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萬維百科 > cms的需求分析

cms的需求分析

發布時間:2021-01-11 06:27:02

1、求游戲網站項目需求分析

一個游戲網站的項目需求很簡單:

1.網站架構,內容方向的組織

2.技術需求,包括cms假設等等

最重要的是針對玩家做內容才是王道

你可以學習下多玩游戲網的看看

2、軟體的需求分析怎麼寫啊?

1. 引言

1.1 編寫目的:編寫此文檔的目的是進一步定製軟體開發的細節問題,便於用戶與開發商協調工作.本文檔面向的讀者主要是項目委託單位的管理人員.希望能使本軟體開發工作更具體.

1.2 項目背景

1.2.1項目委託單位:****公司

1.2.2開發單位:***公司

1.3 定義

1.4參考資料

2. 任務概述

2.1 目標:

<1> 決策支持:根據公司的要求及時提供所需報表及文件,並在適當時候對各部門領導給予銷售及進貨等方面的提示

<2>提高效率:利用軟體進行管理,避免人工管理的失誤以及 延遲性,從而實現高效率的管理.

2.2 運行環境:

<1> 硬體方面:Pentium級處理晶元
1兆顯存的兼容顯卡
256色,800*600的兼容顯示器
標准兼容列印機

<2>軟體方面: WIN95操作系統

2.3 條件與限制:

編程用計算機一台
完成期限2000/7/1
無資金供給

3. 數據概述

數據流程圖如下:

3.1 靜態數據:包括系統登錄密碼,各資料庫所在位置,系統分析原始數據

3.2  動態數據:包括各資料庫內各項顯示數據,用戶登錄信息,系統時間

3.3 資料庫描述:

人事管理資料庫:公司內人員的個人詳細信息,包括檔案信息
銷售管理資料庫:當日銷售記錄及以前的銷售統計,用於銷售分析
財務管理資料庫:公司內部賬目及收支情況詳表
技術管理資料庫:公司所需各技術檔案的詳細記錄(包括文檔)

3.4 數據字典:

<1>數據流詞條描述:

1.數據流名:登錄信息
來源:用戶的輸入
去向:系統內部檢驗部分
組成:用戶名,密碼
流通量:每次登錄輸入一次

2.數據流名:登錄結果
來源:系統
去向:用戶
組成:返回信息
流通量:每次登錄返回一次

3.數據流名:輸入修改信息
來源:用戶
去向:系統判斷部分
組成:根據各資料庫內容而不同
流通量:依用戶輸入而定

4.數據流名:反饋信息
來源:系統判斷部分
去向:用戶
組成:系統經判斷後發回的字元數據
流通量: 依系統當前信息而定

5.數據流名:識別信息
來源:系統內部檢驗部分
去向:系統判斷部分
組成:系統各資料庫的標識信息
流通量:用戶每次輸入流通一次

6.數據流名:處理信息
來源:系統判斷部分
去向:各資料庫處理部分
組成:讀取/修改標識,讀取/修改的變數名稱
流通量:用戶每次輸入流通一次

7.數據流名:讀取修改
來源:系統判斷部分
去向:系統各資料庫
組成:讀取/修改標識,讀取/修改內容
流通量: 用戶每次輸入流通一次

<2>數據文件詞條描述:

1.數據文件名:人事數據
簡述:存儲人員信息
數據文件組成:人員的各項信息(以CString類型為主)

2.數據文件名:銷售數據
簡述:存儲當日及從前的銷售記錄
數據文件組成:銷售的各項信息

3.數據文件名:財務數據
簡述:存儲財務管理信息
數據文件組成:財務管理的各項記錄

4.數據文件名:技術數據
簡述:存儲公司內部使用的技術檔案信息
數據文件組成:技術檔案名稱,內容

<3>加工邏輯詞條描述:

1.加工名:檢驗
簡要描述:判斷用戶的許可性
輸入數據流:登錄信息
輸出數據流:登錄結果
加工邏輯:判斷是否與系統內部用戶信息相符合

2.加工名:判斷
簡要描述:判斷用戶的操作並進行相應的讀取/存儲工作
輸入數據流:輸入修改信息
輸出數據流:反饋信息
加工邏輯:判斷用戶的操作->調用資料庫->讀取/修改->反饋

3.加工名:人事檔案管理
簡要描述:對人事資料庫進行相應要求的操作,並與判斷部分交互
輸入數據流:處理信息,讀取修改
輸出數據流: 讀取修改, 處理信息
加工邏輯:判斷用戶要讀取/修改的內容->反饋用戶所需信息

4.加工名:銷售統計
簡要描述:對銷售資料庫進行相應要求的操作,並與判斷部分交互
輸入數據流:處理信息,讀取修改
輸出數據流: 讀取修改, 處理信息
加工邏輯:判斷用戶要讀取/修改的內容->反饋用戶所需信息

5.加工名:財務統計
簡要描述:對財務資料庫進行相應要求的操作,並與判斷部分交互
輸入數據流:處理信息,讀取修改
輸出數據流: 讀取修改, 處理信息
加工邏輯:判斷用戶要讀取/修改的內容->反饋用戶所需信息

6.加工名:技術管理
簡要描述:對技術統計資料庫進行相應要求的操作,並與判斷部分交互信息
輸入數據流:處理信息,讀取修改
輸出數據流: 讀取修改, 處理信息
加工邏輯:判斷用戶要讀取/修改的內容->反饋用戶所需信息

<4>源點及匯點詞條描述:

名稱:用戶
簡要描述:既是源點又是匯點,發出動作信息給"檢驗"和"判斷"加工,通過交互界面接受反饋信息有關數據流:登錄結果,登錄信息,輸入修改信息,反饋信息
數目:一個

4. 功能需求

4.1 功能劃分

可細分為四部分:人事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技術檔案管理

4.2 功能描述

<1>人事功能:

(1)能對公司內部的所有人員有關檔案詳細資料記錄並保存。
(2)能對資料庫內人事檔案的數據進行查閱和修改。
(3)能按部門或姓名檢索人員。
(4)當某員工的僱用期限達到整年時,按時提醒。

<2>銷售統計功能

(1)按日對公司的銷售情況進行統計,包括銷售額\銷售數量\各地區銷售比例\不同銷售方式的銷售量比例以及銷售毛利潤情況
(2)制定銷售情況的月報表\季報表以及年報表對銷售情況進行分析,對不同銷售人員的業績進行評定

<3>財務管理功能

(1)協助財務人員進行計算機管理,對庫存情況\進貨情況\銷貨進行登錄和輸出
(2) 根據預設的庫存情況提醒進貨
(3) 對收款情況進行統計,在應收帳款達到預設值時進行提示

<4>技術管理功能

(1)對技術資料進行登錄
(2)對維修記錄進行登錄和統計,按不同型號的機器進行故障整體分析,並作出分析報告
(3)對維修配件的需求進行管理並及時提示備貨

5. 性能需求

5.1 數據精確度:因為此數據為公司內部數據,所以要求不能有誤差

5.2 時間特性:當日銷售統計要求有即時性,馬上能反應出存貨的問題;同時財務管理數據計算當前存貨情況,並對進貨情況進行估算

5.3  適應性:此軟體只在公司內部管理人員的機器上使用,因此不考慮適應性

6. 運行需求

6.1 用戶界面:

屏幕格式:

(1)要求有菜單及工具欄以方便操作
(2)各資料庫信息可在屏幕上直接修改
(3)各數據統計結果可在屏幕上顯示
(4)進行系統分析後的結果在另一窗口中顯示

報表格式:

(1)人事管理報表只要求有個人的普通數據
(2)銷售統計報表要求可分別列印當日統計或之前的統計
(3)財務統計報表要求列印出存貨及公司帳務詳表
(4)技術管理報表要求可以分別列印技術檔案總表和任一技術檔案文檔內容菜單格式:要求菜單項大致與WIN95標准相同,另外附加的功能做到新的單項中輸入輸出時間:年份以4位數字表示

6.2 硬體介面:需要標准列印機介面進行報表列印

6.3  軟體介面:Windows標准介面

7. 其他需求

可使用性:要求容易使用,界面友好

安全保密性:因本數據屬於公司內部管理用關鍵數據,因此除公司管理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訪問.要求設有登錄密碼檢驗功能,並且此密碼可以在以後進行修改

可維護性:要求本軟體的維護文檔齊全,便於維護

3、系統的需求分析怎麼做?

個人認為需求分析要根據你所設計的程序的使用方(即客戶)的要求版來定,通常有:權
1.要考慮到系統的應用性,要求有良好的人機界面。
2.原始數據修改簡單方便,支持多條件修改
3.方便的數據查詢,支持多條件查詢;
4.刪除數據方便簡單,數據穩定性好;
5.數據計算自動完成,盡量減少人工干預;
6.強大的報表列印功能;
7.退出系統

4、CMS網站需求分析報告

v

5、系統開發過程中,需求分析的步驟是什麼?

其實沒有什麼一定之規,堅持你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去做」!!!

你健全的邏輯思維會告訴你,在不同的情況下該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

所有書本上所說的,都只是靜止的,現實的工作中並不是那麼理想的。

6、怎樣做軟體的需求分析?

軟體需求的定義:
(1)用戶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所需的條件或能力。
(2)系統或系統部件要滿足合同、標准、規范或其它正式規定文檔所需具有的條件或能力。
(3)一種反映上面(1)或(2)所描述的條件或權能的文檔說明。 實通俗的講,「需求」就是用戶的需要,它包括用戶要解決的問題、達到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需要的條件,它是一個程序或系統開發工作的說明,表現形式一般為文檔形式。
需求工程的定義:
需求分析的過程,也叫做需求工程和需求階段,它包括了需求開發和需求管理兩個部分。需求開發是指從情況收集、分析和評價到編寫文檔、評審等一系列產生需求的活動,分為四個階段:情況獲取、分析、制訂規格說明和評審。這四個階段不一定是遵循線性順序的,他們的活動是相互獨立和反復的。需求管理是軟體項目開發過程中控制和維持需求約定的活動,它包括:變更控制、版本控制、需求跟蹤、需求狀態跟蹤等工作。
需求開發與管理的一些方法:
(1)繪制關聯圖:繪制系統關聯圖是用於定義系統與系統外部實體間的界限和介面的簡單模型。
(2)可行性分析:在允許的成本、性能要求下,分析每項需求實施的可行性,提出需求實現相關風險,包括與其它需求的沖突,對外界因素的依賴和技術障礙。
(4)系統原型:當用戶自身對有的需求不十分清楚時,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系統原型,用戶通過評價原型更好地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
(5)圖形分析模型:繪制圖形分析模型是編制軟體需求規格說明重要手段。它們能幫助分析人員理清數據、業務模式、工作流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找出遺漏、冗餘和不一致的需求。這樣的模型包括數據流圖、實體關系圖、狀態變換圖、對話框圖、對象類及交互作用圖。
(6)數據字典:數據字典是對系統用到的所有數據項和結構的定義,以確保開發人員使用統一的數據定義。在需求階段,數據字典至少應定義客戶數據項,確保客戶與開發小組是使用一致的定義和術語。
需求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確定需求變更控制過程。制定一個選擇、分析和決策需求變更的過程,所有的需求變更都需遵循此過程。
2)進行需求變更影響分析。評估每項需求變更,以確定它對項目計劃安排和其它需求的影響,明確與變更相關的任務並評估完成這些任務需要的工作量。通過這些分析將有助於需求變更控制部門做出更好的決策。
3)建立需求基準版本和需求控製版本文檔。確定需求基準,這是項目各方對需求達成一致認識時刻的一個快照,之後的需求變更遵循變更控制過程即可。每個版本的需求規格說明都必須是獨立說明,以避免將底稿和基準或新舊版本相混淆。
4)維護需求變更的歷史記錄。將需求變更情況寫成文檔,記錄變更日期、原因、負責人、版本號等內容,及時通知到項目開發所涉及的人員。為了盡量減少困惑、沖突、誤傳,應指定專人來負責更新需求。
5)跟蹤每項需求的狀態。可以把每一項需求的狀態屬性(如已推薦的,已通過的,已實施的,或已驗證的)保存在資料庫中,這樣可以在任何時候得到每個狀態類的需求數量。
6)衡量需求穩定性。可以定期把需求數量和需求變更(添加、修改、刪除)數量進行比較。過多的需求變更"是一個報警信號",意味著問題並未真正弄清楚。
4.需求分析評價標准
(1)清晰:目前大多數的需求分析採用的仍然是自然語言,自然語言對需求分析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的二義性,所以開發人員需要對需求分析中採用的語言做某些限制。例如盡量採用主語+動作的簡單表達方式。需求分析中的描述一定要簡單,千萬不要採用疑問句、修飾這些復雜的表達方式。 除了語言的二義性之外,注意不要使用行話,就是計算機術語。需求分析最重要的是和用戶溝通,可是用戶多半不是計算機的專業人士,如果在需求分析中使用了行話,就會造成用戶理解上的困難。
(2)完整:需求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遺漏需求,則不得不返工,在軟體開發過程中,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在軟體開發接近完成時發現遺漏了一項需求。但實際情況是,需求的遺漏是常發生的事情,這不僅僅是開發人員的問題,更多發生在用戶那裡。要做到需求的完整性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它涉及到需求分析過程的各個方面,貫穿整個過程,從最初的需求計劃制定到最後的需求評審。
(3)一致:一致性是指用戶需求必須和業務需求一致,功能需求必須和用戶需求一致。在需求過程中,開發人員需要把一致性關系進行細化,比如用戶需求不能超出預前指定的范圍。嚴格的遵守不同層次間的一致性關系,就可以保證最後開發出來的軟體系統不會偏離最初的實現目標。
(4)可測試:一個項目的測試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有人說是從編碼完成後開始,有人說是編碼的時候同時進行單元測試,編碼完成後進行系統測試,這些結論都不完全正確。實際上,測試是從需求分析過程就開始了,因為需求是測試計劃的輸入和參照。這就要求需求分析是可測試的,只有系統的所有需求都是可以被測試的,才能夠保證軟體始終圍繞著用戶的需要,保證軟體系統是成功的。

7、怎樣寫一個系統的需求分析?一般都包括哪些內容

方法⑴首先調查組織機構情況 包括了解該組織的部門組成情況,各部門的職能等,為分析信息流程作準備。⑵然後調查各部門的業務活動情況 包括了解各個部門輸入和使用什麼數據,如何加工處理這些數據,輸出什麼信息,輸出到什麼部門,輸出結果的格式是什麼。 ⑶協助用戶明確對新系統的各種要求 包括信息要求、處理要求、完全性與完整性要求。⑷確定新系統的邊界 確定哪些功能由計算機完成或將來准備讓計算機完成,哪些活動由人工完成。由計算機完成的功能就是新系統應該實現的功能。常用的調查方法有:⑴跟班作業 通過親身參加業務工作來了解業務活動的情況。這種方法可以比較准確地理解用戶的需求,但比較耗費時間。⑵開調查會 通過與用戶座談來了解業務活動情況及用戶需求。座談時,參加者之間可以相互啟發。⑶請專人介紹。 ⑷詢問 對某些調查中的問題,可以找專人詢問。⑸設計調查表請用戶填寫 如果調查表設計得合理,這種方法是很有效,也很易於為用戶接受的。 ⑹查閱記錄 即查閱與原系統有關的數據記錄,包括原始單據、賬簿、報表等。 通過調查了解了用戶需求後,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表達用戶的需求。 分析和表達用戶需求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兩類方法。

8、項目需求分析怎麼寫

項目需求分析的概念需求分析是指理解用戶需求,就軟體功能與客戶達成一致,估計軟體風險和評估項目代價,最終形成開發計劃的一個復雜過程。(這個和我在微軟體驗到的又不太一樣,微軟的需求分析大多是市場人員和用戶協助小組的人去評估用戶的接受程度,這一點也可以理解,因為公司的性質有根本差別)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的確是處在主導地位,需求分析工程師和項目經理要負責整理用戶需求,為之後的軟體設計打下基礎。需求分析階段結束後,要求得到:1.SRS文檔(System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2.DRM 文檔;3.Acceptance Plan. 從廣義上理解:需求分析包括需求的獲取、分析、規格說明、變更、驗證、管理的一系列需求工程。
狹義上理解:需求分析指需求的分析、定義過程。 一、為什麼要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軟體用戶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開發出的軟體卻沒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勞.如果費了很大的精力,開發一個軟體,最後卻不滿足用戶的要求,從而要重新開發過,這種返工是讓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體會)比如,用戶需要一個for linux的軟體,而你在軟體開發前期忽略了軟體的運行環境,忘了向用戶詢問這個問題,而想當然的認為是開發for windows的軟體,當你千辛萬苦地開發完成向用戶提交時才發現出了問題,那時候你是欲哭無淚了,痕不得找塊豆腐一頭撞死.
需求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因為他具有決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他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一定要對需求分析具有足夠的重視.在一個大型軟體系統的開發中,他的作用要遠遠大於程序設計. 二、需求分析的任務簡言之,需求分析的任務就是解決"做什麼"的問題,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戶的各項要求,並准確地表達所接受的用戶需求.三、需求分析的過程需求分析階段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問題識別,分析與綜合,制訂規格說明,評審.
問題識別
就是從系統角度來理解軟體,確定對所開發系統的綜合要求,並提出這些需求的實現條件,以及需求應該達到的標准.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做什麼),性能需求(要達到什麼指標),環境需求(如機型,操作系統等),可靠性需求(不發生故障的概率),安全保密需求,用戶界面需求,資源使用需求(軟體運行是所需的內存,CPU等),軟體成本消耗與開發進度需求,預先估計以後系統可能達到的目標.
分析與綜合
逐步細化所有的軟體功能,找出系統各元素間的聯系,介面特性和設計上的限制,分析他們是否滿足需求,剔除不合理部分,增加需要部分.最後,綜合成系統的解決方案,給出要開發的系統的詳細邏輯模型(做什麼的模型).
制訂規格說明書
即編制文檔,描述需求的文檔稱為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請注意,需求分析階段的成果是需求規格說明書(好象軟考曾經考過這個問題),向下一階段提交.
評審
對功能的正確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它需求給予評價.評審通過才可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否則重新進行需求分析。 四、需求分析的方法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只強調原型化方法,其它的方法如:結構化方法,動態分析法等(個人認為,對初學者不必深究這些方法,實際上我也從來沒用過這些方法)在此不討論.
原型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軟考等常考的知識點).原型就是軟體的一個早期可運行的版本,它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
原型化方法就是盡可能快地建造一個粗糙的系統,這系統實現了目標系統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這個系統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這樣一個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演算法的可行性,技術的可行性,或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等.如,為了考察是否滿足用戶的要求,可以用某些軟體工具快速的建造一個原型系統,這個系統只是一個界面,然後聽取用戶的意見,改進這個原型.以後的目標系統就在原型系統的基礎上開發.
原型主要有三種類型(軟考考過):探索型,實驗型,進化型.探索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對目標系統的要求,確定所希望的特性,並探討多種方案的可行性.實驗型:用於大規模開發和實現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適,規格說明是否可靠.進化型:目的不在於改進規格說明,而是將系統建造得易於變化,在改進原型的過程中,逐步將原型進化成最終系統。
在使用原型化方法是有兩種不同的策略:廢棄策略,追加策略.廢棄策略:先建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針對這個系統反復進行修改,形成比較好的思想,據此設計出較完整,准確,一致,可靠的最終系統.系統構造完成後,原來的模型系統就被廢棄不用.探索型和實驗型屬於這種策略。
追加策略:先構造一個功能簡單而且質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統,作為最終系統的核心,然後通過不斷地擴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發展成為最終系統。進化型屬於這種策略.

9、什麼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階段的基本任務是什麼?

需求分析也稱為軟體需求分析、系統需求分析或需求分析工程等,是開發人員經過深入細致的調研和分析,准確理解用戶和項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體要求,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轉化為完整的需求定義,從而確定系統必須做什麼的過程。

需求分析階段的基本任務:

1、需求分析是軟體計劃階段的重要活動,也是軟體生存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該階段是分析系統在功能上需要「實現什麼」,而不是考慮如何去「實現」。

2、需求分析的目標是把用戶對待開發軟體提出的「要求」或「需要」進行分析與整理,確認後形成描述完整、清晰與規范的文檔,確定軟體需要實現哪些功能,完成哪些工作。

3、此外,軟體的一些非功能性需求(如軟體性能、可靠性、響應時間、可擴展性等),軟體設計的約束條件,運行時與其他軟體的關系等也是軟體需求分析的目標。

(9)cms的需求分析擴展資料:

需求分析應符合以下一般原則:

1、能夠對所建模型按一定形式進行分解

分解是為了降低問題的復雜性,增加問題的可解性和可描述性。分解可以在同一個層次上進行(橫向分解),也可以在多層次上進行(縱向分解)。

2、建立描述系統信息、功能和行為的模型

建立模型的過程是"由粗到精"的綜合分析的過程。通過對模型的不斷深化認識,來達到對實際問題的深刻認識。

與cms的需求分析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