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思想評價
窮人》——深化了「小人物」主題的力作
《窮人》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發表於一八四六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曾博得別林斯基的贊賞,被他稱之為「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
有意識地描寫社會下層人物和日常生活習俗是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特徵之一。現實主義要求作家反映客觀現實,特別注重描繪社會的黑暗現象,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俄國「自然派」作家則正式提出了寫「小人物」的口號,他們在作品中描述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和內心的痛苦,使文藝成為「社會的一面忠實的鏡子」,普希金所著《驛站長》中的薩姆松·維林和果戈理所著《外套》中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就是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比起這些作品,《窮人》則深化了「小人物」主題,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描寫、同情「小人物」的悲慘遭遇,還刻畫了他們的內心世界,贊美他們的高尚情操。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馬卡爾·傑武什金是個上了歲數、其貌不揚、受著人和物兩個世界控制的小官吏,一直為逃避世俗譏諷的目光而離群索居,過著沒有歡樂的無聊生活;在得知女主人公瓦連卡遭遇不幸、成為無人關愛的孤兒之後,他賣掉自己的衣服,為她治病;他放棄了較好的居住條件,遷至瓦連卡所住的院落,因囊中羞澀只能在廚房的隔斷後面安下自己的小窩,擔負起庇護瓦連卡、使她免遭惡人欺凌的責任。雖然他的生活十分拮據,整天為茶葉、糖、麵包、靴子而操心,有時甚至食不裹腹,但他還節省下必不可少的開支接濟瓦連卡,給她買糖果、內衣、鮮花,帶她外出遊玩、看戲,處於極度貧困中的他表現出非凡的慷慨。雖然他依然處於屈辱的地位,照樣被同僚嘲笑、歧視,因而在辦公室內總是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但是在他的生活中開始有了陽光,有了生氣,他認為照顧瓦連卡的這種「父親般的友善之情使他的精神得以振奮」,讓他過上了「美好的日子,有了奔頭」。他和瓦連卡相互支撐,坦誠交流對周圍事物的看法,感悟人生。他們熱愛陽光,熱愛大自然,嚮往著美好的生活。作者在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執著地要在「小」人物的身上挖掘出「大」的東西,即盡管他們窮苦,地位卑微,物質十分匱乏,但他們卻有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其次,在《窮人》中,馬卡爾·傑武什金和薩姆松·維林、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一樣,一直是個小官吏,處於已經形成固定格局的、靜態的社會生活之中,但是女主人公瓦連卡的情況並非如此。瓦連卡的父親曾是外省某公爵大庄園的管家,因而瓦連卡在清新、自由的田園風光中度過「默默無聞、安詳而幸福的、美好的童年時光。然而,好景不長:公爵死後,其繼承人辭退了瓦連卡的父親,他們只得舉家遷至冷漠無情、陰森而「不懷好意」的彼得堡,從此家裡失去了歡樂,「媽媽整日飲泣吞聲,而父親總是怒氣沖沖」。因業務不順手而債台高築的父親經不住操勞、憂慮和挫折,一病不起,溘然離世,當時瓦連卡只有十四歲。父親死後,瓦連卡和母親孤苦無依。以拉皮條為生計的遠房親戚安娜·費奧多羅夫娜居心叵測,用花言巧語將母女倆騙回家中,指望侵吞她們實際上根本沒有的遺產。希望落空之後,她在母女倆身上打主意,百般欺凌、侮辱不肯就範的瓦連卡的母親,致使她憂郁而死。成為孤兒的瓦連卡為逃避對她懷有邪念的地主貝科夫,離開了安娜、費奧多羅夫娜的家,貧病交加,艱難度日。正是這種生活的劇變使瓦連卡陷入都市貧民的處境,與窮苦的小官吏馬卡爾·傑武什金和女僕費奧多拉建立起親密的關系,並親身體驗貧苦生活,用貧苦人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社會。作者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他本人的生活也曾極不安定,大起大落的經歷使他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因而他想通過瓦連卡這個人物的命運描繪出生活的動盪,表現出俄國的社會生活處於變動之中,而社會的變動不僅會引起人們的心理和性格的變化,而且會引起他們社會本質的改變。這種創作手法比起對人物特徵只作靜止、固定的道德分析和社會類型的分析已經有所發展。
2005-12-26 09:27 回復
61.183.233.* 2樓
《窮人》區別於《驛站長》、《外套》這類「小人物」主題作品的第三個特點在於它不是僅僅描寫某一個「小人物」的凄慘命運,而是通過男女主人公目睹的生活狀況,勾勒出到處是出自靈魂深處的呻吟、呼喊和嘶叫的都市平民階層社會悲劇的方方面面:被當做「破抹布」、終日飽受折磨的女僕捷列扎,瓦連卡的表姐薩莎,流浪街頭的乞丐,為尋找謀生手段四處奔波、內心又愁苦不堪、最終英年早逝的大學生等等。在這群人中間,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是馬卡爾· 傑武什金的鄰居戈爾什科夫。戈爾什科夫原是一名官員,因受不法商人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以「詐騙罪」為由被開除了公職。從此,他不僅失去了生活來源,而且在恥辱的陰影中苟且偷生,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苦度時光。在期盼法院還他清白的日子裡,他的妻子病重,孩子餓死,全家面臨絕境;而在洗清罪名、重新獲得財產之後他則因受刺激太深而發瘋死去,其悲慘遭遇不由得令人唏噓。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窮人雖然過著苦不堪言的平庸生活,但卻保持著高尚的情操,在發出令人心碎的哀鳴之時,始終維護著人的尊嚴。馬卡爾·傑武什金既不貪求功名利祿,也從不耍陰謀詭計;他品行端正,工作盡職,用勞動掙得自己的一塊「普普通通的麵包」,珍視公民的美德。大學生波克羅夫斯基心地善良,酷愛讀書。被革職的戈爾什科夫視名譽重於金錢,而幾位女性則不向權勢低頭,盡力維護自己高尚的道德觀念。在那個「窮人連一塊破抹布都不如」的社會環境中,小人物不可能得到別人一絲一毫的尊重;然而,窮人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羞恥感,自己的宿願,自己的尊嚴。從作品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部作品的主題思想:維護窮人的尊嚴。
在《窮人》中,作者不僅提供了「窮人」群體的典型特徵,而且也描繪了與這個群體相對立的那個圈子的各個方面:冷酷的放高利貸者馬爾科夫,不務正業卻過著錦衣玉食日子的安娜·費奧多羅夫娜,道德敗壞的地主貝科夫,勢利的女房東,還有糾纏瓦連卡的小無賴和老惡棍等等。特別是通過男主人公所闡述的在豐坦河街和豌豆街上的所見所聞,作者將貧富作了鮮明的對比,強調了飽食者與生計無著者之間的社會對立,具有深刻的揭露意義。雖然,當馬卡爾·傑武什金在大人面前出盡洋相、受盡侮辱之後,大人動了惻隱之心,塞給他一百盧布,緩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但是這種個人的善舉絲毫改變不了馬卡爾·傑武什金和瓦連卡的境況,最終,瓦連卡迫於無力與命運抗爭,違心地決定嫁給地主貝科夫,遠離彼得堡,對更大的不幸,乃至死亡有著心理准備。這一決定徹底擊垮了傑武什金的精神,在痛徹肺腑的泣訴之中,男女主人公凄苦地告別了過去貧窮、但卻充滿親情的溫馨歲月,陷入了更加憂郁的今天,面臨著毫無希望的明天。充滿悲劇氣氛的結局迫使人們去思考:窮人不幸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窮人》這部作品採用了兩個主人公通信的形式,這樣,他們可以盡情地披露自己內心世界的點點滴滴,敞開心扉,詳盡地闡述他們的所見所聞,他們的感受,他們對周圍的人、周圍的事的看法,在悲嘆自己命運的同時,充當了作為社會現實的觀察者、甚至是審判者的角色,從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豐滿。比起用第三人稱,即從旁觀者的角度來敘述人物悲慘命運的《驛站長》、《外套》,讀者在這部作品中接觸到的彷彿並不是作者的認識和體驗,而是直接與主人公對話,深入到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的見解,用他們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因而備感真實。另一方面,通信的形式創造了一種條件,使得主人公能夠運用符合他們的身份、文化程度、個性特點的語言、語氣,而這種語言、語氣又充分表現出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關系,帶有特別的親切感和抒情的意味。
不難看出,正是以上這些特點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處女作《窮人》成為一部深化了俄國文學「小人物」主題的力作。
2、急需,驛站長1500字讀後感
驛站長讀後感
《驛站長》的寫作方法中提到過小說中不允許有毫不相乾的人或物出場。這四幅畫也一樣,它不只是房間內的一個裝飾,它與整部小說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驛站長就是老父親,驛站長的女兒冬尼婭就是畫中的少年。
第一幅畫中的少年是迫不及待地離開的(從「匆匆忙忙」「心急浮躁」等可以看出)。這跟文中的場景有點不同的是當驃騎兵提出要送他到村口教堂去時,冬尼婭本來是猶疑不定的,但因為父親的一句話「『你怕什麼?大人又不是狼,不會把你吞掉,跟他坐車去教堂吧!』」 才會跟著走。之後站長又說到「我會把我的『迷途的羔羊』領回家」,所以我想或許在站長的潛意識中覺得是冬妮亞自己選擇離開的。
第二幅畫與文中「冬尼婭周身珠光寶氣,穿著時髦,側身坐在明斯基靠椅的扶手上,模樣活象個英國馬鞍上的女騎士。她情意纏綿,注視著明斯基,捻一綹他那烏黑的鬈發纏繞在自己指環閃爍的纖指上。」類似,雖然冬妮亞沒有明顯的墮落,但還是與之前的生活狀態有著明顯的區別,「可憐的老站長啊!他從來沒有見過女兒竟有這般美艷。他情不自禁從一旁欣賞著她。」
第三幅畫的場景與老站長對冬妮亞處境的想像是相呼應的。「我失去了冬尼婭,一個人過活,得不到她的一絲風聲、半點消息。她活著,還是死了,天曉得!什麼事都可能發生。這種姑娘,她不是頭一個,也不是末一個,過路浪子拐了去,養一陣子然後扔掉了事。這種傻丫頭彼得堡多的是,今日遍身羅綺,一眨眼,明日就跟窮光蛋一道去掃街了。我有時想,我的冬尼婭或許已經淪落了,想到這點,不由得把心一橫,但願她快點死掉……」老站長覺得冬妮亞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
第四幅畫也是老站長的期待吧,希望他那隻「迷途的羔羊」能夠在他有生之年回到家,回到自己的身邊。雖然最後冬妮亞回來了,但可惜老站長沒能等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冬妮亞並沒有如老站長的想像一般過的凄慘,老站長泉下有知也該安息了!
《驛站長》在俄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題,以滿腔同情描寫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遭遇。整幅畫既可以說是冬妮亞離開之後老站長腦海中的對冬妮亞處境的想像以及對她的期待,希望她能早日回來,也可以說作者提前在讀者的面前昭示已享榮華的女兒最終來看望父親的溫暖結局,即使真正的結局並不那麼溫暖,但也讓讀者讀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3、普希金 我的名字 讀後感
普希金個人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國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 。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出生於貴族家庭。童年開始寫詩,在沙皇政府專為培養貴族子弟而設立的皇村高等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受到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及一些進步思想家的影響。後來發表的不少詩作抨擊農奴制度,歌頌自由與進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詩歌以外,主要還有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歷史紀實語的創始人。《普加喬夫史》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別爾金小說集》等。普希金在創作活動上備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陰謀布置的決斗中遇害。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和影響很大,被譽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他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 ,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贊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 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系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 由 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 《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 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HEHEHE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里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鑽研俄羅斯歷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扎特與沙萊里》、《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短篇小說《黑桃皇後》(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兒》(1836)。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志《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斗。決斗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僅37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嘆:「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鮑里斯•戈都諾夫》 、《黑桃皇後》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茨岡》 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台上不朽的經典。
為了紀念普希金,人們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為普希金(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就在這里去世)。現在這里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而且著名的波爾金諾村也在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