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萬維百科 > 林站站長主要事跡

林站站長主要事跡

發布時間:2021-03-30 04:17:18

1、林哲涵的事跡!

我支持她 感人肺腑 我永遠支持他

2、林則徐主要事跡是

林則徐主要事跡:

1、放眼世界

林則徐在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2、治理水利

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

3、防衛新疆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

4、廣州禁煙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則徐兩廣總督職止,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抗英軍事斗爭共19個月。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

(2)林站站長主要事跡擴展資料:

主要著作

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荷戈紀程》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建國後輯為《林則徐集》。

林則徐著作包括奏摺、公牘、文鈔、詩詞、信札、日記以及他主持翻譯的《四洲志》等譯作。這些著譯散藏各地,長期沒有經過系統整理。

《林則徐全集》分奏摺、文錄、詩詞、信札、日記、譯編六卷,共十冊。

林則徐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聖教序》為基本路數,屬於 傳統派系,通篇秀勁乃其可貴之處。同時,從林氏楷書作品亦足可見其臨池之功力。

林氏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齋墨跡》中說:「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於鍾張羲獻,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

可見,林氏有自己的學書心得,從唐人入手是他的主張。實際上,林氏並沒有忽視「取法乎上」的傳統共識,其楷書,不拘泥於某家框架,也並不純然是唐人的規矩,還在使轉之間偶爾透露出晉人的風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

林氏的書法取勢,端重安詳,絕無矯揉造作的氣息,雖不屬於雄強一路,但其字里行間體現出一股中華民族固有的浩然正氣、凜然大義。

3、林則徐的主要事跡

1.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資本主義強敵入侵, 促使林則徐「 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林則徐赴廣州主持禁煙後,在與侵略者斗爭的實踐中意識到自己對西方知識的貧乏、國人對王朝之外世界的無知,他急於改變「沿海文武大員並不諳諸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
的狀況,於是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了解。

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2.治理水利

林則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同時還重視賑災濟貧,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林則徐逝世後,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3.安定陝西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則徐任陝西巡撫後,便上書皇帝,宣稱陝西「 東北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究易於出沒。如佩執凶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 。並表示決心要把「 除暴安良」 、「
嚴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陝西巡撫後的「 首務」 。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陝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劃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陝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

4.防衛新疆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曾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果不其然,六十餘年之後,數百萬領土已被蠶食鯨吞,歷史證明了林則徐是正確的!

(3)林站站長主要事跡擴展資料

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則徐

他是百戰百勝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國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賄賂,把他驅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廣東戰,既去林之後,當然就開戰。所以士大夫想,中國的失敗不是因為中國的古法不行,是因為奸臣誤國。當時的士大夫得了這樣的一種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滿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後,林沒有得著機會與英國比武,難怪中國人不服輸。但真的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

林雖有這種覺悟,他怕清議的指摘,不敢公開的提倡。清廷把他謫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書友人說:『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大陸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不此之務,既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哄。

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寫的。他請他的朋友不要給別人看。換句話說,真的林則徐,他不要別人知道。難怪他後來雖又做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他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他讓主持清議的士大夫睡在夢中,他讓國家日趨衰弱,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斗。林文忠無疑的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他尚以為自己的名譽比國事重要,別人更不必說了。他們當然不主張改革。

參考資料:網路-林則徐

4、林群生的主要事跡

嚴格管理,面貌速改變
他每天7:30分前准時到教學區簽到,晚上10點鍾下班,上任以來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迅速地解決了學校很多歷史遺留問題。教工住房問題是一個焦點問題,也是歷屆校長都無可奈何的一塊心病,他成立了解決學校住房問題領導小組,通過對當事人講情、講理,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原24套被調離龍山的教工多年佔住的房子全部還給了學校,安排給一線教師。  他上任後不久,便以最簡便的手續,最低的價格,收購了陸豐市供銷大樓並改造裝修為「龍山中學綜合樓」,使學校校舍面積由原來的3.2萬平多方米一下子擴大到4.9萬多平方米,解決了500多名內宿生和100位教師的住宿問題,增加了14間課室、2間辦公室和14間功能室,同時增設了地理園和生物園各一個,創辦了可供1500名師生同時用餐的食堂,為實現龍山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條件,為陸豐普通高中的「擴容促優」工程做出了貢獻。  為解決學校經濟困難,他十分注意開源節流、厲行節約,改革油印室和食堂承包制度,僅此兩項學校每年要節省經費30多萬元。整合經濟,開源節流,使學校擺脫了困境,運轉走向常規化。  他嚴格按照「團結、務實、創新、高效、民主、清廉」的十二字作風錘煉領導班子成員,領導帶頭遵守學校各項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他大力抓校容「四化」(即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創造校園「三安」(即安全、安定、安靜)環境,使校園面貌大變,與此同時,學校通過建章立制、規范教學管理,整頓「三風」(即教風、學風、校風),全校教職員工經過一年多的拼力打造,已經完全面貌一新,引起社會的關注,各界的好評。  林群生用超常的責任感、超常的膽略、超常的辛勞,迅速改變了學校面貌,使得龍山中學再度崛起。  二、大抓教研,苦心求質量  無論是當老師、保衛股長,還是副校長、校長,林群生都不放鬆教研工作,先後發表了多篇論文。《論領導人的人格魅力》被國家教師基金會評為一等獎;2006年6月,全國教育科學「十五」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小幼STS課程構建與實施的研究》的課題科研成果獲二等獎;同年12月,獲「國家教師基金『十一五』規劃階段性科研成果一等獎」,並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頒獎典禮;主持的課題《欠發達地區基於網路學習社區的課程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作為國家「十一五」規劃課題,於2007年3月已由廣東省電教館立項。  在抓好常規教學的同時,大抓教研工作。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教育部規劃課題《龍山中學STS教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開展順利,延伸到各學科,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課題驗收合格。同時,學校裝備了中央電教館資源庫、計算機網路中心和信息中心等設施,科技化的教學手段增強了教師科研的信心,教師教研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觀念深入人心。  學生也因此得到全面發展。2006年全國數學聯賽,獲全國二等獎1項,省二等獎1項,省三等獎2項,在汕尾市14項省級以上的獎項中佔5項;第23屆物理競賽獲全國三等獎2項,省三等獎2項,在汕尾市10項省級以上獎項中佔4項;2006年廣東省生物學聯賽中,獲省二等獎3項,省三等獎5項,在汕尾市省級以上獎項中佔5項。  2006年高考,龍山中學取得全面輝煌,摘取汕尾市高考狀元;數學成績最高分899分,列全省第二名,是汕尾市建市以來的高考最好的單科成績;三A以上上線人數突破700大關,達到725人,增幅列汕尾市第一名;700分以上19人,列汕尾市第一名;本科上線439人,創歷史新高。  三、關愛師生,德行人稱頌  對所有的學生都非常關愛。提出「以生為本」的辦學宗旨,要求教師「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對待潛力生 「有教無類,一個都不能少」,「不能讓他成才,就讓他成人」。在林群生眼中,從來就沒有「差生」二字。他常說:「優點尚未被發現的學生叫『差生』,花沒長好,不能怪花,應該怪養花的人。同樣的花,為什麼在別人手裡被養得枝繁葉茂,在你的手裡就日漸枯萎?如果真有差生出現,做老師的能逃脫責任嗎?」曾有一個「後進生」常曠課,上網吧、打架、欺負其他班的學生。林群生多次找他談心,指出了他的優點,也批評了他的不足,充分給他以鼓勵,最後這位學生痛改前非,成為一名好學生。在他的倡導下,各班都持久地開展著「2+1」活動,即兩個成績優秀的學生幫助一個成績上的差生,取得了顯著效果。  心中時刻都裝著家庭貧困的學生。為讓貧困生能完成學業, 05年9月,倡議成立了「愛心助學基金會」。至07年3月,師生和社會有識之士共捐款8萬多元,共資助了400多位貧困生。  2006年,在全校師生中開展「感恩教育」,並收到很好效果。  四、以史勵志,創新校園文化  龍山中學有著200多年的辦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林群生深知這種深厚文化價值,著力打造校園文化。05年3月,編印了校本教材《粵東明珠——陸豐》、《歷史名校、人才輩出》,林群生親自擔任主編,兩本校本教材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提出了構建「文化龍山、和諧龍山、魅力龍山」的全新辦學理念;設置校園文化專欄,讓師生了解龍山歷史,學習龍山精神,傳承龍山文明;以藝術活動為載體,將零星的德育、文體活動系列化、精品化、專題化,整合為校園文化藝術節,並於2005年起,每年舉辦一屆,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力倡唱《龍山校歌》,這首由革命時期梁校長作詞仿《抗大校歌》譜曲的校歌有很強的號召力,現在師生們經常傳唱,成為激勵龍山師生前進的一支進行曲;創辦了校史館,全面整合龍山265周年的辦學歷史和業績;為傳播龍山文化,總結辦學經驗,以史勵志,學校於2006年4月4日成功舉辦了高規格的龍山中學264周年校慶。2005年12月,學校被評為全國「首屆百佳特色學校」。 2007年3月被評為「和諧中國·全國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十佳創新學校」, 林群生被評為「和諧中國·全國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十佳優秀校長」。  短短兩年,林群生帶領龍山人團結奮斗,創造龍山的一個個亮點,今年1月,學校已申報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如今,龍山中學正以穩健的步伐,向國家級示範高中的目標邁進。

5、語言文字個人主要事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事跡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跡材料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什麼樣的事跡材料才是規范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先進個人事跡材料(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先進個人事跡材料1
**,男,漢族,38歲,林業工程師,1996年畢業於**農學院林學系,先後在縣中心苗圃場、林業局營林站、林政資源管理站就職,現任**縣林業局營林站站長。曾從事林業種苗生產管理、林政資源管理、國家天保工程管理、營造林技術指導、群眾林權制度改革等縣林業局關鍵崗位工作。自參加工作以來,他能模範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立足崗位、奮發進取,開拓創新,勇於奉獻,無論在何種崗位,從事何種工作,他都是干一行愛一行,一心撲在工作上,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各項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充分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突出的業績、勤政務實的工作作風也得到了領導的充分肯定,多次被省、地、縣和縣林業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先進個人,發揮出了林業局中層幹部的中流砥柱作用,為加快我縣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和促進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先進事跡如下。

一、開拓進取、刻苦專研。該同志能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和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工作中能較好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業務上,勤於鑽研,不斷提高林業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並用以指導林業生產。在林政站工作期,身兼多職,多個崗位都能以極大的熱情和鑽勁,學習本專業的知識。由於他的勤奮和鑽研,他的業務知識得到很大提高,他用所學知識,和他所在股室的同志用心探索、研究和推廣林業生產適用技術,從2000年來,他先後組織或參與了《化學除草劑在林木育苗中的應用研究》、《意楊截稈造林技術》課題研究、《岩溶石質山人工造林及植被自然恢復技術推廣》等林業技術研究,並有多篇林業論文發表,《意楊截稈造林技術》課題研究2005年獲地區科技進步三等獎。這些林業技術的應用推廣,大大提高全縣林業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二、甘於奉獻,忘我工作。該同志忠於職守,愛崗敬業,不畏艱難,腳踏實地,甘於奉獻,時刻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十多年工作期間,都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計名利得失,服從安排,顧全大局,並出色地完成組織交給各項任務。2008年初,我縣遭遇了特大雪凝災害天氣,2009年,又遇長期旱情。災情發生時,他總是心繫林區群眾,並堅守第一線和林區群眾一齊,抗凝凍,查災情,進行災後重建;由於林業受災面廣,受災程度深,林農經濟損失大,災後損失評估急不可待。他理解牽頭任務後,帶領6個小組15名林業技術人員,頂風冒雨,白天爬山涉水,晚上加班熬夜,透過近兩個月的時間日日夜夜的奮戰,順利完成了災情評估工作,評估成果對指導我縣林業災後重建有著極重要的好處。在林業「二類」調查、連清復查以及群眾林權制度改革等林業重大調查中,他更是單位的中堅力量。他和他的團隊,經常一個把月吃住在山裡,爬山涉水,穿荊刺,吃干糧。婚假沒結束,他背上背包下鄉了;愛人臨產,他還在山上劃界勾圖;老人病危,他還在為群眾講解經濟林栽培技術。他的所作所為,深深感動了當地的群眾,也帶動了他周邊的同事,奮力拚博,愛崗敬業,致使各項工作順利完成。

6、林森的主要事跡

他身為國民政府主席,但卻被不少國民黨人看作是「國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反袁護法的功臣、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為官處世卻奉行「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三不」原則。他就是林森,一個該被歷史記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尚干鄉鳳港村。林森從「一介書生到國府主席」的人生歷程,以及他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參議長,又連任12年國家元首的經歷,是很值得後人研究的。林森雖身居一國之尊,但向來不以貴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肅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會學校里接受了長達14年的西式教育。因對民族危亡有切膚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為出類拔萃的領袖人物,對辛亥革命貢獻卓著。辛亥革命勝利後,他作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當上了首任參院議長,參與了創造共和的諸多關鍵決策,與孫中山和袁世凱都共過事。袁世凱篡權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他又輾轉奔波,致力於再造共和,並在此過程中歷經宦海浮沉,數起數落。在孫中山死後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轉向反共,並因此獲譽「反共先知先覺」。在抗戰時期,林森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不遺餘力宣傳團結抗日。
林森的經歷豐富、復雜而坎坷,而綜觀其一生,對國家和社會進步做過不少的好事。除了愛國之志終生不渝外,為官清正廉潔、不慕名利、重視教育、自律甚嚴等,也是他的優點。尤其他崇揚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稱道,在任參院議長時,他對孫中山和袁世凱這兩名「大總統」的決定都有過否決的記錄。尤其是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氣揚的袁世凱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後才被允許進入參議院,此舉尤令人欽佩。蔣介石上台後,林森仍未改書生本色,以國民黨監察委員的身份,數度參與彈劾蔣介石的行動,使蔣大為惱火。
作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與積極合作者,林森對孫一直是敬仰有加的。特別是在孫逝世後,他致力於為孫建造陵寢,樹碑立傳,並率先提出尊稱孫中山為「國父」的動議,無疑對弘揚孫中山的革命業績和精神遺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林森為官處世,不喜張揚,做事低調,奉行「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三不」原則,講究「無為而治」。但由於這種風格,也使林森倍受冷落,在他任「國府主席」時,國民黨內很多人都不重視林森這位「一國之尊」,甚至僅僅把他看作「國府看印的」。胡適針對此情形曾有過一段評價:「林子超先生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以至於虛到有的人居然已經『目中無主席了。」但他並不是「無所作為」,該做的事他向來是當仁不讓的。林森去世時間較早,在抗戰未結束即因突遇車禍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後無子女,唯一的養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關他的資料較少,也不易查找。
林森成為國民政府主席,在當時的國民黨內,是眾望所歸。
在大革命時期,由於林森參加了「西山會議派」,反對國共合作,因而被國民黨中央開除黨籍。1927年6月11日,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布取消「打倒西山會議派」的口號,林森與張繼、謝持、鄒魯等也恢復了黨籍。
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成為國民黨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這時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總理埋葬事籌委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埋頭致力於修建南京中山陵。林森對中山陵的建設十分用心,傾注了滿腔熱情,從葬事的籌備,陵園的勘定,到工程圖紙的審定,工程招標乃至工匠的確定,他都親自一一過問,認真籌劃,親自落實。在當時大小軍閥之間為了利益而進行混戰之際,林森則似乎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他在從事著似乎與戰爭狀態、烽火歲月不相稱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長胡漢民被蔣介石囚禁後,林森被選為立法院長,成為國民黨中央的要員。在此之前,林森為避開政治旋渦,飄然出國,到海外進行為期8個月的視察活動。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選為立法院長的。他這次出國任務是視察黨務、慰問僑胞、募捐等三項任務,走遍五大洲,歷時8個月,於1931年10月中旬滿載而歸。
在這次海外旅行中,林森有3個月是在瑞士避暑度假的。當時他委託人在瑞士日內瓦租房,時間3個月,而且還規定了價錢,按他的要求要在當地租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這位朋友經過多方打聽,最後在日內瓦近郊外租到一個僅有兩小間的農舍。林森來看後卻非常滿意,他與陳耀垣一起整理房子,洗滌衣物,燒飯做菜。由於那裡只有西式餐具,而沒有中國餐具,菜燒好了,卻找不著筷子。朋友建議去駐國際聯盟的中國代表團那裡,借一些中國餐具來,卻被林森阻止了。他說:「這次順道到瑞士度假,完全是一種私人行動,和公務無關,不要驚擾到公家機構,用具不妨將就一點。」於是他們就自己用木頭削成木條備作筷子之用。有時朋友來訪,沒有床睡,就和林森擠在一張床上。第二天清晨,客人醒來之時,林森已經燒好了稀飯,等著與他共進早餐。這段海外之行的小插曲足以說明林森公私分明、生性淡泊、安於清貧的品格。
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本來應該團結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國民黨四大召開之際,國民黨內又開始了互相指責,互相拆台的局面。以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為代表的三派勢力互相之間又開始了權力斗爭,相持不下。胡漢民和汪精衛為了搞倒蔣介石,暫時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蔣介石。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以退為進」,宣布下野。
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於1931年12月15日被推選為國府代主席。月底,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議決國民政府主席為國家元首,但不負實際政治責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
據當事人陳銘樞回憶,當蔣介石下野時,曾意「將以國府主席一職畀於右任」,但陳向蔣推薦了林森:當蔣決定下野時,曾約我到他的書齋密談。他向我提出建議國府主席一職畀於右任。我並未察覺他早已屬意於於,以為只是偶爾論及,固說:「於先生固然好,但還有一位更好的人,你為什麼沒有想到呢?此人既有清望,又沒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粵方所提出的主席標准——年高德劭。」蔣急問:「是誰?」我答:「林子超」。他聽了恍然若有所悟似地說:「林一向愛清閑,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我說:「可以勸駕。」蔣立即寫了一封親筆函致林,交我面遞。林因事出意外,開始尚有顧慮,經過勸說,他答應了。
實際上當時有望成為主席的還有蔡元培先生。但蔡元培屬於學者型的人士,資歷比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議長的林森稍遜一籌;而於右任因為是蔣青睞的人選,而被粵方所拒絕。因此,最後就只有林森莫屬了,而且從公德還是私德來看,林森都是當之無愧的。
林森平生潔身自好,生活力奉簡約,樸素至極,他曾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卻沒有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長衫下擺上縫上襯布以保暖。他青年喪妻,卻終身不續娶,無親生子女,沒有什麼家產,更無三妻四妾,更無國民黨內有些權貴那樣奢侈淫逸的作風,這在當時的官場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品質。林森對於自己負有責任非常清醒,他在《就職通電》中講:「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黽勉受命,暫度危機。值此國難灼膚,外交束手,懍失足於冰淵,謀全國之團結,急不可待,時不我與,森惴惴自將暫勉效職。」可見他深知自己所處位置的艱辛,於是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實也確實如此,伺候國民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於危難之際,奮力苦撐危局。

與林站站長主要事跡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