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鄭州記者的電話號碼是什麼?
1、人民日報河南記者站 鄭州市金水區玉鳳路 羅會文 站長 65951669
2、光明日報河南記者站 省委北院520室 劉先琴 站長 65902657
3、經濟日報河南記者站 鄭州市金水路18號 黨滌寰 站長 65905557
4、工人日報河南記者站 鄭州市金水路16號 肖樹臣 站長 65836397
5、法制日報河南記者站 鄭州經四路8號 鄧紅陽 站長 65909209
6、農民日報河南記者站 省委北院517室 陳四化 站長 65902684
7、中國青年報河南記者站 鄭州市金水路17號 潘志賢 記者 65905259
2、如何可以找到外地記者曝光丑惡的現像?因當地媒體報社都喂飽了.
打報社電話,或者找焦點訪談
3、新華社鄭州1948年11月5日電,新華社是 的名稱,這句話還交代了 和
毛線啊,,,,
4、記者站站長,究竟是哪個級別的官員
不一定,取決於他是哪個報社的記者站站長。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記者站長(曾經叫這個,現在改叫分社)是正廳級,光明日報的是副廳級,解放軍報的記者站站長是正師級,其他正廳級報社的記者站站長是處級幹部。
5、新華社寧夏分社的信息。高懸賞
新華社寧夏分社文化西街33號 陳新洲 1956年2月生於湖北麻城,中國共產黨黨員,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政協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新華社寧夏分社黨組書記、社長兼總編輯。高級記者。
1971年5月至1983年8月,在湖北省國營龜山茶場工作,先後任黨委辦公室秘書、分場常務副書記、總場黨委宣傳委員。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武漢大學讀書。1986年8月至2004年6月,在新華社湖北分社工作,先後任記者、農村部主任、湖北經濟報總編輯、分社總編室主任、分社副社長兼總編輯。其間,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華中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班讀書。2004年7月至今,任新華社寧夏分社黨組書記、社長兼總編輯。
長期在新華社從事新聞工作,發表新聞作品1500多篇,參與組織指揮了三峽工程截流、'98長江抗洪、三峽工程蓄水·通航·發電等十多次重大戰役性報道。有70多篇新聞作品被新華社、中央有關部門和湖北省評為好新聞。
通訊地址:銀川市文化西街33號(750001)
杜峻曉 1958年4月出生於山西省萬榮縣,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畢業。政協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黨支部書記。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後被組織部門選拔為青年幹部先後在山西省萬榮縣皇甫人民公社、萬榮縣委、運城地委組織部和宣傳部工作。1995年1月調入人民日報社工作,先後擔任人民日報市場報主任記者、辦公室副主任,人民日報駐廣西記者站主任記者、經理部主任,人民日報記者部辦公室主任。2002年3月派駐寧夏回族自治區,擔任人民日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2003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評為2001-2002年度寧夏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2002年和2003年度,分獲宣傳銀川獎一等獎和特等獎;2004年1月,被寧夏評為首屆名記者。
從事新聞工作多年,著力研究新聞報道的規律,力求寫出配合駐地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新聞稿件。在寧夏期間,先後采寫並刊發《寧夏著力幫助農民增收》、《寧夏話劇團堅持十八年送戲下鄉》、《寧夏為農民工找出路》、《東沙村裡看禁牧》、《村務公開為何受歡迎》、《少生快富樂農家》、《狼皮子樑上的特困戶》等稿件。多篇在人民日報社內獲獎。曾作為人民日報代表團和中國新聞代表團出訪越南、澳大利亞、英、法等國。
劉長宗 1944年9月出生,四川省閬中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畢業。政協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社科副研究員。
1965年至197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學習。1970年至1979年在寧夏石嘴山市廣播站(電台)任編輯、記者。1979年至1993年在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工作,1983年至1985年任秘書處副處長、正處級秘書,1985年至1993年任辦公廳副主任。1993年至2000年任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2000年至2003年任自治區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是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代表。
多年從事新聞、文秘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在區內外媒體發表新聞作品、理論文章、文藝評論、調研報告等近百萬字;1980年關於銀川市發展集體經濟的調查報告獲自治區社科優秀論文獎、全國城市集體經濟發展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主編《賀蘭山岩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論著2部。在文化廳工作期間,組織調研並提出關於專業藝術表演、群眾文化、農村電影、文物工作、文化產業方面改革和發展的5個專題調查報告,均被區黨委轉發全區,為自治區人民政府1997年召開全區文化工作會議、調整發展文化經濟政策創造了條件;直接參與和組織文化廳先後創作話劇《稅官王振舉》、《梅家小院》,電視連續劇和電影《婆媳灣》、《苦泉紀事》、《這女人,這輩子》、《滑板夢之隊》、歌曲《白蓋頭,黑眼睛》等7部作品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華表獎、童牛獎等國家級大獎;有西吉等4縣(市)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寧夏農村電影提前2年在全國率先實現「2131工程」目標;積極開拓和發展文化演出市場,自1998年先後引進國內外40多台優秀劇(節)目在寧夏演出;1996年擔任「中國藝術團」團長,代表國家率「中國藝術團」參加朝鮮國際藝術節,獲得團體金獎和4金3銀單項獎,受到文化部表彰;全區四級文保單位基本實現「四有」保護目標,與日本、美國教育、考古單位進行4次寧夏文物考古合作,申報寧夏出土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1997年被文化部、科技部聯合鑒定為我國現存最早木活字印刷本實物;組織寧夏文物和藝術團先後赴美、歐、亞、非、澳等8個國家和地區展覽和演出,擴展促進了寧夏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組織和扶持寧夏話劇團創作、排演話劇和話劇、京劇課本劇,長期送戲下鄉,保持和發展了該團全國文化戰線先進紅旗的榮譽。1998年擔任自治區成立40周年「大慶辦」常務副主任,組織了全區30多項大型文化慶祝活動,組織創作演出大型歌舞《塞上春潮》、戲劇《大棚情緣》,並奉調晉京參加國慶50周年獻禮演出。任自治區新聞出版局領導後,加強新聞出版、「掃黃打非」和深化改革,局直屬印刷、物資企業率先在全國同行業實施完成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創辦了《收藏界》雜志,並合作成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刊》。 丁思儉 回族,1942年11月生於寧夏銀川市,寧夏吳忠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畢業。政協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七、八屆委員會常委,原寧夏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高級編輯。
1961年至1965年在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學習。1965年至1998年在寧夏日報社工作,歷任記者、編輯、部副主任、總編輯助理,兼部主任、編委,1993年6月任副總編輯。1998年8月任寧夏新聞出版局、寧夏人民出版社黨組書記、局長。2000年任寧夏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
從事新聞出版工作35年,采寫發表了大量新聞、通訊、評論、社論、理論文章等,編發了數百萬字各類體裁的新聞稿件。采寫和編發稿件中有多篇獲自治區和報社優秀社科成果獎和好稿獎。其中組織采寫的《三得利餐廳被欠條壓垮》獲全國好新聞三等獎。《勞模馬學良獎勵鄉親》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組織領導過多次重大報道活動,先後創辦並主編了《寧夏一縣》、《社會生活》專版,《寧夏日報·周末版》(西部周末),均成為社會上有影響的專欄專版。參與《寧夏百科全書》人物部分的主編工作等。
6、陳曉雷的介紹
新華社吉林分復社綜合信息部主任制陳曉雷,蒙古族、中共黨員,學歷:大專,職稱:高級經濟師(新聞職稱:助理記者);籍貫:遼寧省朝陽市。1959年11月2日生於內蒙古鄂倫春旗甘河鎮。1985年畢業於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中文專業(脫產學習3年),1990年4月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影視戲劇編導專業。從事過知青、礦工、宣傳幹事、企業報總編室主任、團委書記、調研科長、辦事處副主任、辦公室秘書、省部級報刊編輯、記者、部級報紙駐省記者站站長等工作,現職為新華社吉林新聞信息中心主任助理。現為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
7、鄭州市`新華社記者站在哪?
花園路口,紫荊山立交橋附近有個黃色的高樓,在花園路西邊,河南飯店北邊
8、陳曉雷的個人履歷
1977年8月高中畢業於內蒙古大雁礦務局第一中學。
1977年9月——1977年12月,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大雁礦務局供應處農場,知青。
1978年1月——1982年8月內蒙古大雁礦務局第二煤礦,井下工人,兼職團支部書記。
1982年9月——1985年8月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呼盟分校中文專業,學生(脫產學習3年)。
1985年9月——1988年9月《大雁礦工報》社記者、後任總編室副主任(正科級,主持政文版編輯工作);大雁礦務局局機關團委副書記(主持工作),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9年2月——1990年4月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影視戲劇編導專業,學生(代職脫產學習),並畢業。
1990年5月——1991年11月大雁礦務局辦公室調研科科長,大雁礦務局駐東煤公司(長春)辦事處副主任。
1991年10月——1993年10月東煤公司團委宣傳部,科長,長春煤炭管理幹部學院辦公室,秘書(92年12月被國家煤炭工業部評定為經濟師)。
1993年10月——1995年9月《東煤集團報》經濟版編輯、記者;吉林煤管局(吉林省煤炭工業局)政策法規處,主任科員,負責政、經、法文字材料起草;《中國煤炭報》兼職記者。
1995年10月——2000年12月《中國煤炭報》吉林記者站專職記者、站長(副處級),《吉林日報》駐省煤炭工業局記者站站長、助理調研員(97年被國家煤炭工業局評定為高級經濟師)。
2001年1月——2002年3月新華社吉林分社《吉林內參》記者、總編輯助理、兼編輯部辦公室主任。
2002年4月至今任新華社吉林新聞信息中心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