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窮人》講了什麼?是什麼內容?
先給LZ問個好哈!我是六年級的,剛好學了窮人這篇課文,答案全是老師講的,絕對正確哦!
這一篇課文主要內容:漁夫和妻子桑娜不顧自家生活困苦,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在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窮苦漁民的悲慘生活,表現了窮苦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
下面是《窮人》一課的原文:
窮人
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
擊著海岸,濺氣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
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
亮。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丈夫清早駕
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
肉跳。
古老的鍾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桑娜沉思∶丈
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
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
只有魚。不過,感謝上帝,孩子們都還健康。沒什麼可抱怨的。桑娜傾聽著風暴
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她一面自言
自語,一面在胸前劃著十字。
睡覺還早。桑娜站起身來,把一塊很厚的圍巾包在頭上,提著馬燈走
出門去。她想看看燈塔上的燈是不是亮著,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見。海面上什麼
也看不見。風掀起她的圍巾,卷著被刮斷的什麼東西敲打著鄰居小屋的門。桑娜
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個生病的鄰居。「沒有一個人照顧她啊!」桑娜一
邊想,一邊敲了敲門。她側著耳朵聽,沒有人答應。
「寡婦的日子真困難啊!」桑娜站在門口想,「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
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啊!進去看
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門,仍舊沒有人答應。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聲,心想,莫不是出什麼事了?她猛地推開門。
屋子裡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桑娜舉起馬燈,想看看病人在什麼地方。首
先投入眼簾的是對著門放著的一張床,床上仰面躺著她的女鄰居。她一動不動,
只有死人才是這副模樣。桑娜把馬燈舉得更近一些,不錯,是西蒙。她頭往後仰
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從稻
草鋪上垂下來。就在這死去的母親旁邊,睡著兩個很小的孩子,都是卷頭發,圓
臉蛋,身上蓋著舊衣服,蜷縮著身子,兩個淺黃頭發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
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
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他們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裡。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
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她把這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
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
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
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頓也
好!」
門吱嘎一聲,彷彿有人進來了。桑娜一驚,從椅子上站起來。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
……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門突然開了,一股清新的海風沖進屋子。魁梧黧黑的漁夫拖著濕淋淋的撕破了
的魚網,一邊走進來,一邊說∶「嗨,我回來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來,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這樣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氣壞透了!哦,魚打得怎麼樣?」
「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
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謝謝上帝,總
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裡做些什麼呢?」
漁夫說著,把網拖進屋裡,坐在爐子旁邊。
「我?」桑娜臉色發白,說,「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么凶,真叫人害
怕。我可替你擔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說,「這天氣真是活見鬼!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
「哦?什麼時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哪!兩個孩子都在她身邊,睡著
了。他們那麼小……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桑娜沉默了。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
「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
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
拜託LZ!人家這些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打出來的!!拜託採納吧!好辛苦的說!還
有,如果你認為我回答地還好的話,就給點懸賞分吧!拜託啦!
2、列夫托爾斯泰作品及主要內容
列夫·尼古拉耶復維奇·托爾斯泰制[1](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至1910年),代表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其他作品包括「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他還創造了很多的童話故事。硬的創作,他的生活,他登上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也寫信給他有力的筆觸和優秀藝術技能硬「世界文學類作品,所以列寧譽為一個有才華的藝術家,最清醒的現實主義」。
托爾斯泰的思想充滿了矛盾,這個矛盾恰恰反映了復雜的矛盾在俄羅斯社會中,一個富有層次感的正義的貴族知識分子,尋求新的生活,清醒和失落,掙扎和猶豫,生動寫照的哭聲,痛苦。托爾斯泰的作品,即使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然引以為傲的世界的人類所取得的進展,他已被確認為世界的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列寧簡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名人傳「,」托爾斯泰傳的三個主角之一。 「作家」的三個主角之一。
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
3、文學理論第十章敘事性作品怎麼講
一、敘事理論和敘事學
1、中外傳統敘事理論
傳統:亞里士多德《詩學》;賀拉斯《詩藝》;金聖嘆的小說、劇本評點。形成了以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為中心的敘事理論。
2、當代敘事學:研究對象不再局限於內容要素,而把故事的敘述方式、敘述者的聲音特點、敘述者與敘述的接受者之間的關系等等作為新的研究重點。
普洛普概括出俄國民間故事的31個恆定「功能」;列維-斯特勞斯開啟法國敘事學研究;意識形態敘事研究。
二、敘事的涵義與特徵
文學敘事(narration)是用話語虛構社會生活事件的過程。
1、文學敘事的基本特徵:
(1)敘事的內容是社會生活事件過程,即人的社會行為及其結果。與抒情性作品不同,敘事文學講故事,通過事件的描述來把握社會現實本身,其認識價值就在於顯示了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過程及其意義。
(2)敘事是話語的虛構。文學敘事不同於日常敘述語言,在於它所指對象不同。敘事作為話語的虛構而同客觀的現實之間產生距離,只有「合情合理」,才具有文學審美價值。
三、敘事與審美意識形態本質
1、從敘事的內容來看,任何敘事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解釋。這種解釋是對歷史事件發展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態度。
2、從敘事的方式來看,一定的敘事寫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寫作風格,而種種風格背後的制約要素之一就是審美意識形態。 譬如自然主義是19世紀實證主義意識形態的體現。
四、敘事的構成
1、敘述內容:指構成一段敘述話語主題的故事內容,即被講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場景等。
2、敘述話語:即敘事作品中講述故事的語句
3、敘述動作:即產生出敘述話語的「敘述」活動本身
敘述內容是窮酸文人孔乙己一生的悲慘命運。敘述動作是作為咸亨酒店小伙計的「我」,講述他所旁觀到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計的身份和態度,使敘述話語相當簡潔而冷漠,與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形成強烈對比。小說的藝術張力正在於此。
第二節敘述內容
一、敘述的基本成分:故事
1、事件
事件由所敘述的人物行為及其後果構成,一個事件就是一個敘述單位。作品中的事件可分為若干層次。按事件在故事進展中的作用可以分為: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塑造生動的形象。二者相輔相成,有的兩者兼具。
2、情節
情節是按照因果邏輯組織起來的一系列事件。是作者從自己的思想感情傾向出發對生活現象加以組織的結果,帶有主觀能動性以及局限和偏見。情節還要求在事件的發展中表現出人物行為的矛盾沖突,由此揭示人物命運的變化過程。
3、人物
敘事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節發生的動因。具有二重性特點:行動元和角色。
「行動元」指任務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行動要素;「角色」是指具有生動具體形象和性格特徵的人物,即「典型人物」。
行動元是情節的動因,決定人物「做什麼」,如《西廂記》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說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進者、反對者、競爭與破壞者這幾種類型的行動元。角色是形象的基礎,表現出人物「怎樣做」。
4、場景
敘述內容中具體描寫的人物行為與環境組合成為場景。一般敘事作品中場景的詳細敘述同概略交待是交替出現的:需要重點表現的情節高潮出現在場景的詳細敘述中,而無關緊要的過渡性情節則用粗線條概略敘述。
二、結構
結構是敘述內容的存在形態。敘事作品的結構是指作品各個成分或單元之間關系的整體形態。
1、表層結構
即歷時性向度,根據敘述的前後順序研究句子與句子、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關系。
從敘述層面分析作品結構,首先應當確定最小敘述單位→以句法分析的角度把敘述內容簡化為一系列的基本句型,最小單位叫敘述句。人物簡化為主語、行為→謂語、狀態→表語。
2、深層結構
即共時性向度,研究內容各個要素與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深層結構存在的根據是相信具體的敘述話語同產生這些話語的整個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超出話語字面的深層意義關系。
法國人類學家和結構主義理論家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神話學,把研究的神話打亂敘述順序,而將各個神話要素按照某種相似特徵重新組合的方式進行譯解,從中找出支配具體話語的恆定關系。
三、行動
行動是推動事件進展的直接原因,對於敘述內容的分析有重要意義。
1、行動的內在邏輯:支配故事中行動的內在規律。
(1)一般行動邏輯→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即將發生)—變為現實(開始進行)—取得結果。
(2)行動序列的典型復合形式:首尾接續式(一環接一環);中間包含式;左右並連式。
第三節敘述話語
一、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
故事時間,指故事發生的自然時間狀態。
文本時間(敘事時間),指故事內容在敘事文本中具體呈現出來的時間狀態。
1、 文本時間和故事時間之間的關系:
(1)時序:敘事作品中時序是文本時間順序和故事時間順序相互對照形成的關系。
文本時間順序,是文本中展開敘述的前後順序,即敘述者講述故事時從開頭到結尾的次序。故事時間順序,是故事內容從發生到結束的自然發展順序。
方式:順敘•倒敘•插敘
(2)時距:可稱為敘述的步速,是故事時間長度與文本時間長度相互比較對照所形成的時間關系。
時距對敘事速度的影響:勻速•變快•變慢
(3)頻率:指一個事件在故事中出現的次數與該事件在文本中的敘述的次數。重復的效果是提示出一種恆定的意義或產生某種象徵意蘊。《老人與海》中對重復發生的行動重復敘述,是在突出老人強韌的意志。
二、視角
視角是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
1、 第三人稱敘述:
是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立場進行的敘述。傳統的全知敘述,特點是無視角限制。
現代的限制敘述:沃爾夫《達羅衛夫人》
2、 第一人稱敘述:
敘述者同時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敘述焦點移入作品中,成為內在式焦點敘述。特點:雙重身份使此角色更透明易理解;敘述的主觀性令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感覺。
敘述者為主人公:魯迅《狂人日記》;敘述者為旁觀者:普希金《驛站長》。
3、第二人稱敘述:主人公或角色以「你」的稱謂出現。第三人稱敘述的變體。旁觀者位置。
4、在實際作品中,敘述視角和人稱是會互相轉變的。
第四節敘述動作
一、敘述者與作者
敘述動作就是講故事,包括敘述者和敘述接受者。敘述者不是作者。
二、敘述者與聲音
用什麼口氣或態度敘述,這就是敘述者的聲音。
傳統話本小說:說書人常常撇開故事內容,直接對聽眾進行道德訓教。
現代小說:敘述者直接露面,強調「講」的動作,解構經典敘事製造的客觀、逼真幻覺。
在米蘭•昆德拉的一些小說中,敘述者時常跳出來,與讀者商量這個故事怎樣講下去好,譬如《玩笑》、《生活在別處》、《不朽》等。而紀德正是他所喜愛的一位小說家。
1、「獨白」式敘述:發自一個聲音的敘述方式。
2、「復調」式敘述:在同一個敘事中進行著兩個甚至更多的聲音的敘述方式。它的出現不僅是敘事藝術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作為敘事語境的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出現危機的徵兆。
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為「復調」式小說,小說中敘述者的聲音、不同人物的聲音,形成「眾聲喧嘩」的世界。
三、敘述者與接受者
作者在作為敘述者講述故事時,心目中必然要有一個潛在的敘述接受者。這種由作者設定的敘述接受者只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接受者即隱含的接受者。現實中的讀者與理想接受者之間的差距導致了對作品誤讀的可能,因此讀者必須盡可能地向理想接受者靠攏。
4、《女房東》是誰寫的?講的是什麼內容?
《窮人》是兩本同名但是內容不同的採用書信體裁,描寫年老貧窮的小官吏傑小說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女房東》、《白夜》和《脆弱的心
5、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和主要內容
【重要作品總結】
《童年.少年.青年》《一個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薩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懺悔錄》《黑暗的勢力》《教育的果實》《魔鬼》
《克萊采奏鳴曲》《哈澤·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會之後》《復活》《主與仆》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
安娜的形象:1、安娜是一個追求新生活,具有個性解放特點的的貴族婦女形象。她真誠、善良、賦予生命激情、生命力強盛。在她身上總流露出一種純真的、發自內心的對真正生活得熱切嚮往之情。2、安娜是一個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新女性,這種理想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最初的內心的沖突來自對新生活,來自於她對周圍人當中比比皆是的謊言和偽善。她的不同凡響首先在於她不屈從於不合理的環境,勇敢的追求和保衛嚮往的幸福生活。3、安娜也是一個矛盾群體的代表,他們一方面嚮往自己的已經得到的幸福和理想生活,並在受到威脅時奮力的保衛和戰斗,但另一方面又會在內心時時升騰出一種「犯罪」的恐懼感,這在她和伏倫斯基的相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這種罪惡感牽絆著她最終限於自己的死亡陷阱中,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從安娜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社會的悲劇。
《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關於列夫·托爾斯泰,馬原有一個說法,他認為托爾斯泰是小說史上爭議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這里所說的爭議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說,你可以喜歡或不喜歡托爾斯泰的作品,但似乎無人能夠否認他作為一位傑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說家的地位。
在我的學生中間,對托爾斯泰不屑一顧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學生,依我看他的導師是一名頗有學問的俄國文學專家,不知何故,該生卻對恩師頗為不滿,提出是否可以轉到我的名下,讓我給他指導。我問他為何要更換導師,他便列舉了原導師的幾個罪狀,其中一條是:他竟然讓我去讀什麼《安娜·卡列尼娜》。可見,在這些言必稱美國的學生們的頭腦中,老托爾斯泰顯然已經是一個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對他說,導師就不必換了。因為如果我當你的導師,第一本推薦的書恐怕還是《安娜·卡列尼娜》。
有夠你參考的吧?o(∩_∩)o 哈哈
6、窮人的內容梗概
《窮人》,中篇小說,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作於1846年。採用書信體內裁,描寫年老容貧窮的小官吏傑渥式庚同情受地主迫害的孤女瓦爾瓦拉,為了幫助她,自己搬到貧民窟,省吃儉用。後來,傑渥式庚越來越貧困,瓦爾瓦拉走投無路,只好嫁給地主為妾。一出版即轟動文壇,受到讀者的普遍贊揚,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稱之為「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窮人的痛苦生活,揭示了窮人的性格以及他們所受的種種委屈。同時,小說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驛站長》和果戈里《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