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開放40周年慶典在哪裡舉行
本人認為會在深圳舉行。因為40年深圳最具改革開放的代表性。
2、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政治領域人物事跡
孔繁森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黨員領專導干屬部的楷模孔繁森在列。
孔繁森,男,漢族,中共黨員,1944年7月出生,1994年11月去世,山東聊城人。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委原書記、政協原主席。1979年開始,他兩次進藏工作,勤政為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結束後,被任命為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情況,探索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行程8萬多公里,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被稱為「新時期的雷鋒」「90年代的焦裕祿」。他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和影響著廣大中華兒女投身改革開放事業,自發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難、最艱苦的地方去幹事創業。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稱號,被追授「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稱號。
3、改革開放40年發生了一些什麼大事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轉型。其間,兩件大事具有決定性意義。
一是,上世紀年代朱鎔基總理的國企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有企業效率,降低了系統性風險,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並擁有了高增長的堅實基礎。
二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國內市場開放加快,內外市場融合產生的競爭、合作,推動國內企業競爭力增強,勞動生產率提高,帶動國民收入上升,居民可以在國內與海外兩個市場選擇商品,整體社會福利上升。
同期,中國商業也發生巨變,從計劃經濟時期的零私企,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改革初期的草根創業;到80年代下海潮;再到千禧年前後的互聯網時代;以及70後企業家和80後創業者。在此期間,商業友好型的制度環境也在發展、鞏固。
改革開放推動國家走向法治,財稅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逐漸釐清,進一步了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令人欣慰的是,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齊頭並進。移動智能終端、人工智慧、VR/AR等技術創新,改變傳統的線下商業模式,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的商業繁榮擁有了技術與制度的雙引擎。
然而,中國商業仍需居安思危。當前全球經濟形勢陰晴不定,中美貿易戰陰雲密布,中國企業在創造巨大的輝煌之後,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迎接挑戰需要改革的智慧與魄力,轉變政府職能、打破行政壟斷壁壘、促進私營經濟成長、降低企業稅負、培育創新基礎,這些中國改革的長期主題,今天更到了積極應對、破題求變的時刻。
(3)改革開放40年火車站站長擴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四十年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深刻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1995年,我前往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那時候的北京馬路上都是自行車。如今北京馬路上雖然還有自行車,但已經從「鳳凰牌」變為了「共享牌」。那時,我買了一部手機帶到中國,周圍的人看到後都覺得非常新奇;如今中國人已可以用一部智能手機解決生活中的一切所需。
改革開放給中國百姓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我有許多中國朋友。這幾十年裡,我看到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越來越好,許多人甚至自己當起了老闆。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這些大城市,創業創新氛圍十分濃厚。
我曾訪問過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一些企業。那裡的年輕人充滿朝氣,那裡的工作環境比肩世界一流公司。中國企業讓我感受到一種蓬勃發展的力量。
4、改革開放40年40人盛典上有沒有對你印象深刻的人?
改革開放來40年40人盛典上,天九共享源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盧俊卿,與萬達王健林、恆大許家印、福耀曹德旺等各界精英共同入選「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公益人物」,印象深刻。
李嘉誠 長江實業創始人
吳敬璉 著名經濟學家
任正非 華為創始人
高尚全 國家體改委原副主任
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
馬 雲 阿里巴巴創始人
遲長勝 智庫領袖聯盟共同主席
馬化騰 騰訊創始人
莫 言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5、改革開放40年取得哪些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可以從以下4各方面來看:
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
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
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
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
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後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
此後,經過採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
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
(5)改革開放40年火車站站長擴展資料: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造熱情得到極大激發、創新才華得到充分施展、文化創造活力競相進發、文化創造成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文化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4年至2010年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超過23%,2010年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78%。
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我國已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圖書版權進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l下降為2010年的3:l。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
6、《改革開放40周年慶典》
改革的來旋律,開放的風采。由深圳自市委市政府主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綜藝晚會《追夢——改革開放再出發》9月20日晚在深圳市民中心廣場舉行。
晚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深圳廣電集團聯合錄制,將在國慶黃金周期間通過央視一套、三套、四套以及深圳衛視向全國和全球轉播。
7、改革開放40年100位先進人物
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於敏
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 於漪
農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
率先到內地投資的澳門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 馬萬祺
數字經濟的創新者 馬雲
「互聯網+」行動的探索者 馬化騰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人民調解員 馬善祥
「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 王大珩
海洋維權的模範 王書茂
推動漢字信息化的「王碼五筆字型」發明者 王永民
科學治沙的探路人 王有德
打造壽光蔬菜品牌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典型代表 王伯祥
科技興油保穩產的大慶「新鐵人」 王啟民
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者 王選
支持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香港工商界優秀代表 王寬誠
推動依法治國的理論創新者 王家福
全面從嚴治黨中紀檢監察幹部的優秀代表 王瑛
保衛改革開放和平環境的戰斗英雄 韋昌進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探索者 韋煥能
知識型企業職工的優秀代表 巨曉林
黨員領導幹部的楷模 孔繁森
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 厲以寧
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 葉聰
初心不改的農村的先進模範代表 申紀蘭
外交領域國家利益的忠實捍衛者 史久鏞
三峽移民安置的實踐探索者 冉紹之
港口裝卸自動化的創新者 包起帆
西藏牧區改革的「排頭兵」 尼瑪頓珠
紮根牧區、帶領牧民脫貧致富的優秀基層幹部 廷·巴特爾
國企改革「邯鋼經驗」的創造者 劉漢章
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 劉永好
遠洋運輸體制改革的推動者 許立榮
踐行「工匠精神」的優秀代表 許振超
我國首位奧運冠軍 許海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積極推動者 許崇德
「復興號」高速列車研製的主持者 孫永才
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孫家棟
農村改革的重要推動者 杜潤生
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 李書福
電子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 李東生
謳歌改革開放的歌唱家 李谷一
開創山區扶貧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李保國
海歸創業報國推動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李彥宏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表演藝術家 李雪健
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退休幹部楷模 楊善洲
城市集體企業改革的先行者 步鑫生
華西村改革發展的帶頭人 吳仁寶
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吳良鏞
鄉鎮基層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 吳金印
廈門航空事業的開拓者 吳榮南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優秀民警代表 邱娥國
鄉鎮企業改組上市的先行者 何享健
落實幹部政策、平反冤假錯案的執行者 何載
深度貧困地區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優秀代表 余留芬
司法體制改革的「燃燈者」 鄒碧華
民族團結進步的踐行者 庫爾班·尼亞孜
對外開放法制建設的積極實踐者 張月姣
注重企業管理創新的優秀企業家 張瑞敏
創新型一線勞動者的優秀代表 張黎明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模範檢察官 張飈
中外合作「平朔模式」的創造者 陳日新
「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推動者 陳馮富珍
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陳景潤
社區黨建和治理創新的探索者 茅永紅
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探索者 林毅夫
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驅 傑桑·索南達傑
用生命踐行航空報國的優秀代表 羅陽
農村基層黨建「萊西經驗」的實踐創新者 周明金
小商品市場「漢正街」模式的主要開創者 鄭舉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推動者 鄭德榮
塑造傳承「女排精神」的優秀代表 郎平
改革開放中涌現的優秀農民工代表 胡小燕
真理標准大討論的代表人物 胡福明
「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南仁東
溫州民營經濟的優秀代表 南存輝
科技產業化的先行者 柳傳志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鍾南山
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 禹國剛
譜寫改革開放贊歌的音樂家 施光南
體育領域交流開放的優秀代表 姚明
「張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秦振華
改革開放試驗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創立者 袁庚
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袁隆平
企業「軍轉民」實踐的創新者 倪潤峰
「雷鋒精神」的優秀傳承者 郭明義
中醫葯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 屠呦呦
「改革文學」作家的代表 蔣子龍
空軍實戰化創新戰法的優秀代表 蔣佳冀
三巡蒼穹的英雄航天員 景海鵬
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 程開甲
鄉鎮企業改革發展的先行者 魯冠球
傾力支持國家改革開放的香港著名企業家 曾憲梓
助推思想解放、撥亂反正的電影藝術家 謝晉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 謝高華
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 路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 鮑新民
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 樊錦詩
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 潘建偉
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香港著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 霍英東
航母戰鬥力建設的實踐探索者 戴明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