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萬維百科 > 廣東木薯綜合試驗站站長何時雨

廣東木薯綜合試驗站站長何時雨

發布時間:2021-02-07 21:49:40

1、木薯長成時間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種植?什麼時候收成?

木薯種植時間:
根據木薯的生育特點,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一般在2、3、4月份氣溫穩定在14℃以上時,土壤水分適當,便可下種,到年底至翌年便可收獲。
長成、收獲時間:
木薯是多年生植物,無明顯成熟期,生產上所說的成熟期是指一年之中塊根的產量和澱粉含量達到最佳時期。一般春植木薯到當年11月份至翌年1月份便可收獲但木薯的塊根內含澱粉多,不耐貯存,收後3-7天便變質腐爛,因此應及時送廠或加工製成乾片。

栽培技術:
一、選用良種
木薯可能為墨西哥猶加敦的瑪雅人首先栽培。切莖栽培,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土壤環境,選擇適於本地區栽培的高產高粉良種,是木薯優質高產栽培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前適宜於我區種植的木薯良種很多,如SC205,SC124,GR911,還有南洋紅,南植188等,適應性強,豐產性好,一般畝產鮮薯2000-3000千克,科學種植可達5000千克以上。
二、深耕整地
雖然木薯種植很粗放,都可以獲得產量,但欲獲得高產、優質、高效,必須要按木薯的生育特性,為其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由於木薯是塊根、深根作物,一般塊根入土深達25-30厘米以上。因此,整地必須深厚,松碎,才能有利於塊根的生長。一般要求深耕25-30厘米,不能淺於20厘米。實際上,不易做到,這樣要用機耕,甚至大型機耕,才能滿足要求,尤其是山地。可以通過多次淺培土來彌補,但要注意排水,不能積水時間過長。
三、種植形式
木薯種植簡單,有多種種植形式。可以平地開溝種植,挖穴種植,也可以起畦種植。主要是根據當地的地形、地勢、土層厚薄、排水條件、種植規模、管理能力等決定。一般來講,地勢平坦、坡度小、排水不良、低窪易澇、土層薄、耕層淺的地塊應起畦種植,起畦的高低也隨排水等情況而定;而對於土層深厚、松軟和准備間種花生、黃豆的可以用平畦,坡地上則應橫坡起畦,以利於水土保持,防止雨水沖刷,土壤流失;而地勢高、坡度大、乾旱、排水良好、土層厚、耕層深的地塊可以不起畦。
四、種莖的選擇和處理
1、 選種:木薯通常用莖部繁殖,其中主莖下段萌發力強,發芽粗壯、整齊、產量高,優於中段,更優於稍段和分枝段。上年種植收獲後的老種莖也可作種。種後產量比稍段和分枝段都高。所以選種時,應首選主莖下段,其次選中段和老種莖,一般用稍段和分枝段作種發芽率低,缺株多,最好不用或少用。選擇種莖的一般標準是:
(1)莖圓而粗大、節密、無病蟲害、無損傷、色澤鮮明;
(2)新鮮,斬斷切口時有乳汁流出;
(3)芽點圓潤,突出明顯。
2、株條長度:一般以13-17厘米為佳,短種莖有給結薯集中,薯塊粗大,抗風力強的優點,但發芽滿腔,缺株多;長種莖則發芽快,出芽率高缺株少,幼苗粗壯、整齊、莖葉長勢好,但後期易倒伏,粗根多,結薯短小,產量低。因此要根據土質、氣候、種植方式、種莖來源而定。在種莖不足、土壤肥沃、疏鬆、不易乾旱的情況下,可用短些的,反之則用長些的。
3、斬種:種莖在種植前要用利刀斬種,在兩個莖節之間斜向斬下,使切口的周邊比較長,以增加發根數和結薯數。在斬種時要防止損傷和裂莖。當天斬的種莖當天要種完,以免缺水過多影響發芽。
4、浸種和消毒:可以有利於出苗、壯苗和育苗。可用沃田寶加入0.01%高錳酸鉀,兌水400倍,浸種10-15分鍾。
五、栽種方式
木薯的栽種方式隨條件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平放、斜插和直插三種。
(1) 平放:將種莖近似水平放埋於植溝或植穴中。它可四周結薯,水平分布,易獲高產。宜 種於表土淺瘦、疏鬆、底土粘重的地方,但由於種莖全埋於土中,通氣性差,發芽困難,易引發缺株,另外抗風能力差。
(2) 斜插:將種莖長度的2/3與地面呈15-45度角埋入植溝或植穴里。它出苗快、出苗率高, 但結薯多向一個方向伸展,收獲高但抗風力不高,宜在濕度大和起畦的地方用此法。
(3)直插:將種莖的2/3垂直插入土中,只留1/3露出表土。它出苗早而齊,結薯多但不均勻,由於入土較深,抗風抗旱好,收獲難,花工多,宜於土壤深厚、起畦情況下採用。
(4)種植密度:一般按品種特性、氣候、土壤質地、水肥條件等而定。一般為0.8×0.8或1×1米,棵行距二穴二苗,畝植1000株左右為宜。種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枝葉狹長,節間加長,莖細薯小,產量低。疏栽可以提高單產,但由於株數不夠,總重量不高。一般土壤肥沃、施肥高、管理水高的間種可種稀些,反之則密些。
六、栽種時間
根據木薯的生育特點,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一般在2、3、4月份氣溫穩定在14℃以上時,土壤水分適當,便可下種,到年底至翌年便可收獲。
七、栽種方法
木薯塊根淺生好氣,深植、厚覆土不利於塊莖出苗和生長及膨大。覆土深的種薯下端結薯少,而多在主薯靠近地面處長薯,同時主莖在入土深處甚細小,而近地處才大起來。反之,當覆土淺時(一般4—6cm)結薯多,在種莖的下端,其主莖入土深處反而粗壯,所以,木薯宜淺種、淺覆土,一般培土高6cm左右。平地風大處可培土多次,培土可高至12-15cm。有大風地區,8-9月份仍需在行間取土,培在木薯根部。
八、田間管理
木薯種植雖然粗放,但要獲得高產、優質、高效,必須重視田間管理,根據木薯的生物特點和要求,最大限度地製造良好的環境才能獲取。具體做法如下:
(1) 保證全苗 木薯株行距較大,所供的營養面積也大,缺苗則影響總產量,因此及時查苗補缺是確保木薯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所以種後要及時檢查,看是否有漏種、漏覆土的,並及時處理,一般植後20天左右要到田間進行查苗,並及時補缺,不可太遲。
(2) 間苗 當苗高至15-20cm時,對多苗的穴進行選苗間苗,一般每穴只選苗粗壯苗1-2苗,能自然出芽2-3苗的,將來產量最高。
(3) 施肥 木薯雖然耐瘠,但要獲得優質、高產,必須進行施肥。經科學認證,每生產1000kg木薯莖塊,必須從土壤中吸收純氮3.75kg,純磷1.75kg,純鉀8.75kg,純鈣1kg和純鎂及有關硼、鋅、鉬等微量元素。因此種植木薯最好用農家肥做基肥,作全部肥料的一半,另一半在植後兩個月內施完。若是沒有那麼多農家肥,實踐證明可用土壤調理劑沃田寶與氮、磷、鉀商品肥拌勻自配木薯專用肥,最為實惠。一般畝產3500-4000kg,可用高濃度沃田寶3-4kg、尿素20kg或碳銨50kg鈣鎂磷肥50kg和 氯化鉀20kg,分壯苗肥、結薯肥和壯薯肥三次施入,其中壯苗肥佔20%,結薯肥佔40%,其餘40%作壯薯肥。肥料應據總莖10-15cm,深12-15cm。也可分基肥、追肥兩次施用,其中基肥40%,追肥60%。由於木薯長根慢,幼根的吸收力弱,所以齊苗後應對其進行頁面噴施2-3次,可用沃田寶進行,每7-10天噴一次。每箱水用25-50克,以促根催莖葉為結薯基礎。
九、施肥特點
木薯耐瘠性強,這主要是由於它的要系深扎土壤中,吸收養分的能力很強,據測算,每667平方米(每畝)產木薯825千克,需氮素7.2千克,磷酸1.35千克,鉀素11.25千克。氮磷鉀之間比例為5:1:9。木薯吸收氮素的時間早、吸鉀次之,吸磷最遲,因此在施肥上應注意質量和時間。除氮磷鉀外,有的地方施鈣、鎂、硼、銅、錳、鋅、鈿等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增產效果。
十、科學用水
木薯雖然耐旱,忌積水,但長期乾旱尤其是在植後60-70天木薯塊莖形成期缺水,勢必影響其對營養的吸收,從而對其生育生產產生障礙,而影響產量。所以此時注意及時供水,保持土壤濕潤。
十一、植株調整
木薯的塊根生長與其莖葉的生長成正相關,但過多的莖葉不但影響透風透光,降低光合效率,而且耗費大量的營養,致使塊莖無法得到足夠的營養供應而影響結薯。因此必須進行人工植株調整,平衡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但摘頂芽與否,應視品種特性、株行距和生長勢的強弱而定。凡分枝部位較低的無必須摘頂;分枝少或分枝慢的的直立型的品種才有必要進行摘頂,以促分枝;若植株間空隙較大則應摘頂以促分枝,長枝葉,增加受光;但若枝葉過多過密,則要適當摘頂,疏枝葉來抑制共生長,以利於結薯。
十二、病蟲害防治
1、病害:木薯一般蟲害較少,主要病害有:
(1)細菌性枯萎病: 這是危害木薯最嚴重的一種病害。其最先危害成熟的葉片,然後由下而上擴散,先侵染葉緣或葉尖,出現水漬狀病斑,常溢出黃色乳狀物,然後迅速擴大直至枯萎,直至全株死亡。
(2)細菌性角斑病:發病時葉片各部出現水漬狀的角斑,可見黃色乳狀物。病斑開始是黃暈狀,後變黑褐色,造成葉片變黃而脫落。
(3)褐色角斑病:發病時葉片兩面出現不規則的褐斑,嚴重時葉片變黃,乾枯脫落。 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用葯。
2、蟲害 危害木薯的蟲害主要有 木薯單爪蟎、綿粉蚧、威廉期花薊馬、煙草粉虱、紅蜘蛛、大頭蟋蟀、白蟻和金龜子,應注意防治,及時用葯。
3、 鼠害 木薯的鼠害相當嚴重,尤其在山區,除投葯防治外,還要清理田園,鏟除周邊雜草,讓鼠無處可躲。
十三、木薯的收獲
木薯是多年生植物,無明顯成熟期,生產上所說的成熟期是指一年之中塊根的產量和澱粉含量達到最佳時期。一般春植木薯到當年11月份至翌年1月份便可收獲但木薯的塊根內含澱粉多,不耐貯存,收後3-7天便變質腐爛,因此應及時送廠或加工製成乾片。
十四、木薯的間作套種
木薯株行距大,前期生長慢,可用於間種、套種如花生、黃豆、西瓜等作物,不但能增產增收,而且能減少雜草,培肥地力,對木薯生長有利。

2、木薯在我國有哪些栽培歷史?

木薯於19世紀20年代引入我國,首先在廣東省高州一帶栽培,隨後引入海南島,現已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以廣西、廣東和海南栽培最多,福建、雲南、江西、四川和貴州等省的南部地區亦有引種試種。

據廣東高州縣《縣志》(1889年重修本)「有木薯,道光初(道光元年即1820年),來自南洋」的記載。梁光商等人認為,木薯是在1820年前後首先引入我國廣東省栽培的,但最早有記載木薯的書是1840年林星章等編寫的《新會縣志》,該書對木薯的形態、種植、使用等都做了簡單記述。在太平天國時代(1851—1863),木薯已在粵東一帶廣為栽培,並開始進入了農貿市場,當時出版的專輯《種木薯法》(梁延東,1900),對木薯形態特徵,水土保持,種植方法,收獲和品種,留頭縮根,加工計劃等方面都作了扼要的描述,說明當時對木薯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縱觀我國木薯的發展歷史,認為「有木薯,道光初,來自南洋」,是可信的。當時華南地區到南洋謀生的人不少,木薯可能是在這一期間傳入我國的。

我國木薯的試驗研究工作,當以1949年之前的廣東省農林試驗場為最早,該場在1914—1919年,曾進行品種收集、評選、宿根、制粉和塊根營養成分分析等試驗。1940—1944年,李西開、黃瑞綸等人在廣西柳州沙唐的廣西農事試驗場對木薯氫氰酸的分布、含量及其清除以及品種觀察和栽培技術等進行了集中和專門的研究,並發表了「木薯毒素之研究」的專論。新中國成立後,梁光商等人於1957年在廣東開始了木薯的選育種工作;1959年以後,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開始對木薯的種植方法,快速繁殖,輪種間作,種莖貯藏,雜交育種以及北移栽培等進行了廣泛的試驗研究,在溫健教授的主持下,育成和推廣了食用良種木薯華南6068,同時摸清了我國適宜栽培木薯的地理區域和氣候條件,指出我國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地區,年平均氣溫18℃以上,無霜期8個月以上的地區都可栽培木薯。現以廣東、廣西、海南栽培最多,台灣、福建、雲南次之,湖南、江西、四川、貴州等亦有少量試種。目前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有關農業科研單位已開設木薯研究課題,進行木薯種質收集、保存、評選和育種栽培,深度加工等研究工作,已育成一系列優良品種,如華南124、華南205、華南6068、華南5號、華南6號等,為我國木薯的品種更新,實現良種化提供新的品種資源。

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湛江實驗站怎麼樣?

簡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湛江實驗站前身為華南熱帶作物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內學湛江辦事處,2002年10月根容據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要求,經中編辦批准,在辦事處的基礎上建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湛江實驗站,屬於農業事業單位。現有在編在崗人員41人,其中科技人員14人(博士4人,副高以上職稱7人)。擁有「國家天然橡膠產業技術系統湛江綜合試驗站」、「國家木薯產業技術體系粵西綜合試驗站」、「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旱作農業研究中心」、「廣東省旱作節水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4個科技平台;設有熱帶旱作節水農業、橡膠樹抗寒和木薯應用技術3個研究室。擁有土壤農化、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等實驗室600㎡,溫室大棚2500㎡,綜合試驗示範基地150畝。
工商注冊號:110000004762

4、廣東化州木薯糖水多少錢一碗?

朋友,廣東化州木薯糖水,大概是5塊錢一碗。

5、木薯是什麼樣子的 啊?大神們幫幫忙

學名編輯本段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M. utilissima Pohl) 別名編輯本段 木番薯,樹薯 科屬編輯本段 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屬Manihot 特徵與特性編輯本段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學名為Manihot esculenta。原產於美洲熱帶,全世界熱帶地區廣為栽培。其塊根可食,可磨木薯粉、做麵包、提供木薯澱粉和漿洗用澱粉乃至酒精飲料。木薯可能為墨西哥猶加敦的馬雅人首先栽培。大多數品種含有能產生氰化物的糖類衍生物,原始民族會用摩擦、壓榨及加熱等復雜的工序去毒。木薯極易發生變異,所以本身可能就是一個雜交種。為多年生。葉片掌狀分裂,裂片5枚或9枚,似蓖麻葉,但裂更深。塊根肉質,似大麗花。品種多,有小的低矮草本、稍大的高1公尺(3呎)的多分枝灌木及至5公尺高的小喬木。有些品種適應乾燥鹼性土壤,有些則適於河邊的酸性泥灘。木薯屬約160種,均為原產於熱帶美洲的喜陽光植物。巴西東北部的橡膠木薯(M. glaziovii)可產塞阿拉(Ceara)橡膠。西非的糯糊糊(gelatinous fufu)及牙買加的巴米糊(bami mush)均由木薯做成。 木薯是灌木狀多年生作物。莖直立,木質,高2-5m,單葉互生掌狀深裂,紙質,披針形。單性花,圓錐花序,頂生,雌雄同序。雌花著生於花序基部,淺黃色或帶紫紅色,柱頭三裂,子房三室,綠色。雄花著生於花序上部,吊鍾狀,植後3-5個月開始開花,同序的花,雌花先開,雄花後開,相距7-10天。蒴果,矩圓形,種子褐色,根有細根、粗根和塊根。塊根肉質,富含澱粉。木薯適應性強,耐旱耐瘠。在年平均溫度18℃以上,無霜期8個月以上的地區,山地、平原均可種植;降雨量600~6000 mm,熱帶、亞熱帶海拔2000 m以下,土壤pH3.8~8.0的地方都能生長,最適於在年平均溫度27℃左右,日平均溫差6~7℃,年降雨量1000~2000 mm且分布均勻,pH6.0~7.5,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生長。 化學成分編輯本段 木薯的營養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可食部 99 水分(克) 69 能量(千卡) 116 能量(千焦) 485 蛋白質(克) 2.1 脂肪(克) 0.3 碳水化合物(克) 27.8 膳食纖維(克) 1.6 膽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0.8 維生素A(毫克) 0 胡蘿卜素(毫克) 0 視黃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21 核黃素(毫克) 0.09 尼克酸(毫克) 1.2 維生素C(毫克) 35 維生素E(T)(毫克) 0 a-E 0 (β-γ)-E 0 δ-E 0 鈣(毫克) 88 磷(毫克) 50 鉀(毫克) 764 鈉(毫克) 8 鎂(毫克) 66 鐵(毫克) 2.5 鋅(毫克) 0 硒(微克) 0 銅(毫克) 0 錳(毫克) 0 碘(毫克) 0 分布狀況編輯本段 木薯起源於熱帶美洲,廣泛栽培於熱帶和部分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奈及利亞、玻利維亞、泰國、哥倫比亞、印尼等國。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現已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廣東和廣西的栽培面積最大,福建和台灣次之,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亦有少量栽培。 [木薯在我國的栽培歷史]編輯本段 木薯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引入我國,首先在廣東省高州一帶栽培,隨後引入海南島,現已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以廣西、廣東和海南栽培最多,福建、雲南、江西、四川和貴州等省的南部地區亦有引種試種。 廣東高州縣《縣志》(1889年重修本)「有木薯,道光初(道光元年即1820年),來自南洋」的記載,梁光商等人認為,木薯是在1820年前後首先引入我國廣東省栽培的,但最早有記載木薯的書是1840年林星章等編寫的《新會縣志》,該書對木薯的形態、種植、使用等都做了簡單記述。在太平天國時代(1851-1863),木薯已在粵東一帶廣為栽培,並開始進入了農貿市場,當時出版的專輯《種木薯法》(梁延東1900年),對木薯形態特徵,水土保持,種植方法,收獲和品種,留頭縮根,加工計劃等方面都作了扼要的描述,說明當時對木薯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縱觀我國木薯的發展歷史,認為「有木薯,道光初,來自南洋」,是可信的。當時華南地區到南洋謀生的人不少,木薯可能是在這一期間傳入我國的。 我國木薯的試驗研究工作,當以解放前的廣東省農林試驗場為最早,該場在1914年—1919年,曾進行品種收集、評選、宿根、制粉和塊根營養成份分析等試驗。1940-1944年,李西開、黃瑞綸等人在廣西柳州沙唐的廣西農事試驗場對木薯氫氰酸的分布,含量及其清除以及品種觀察和栽培技術等進行了集中和專門的研究,並發表了「木薯毒素之研究」的專論。解放後,梁光商等人於1957年在廣東開始了木薯的選育種工作,1959年以後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開始對木薯的種植方法,快速繁殖,輪種間作,種莖貯藏,雜交育種以及北移栽培等進行了廣泛的試驗研究,在溫健教授的主持下,育成和推廣了食用良種木薯華南6068,同時摸清了我國適宜栽培木薯的地理區域和氣候條件,指出我國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地區,年平均氣溫16℃以上,無霜期8個月以上的地區都可栽培木薯,現以廣東、廣西、海南栽培最多,台灣、福建、雲南次之,湖南、江西、四川、貴州等亦有少量試種。目前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有關農業科研單位,已開設木薯研究課題,進行木薯種質收集、保存、評選和育種栽培,深度加工等研究工作,已育成一系列優良品種,如華南124、華南205、華南6068、華南5號、華南6號等,為我國木薯的品種更新,實現良種化提供新的品種資源。 用途編輯本段 木薯的主要用途是食用、飼用和工業上開發利用。塊根澱粉是工業上主要的制澱粉原料之一。世界上木薯全部產量的65%用於人類食物,是熱帶濕地低收入農戶的主要食用作物。作為生產飼料的原料,木薯粗粉、葉片是一種高能量的飼料成分。在發酵工業上,木薯澱粉或乾片可制酒精、檸檬酸、谷氨酸、賴氨酸、木薯蛋白質、葡萄糖、果糖等,這些產品在食品、飲料、醫葯、紡織(染布)、造紙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在中國主要用作飼料和提取澱粉。 1. 專家建議,首先應該把木薯剝皮並切成片,然後再通過烘烤或煮等方法烹制,經過這樣加工後的木薯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而經過加工的其他木薯製品,如木薯澱粉、木薯條或木薯粉都幾乎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為加工過程中有毒物質已被去掉。 2. 甜品種其塊根可直接熟煮食用,可製作罐頭或保鮮供應市場,亦可製作糕點、餅干、粉絲、蝦片等食品,其葉片還可作蔬菜食用。作畜禽、魚類熱能飼料,代替配合飼料中所有的谷類成份。用於製糖工業,製造葡萄糖、果糖等。發酵工業,製造酒精、飲用酒、各類有機酸、氨基酸、木薯蛋白等。 3. 化學工業:製造山梨醇、甘露醇,乳化劑,塗料,和汽油混合充當汽油等。尤其可望用於製造可降解的塑料製品。 木薯為世界三大薯類(木薯、甘薯、馬鈴薯)之一。木薯屬有100多個種,木薯為唯一用於經濟栽培的種,其他均為野生種。木薯可分為甜、苦兩個品種類型。 主要病蟲害編輯本段 非洲病毒病,木薯單孢萎蔫病(Xanthomonas manihotis),木薯痂圓孢徒長病(Sphaceloma manihoticola)。 主要害蟲:木薯單爪蟎(Mononychellus tanajoa)、綿粉蚧(Phenacoccus spp.)、威廉期花薊馬(Frankliniella williamsi)、煙草粉虱(Bemisia tabaci)等。 葯用編輯本段 【葯名】:木薯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葯大戟科植物木薯的葉。 【功效】:消腫解毒。 【主治】:用於癰疽瘡瘍,瘀腫疼痛,跌打損傷、外傷腫痛、疥瘡、頑癬等證。 【性味歸經】:苦,寒。心經。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以新鮮塊根毒性較大,食用木薯中毒的報道很多。中毒症狀輕者惡心,嘔吐,腹瀉、頭暈,嚴重者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瞳孔散大,以至昏迷,最後抽搐、休克,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還可引起甲狀腺腫、脂肪肝以及對視神經和運動神經的損害等慢性病變。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克。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或研末調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有栽培。 【拉丁名】:木薯Maninot esculenta crantz.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葯》。 【食用注意事項】 1. 專家建議,首先應該把木薯剝皮並切成片,然後再通過烘烤或煮等方法烹制,經過這樣加工後的木薯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而經過加工的其他木薯製品,如木薯澱粉、木薯條或木薯粉都幾乎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為加工過程中有毒物質已被去掉。 2. 甜品種其塊根可直接熟煮食用,可製作罐頭或保鮮供應市場,亦可製作糕點、餅干、粉絲、蝦片等食品,其葉片還可作蔬菜食用。作畜禽、魚類熱能飼料,代替配合飼料中所有的谷類成份。用於製糖工業,製造葡萄糖、果糖等。發酵工業,製造酒精、飲用酒、各類有機酸、氨基酸、木薯蛋白等。 3. 化學工業:製造山梨醇、甘露醇,乳化劑,塗料等。尤其可望用於製造可降解的塑料製品。

6、廣東雨天,要何時才結束!

廣東處於副熱帶高壓地區,所以經常下雨
至於什麼時候結束呢,就看老天的眼色了

7、木薯和紅薯有什麼區別

不同之處:木薯粉中一般含有氫氰酸,有毒;而紅薯粉中不含有氫氰酸,可以食用。

拓展資料:

木薯又稱南洋薯、木番薯、樹薯,是大戟科植物的塊根。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 是灌木狀多年生作物。莖直立,木質,高2-5m,單葉互生掌狀深裂,紙質,披針形。單性花,圓錐花序,頂生,雌雄同序。木薯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引入中國,首先在廣東省高州一帶栽培,隨後引入海南島,現已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以廣西、廣東和海南栽培最多,福建、雲南、江西、四川和貴州等省的南部地區亦有引種試種。

生長習性

木薯適應性強,耐旱耐瘠。在年平均溫度18℃以上,無霜期8個月以上的地區,山地、平原均可種植;降雨量600~6000 mm,熱帶、亞熱帶海拔2000 m以下,土壤pH3.8~8.0的地方都能生長,最適於在年平均溫度27℃左右,日平均溫差6~7℃,年降雨量1000~2000 mm且分布均勻,pH6.0~7.5,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生長。

地理分布

木薯起源於熱帶美洲,廣泛栽培於熱帶和部分亞熱帶地區,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奈及利亞、玻利維亞、泰國、哥倫比亞、印尼等國。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現已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廣東和廣西的栽培面積最大,福建和台灣次之,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亦有少量栽培。

紅薯(英文: sweet potato)原名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 (L.) Lam.),又名紅芋、甘薯、蕃薯、大米、番芋、地瓜(北方)、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等。

紅薯屬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長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葉片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具地下塊根,塊根紡錘形,外皮土黃色或紫紅色。紅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含糖量達到15%-20%。

8、蠶的資料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養蠶和利用蠶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公元551年,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蛾體中型,雌、雄觸角皆為櫛齒狀,雄性櫛齒略長;喙退化,下唇須短小,無單眼,體翅灰白色,翅脈灰褐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面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8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1500~3000米。絲腺內的分泌物完全用盡,方化蛹變蛾。
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蠶蟻出殼後約40分鍾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喂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才開始吐絲結繭.
五歲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蠶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蛾來交尾,交尾後雄蛾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編輯本段]
形態與生長特點
下面介紹一下蠶卵、蠶蛹、蠶蛾的形態及桑蠶的生長特點。
蠶卵: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1700~2000粒蠶卵,重約1克。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 天後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
蟻蠶: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像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後,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蠶的眠性 :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慾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准備,脫去舊皮之後,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眠起後進入第二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第三齡;第三次蛻皮後進入第四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第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厘米,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熟蠶:蠶寶寶到了五齡末期,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徵: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慾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成蟲期結繭: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松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 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到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復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與廣東木薯綜合試驗站站長何時雨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