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萬維百科 > 歷史朝代網頁設計

歷史朝代網頁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01 01:25:04

1、歷史————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像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像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3課 華夏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 結合本課主題自製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 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第4課 活動課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為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 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 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 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 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講 評 課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題
[教學目的]
1、 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矯正錯誤,查缺補漏,鞏固提高;
2、 抓住共性問題進行點評,從實際出發,培養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類型]講評課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人類主要生產生活、情況
[教學過程]
1、 組織教學。
2、 總評:本次測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在作選擇題時,個別學生審題不清;
2) 在作填空題時,有少數學生寫錯別字。
3) 有些學生在回答問答題時,答案不全。
採取補救措施:
1)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
2) 加強對學生「寫」的訓練;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點評:
分析試卷,按選擇、填空、問答的順序有重點的講解。
在選擇題中,重點講解第1、3、8 、11、15題
在填空題中重點講解第1、4、5題。
(其他詳見附頁---單元測試題)
4、 留出時間讓學生改錯、鞏固
5、 練習(使用微機)
1)元謀人發現的時間_____;地點:_____;地位:_____;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______。
2)、北京人發現的時間______;發現地點_____;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發明了文字。
6、作業:整理試卷,鞏固所學內容。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興衰過程。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7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的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五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2、互聯網發展史的70年代

1970 第一份有關最初的ARPANET主機-主機間通信協議的出版物:C.S. Carr、S. Crocker和V.G. Cerf的 HOST - HOS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the ARPA Network,發表於AFIPS的SJCC會議論文集上。(:vgc:) AFIPS的第一篇有關ARPANET的報告:Computer Network Development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3月)
夏威夷大學的Norman Abrahamson開發的第一個包交換無線網路ALOHAnet開始運行(7月)(:sk2:)。
1972年與ARPANET相連。
ARPANET的主機開始使用第一個主機-主機間協議,網路控制協議(NCP)。
AT&T在UCLA和BBN之間建成了第一個跨國家連接的56kbps的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後來被BBN和RAND間的另一條線路取代。第二條線路連接MIT和Utah大學。
1971 ARPANET上連接了15個節點(23台主機):UCLA、SRI、UCSB、Univ of Utah、BBN、MIT、RAND、SDC、Harvard、Lincoln Lab、Stanford、UIU(C)、CWRU、CMU、NASA/Ames。 BBN開始使用更便宜的Honeywell 316來構造IMP。但由於IMP有隻能連接4台主機的限制,BBN開始研究能支持64台主機的終端型IMP(TIP)。(9月)
BBN的Ray Tomlinson發明了通過分布式網路發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兩部分構成:同一機器內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個實驗性的文件傳輸程序(CPYNET)。(:amk:irh:)
1972 BBN的Ray Tomlinson為ARPANET修改了email程序,這個程序變得非常熱門。Tomlinson的33型電傳打字機選用@作為代表在的含義的標點符號(3月) Larry Roberts寫出了第一個email管理程序(RD),可以將信件列表、有選擇地閱讀、轉存文件、轉發和回復。(7月)
由Bob Kahn組織的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ICCC)在華盛頓特區的Hilton飯店召開,會上演示了由40台計算機和終端介面處理機(TIP)組成的ARPANET。(10月)
在ICCC大會期間,精神科病人PARRY(在Stanford)與醫生(在BBN)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機間聊天的形式討論了病情。
ICCC大會認為高級聯網技術需要進一步共同合作,導致在10月成立了國際網路工作組(INWG),Vinton Cerf被指定擔任第一屆主席。到了1974年,INWG成為IFIP的6.1工作組。(:vgc:)
Louis Pouzin領導建立法國自己的ARPANET-CYCLADES。
RFC 318:Telnet specification
1973 ARPANET首次進行國際聯網:倫敦大學(英國)和NORSAR(挪威)。 Harvard大學Bob Metcalfe的博士論文首先提出了乙太網的概念。他的概念在Xerox公司的PARC的Alto計算機上進行了測試,第一個乙太網叫做Alto Aloha System(5月)。(:amk:)
Bob Kahn提出了建立Internet的問題,並開始在ARPA進行網路互連的研究。3月,Vinton Cerf在舊金山一個飯店的大堂里,將網關體系結構的草圖畫在一個信封的背面。(:vgc:)
9月,在英國伯明翰的Sussex大學召開的INWG會議上Cerf和Kahn提出了Internet的基本概念。
RFC 454:File Transfer specification
網路聲音協議(NVP)規范(RFC 741)及其實現使通過ARPAnet上召開會議通知成為可能。(:bb1:)
SRI(NIC)在3月開始出版ARPANET新聞;據估計ARPANET用戶有2000人。
ARPA研究顯示在ARPANET的通信量中email佔了75%。
聖誕節死鎖 -- Harvard的IMP硬體故障導致它向所有的ARPANET節點發出了長度為0的廣播信息,造成所有其他的IMP都將它們的通信轉向Harvard。(12月25日)
RFC 527: ARPAWOCKY
RFC 602: The Stockings Were Hung by the Chimney with Care
1974 Vinton Cerf和Bob Kahn發表了論文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文中對TCP協議的設計作了詳細的描述。[IEEE Trans Comm](:amk:) BBN開始提供ARPANET上第一個公共包數據服務Telenet(ARPANET的一個商業版本)。(:sk2:)
1975
DCA(DISA)接管Internet的運行管理。
Steve Walker建立ARPANET第一個郵件抄送表(mailing list)MsgGroup,因為最初該表不是自動管理的,Einar Stefferud很快接受成為它的管理者。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抄送表SF-Lovers成為早期最受歡迎的非官方抄送表。
John Vittal開發研製了全功能email程序MSG,它具有郵件回復、轉發、歸檔功能。
跨越兩大洋的人造衛星連接(連接夏威夷和英國),第一次通過它進行的TCP測試是Stanford、BBN和UCL進行的。
SAIL的Raphael Finkel編寫的Jargon File第一次發布。(:esr:)
John Brunner出版科幻小說The Shockwave Rider。(:pds:)
1976 2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Malvern的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AT&T的Bell實驗室開發了UUCP(Unix到Unix文件拷貝),並於第二年同UNIX一同發行。
開發出多處理器多匯流排IMP。
1977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Wisconsin)的Larry Landweber開發了THEORYNET,為超過100名計算機科學家提供電子郵件服務(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基於TELENET的email系統)。 RFC 733:Mail specification
Tymshare公司發表Tymnet。
7月,舉行了運行Internet協議的ARPANET/舊金山灣無線包交換網/大西洋SANNET演示會,演示會採用了BBN提供的網關。
1978 TCP分解成TCP和IP兩個協議。(3月) RFC 748:TELNET RANDOMLY-LOSE Option
1979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以及許多其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召開會議,計劃建立一個連接各學校計算機系的網路(會議由Larry Landweber組織)。 Tom Truscott和Steve Bellovin使用UUCP協議建立了連接Duke大學和UNC的USENET,最初USENET只包括net.*新聞組。
Essex大學的Richard Bartle和Roy Trubshaw開發了第一個多人參與的游戲MUD,它被稱做MUD1。
ARPA建立了Internet結構控制委員會(ICCB)。
在DARPA的資助下開始進行無線包交換網(PRNET)的實驗,它主要用於汽車之間的通信。ARPANET通過SRI進行連接。
1979年4月12日,Kevin MacKenzie向MsgGroup發出email,建議在email的枯燥單調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號,比如-)表示伸出舌頭。他的建議多次引起爭論,最後被廣泛應用。

3、初一上冊歷史筆記(1~11課)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1—4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5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並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2----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徵: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徵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製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徵。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徵。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像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麼?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後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徵。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麼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採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4----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5----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6----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像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7----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製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後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8----

第3課 華夏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 結合本課主題自製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9----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10----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 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 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11----

第4課 活動課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12----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遊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遊,旅行社都會為遊客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遊,你們能否設計一條最佳的旅遊線路呢?那麼,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 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遊。
【講一講】 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製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 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 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 的最佳設計線路。最後,由教師來評議出最佳線路設計和最佳導游。

----13----

講 評 課
講評第一單元測試題
[教學目的]
1、 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矯正錯誤,查缺補漏,鞏固提高;
2、 抓住共性問題進行點評,從實際出發,培養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類型]講評課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人類主要生產生活、情況
[教學過程]
1、 組織教學。
2、 總評:本次測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 在作選擇題時,個別學生審題不清;
2) 在作填空題時,有少數學生寫錯別字。
3) 有些學生在回答問答題時,答案不全。
採取補救措施:
1) 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
2) 加強對學生「寫」的訓練;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3、 點評:
分析試卷,按選擇、填空、問答的順序有重點的講解。
在選擇題中,重點講解第1、3、8 、11、15題
在填空題中重點講解第1、4、5題。
(其他詳見附頁---單元測試題)
4、 留出時間讓學生改錯、鞏固
5、 練習(使用微機)
1)元謀人發現的時間_____;地點:_____;地位:_____;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______。
2)、北京人發現的時間______;發現地點_____;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3)「人文初祖」是_____;___發明了文字。
6、作業:整理試卷,鞏固所學內容。

----15----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興衰過程。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7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的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16----

第五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製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製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17----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製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18----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採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後,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四、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4、中國知名ui設計公司有哪些?

1.
Eico design
公司全稱: eico design
創立年代:2004
總部地址:北京
創始人:張偉
上榜理由:Eico design為100多名國際與本地客戶的200餘個產品提供了創新易用的設計方案,有效的提升了產品體驗和客戶品牌價值,並引領市場不斷樹立新的體驗標桿。

2.
Rigo design
公司全稱:Rigo design
創立年代:2008
總部地址:北京
創始人:朱印
上榜理由: Rigo design於2009年助力聯想設計中心共同設計了樂Phone,Skylight,eBox體感游戲機等聯想重要的電子產品,2010年為創新工場開發設計了「點心」 手機操作系統界面,夏普世界第一款直板Android手機,愛國者AigoPad平板電腦等多款產品用戶體驗設計,Intel MeeGO平板系統設計,並建立了包括美國黑莓,CCTV央視國際等多家大型企業與機構的設計合作意向。

3.
Holy 荷勒
公司全稱:Holy荷勒互動
創立年代:2009
總部地址:深圳
創始人:黎黎
上榜理由:荷勒是一家國際化的互動創意設計機構,與世界頂級的公司合作創造有影響的產品、服務和體驗,如蘋果亞洲最大經銷商coodoo,騰訊,創維等。荷勒始終在不斷的嘗試著去消除科技和藝術之間的界限,為客戶創造最有創意表現力的數字產品,幫助客戶提升品牌價值,讓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產生更好的體驗式溝通。

4.
Clover
公司全稱:Clover四葉新媒體
創立年代:2011
總部地址: 上海
創始人:沈一鳴
上榜理由:Clover四葉新媒體發布的多款APP在蘋果 App Store 多個分類排名前列,旗下超過11款產品獲得蘋果官方推薦,APP設計公司的後起之秀。

5.
lemonista
公司全稱:檸檬島互動設計
創立年代:2010
總部地址:北京
創始人:彥風
上榜理由:獨特而又強大的團隊是檸檬島最寶貴的財富,同時也是檸檬島不同於其他公司的優勢。檸檬島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依託,最優秀的技術團隊為支持,提供最專業的服務。檸檬島不僅在藝術品質上在業界達到新的標准,同時在用戶體驗上進行深入的挖掘與研究,令您的產品驚聞四座、表裡如一。

6.
唐碩
公司全稱:TANG 唐碩
創立年代:2007
總部地址: 上海
創始人:黃峰
上榜理由:唐碩堅持一點點的傳播和推動 「體驗」思維,相信美好的體驗擁有改善世界的力量,能夠帶領人們步入更美好的生活。唐碩期望成為FrogDesign+IBM,希望擁有青蛙設計公司的策略研究與設計能力及IBM管理咨詢的能力。在專業方面,比較推崇AdaptivePath公司的設計理念及發展模式。

7.
Mtel
公司全稱:流動電訊有限公司
創立年代:1999
總部地址:香港
創始人:陳聰
上榜理由:流動電訊有限公司是手機媒體和應用設計開發的領導者,流動電訊已經設計開發了與移動運營商、手機製造商和運營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如3HK,電訊盈科,CSL和數碼通。

8.
Tap4fun
公司全稱:尼畢魯科技
創立年代:2010
總部地址:成都
創始人:楊祥吉
上榜理由:尼畢魯旗下的手機游戲海島帝國、銀河帝國、王者帝國組成的「帝國三部曲」。其中於2012年2月上線的王者帝國,上線僅三天,就晉升蘋果App商店中國區暢銷榜第一,2011年10月上線的銀河帝國,已獲得全球7個國家和地區AppStore暢銷榜第一。

9.
GreenTomato
公司全稱:綠蕃茄有限公司
創立年代:2003
總部地址: 香港
創始人:sunny kok
上榜理由: 綠蕃茄有限公司一直以高質素產品及創意為客戶提供眾多的創新性移動應用服務,已經獲得了全世界業界同仁的認可和高度贊揚,並屢獲殊榮,其中包括韓國評選的「全球移動內容獎」、「諾基亞論壇 PRO 獎」、「亞太地區 ICT 獎」和「中國移動(廣州)創新應用程序獎」、「香港數字娛樂節目獎」和「無線技術卓越獎」等等。

10.
Cherrypicks
公司全稱:Cherrypicks
創立年代:2000
總部地址: 香港
創始人:趙子翹
上榜理由:已有10年發展歷史並專注於手機用戶體驗的CherryPicks公司,在不同國家不同行業設計了超過百款手機應用作品,在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創新擴展實景領域都具備領先地位。其中採用了3D、AR、XGPS技術的《iButterfly》發布半年即開始盈利,眾多廣告客戶願為其支付費用,產品先後走近日本、香港、新加坡市場。

5、互聯網發展史的60年代

1961 MIT的Leonard Kleinrock發表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7月) 第一篇有關包交換(PS)的論文。
1962 MIT的J.C.R. Licklider和W. Clark發表On-Line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8月) 包含有分布式社交行為的全球網路概念。
1964 RAND公司的Paul Baran發表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包交換網路;不存在出口。
1965 ARPA資助進行分時計算機系統的合作網路研究。 MIT林肯實驗室的TX-2計算機與位於加州聖莫尼卡的系統開發公司的Q-32計算機通過1200bps的電話專線直接連接(沒有使用包交換)。隨後APRA又將數據設備公司(DEC)的計算機加入其中,組成了實驗網路。
1966 MIT的Lawrence G. Roberts發表Towards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10月) 第一個ARPANET計劃。
1967 在美國密西根州Ann Arbor召開的ARPA IPTO PI會議上,Larry Roberts組織了有關ARPANET設計方案的討論。(4月) 在田納西州Gatlinburg召開ACM操作原則專題研討會。(10月)
Lawrence G. Roberts發表第一篇關於ARPANET設計的論文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
三個獨立的包交換網路(RAND、NPL、ARPA)開發人員的第一次會議。
位於英國Middlesex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DL)在D. W. Davies的主持下開發了國家物理實驗室數據網路,D. W. Davies是首先使用包(packet)這個術語的人。NDL網路是一個包交換的實驗網路,它使用了768kpbs的通信線路。
1968 向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演示包交換網路。 8月遞交有關ARPANET的建議書,9月受到回應。
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建立網路測量中心的合同。
Bolt Beranek and Newman、Inc.公司(BBN)獲得建立介面消息處理機(IMP)中的包交換部分的合同。
美國參議員Edward Kennedy向BBN公司發出祝賀電報,祝賀他們從ARPA處獲得百萬美圓的合同來建造 Interfaith(他的筆誤,應為Interface介面)消息處理機,並感謝他們的努力。
以Steve Crocker為首的鬆散組織,網路工作組(NWG),開始開發用於APRANET通信的主機一級的協議。
1969 美國國防部委託開發ARPANET,進行聯網的研究。 使用BBN公司開發的介面消息處理器IMP建立節點(配有12K存儲器的Honeywell DDP-516小型計算機);AT&T公司提供速率為50kpbs的通信線路。
節點1:UCLA(8月30日,9月2日接入)
功能:網路測量中心
主機、操作系統:SDS SIGMA 7、SEX
節點2:斯坦福研究院(SRI)(10月1日)
功能:網路信息中心(NIC)
主機、操作系統:SDS940、Genie
Doug Engelbart有關Augmentation of Human Intellect的計劃
節點3: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11月1日)
功能:Culler-Fried互動式數學
主機、操作系統:IBM 360/75、OS/MVT
節點4:Utah大學(12月)
功能:圖形處理
主機、操作系統:DEC PDP-10、Tenex
由Steve Crocker編寫第一份RFC文件Host Software(1969年4月7日)。
REC 4:Network Timetable
UCLA的Charley Kline試圖登錄到SRI上,發出了第一個數據包,他的第一次嘗試在鍵入LOGIN的G的時候引起了系統的崩潰。(1969年10月20日或29日,需查實)
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學和懷俄明州立大學為他們的學生、教師及校友建立了基於X.25的Merit網路。(:sw1:)

6、歷史與社會的填空題

白色人抄種主要分布於歐洲、北非及亞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幾百年來,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又逐漸分布於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的中國、朝鮮、日本、蒙古、蘇聯的西伯利亞、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馬扎爾人、芬蘭人也屬黃種人.黑色人種主要分布於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美拉尼西亞、加里曼丹等地。

230 主權 領土完整 領土 領空 領海

7、求DREAMWEAVER的網頁製作(介紹家鄉)一份,交作業的,

網頁製作需要以下軟體(軟體及教程):
傻瓜網頁製作軟體(任何人都可操作):http://s.biso.cn/soft/411.htm
DreamweaverMX 軟體及教程的安全下載:http://biso.cn/soft/281.htm
DreamweaverCS4 軟體及教程的安全下載:http://biso.cn/soft/396.htm
DreamweaverCS5 軟體及教程的安全下載:http://biso.cn/soft/397.htm
DreamweaverCS6 軟體及教程的安全下載:http://biso.cn/soft/372.htm
FRONTPAGE通用版 軟體及教程的安全下載:http://biso.cn/soft/379.htm

網頁動畫製作則用FLASHMX
FLASHMX 軟體及教程的安全下載:http://biso.cn/soft/356.htm
SWiSH MX(製作絢爛的FLASH效果與特技)軟體及教程的安全下載:
http://biso.cn/soft/273.htm

以上支持任何WIN系統,按提示,安裝完成即可永久使用

8、上海地鐵和北京地鐵發展歷史?

關於這兩個城市的地鐵發展歷史,可參考網路

上海地鐵:網頁鏈接

北京地鐵:網頁鏈接

另外,北京地鐵單一2元早已成為歷史,目前北京地鐵也是按照里程收費的

9、做一個簡單的靜態網頁.

?

10、真正成為計算機網路里程碑的是建於( ) 年代的APRPA網?

1969年,還有樓主是ARPANET,你拼寫錯誤~~呵呵,小小糾正下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這樣一個龐大的網路,
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62年。

翻開美國人寫的關於互聯網發展歷史的書,或者從互聯網上查找這方面的資
料,都少不了提起1957年10月4 日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
I 」。這顆衛星重約80公斤,差不多每天都要在美國人的頭頂上飛過一次。喜歡
「惡作劇」的蘇聯人似乎覺得這一顆衛星還不過癮,僅僅在一個月之內,1957年
11月3 日,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 II」又上天了。這顆重達500 公斤的
衛星,甚至還帶了一隻活狗進入太空做實驗。

在此期間,同樣處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毛澤東主席率中國代表團訪問了蘇聯。

他在一次會上曾經不無譏諷地說:美國人有什麼了不起?蘇聯老大哥把人造
地球衛星拋上了天,美國人哪怕拋個山葯蛋上去給我看看。

敏感的美國人把蘇聯的衛星看作是對自己技術落後的嚴重警告,當然要急起
直追。1958年1 月31日,他們終於把「山葯蛋」給拋了上去。然而,與美國普通
百姓聽到的衛星上天的「喜訊」不同,技術專家們都非常清楚,這顆象徵意義遠
遠大於實際意義的人造地球衛星「Explorer I」,的的確確只是一個「山葯蛋」!

比起蘇聯此前發射的衛星,美國的「Explorer I」實在是小得可憐。這顆衛
星只有8 公斤,其重量也許還不如蘇聯第二顆衛星中攜帶的狗!

美國軍隊的通信網路也令人擔憂。盡管這些網路按照當時的標準是高水平的,
但是,這種由中央控制的網路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想到,只
要摧毀這種網路的中心控制,就可以摧毀整個網路。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軍隊
通信聯絡的網路化程度越高,受到破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更何況這種網路在原
子彈面前是如此脆弱,很可能用一顆原子彈就可以切斷整個美國軍隊的聯系。

美國軍隊的威信和權威,甚至自信心,一下子降到了最低點。

1962年,美國國防部為了保證美國本土防衛力量和海外防禦武裝在受到蘇聯
第一次核打擊以後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擊能力,認為有必要設計出一種分散
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
能正常工作,並且這些點之間,能夠繞過那些已被摧毀的指揮點而繼續保持聯系。

為了對這一構思進行驗證,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DOD/DARPA)

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 (即「阿帕網」)的網路,這個網路把位於洛
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以及位
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主機聯接起來,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
採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IMP )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
這個阿帕網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雛形。

到1972年時,ARPANET 網上的網點數已經達到40個,這40個網點彼此之間可
以發送小文本文件(當時稱這種文件為電子郵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E-mail)和
利用文件傳輸協議發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數據文件(即現在Internet中的FTP ),
同時也發現了通過把一台電腦模擬成另一台遠程電腦的一個終端而使用遠程電腦
上的資源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Telnet. 由此可看到,E-mail,FTP 和Telnet
是Internet上較早出現的重要工具,特別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
的應用。

與歷史朝代網頁設計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