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計書編寫方法與要求
(一)課程設計報告編寫要求與方法
區域地質調查課程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通過課程設計,可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操作能力,提高鑒別能力;由各岩類的填圖方法單獨實驗到造山帶綜合填圖方法實驗,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區域地質的時空想像能力,達到鞏固書本知識和提高實際地質工作能力的目的。課程設計課安排在本課教學內容完成之後,利用一周時間集中進行課程設計。
(二)課程設計編寫的基本要求
區域地質調查課程設計,以模擬項目任務書和有關參考資料為依據,要求學生提交課程設計作業,內容嚴格執行1∶5萬區域地質填圖項目設計書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言,地質調查研究歷史及研究程度,地質概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技術路線、填圖方法及精度要求,工作部署,質量管理與監控,經費預算,預期地質成果及圖面的表達方式;還應有如:工作周期、人員安排、經費模擬預算、預期提交地質成果,附圖應有工作程度圖、區域地質草圖、工作部署圖等。
(三)課程設計編寫基本方法
在認真學習「區域地質調查」課程教學設計大綱、有關規范和技術要求的基礎上,深刻領會課程設計附錄1(後附)模擬任務書——趙川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填圖)修測任務書,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趙川幅》(彩色印刷圖),反復閱讀課程設計附錄2(後附)——商南縣趙川幅區域地質概況和本區初次完成的《商南縣趙川幅一帶區域地質圖說明書》,藉助1∶5萬區域地質調查(填圖)有關工作參考定額及單價等資料,按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大綱中規定的「課程設計報告的主要內容」的詳細要求,完成模擬設計書。
設計書主要由以下八章內容組成:第一章:緒言(附測區交通位置簡圖);第二章:前人工作的評述;第三章:地質概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附測區地層序列表);第四章:技術路線、填圖方法及精度要求(附區域地質圖草圖);第五章:工作部署(附遙感地質解譯草圖及地質解譯程度分區圖等);第六章:質量管理與監控(可略);第七章:經費預算(附實物工作量經費預算表、項目總經費預算表及年度經費預算表);第八章:預期地質成果及圖面的表達方式。
(四)設計書編寫的具體方法
以「課程設計報告的主要內容」要求為編寫提綱,運用「區域地質調查」課所學基本理論和三大岩類區區域地質填圖實驗已掌握的基本方法,完成模擬設計書和相應的附圖。設計書中的插圖可用繪圖鉛筆或利用繪圖軟體(如CorelDRAW)等編繪,圖件要正確,要素齊全、美觀,布局合理。編繪設計書附圖時,一定要合理利用附錄中提供的工作設計為底圖(見附圖7),利用條、框、符號、注釋、代號、塗色等方法,尤其要合理填補底圖右側部分空白已留的各圖例框,分別編繪工作程度圖、完善區域地質草圖、工作部署圖等。
項目的費用預算中,要分別進行總費用預算和分年度進行預算。雖然課程設計採用模擬方式進行,要讓學生更多的體會到最接近真實的狀況。此次模擬規定:學生設計書編寫年度即為任務書下達年度(20 × ×年)為當年度,依次進行當年和下年度的野外調查階段工作費用和第三年度的室內報告編寫、印刷出版等費用。
2、小學數學拓展性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
1.數學課程2.數學(主講數學的作用)3.數學學習4.數學教學活動5.評價6.現代信息技術
3、《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設計任務書
像你這么復雜的東西,不出到200分以上是不會有人給你做的
4、c語言程序設計編程題目:請 :編寫完成對學生相關信息的要求:1.定義一個結構體類型student,其中包括三個成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STU_NUM 10 /*宏定義學生的數量*/
struct student /*定義一個結構體用來存放學生學號、三門課成績、總分及平均成績*/
{
char stu_id[20]; /*學生學號;*/
float score[3]; /*三門課成績;*/
float total; /*總成績;*/
float aver; /*平均成績;*/
};
/*排序用一個函數來實現*/
void SortScore(student *stu,int n)
{
student stud;
for(int i = 0; i < n-1; i++)
for(int j = i+1 ; j < n; j++)
{
if(stu[i].total < stu[j].total)
{
stud = stu[i];
stu[i] = stu[j];
stu[j] = stud;
}
}
}
int main( )
{
student stu[STU_NUM]; /*創建結構體數組中有10個元素,分別用來保存這10個人的相關信息。*/
/*輸入這十個學生的相關信息*/
for(int i = 0; i<STU_NUM; i++)
{
printf("請輸入第%d個學生的學號:",i+1);
scanf("%s",&stu[i].stu_id);
printf("輸入第%d個學生的數學成績:",i+1);
scanf("%f",&stu[i].score[0]);
printf("輸入第%d個學生的英語成績:",i+1);
scanf("%f",&stu[i].score[1]);
printf("輸入第%d個學生的計算機成績:",i+1);
scanf("%f",&stu[i].score[2]);
stu[i].total = stu[i].score[0]+stu[i].score[1]+stu[i].score[2];
stu[i].aver = stu[i].total/3;
}
printf("\n");
SortScore(stu,STU_NUM);/*調用排序函數*/
/*輸出排序後的各學生的成績*/
for(i = 0 ; i < STU_NUM; i++)
{
printf("序號: %d\t",i);
printf("學號:%s\t",stu[i].stu_id);
printf("數學:%f\t",stu[i].score[0]);
printf("英語:%f\t",stu[i].score[1]);
printf("計算機:%f\t",stu[i].score[2]);
printf("平均成績:%f\t",stu[i].aver);
printf("總分:%f\t",stu[i].total);
printf("\n\n");
}
return 0;
}
註:(源程序中主要標識符含義說明)
#define STU_NUM 10 /*宏定義學生的數量*/
struct student /*定義一個結構體用來存放學生學號、三門課成績、總分及平均成績*/
{
char stu_id[20]; /*學生學號;*/
float score[3]; /*三門課成績;*/
float total; /*總成績;*/
float aver; /*平均成績;*/
}
5、操作系統課程設計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方案
課程概況
計算機操作系統是中央電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的一門統設必修課。課程教學總學時72,4學分,開設一學期。前修課程為計算機組成原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學員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設計基本原理及組成;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新概念、名詞及術語;了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特點和設計技巧和方法;對常用計算機操作系統(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會進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 課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概述、作業管理、文件管理、存儲管理、輸入輸出設備管理、進程及處理機管理、操作系統結構及程序設計。
二、教學內容體系及教學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統概述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定義及發展;操作系統的形成和五大類型;操作系統的五大功能;表徵操作系統的屬性;操作系統的配置、「生成」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什麼是操作系統;知道操作系統有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掌握:至少掌握一種實際攬操作系統的安裝、使用和維護;
了解:初步了解如何認識、熟悉和解剖操作系統
第二章 人機交互界面、任務、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
人機交互界面的發展特點;第一、二、三代界面開發特點;基本的鍵盤命令和系統調用操作系統Shell語言;作業調度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能進行一些人機介面界面的設計;
掌握:掌握操作系統人機介面界面的基本設計思想;
了解:操作系統傳統的介面界面
第三章 文件管理
教學內容:
文件管理的任務與功能;文件的結構與分類;文件的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文件的目錄結構;文件的存取控制和安全機制;文件系統與模型結構;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文件的基本存取控制和系統管理;
掌握:文件系統的目錄分類管理特點;
了解:文件系統的編程設計
第四章 內部存儲管理
教學內容:
內存的分區、分頁、分段管理概念;物理地址與邏輯地址;內存「擴充」技術;頁式存儲管理;段式存儲管理;內存的分配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內存管理中基本分配和調度方法;
掌握:掌握內存管理中各種分區、分頁和分段方法的特點;
了解:內存空間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輸入輸出設備管理
教學內容:
輸入輸出設備功能與分類;獨享、共享、虛擬設備的管理特點;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策略;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特點;
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分類設計方法;
了解: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的編程要點
第六章 低級處理機管理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核心功能;「進程」概念;進程的並發與並行;進程的基本狀態與轉換;進程調度演算法;進程的同步與互斥;進程的P—V操作;「死鎖」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操作系統核心運行與「進程」的基本概念;
掌握:「進程」的基本轉換狀態與應用特點;
了解:進程調度演算法的程序編制
第七章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操作系統的設計與檢測;
教學要求: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了解現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設計思想與方法
三、課程教學媒體說明
本課程使用的教學媒體主要有:文字教材、錄像教材和網上教學輔導。
1. 文字教材
《計算機操作系統》(第2版)吳企淵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註:課程實驗含在主教材中。
文字教材為該課程的主媒體。文字教材的編寫既保持了學科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又兼顧操作系統的理論、技術、實現三方面的融合,並強調能力的培養。
2. 錄像教材
該課程已經製作16講課程錄像,每講50分鍾,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課程總結。幫助學生理解,建立操作系統的整體概念和思想,由吳企淵教授主講。
課程錄像與文字教材相對應,注意發揮錄像教材藝術表現力、形象化教學的作用。
3.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與上述媒體有機配合,有幾方面作用:(1)發布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公告、問題咨詢、參考資料;(2)按照教學進度,發布輔導文章,刊登練習自測題;(3)在課程論壇上進行實時答疑和日常答疑;(4)開展網上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等工作。
文字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錄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補充,網上輔導則是教與學交互的便捷方式。總之,多種媒體的分工和搭配為學生提供較大的自學空間,便於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安排建議
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教學點請根據中央電大的統一要求安排課程的面授輔導,見表1。
表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周次 教學內容 建議學時 實驗內容 建議學時
一 操作系統課程教學安排概況介紹 2
二 操作系統定義、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4
三 人機交互界面管理 2 Linux實踐准備 1
四 作業管理任務調度 4
五 文件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Linux操作命令使用 1
六 文件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 4
七 存儲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命令解釋程序編制 2
八 分區式分配存儲管理 4
九 頁式、段式分配存儲管理 6 作業調度模擬編程 4
十 設備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十一 設備分配技術和管理 4 存儲管理設計 4
十二 進程的定義和特徵 4
十三 進程調度與通信 6 進程調度模擬編程 4
十四 死鎖的產生和處理 2
十五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 4
十六 (總復習) 4
總計 56 16
課程錄像內容,見表2。
表2 錄像教材內容
章 教學內容 課內學時 錄像學時分配
一 操作系統概述 8學時 4
二 作業管理 8學時 2
三 文件管理 8學時 2
四 存儲管理 8學時 2
五 設備管理 8學時 2
六 進程管理 10學時 4
七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6學時 0
總計 56學時 16
2、網上輔導
網上輔導內容包括課程的教學文件、課程輔導、網路課堂。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定期與不定期的在網上提供有關的課程輔導材料,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安排網上輔導和考前答疑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 教學文件
包括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方案。
• 課程輔導
包括課程作業及解答、專題輔導、練習和解答、期末自測、考核說明等;網上還提供了教師講課教案,供各教學點教學使用。
• 網路課堂
包括直播課堂和IP課件。
網上教學活動:中央電大一般將每學期集中安排1次對學生的實時在線輔導,和1次對教師的教研活動。具體的時間安排每學期在電大在線主頁上公布。
• 論壇:進行課程的日常答疑。
3、直播課堂
課程首開學期,通過教育電視台直播方式,安排4次直播課堂,每次50分。前3講為對教學重點、難點,對教學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和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後1講為復習輔導和有關考試說明。直播課堂的內容掛在課程網頁內。
4、作業
該課程有一份形成性考核冊,即課程作業冊。作業成績計入課程總成績。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作業,檢查作業的評審及完成情況。
關於課程考核的具體內容,請參考中央電大「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考核說明」。
五、教學方法的建議
• 教學建議
(1)計算機操作系統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特點是概念多、涉及面廣。要求教學輔導要由淺入深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詳細說明,對每章的重點,管理和控制的調度演算法技巧作詳細介紹。
(2)在實驗中著重培養學員熟練使用操作系統,以及在維護操作系統工作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 學習建議
(1)學習操作系統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把握。在宏觀上要認識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的地位,清楚操作系統的整體結構;微觀方面應掌握操作系統是如何管理計算機的各種資源的(進程、處理機、存儲器、文件、設備),理解有關概念、原理及技術。
(2)操作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技術的結合,學習時可以聯想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管理示例反復體會操作系統的管理方法,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注意加強對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6、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
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它是一定學校的培養目標在一定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
7、機械製造基礎課程設計,要求零件圖一張,毛坯圖一張
機械帝國網站可以下載
8、C++課程設計 小學生四則運算測驗 基本要求如下
你可以參考我原來寫的。
因為原來有求不一樣,所以有點偏差,不過完全可以你自己修改
//小學生算數加法測試//小學生四則運算測試
突然發現你要用類來寫,那我就不寫了。。我這個不是用類的
9、參加學校的課件設計大賽,要求要附帶一個《教學設計基本思路》,求教各位大神,這個怎麼寫?
教 學 設 計 的 基 本 思 路
何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指在上課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對教學活動所進行的一種安排和策劃。
教學設計應具備的特點:
一、教學設計強調運用系統方法。
二、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出發點。教學設計重視對學習者不同特徵的分析,並以次作為教學設計的依據。
三、教學設計以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其理論基礎。
四、教學設計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
教學設計模式的要素:
一、教學對象:以誰為中心進行教學系統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 根本問題。也是在教學設計之前,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教學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展開教學設計。要分析學習者的特點;評定學習者的初始狀態;預測學習者發展的可能空間。
包括1、學習需要的分析,如:開展教學設計具備了那些條件,有哪些不利因素?哪些因素必須要考慮,哪些因素從次考慮?在分析中必須解決教師「為何教」學生「為何學」的問題。2、學習內容的分析:著重分析學習者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和技能,達到什麽程度和水 平。培養何種能力和態度,使身心獲得怎樣的發展。分析中必須解決教師「教什麽」,學習者「學什麽」的問題。3、學習者的分析:分析學習者在進入學習過程前所具備的一般特徵、確定學習者的初始狀態、注意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特點、了解學習者的准備狀況。總之要考率「誰學」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在分析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對學習者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智能獲的怎樣的發展,培養什麽樣的能力,達到什麽水平,培養什麽樣的態度等內容都要用具有可觀察、可測定性的術語精確地加以表述。教學目標必須明確、具體、有層次、有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一節課的開始,同時也是本節課的歸宿。
三、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確定之後要選擇教學策略,以期實現預期的目標。包括的幾方面:
1、主要採用何種經濟而有效的教與學的形式。
2、安排什麽樣的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
3、設計何種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
4、選擇什麽樣的教學媒體及怎樣設計。
5、安排什麽樣的課型。
6、設計教學環節和步驟。
四、教學評價:是對本課所採用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安排的教學活動、步驟是否具體、可行等問題的一個檢驗。
教 學 設 計 案 例
擲擲、跳的練習
教材分析《投擲、跳的練習》是中學體育水平四的教學內容。
1、 2、 3、
學生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身體正處在發育時期……。
設計理念
水平一階段在「運動參與」學習領域中……。
教學目標
1、85%的學生掌握原地投擲輕物的動作技能及提高對跳的興趣和能力。
2、能以各種非常規姿勢移動身體。
3、提高參與意識和協作能力,發展動作與行為的模仿能力及豐富的想像力。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
二、保持興趣
(1) (2) (3) (4)
三、把興趣延伸到課後 (完)
再有我們大家較為熟悉的例子:1、指導思想2、學情分析3、教學目標4、達成目標的措施(教學過程、學習過程、教學組織與方法、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