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石油大學遠程教育學院計算機專業,Access資料庫應用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網頁設計或網站建設
這個真沒有,建議去找師兄師姐問問更好。
2、建築工程技術和建築工程管理有什麼區別
建築工程技術擁有一支理論基礎堅實,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設有建築工程技術、建築工程項目管理、工程監理、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建築施工等五個專業。要求掌握房屋結構設計與計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獨立完成八層和八層以下的民用建築和單層工業廠房的結構設計; 熟悉建築施工組織與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能運用建築施工知識解決施工中的一般技術問題,具備施工操作的一般技能;了解計算機基本知識,能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
主幹學科:力學、結構工程;主幹課程:材料力學、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地基與基礎、建築施工;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測量實習、畢業實習(施工實習)、結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
本專業具有管理學和工程學的雙重屬性,以建築工程管理為依託,兼顧酒店工程管理,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和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工程建設領域、酒店工程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中級管理人才,尤其在酒店項目的建設及運行中從事工程管理及設備管理的中級管理人才和技術應用型人才。
就業崗位:
房地產開發公司、工程技術公司的施工管理崗位、工程咨詢與評估機構的造價咨詢和項目評估崗位,星級酒店的工程管理崗位、建設施工單位的技術崗位、政府建設主管部門的工程管理崗位、高檔物業的工程管理崗位、國內大中型企業的基建崗位等。
主幹課程:
建築概論、建築施工技術、建築材料、工程測量、建築工程制圖與識圖、工程造價管理、工程項目管理、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酒店工程管理
3、什麼叫校本課?都學什麼?
校本課:「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基地」,「以教師為主體」,「以專家為指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建設已經成為教改的核心領域之一,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 ,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然而,許多學校的校本課程缺乏理性的思考與設計,顯得有些盲目又混亂。
(3)網頁建設與管理課程設計擴展資料:
課程要素體現「以學習為中心」: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環節是校本課程設計。校本課程設計要體現所謂的課程要素。關於課程要素國內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將其劃分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部分。這種劃分是嚴重缺乏邏輯的,也不利於開發出高質量的課程,因為它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課程實施並不是課程設計本身應包含的一個要素,而是在課程建設完成之後進入的一個環節,即課程實施環節,這個環節的基本途徑是教學,不屬於課程設計范疇;
第二,第二,課程評價也不屬於課程設計本身,它是在課程設計之外對課程進行評價,包括對課程規劃、課程標准和教材(學材)的評價等,它不屬於課程設計的范疇。
4、誰有社區文化建設的校本課程設計?
一、我校社區服務課程提出的背景
1.國家教育政策
1.1對國家教育政策的解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高中生要有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還指出「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加強中小學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
1.2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體現 :
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規定:每個普通高中學生在三年中都必須參加不少於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獲得2個學分才可以畢業。
2.當前我國人才素質現狀
新華網關於《我國人才素質面臨三大挑戰》的評論中提到:我國人才素質所面臨的三大挑戰是:「誠信度、創新力和實踐力」。
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幾年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參加論壇的48個國家中,中國「人員素質」排行第40位。由此可見,中國也許可以出現全世界頂尖的人才,但其人才金字塔的基座卻難以令人放心。
武漢大學曾進行過的「社會究竟需要什麼人才」課題研究,研究表明:近七成的用人單位認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才能力中最為重要的,其次是「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可見,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實干」。但是「實踐力」的缺失確實是我國人才素質面臨的重要問題。比如:相當規模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崗位,而不得不成為「啃老族」, 究其原因,金融危機以來全國以至全球范圍的企業效益下滑,從而緊縮規模或者乾脆倒閉,使就業崗位減少是一個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在學校所學專業知識,大多數停留在書面,動手能力卻被忽視,使得學生即使掌握了相當豐富的專業知識,說起來一套一套,在實際的操作技能上卻縮手縮腳,不能獨當一面。所以只給知識,不給機會的教育讓我國的在人才培養中出現高分低能的普遍現象。而以「個人意識膨脹,社會責任感缺乏」為表現的「誠信度」和「創新力」的不足同樣是制約我國人才與國際人才市場接軌的重要因素。
3.對於國際社區服務發展趨勢和我校社區服務課程開設理論基礎的幾點思考
3.1國際社區教育發展的趨勢
美國有關部門規定,中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時間的社區志願服務,否則不能畢業。賓夕法尼亞州就有兩位中學生,因無法證明自己曾在社區志願服務60小時以上而不能參加中學畢業典禮。馬里蘭州教育廳則規定,全州所有中學生都要志願服務於社區或參加各類志願者活動25小時以上。達不到這一標准,任何學生不論任何理由均不能畢業。而要想進入斯坦福、柏克萊加州大學、西點軍校這樣的名牌大學,必須在申請就讀時提供為他人服務或為社區服務的證據,如果證據有力,入讀這些名校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傳統的社區服務開始走向服務學習,服務學習不同於社區服務,其特點在於重視學習因素的服務,它把社區服務和課程學習結合起來,通過有計劃的社區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在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的同時,並促進服務者知識、技能的獲得即能力的提高,使其在關注社會和關心他人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並有能力服務於社會的人。在服務學習中,社區服務和知識的學習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所以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或志願活動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服務學習是學校課程和教學的一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中要進行有計劃的對服務體驗的思考,並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融服務與學習為一體的經驗教育方式。而根據服務學習所立足的理論基礎的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式,其中作為主導的模式為:慈善模式、公民參與模式和社群模式。
3.2我校社區服務課程實施方案的理論基礎
根據我國的國情特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特點,我校將社區服務課程方案的理論模式立足於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
社群模式是以社群為思想基礎,其核心是反對新自由主義把自我和個人當做是理解和分析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變數,而是主張個人及其自我最終是他或所在的社群決定的。社群主義認為:理解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式是把個人放到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背景中去考察,社群本是政治分析的基本變數,個人及其自我最終由他或他所在的社群決定。社群既是一種善,也是一種必需。用公益政治學代替權利政治學是社群主義的根本主張。
社群模式服務學習以追求社群(社區)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統一為目的,旨在教育學生認識到個人是社群(社會)的組成部分。以及個人利益能夠通過追求集體利益而實現,進而引導學生幫助社區解決公共問題,從而推動社區的發展,同時強化學生的社群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社群模式服務學習項目的發起和組織工作主要由學校和社區合作完成。社群模式以追求各個利益,實現共同受益為目的。並且在開展過程中以「自願」形式為主,既有課程化項目,又有非課程化項目。
學生與社區及其工作人員是一種建立在培養學生責任感和發展社區基礎上的「互動互惠」平等關系,學生通過自身知識能力或是與社區的合作完成公益項目,最終實現多方受益,從結果上看,項目的完成意味著創造了社區公共利益,學生們通過項目發揮了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優勢,做到學以致用,豐富了社區服務經驗,並且再為公共謀利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也創造了自己的公共生活利益。社區則通過項目使公共問題得到解決,有利於整個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對於此類服務學習項目的評價,一般既關注學生參與產生的服務效果,也關注學生與社區共同的互動反思,只有實現了多方受益才能夠成為高質量的項目。
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其優點在於:有助於學生形成社群觀念,提高社會責任感;參加服務學習的學生認為他們對社會做出了貢獻,點燃了他們日後參與到社區發展和建設中的熱情。
基於以上的幾點思考,結合我校這些年來在社區服務活動實開展所總結的經驗的基礎上,我校社區服務課程方案如下:
二、我校社區服務課程總目標:
1、社區服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2、社區服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關心社區建設,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培養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3、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學會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本領,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團結協作意識。
4、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能力。
5、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意識增強,並在社區服務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體驗奉獻社會的積極情感
三、我校社區服務課程內容及實施步驟:
1.校內可開發課程資源:
基於社區服務課程的要求,三年需要10個工作日,我校按每個工作日5小時的服務時間計算,高中三年需要完成50個小時的社區服務課程。
同時我校作為一所寄宿制的學校,所以具有學生在校時間較長的特點,充分的開發校內資源,將校內資源設置為給學生提供社區服務課程的項目就是一個非常現實可行的方法。它能更好的滿足課程資源開發要求:相對的穩定性,要具備較高的可預期性,滿足課程常態化實施的需要等的基本原則。所以校內社區服務的課程設置如下:
(一)社區服務課程表
學 校
姓 名
班 級
(照片)
社區服務課程地點
社區服務課程項目
社區服務課程時間
表 現(簡單評述)
部門簽字
(蓋章)
學生工作處
回訪情況
優秀
良好
合格
1、圖
書館
圖書上架
借換書服務員
分 書
花
房
植物養護
植物澆水
2、實驗室
清洗實驗用品
擔任實驗用品的准備工作
3、郵政
代辦所
派送報紙
4、心理咨詢室
接待員
5、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心
講解員
6、團委
學業指導
技能指導
培訓指導
7、網管
中心
網路維護
電腦維護
8、校辦
校史館的講解員
9、其它
(二)校園內社區服務課程設置的實施設想:
1、高一年級:
(1)課程內容:高一年級時建議學生參與《社區服務課程表》當中1~5項社區服務課程項目的社區服務學習。通過在各個部門提供的不同的社區服務的崗位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達到教學目標。
(2)課程目標:
①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熟悉學校的校園資源,能夠更好地做到對學校資源的充分利用。
②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校園文化,培養學校歸屬感和校園主人公的意識。
③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認識和體驗。
(3)課程實施步驟:
①高一年級開學初始,每位新生領到《社區服務課程表》(1張×10份)。
②課前准備:學校在新生參與社區服務課程之前,會對新生進行課程表使用的培訓,以及會安排各部門負責人員為同學們進行課前培訓。
③為了給每個班級,每個同學提供參加社區服務課程學習的機會,操作步驟如下:
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每學期每周(周一~周五)安排一個班級在提供社區服務的部門參與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內容可以自選。
以小組和個人為單位:節假日的時間學生可以自己聯系各需要提供服務的部門進行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
2、高二、高三年級:
(1)課程內容:
《社區服務課程表》6~8項的課程內容提供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在這個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和高二、高三的同學
(2)課程目標:
①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高二(高三)學生通過對高一新生提供社區課程實施的課前培訓,提升高二、高三同學校園責任感,培養學生作為校園管理者的管理意識。進而提高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②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給低年級的同學提供電腦技能等的技能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③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給新生進行校史講解。讓學生體驗到他們對學校作出了貢獻,點燃他們日後參與到校園發展和建設中的熱情。
④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運用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為他們人提供服務,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同時,提升社會資本的存量。
(3)、課程實施:
經過高一一學年的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在進入高二以後,為了給每個班級,每個同學提供參加社區服務課程學習的機會,操作步驟如下:
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每學期每周安排一個班級在提供社區服務的部門參與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時間可以安排在班會課時間。(例如:高二(1)班為高一年級新生提供圖書館社區服務課程課前培訓,那麼主持這周高一每個班的班會課的人就是高二(1)班的同學,以此類推)。
以小組和個人為單位:節假日的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己聯系各需要提供服務的部門和低年級以及需要幫助同學提供社區服務,進而達到社區服務學習課程的目標。
2.校外可開發課程資源
對於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基於社區服務課程開發的原則:立足社區,立足周邊的原則,建立「學校是社區中的學校」的意識。
同時立足於我校社區服務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而服務學習是服務與學習融合的實踐型教學模式,要基於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透過計劃性的社區服務活動與結構化的反思過程,在服務中學習,不同程度上謀求促進學生倫理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態度上的某種改變,使服務者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我校的校外社區服務課程設置如下:
課程標題:「溫暖您、成長我, 走進頤養院」
課程內容:高一年級學生走進無錫市惠山區頤養院開展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在這個服務學習的環節,以陪老人們聊天為主要形式,重在對老人精神關心、關注。
課程目標:
1、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達成我校的德育母題之一的——善的教育的意圖。
2、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學會與老年人交往的實踐能力,提高與老人溝通的能力,
3、在與老人聊天為主要形式的服務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體活動形式中培養團隊合作的品質。
4、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意識增強,並在社區服務過程中體驗奉獻社會的積極情感。
課程實施過程:
1、課前准備工作:走進頤養院的社區服務課程主要的形式是想讓學生通過聊天的形式對老人的精神生活給予關心和關注。那麼正確的談話技巧,和對聊天對象——老人們情況的調查了解是課程實施之前的重要的准備工作。
(1)材料准備:
Ø 專職心理教師准備《與頤養院老人有效溝通的知識資料》
Ø 頤養院老人情況資料收集
(2)、學生的動員准備:各個班級在走進頤養院之前的班會動員
(3)、學生能夠與老人聊天的技能准備:
Ø 專制心理教師利用班會課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有效談話技巧的指導
Ø 學生在班會課上分組進行情境模擬
Ø 班主任(專制心理教師)現場答疑
2、社區服務課程實施流程:
(1)選課人員:全體高一年級學生社區服務課程的必修課程
(2)時間管理:
Ø 利用節假日時間,以學生自願留校參加社區服務課程的形式開展
Ø 基於我校高一年級班級數一般為18~20個班級不等,所以原則上每2周組織1~2各班級的同學分批次到頤養院參加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
Ø 時間長度:2~3小時
Ø 教師安排:
固定帶隊教師:
學工處主任:負責和頤養院的院長協調和統一的組織管理工作
專制心理教師、團委負責老師:負責配合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
新綠電視台的負責攝像老師:負責做好學生課程開展視頻資料的攝像工作
流動帶隊教師:
各班班主任:負責本班學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
目前為止,經過社區服務課程開設之前充分的准備,以及社區服務課程方案的嚴密規劃和社區服務課程過程中規范的操作,「溫暖您、成長我, 走進頤養院」的社區服務課程成為了我校學生實施服務學習課程的重要載體
5、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設計 設計題目 題目:某校圖書館管理實施規劃書編制 三、設計內容及要求 工程項目基本概況
找劉陽
6、誰有廈門的建設工程成本規劃與控制 的任務指導書(課程設計的)要開發商的。
★項目管理核心任務是項目的目標控制。 ★項目決策期管理主要任務:確定項目的定義。實施期任務是通過管理使項目的目標得以實現。 ★業主方項目生產過程的總集成者、總組織者,業主方的項目管理是管理的核心。 ★按工作性質和組織特徵,項目管理分:業主方;設計方;施工方;供貨方;建設項目總承包方的項目管理。 ★業主方:投資方、開發方和由咨詢公司提供的代表業主方利益的。施工方:施工總承包方和分包方的,供貨方:材料和設備供應方。建設項目總承包:設計和施工任務綜合承包,設計、采購和施工任務綜合承包(EPC承包)。 ★業主方項目管理的目標:投資(總投資)、進度(動用或交付的時間)和質量。 ★全壽命周期包括決策、實施、使用階段。 ★安全管理是項目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任務,投資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和合同管理物質利益。 ★設計方管理目標:設計的成本目標、設計的進度目標和設計的質量目標,以及項目的投資目標。 ★施工方管理目標:施工的成本目標、施工的進度目標、施工的質量目標。 ★總承包管理目標:項目的總投資目標和總承包方的成本目標、項目的進度目標和項目的質量目標。 ★推行監理制度目的: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提高建設水平;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