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實名舉報我村村長和會計還有鄉經管站原站長合夥做假材料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紀檢委審查核實給我結果了
做得好。
現在是法制社會,沒有誰可以逃脫法律的制裁。
2、榆樹市大領鎮經管站站長王乃軍都有啥企業?
榆樹市大嶺鎮經營站站長王乃軍都有啥企業?這是人個人自己的隱私,有什麼企業賣人士不用打聽的。你要想知道你自己去問他本人。
3、經管站站長是什麼級別
?
4、洞口縣經管站工作人員 經管站歸屬哪個單位洞口縣經管站有哪些工作人員?
經管站的稱呼有很多,比如農業站,農經站等,因行政機構改革,這個部門在有的地方甚至是已經消失了,其職能劃歸其他部門負責。經管站里一般就是站長和站員,站員的工作是負責三農方面的工作任務或統計數據上報。
5、縣經管站長是多大的官
經管站是縣的直屬機關單位,縣經管站長相當於縣農業辦公室主任級別。
經管站全稱為: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
職責:
一、指導村級財務管理。
二、接受合作經濟組織委託記帳。
三、負責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審計。
四、監督管理村集體資金。
五、監督管理農民負擔。
六、監督管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
6、土地流轉,工商注冊。
具體詳情不太清楚,下面是一個案例,您可以做參考!
在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土地「三權分置」是今年農業領域一項重要變革。經營權與承包權分離,土地將「轉」得更快,這為農業內部的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了契機,也吸引了嗅覺敏銳的工商資本。那麼,工商資本進入土地流轉的情況怎樣,又有哪些利弊?
工商資本介入土地流轉情況怎樣?有哪些利弊?
工商資本搶灘登陸 農業發展釋放「土地紅利」
山東是最早進入土地流轉領域的,眼下,企業流轉土地已經達到了15萬畝。
流轉15萬畝做他們的原料基地,可以跟企業的工業生產緊密聯系在一起:工業的廢料變成農業的原料和材料,而農業生產的糧食則成為企業加工產品的原料。
企業的介入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模式。在企業的汶上農場,原來屬於農戶耕種的人均一畝三分地,現在集中連片經營。規模化降低成本,集約化提高效益,產品進超市,每畝地收入至少增加15%。
農場種的是優質小麥,市場價1.25元。通過農資、種子、肥料、農業設備服務這一塊兒上,每畝可以比農戶他們降低120塊錢左右,從整體上一畝地多掙200塊錢。
工商資本進入,不僅效益提升,一些新技術、新理念也滲透進來。因為一家陝西企業的到來,菏澤牡丹種植多年來首次實現機械化。在單縣龍王廟鎮毛樓村,幾台大型機械正忙著移栽牡丹,這些機械屬於陝西中皇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董汝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人工一般兩個人可以一天種植一畝地,人力的費用特別大,而現在,一台機械一天就可以種四五十畝地,三台機械一天一百多畝地,種植效率大大提高。
農業廳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土地流轉面積2570萬畝,比2015年增加1個百分點;60%以上流向包括工商資本在內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
山東省農業廳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趙海軍介紹,「三權分置」改革為土地流轉和土地的相對集中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也為工商資本的進入創造了有利時機,工商資本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農業領域。
投資農業有風險 工商資本應做好充分准備
資本逐利而來,卻不一定滿載而歸。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進入農業這個相對陌生的領域時,並不是所有的工商資本都做好了准備。
濟寧鄒城市上九山民俗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原先從事房地產開發,這兩年他們把資金注入了上九山古村落,發展鄉村旅遊,同時把山下村民們的地也一起流轉了過來。第一年種下來,麥子產量還不到農民的四分之一。
總經理黃明利說,第一年他們經驗不足,再加上水利條件、澆灌不是很到位,畝產只有300餘斤,加上人員工資成本和管理成本,一年一畝地的收成還遠遠不夠固定成本的投入。
同樣的教訓也發生在棗庄市山亭區,因為去年一場大雪,原先許多工商資本投資的葡萄園,葡萄樹今年基本上都刨掉了。眼下,許多葡萄園里都空著。
在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看來,一些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時對農業這個領域並不熟悉,另外還有一些高度的浪漫主義者,覺著農業很好玩,到農業去找一個「田園風光」,對農業的艱巨性、風險性都認識不足。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資金和技術,工商資本想要在農業領域立足,還要解決市場銷售問題,只有提前考察市場,選准種植的作物,才能避免賣難問題。
工商資本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借力」還需防風險
逐利的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自身也獲得較大利益。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因為工商資本的趨利性特徵,一旦經營不善撤資走人,農民利益就要受到損害。
棗庄薛城區的一個曾經的葡萄種植園,如今空無一人,長滿荒草。
在棗庄市常庄鎮,農業經管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正在幫村民尋找土地的下家。年初,一家公司流轉這片土地種葡萄,由於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如今地里長滿荒草。經管站站長張玉川介紹,年初時候,工商資本投入農業是比較活躍的。凡是手中有一些錢的資本戶,都願意往農業上去投入。進來之後,卻發現他們的想像與現實的情況有很大差距,因為農業投入是持續的,除了土地流轉費用,化肥、人工以及農業設施,每年都要追加,投入跟不上,資金鏈就會斷。
工商資本的資金需求如何滿足呢?針對這個問題,「三權分置」意見明確提出,新型經營主體可以用經營權抵押貸款,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工商企業單純依靠經營權抵押,並不能順利貸款。
棗庄市南沙河鎮農業經管服務站站長王次登給記者解釋說,「銀行對這一塊不大認可,他認為你流轉老百姓的土地。所有權是村集體的。承包權是農戶的。你只是有經營權。但是你不付承包金,你經營權是沒有的。一旦無法按時還款,銀行那個意思我不可能去種地。我種地產生多少效益,我也不可預知。」
為破解這一難題,棗庄市由政府出資一億元成立擔保公司,幫助工商資本以及其它新型經營主體擔保貸款。辛翔鵬是這家名為「棗庄市金土地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的負責人,他介紹,根據工商資本自籌資本的投資比例,擔保可以放大十倍。對於大規模的合作社,最大的擔保額度可以達到1000萬。
辛翔鵬說,一般的擔保貸款,企業的抵押物變現能力很強,而農業如果靠經營權去抵押,變現能力就很差,這也是很多銀行和商業擔保公司不願介入的主要原因。對此,棗庄市通過繼續的支持續貸,讓工商資本恢復生產。因為農業是一個投資見效很慢的行業,這樣通過拉長時間來實現它的收支平衡。
工商資本是農業領域的「大老虎」 警惕「非糧化」「非農化」
據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6月底,在全國中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4600萬畝,比2015年底增加了7.7%。目前包括工商資本在內的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已經達到了270萬家。
記者在棗庄、濟寧、菏澤等地調查時發現,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後,有大部分從事的不是糧食生產,而是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對此,山東省農業專家顧問團農經分團副團長劉同理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現象,因為土地租金較高,現在糧食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但價格越來越低,所以說工商資本到了農村,要從事一些高效的作物、高效的產業。對此,要警惕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後「非糧化」「非農化」的風險,這樣不利於農業長期健康發展,也可能威脅糧食安全。
山東省農業廳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趙海軍介紹, 為了規范工商資本「務農」,山東省陸續出台了《關於引導和規范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意見》等10餘個指導性文件,做出一系列規定:如建立健全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等,為工商資本戴上「緊箍咒」。如,工商資本一次性流轉原則上不超過一萬畝,五千畝以上的,要報省里備案,三千畝以上的,要報市裡備案,一千畝以上的要報縣備案。
劉同理認為,工商資本下鄉,政府要規范引導,因為這是個老虎,要放在籠子里,不能傷人,不能與民爭利,不能破壞農村的經濟秩序。
此外,工商資本投資農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於當地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發展程度和農業結構等密切相關,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更不能搞大躍進式的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首先要關心的是這個度怎麼把握。什麼樣才叫適度,就是要跟農民就業和收入結構非農化的程度相適應,跟農業機械化水平要相適應,跟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水平相適應。如果超出發展階段,盲目去追求擴大經營規模,就會帶來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帶來農業生產效率下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