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驛站長》開創了俄國文學中( )題材的先河。
描寫「小人物」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說《驛站長》開了俄國文學中描寫「小人物」的先河
2、《驛站長》主要講了什麼?
《驛站長》是俄國詩人普希金的短篇小說。
作家懷著對「小人物」的極大同情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沙俄時代最低一級的14等文官——驛站長塞米翁·威林和女兒都妮亞長期生活在荒涼的驛站里,終年在過往的「大人物」們的呵斥中度日。驛站長勤勤懇懇、忠於職守,他生活的全部快樂來自於女兒的歡笑。都妮亞以她的美麗、聰明,吸引著過往的顯貴,以至「從前不管怎樣愛生氣的老爺,一看見她就安靜了,和顏悅色地跟我談起話來」。
一天,一位年輕的驃騎兵經過驛站時,用詭計拐走了都妮亞。驛站長受到沉重打擊,病倒了。病剛愈,他便步行去尋找女兒。在彼得堡,驃騎兵塞給他幾張揉皺的鈔票後便把他趕出了家門。第二次,驛站長找到了女兒住的地方,女兒一見父親便昏倒在地,驃騎兵又將老人趕走。驛站長又回到自己的驛站,再也沒有得到女兒的信息。後來老人酗酒而死。
作家以個人見聞的形式把這個悲劇故事寫得很動人。
小說於哀婉中透露出對不平世道的諷刺與批判。
3、普希金《驛站長》對如今俄羅斯文學有什麼影響
普希金在這部作品裡第一次廣泛、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初至30年代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描寫了貴族文學不屑一顧的小市民、小官吏,擴大了文學的題材范圍,使其更加面向生活。這是普希金世界觀的進步性和民主傾向的表現。
4、驛站長的作品賞析
藉助直接敘述者,小說敘述的是當時讀者已經習慣的感傷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小說情節,即軍官決斗、青年男女愛情、下級官吏和貴族生活、地方庄園風俗、小市民生活。經過別爾金視野的過濾,傳統的情節褪去感傷和浪漫的色彩,促使讀者嚴肅思考遠非普通的吸引小說主人公的各種場景。由此,在別爾金的筆下,小說敘述呈現出冷靜克制、客觀平靜的格調和色彩,顯現出與直接敘述者不同的現實主義的風格。
非敘述性話語是敘述者對故事的理解和批判,是敘述考思想意識和情感傾向的表達,而這都是基於敘述者的價值觀念而生成。此外,非敘述性話語陳直接表達敘述者的觀點以外,同時也介入敘事話語和人物話語之中,通過對事件、人物的描述凸現出敘述者的存在和觀察視角。諸如以上提及的細節,在小說敘述中比比皆是。這樣一方面通過「藝術境界」的描繪表達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各種主觀情態的取向;另一方面也部分打破封閉的小說藝術結構,在與理想讀者的虛擬對話中,引導讀者的情感歸宿,啟發讀者的思考,從而實現著「文本—讀者一世界—作者」的交流互動。正是非敘述性話語的建構,敘述主體出版者以明確的「干預和評述」特質,從而完成作者對「藝術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互動關系的情態取向和價值判斷。
5、驛站長的人物介紹
驛站長是個社會地位低微,下層貧苦的老人,他的生活充滿著屈辱和苦難,他的唯一安慰和幸福就是有一個聰敏、活潑的女兒,他與女兒相依為命。老站長對女兒深深的愛遠比一般的父愛要豐富的多,他的妻子死很早,僅留下這個人見人愛的女兒,又懂事、又伶俐,象她過世的母親,老站長是那麼地依賴自己的女兒。女兒杜尼婭是他孤獨生命中的唯一慰藉,把杜尼婭帶走了就等於帶走了他的一切,帶走了他的生命。
從性格上看,「小人物」維林是一個善良敦厚、待人和藹的老頭,忠於職守而又懦弱、凡事忍讓的小官吏,仁愛慈祥的父親。他為人溫頒,安於命運的安排,他認為「災難躲不了,命中註定的事難改」。這是「小人物」的控制局限。
他在明斯基面前帶著眼淚向對方懇求:「大人,請行行好吧」,當明斯基粗暴地把他推出來後,他只有安於苦難,選擇了放棄。另外,他愛自己的女兒,所以他放棄了要回自己的女兒,他用自己偉大父愛成全了女兒。即使歸還了女兒,結果也只能造成女兒的不幸。女兒愛著明斯基,女兒回來也得不到幸福。當他看到女兒身穿盛裝沉醉於愛情的幸福之中時,他驚呆了,作為一個為女兒著想的父親,他不忍心去破壞自己女兒的幸福。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女兒要與上層社會的明斯基相愛就必須舍棄自己的父親,在這種不公平的選擇面前,他成全了女兒的選擇。老站長偉大的父愛正體現了「小人物「身上真實的人性。
故事的結尾是一位漂亮的貴婦坐著六匹馬拉的轎式馬車,帶著三個孩子和一個奶媽,還有一條黑色的哈巴狗來到老站長的墳地上,那位貴太大躺在墳上哭了。杜尼婭並沒有像維林所擔心的那樣被拋棄和流浪街頭,而是一直得到明斯基的寵愛成為一位貴婦人,這個結局是維林原來的擔心顯得多餘,鬱郁而死的悲劇似乎是自己虛構所致,他按照自己的生活邏輯活著,可是生活卻跟他開了一個如此大的玩笑。這是一種「小人物」的邏輯,是「小人物」的生存法則,是「小人物」的必然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