海
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在古代,海岸線沒有現在這么遠,長江入海口非常寬闊。上海大部分地區都還在海中,甚至那個時候海門、啟東這些都還在海水之下,南通那片也只是個島而已,崇明島更是不存在的。
崇明島在1958年以前是歸江蘇省管轄的,1958年嘉定、寶山等地區劃入上海,崇明島一起也被劃到上海。
當時永隆沙和興隆沙這兩個沙洲獨立存在,和崇明島的主體區域相距較遠,被留在江蘇省,由南通管轄。
後來這兩個沙洲繼續長大,再加上啟東、海門兩地的不斷圍墾,從1960年到1987年,不到30年時間,永隆沙已經開始和崇明島連成一體。
後來的幾十年間,永隆沙、興隆沙繼續長大,最終都和崇明島連成一體。因為海門參與圍墾,也分得一部分,永隆沙、興隆沙、新村沙總面積額約60平方千米,劃歸海門市的大約佔1/4左右,其餘的3/4劃歸啟東市。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崇明島由幾方共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