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影片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主要獲獎名單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美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意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意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意)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意)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
第二十二屆(1957)
聖馬克金獅獎:《不可征服的人》(印度)
聖馬克銀獅獎:《白色之夜》(意)
最佳男演員:安東尼.弗朗西奧薩《浪子回頭》(美)
最佳女演員:齊特拉.麗金別格絲《馬爾華》(蘇聯)
第二十三屆(1958)
聖馬克金獅獎:《無法松的一生》(日本)
聖馬克銀獅獎:《戀人們》(法)
最佳導演:路易.馬勒《戀人們》(法)
最佳男演員:亞歷克.吉尼斯《馬口》(英)
最佳女演員:索菲婭.羅蘭《黑蘭花》(意)
第二十四屆(1959)
聖馬克金獅獎:《羅維雷將軍》(意)《大戰》(意)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斯圖爾特《桃色血案》(美)
最佳女演員:馬德萊娜.羅班松《兩次旅行》(法)
第二十五屆(1960)
聖馬克金獅獎:《橫渡萊茵河》(法)
聖馬克銀獅獎:《羅科和他的兄弟》(意)
最佳男演員:約翰.米爾斯《榮譽感》(英)
最佳女演員:雪莉.麥克琳《桃色公寓》(美)
第二十六屆(1961)
聖馬克金獅獎:《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法)
聖馬克銀獅獎:《向所有人敞開和平之門》(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鏢客》(日本)
最佳女演員:蘇珊.費隆《你不應該殺人》(法)
第二十七屆(1962)
聖馬克金獅獎:《伊凡的童年》(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家族日記》(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放縱的生活》(法)
最佳男演員:畢特.蘭卡斯特《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美)
最佳女演員:埃曼紐埃爾.莉娃《寂寞的心靈》(法)
第二十八屆(1963)
聖馬克金獅獎:《城市上空的魔掌》(意)
評委會特別獎:《邪火》(法)《進入生活的必備條件》(蘇聯)
最佳男演員:艾爾伯特.芬尼《湯姆.瓊斯》(英)
最佳女演員:德爾菲娜.塞里格《莫里埃爾》(法)
第二十九屆(1964)
聖馬克金獅獎:《紅色沙漠》(意)
評委會特別獎:《馬太福音》(意)
最佳男演員:湯姆.考特尼《國王與國家》
最佳女演員:哈里特.安德森《愛吧》(瑞典)
第三十屆(1965)
聖馬克金獅獎:《北斗七星》(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沙漠里的西蒙》(墨西哥)《我20歲》(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紅鬍子》(日本)
最佳女演員:安妮.熱拉杜《曼哈頓的三個房間》(法)
第三十一屆(1966)
聖馬克金獅獎:《阿爾及爾的戰爭》(阿爾及利亞、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查帕瓜》(美)《難忘昔日》(西德)
最佳男演員:雅克.佩爾《半個男人》(意)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亞.阿倫巴薩洛娃《第一個教師》(蘇聯)
第三十二屆(1967)
聖馬克金獅獎:《白日美人》(法)
評委會特別獎:《中國是近鄰》(意)《中國姑娘》(法)
最佳男演員:留比薩.薩馬爾契奇《早晨》(南斯拉夫)
最佳女演員:雪莉.奈特《荷蘭人》(英)
第三十三屆(1968)
聖馬克金獅獎:《馬戲團帳蓬頂上的藝人》(西德)
評委會特別獎:《蘇格拉底》(法)《土耳其人的聖母》(意)
最佳男演員:約翰.馬勒《臉》(美)
最佳女演員:勞拉.貝蒂《定理》(意)
第三十四屆(1969)
評委會特別獎:《半人半獸的神》(意)《名譽與光榮》(捷克)
第三十六屆(1979)
最佳男演員:尤.列奧諾夫《秋天的馬拉松》(蘇聯)
最佳女演員:乙羽信子《絞殺》(日本)
第三十七屆(1980)
聖馬克金獅獎:《葛洛麗婭》(美)《大西洋城》(法國、加拿大)
最佳男演員:奧斯卡.拉特維爾《第一個工作》(西德)喬治.伯恩斯、阿特卡尼《走路的風度》(美)
最佳女演員:莉芙.厄爾曼《理查德的東西》(英)茲.格.勞倫斯《葛洛麗婭》(美)
第三十八屆(1981)
聖馬克金獅獎:《沉重的年代》(西德)
聖馬克銀獅獎:《你記得陶莉.比爾嗎?》(南斯拉夫)
評委會特別獎:《金色的夢》(意)《他們不用黑領帶》(巴西)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杜瓦爾《真誠懺悔》(美)
最佳女演員:莉爾.特塞盧斯《政治迫害》(挪威)
第三十九屆(1982)
聖馬克金獅獎:《情況》(西德)
特別評委會獎:《命令》(西德)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鮑威爾《命令》(西德)
最佳女演員:比阿特麗斯.羅曼德《美滿姻緣》(法)
第四十屆(1983)
聖馬克金獅獎:《芳名卡門》(法)
聖馬克銀獅獎:《黑人小茅屋街》(法)
評委會特別獎:《農家/三十五年之後》(法)
最佳男演員:馬修.莫迪恩《北極光》(美)
最佳女演員:達琳.萊吉蒂莫斯《黑人小茅屋街》(法)
第四十一屆(1984)
聖馬克金獅獎:《和平陽光的年代》(波蘭、西德、美國)
聖馬克銀獅獎:《小奏鳴曲》(加拿大)
評委會特別獎:《月球的寵兒》(法)
最佳男演員:納西魯丁.薩赫《交叉點》(印度)
最佳女演員:帕斯卡爾.奧吉爾《月圓之夜》(法)
第四十二屆(1985)
聖馬克金獅獎:《天涯淪落女》(法)
聖馬克銀獅獎:《杜斯特》(比利時)
評委會特別獎:《燈船》(美)
最佳男演員:熱拉爾.德帕迪厄《警察》(法)
第四十三屆(1986)
聖馬克金獅獎:《綠光》(法)
聖馬克銀獅獎:《國王和電影》(阿根廷)
評委會特別獎:《愛情故事》(義大利)《野鴿子》(蘇聯)
最佳男演員:卡爾洛.德萊.彼亞內《聖誕禮物》(意)
最佳女演員:瓦萊利亞.戈利洛《愛情故事》(意)
第四十四屆(1987)
聖馬克金獅獎:《再見,孩子們》(法)
聖馬克銀獅獎:《莫里斯》(英)
評委會特別獎:《集體的喝彩聲》(瑞典、挪威、丹麥)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威爾比、休.格蘭特《莫里斯》(英)
最佳女演員:姜受延《種女》(韓國)
第四十五屆(1988)
聖馬克金獅獎:《聖潔酒徒的傳奇》(意)
聖馬克銀獅獎:《霧中風景》(希臘)
評委會特別獎:《佳羅普營地》(塞內加爾、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
最佳男演員:唐.阿梅奇、喬.曼特格納《情況變化》(美)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女人韻事》(法)雪莉.麥克琳《蘇薩茨卡夫人》(美)
第四十六屆(1989)
聖馬克金獅獎:《悲情城市》(中國台灣)
聖馬克銀獅獎:《黃色房子的回憶》(葡萄牙)《一位茶道大師之死》(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光明》(法)
最佳男演員:馬爾塞羅.馬斯特羅、馬西莫.特羅伊西《幾點鍾》(意)
最佳女演員:佩吉.阿什克羅夫特、熱拉爾丁.詹姆斯《她早走了》(英)
第四十七屆(1990)
聖馬克金獅獎:《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去世》(英)
聖馬克銀獅獎:《我同桌的天使》(紐西蘭)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好傢伙》(美)
最佳男演員:奧列格.鮑里索爾夫《唯一的證人》(保加利亞)
最佳女演員:格洛麗亞.蒙奇梅爾《鏡中人》(智利)
第四十八屆(1991)
聖馬克金獅獎:《蒙古精神》(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國)《漁夫國王》(美)《我再也聽不到吉它聲》(法)
評委會特別獎:《神曲》(葡萄牙)
最佳男演員:瑞凡.費尼克斯《我私人的愛達荷》(美)
最佳女演員:蒂爾達.史溫頓《愛德華二世》(英)
第四十九屆(1992)
聖馬克金獅獎:《秋菊打官私》(中國)
聖馬克銀獅獎:《冬之心》(法)《火腿火腿》(西班牙)《豪華旅館》(羅馬尼亞)
評委會特別獎:《一個拿波里數學家之死》(意)
最佳男演員:傑克.萊蒙《格侖加里.格侖.羅斯》(美)
最佳女演員:鞏俐《秋菊打官私》(中國)
第五十屆(1993)
聖馬克金獅獎:《捷徑》(美)《藍色》(法)
聖馬克銀獅獎:《抵押人生》(塔吉克)
評委會特別獎:《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男演員:法比西歐.班提佛克《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藍色》(法)
第五十一屆(1994)
聖馬克金獅獎:《愛情萬歲》(中國台灣)《暴雨將至》(馬其頓)
聖馬克銀獅獎:《夢幻天堂》(紐西蘭)《小奧德薩》(美)
評委會特別獎:《天生殺人狂》(美)
最佳導演:賈尼.阿梅利奧《亞美利加》(意)
最佳男演員: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曼德羅《三兄妹》(葡萄牙)
第五十二屆(1995)
聖馬克金獅獎:《三輪車夫》(法國、越南)
聖馬克銀獅獎:《上帝的喜劇》(葡萄牙)《新天堂星探》(意)
最佳男演員:戈茨.格奧爾格《殺手》(德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桑德琳.博納爾《儀式》(法)
第五十三屆(1996)
聖馬克金獅獎:《邁克爾.柯林斯》(愛爾蘭)
評委會特別獎:《土匪》(喬治亞、法國)
最佳男演員:利姆.尼森《邁克爾.科林斯》(愛爾蘭)
最佳女演員:維多利亞.蒂沃《波妮》(法)
第五十四屆(1997)
聖馬克金獅獎:《花火》(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歐索多》(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韋斯利.斯奈普斯《一夜情》(美)
最佳女演員:蘿賓.湯妮《尼加拉瓜,尼加拉瓜》(美)
第五十五屆(1998)
聖馬克金獅獎:《這樣的笑》(意)
評委會特別獎:《最後的天堂》(羅馬尼亞)
最佳導演:埃米爾.庫斯圖爾察《黑貓,白貓》(南斯拉夫)
最佳男演員:西恩.潘《騷亂》(美)
最佳女演員:卡特琳娜.德納芙《旺多姆廣場》(法)
第五十六屆(1999)
聖馬克金獅獎:《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風兒帶我回家》(伊朗)
最佳導演:張元《回家過年》(中國)
最佳男演員:吉姆.布羅本特《酣歌暢戲》(英)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貝耶恩《情色逸事》(比利時、法國)
第五十七屆(2000)
聖馬克金獅獎:《圓圈》(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黑夜降臨前》(美)
最佳導演:布塔代布.達斯古普塔《摔角選手》(印度)
最佳男演員:哈維爾.巴爾德姆《黑夜降臨前》(美)
最佳女演員:羅斯.伯恩《女神1967》(澳大利亞)
第五十八屆(2001)
聖馬克金獅獎:《季風婚宴》(印度)
評委會特別獎:《酷熱的日子》(奧地利)
最佳導演:巴巴克.巴亞米《秘密投票》(伊朗)
最佳男演員:盧吉.羅.卡斯西歐《目光》(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桑德拉.斯卡瑞莉《目光》(義大利)
第五十九屆(2002)
最佳影片金獅獎:《青樓姐妹花》,導演:彼得-穆蘭(蘇格蘭)
評委會大獎:《瘋人院》,導演:安德烈-孔卡羅維斯基(俄羅斯)
最佳導演獎:《綠洲》導演李昌東(韓國)
最佳男演員獎:史坦法諾-阿寇西(《愛之旅》,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獎:茱莉安-摩爾《遠離天堂》,美國
文素利《綠洲》,韓國
最佳短片銀獅獎:CLOWN(《綠洲》,導演Irina Efteeva)
第六十屆(2003)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回歸》 導演安德烈.齊亞琴謝夫 俄國
銀獅獎評審團大獎:《風箏》 導演蘭達.薩貝格 黎巴嫩/法國
銀獅獎最佳導演獎:北野武 《座頭市》 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肖恩.潘 《21克》 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卡嘉.瑞曼 《羅森斯查斯街》 德國
第六十一屆(2004)
最佳影片金獅獎:《維拉-德雷克》
評委會大獎銀獅獎:《出海》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哈維爾-巴丹Javier Bardem(《出海》)
最佳女主角:伊梅爾達-斯唐頓(Imelda Staunton暫譯) 《維拉-德雷克》
第六十二屆(2005)
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最佳導演銀獅獎:菲利普-加瑞爾 Philippe Garrel《制服戀人》Les Amants reguliers
評委會特別獎:《瑪麗》Mary 埃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大衛.斯特雷澤恩David Strathairn《晚安,好運》Goodnight and Good Luck
最佳女主角:喬凡娜.梅佐喬爾諾Giovanna Mezzogiorno《心中的野獸》La bestia nel cuore
第六十三屆(2006)
最佳影片金獅獎《三峽好人》(導演:賈樟柯)
最佳導演銀獅獎 《絕密隱私》(導演:阿蘭.雷乃)
銀獅「新發現」獎 曼紐爾.克里亞勒斯《金色大門》
評委會特別獎 《達萊特》
最佳男演員獎 本.阿弗萊克(《好萊塢庄園》)
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倫(《女王》)
2、有哪些獲得過金獅獎的電影?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獲獎名單
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2年
最佳外國影片 (無)
第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4年
最佳外國影片 阿蘭島人(英)
第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5年
最佳外國影片 安娜.卡列尼娜(美)
第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6年
最佳外國影片 加利福尼亞的皇(德)
第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7年
最佳外國影片 舞會的名冊(法)
第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8年
最佳外國影片 奧林匹克運動會(德)
第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9年
最佳外國影片 (無)
第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0年
最佳外國影片 驛站長(德)
第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1年
最佳外國影片 克魯格總統(德)
第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2年
最佳外國影片 偉大的國王(德)
第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6年
最佳外國影片 大地之光(美)
第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7年
最佳外國影片 罷工(捷)
第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8年
最佳外國影片 王子復仇記(英)
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49年
聖馬克金獅獎 曼儂(法)
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0年
聖馬克金獅獎 裁判結束(法)
第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1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生門(日)
第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2年
聖馬克金獅獎 禁止的游戲(法)
第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3年
聖馬克金獅獎 (未評)
第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4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密歐與朱麗葉(意、英)
第二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5年
聖馬克金獅獎 諾言(丹)
第二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6年
聖馬克金獅獎 (無)
第二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7年
聖馬克金獅獎 不可征服的人(印)
第二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8年
聖馬克金獅獎 無法松的一天(日)
第二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59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維雷將軍(意)
大戰(意)
第二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0年
聖馬克金獅獎 橫渡萊茵河(法)
第二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1年
聖馬克金獅獎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法)
第二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2年
聖馬克金獅獎 伊凡的童年(蘇)
家族日記(意)
第二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3年
聖馬克金獅獎 城市上空的魔掌(意)
第二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4年
聖馬克金獅獎 紅色沙漠(意)
第三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5年
聖馬克金獅獎 北斗七星(意)
第三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6年
聖馬克金獅獎 阿爾及爾之戰(意)
半個男人(意)
CHAPPAQUA(美)
第三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7年
聖馬克金獅獎 白日的美女(法)
第三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8年
聖馬克金獅獎 馬戲團帳篷頂上的藝人(西德)
1969-1978年,電影節雖仍在舉辦,但未再評出正式的獎,其中1973/1977/1978年停辦。
1973年,更名為"義大利電影評論日"1975年,改名為"雙年電影節",1979年恢復正常舉辦,1980年恢復"聖馬克金獅獎
第三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0年
聖馬克金獅獎 葛洛麗亞(美)
大西洋城(法、加拿大)
第三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1年
聖馬克金獅獎 沉重的年代(西德)
第三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2年
聖馬克金獅獎 情況(西德)
第四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3年
聖馬克金獅獎 卡門(法、瑞士)
第四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4年
聖馬克金獅獎 和平陽光年代(波、西德、美)
第四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5年
聖馬克金獅獎 天涯淪落女(法)
第四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6年
聖馬克金獅獎 夏季(法)
第四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7年
聖馬克金獅獎 孩子們,再見(法)
第四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8年
聖馬克金獅獎 聖潔酒徒的傳奇(意)
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89年
聖馬克金獅獎 悲情城市(中國台灣)
第四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0年
聖馬克金獅獎 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去逝(英)
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1年
聖馬克金獅獎 套馬索(蘇)
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2年
聖馬克金獅獎 秋菊打官司(中)
第五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3年
聖馬克金獅獎 銀色、性、男女(美)
藍色(法)
第五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4年
聖馬克金獅獎 愛情萬歲(中國台灣)
下 雨之前(馬其頓)
第五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5年
聖馬克金獅獎 三輪車夫(法、越南)
第五十三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6年
聖馬克金獅獎 赤膽佳人(愛爾蘭)
第五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7年
聖馬克金獅獎 焰火(日)
第五十五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8年
聖馬克金獅獎 這樣的笑(意)
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99年
聖馬克金獅獎 一個都不能少(中)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0年
聖馬克金獅獎 圈子(伊朗)
第五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1年
聖馬克金獅獎 季風婚宴 (印度)
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2年
聖馬克金獅獎 瑪德蓮姐妹 (英)
第六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3年
聖馬克金獅獎 回歸 (俄)
第六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4年
聖馬克金獅獎 維拉-德雷克 (英)
3、世界名著有哪些?
1、《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
《悲慘世界》(Les Misé),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小說《悲慘世界》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悲慘世界》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1958年法國導演讓.保羅·李塞諾拍攝過《悲慘世界》同名電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據《悲慘世界》原著改編的動畫片《悲慘世界少女珂塞特》。《悲慘世界》也是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是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於《貓》的曠世佳作。
2、《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 1482 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鍾人卡西莫多。
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裡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
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絲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突出了流浪人們的團結互助。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響世人全部的思想情感。
3、《在人間》——高爾基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瘳沙十一歲時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歷經坎坷,飽嘗了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後,阿廖沙懷著進大學的希望准備到喀山去。
4、《源氏物語》——紫式部
《源氏物語》成書於公元1001-1008年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為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本書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社會的腐政治和淫亂生活上層貴族之間的互相傾軋和權力斗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而源氏的愛情婚姻,則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悲慘命運。在貴族社會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爭的手段,婦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5、《紅樓夢》——曹雪芹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以四大家族的榮辱興衰為背景,描繪出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專制下新興資本主義民主思想的萌動。結構宏大、情節委婉、細節精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聲口畢現,堪稱中國古代小說中的經典。
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的著作,其價值由於已經超越了時代本身而得以流傳。需要注意的是,廣義的世界名著不僅僅包含文學名著,還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
4、要電影。有張力的。沒看過的。就給分。至少說十部。
1《上帝之城》——真正的血腥,巴西的愛與恨
2《搏擊俱樂部》——巧妙的結尾
3《美國麗人》——隨風飄揚的塑料袋
4《穆赫蘭道》——一開始就騙了你
5《戲夢巴黎》——我只能高呼「我們是一夥的」
6《震撼性教育》——看了我也很震撼
7《記憶碎片》——挺有張力的
8《夢之安魂曲》——看的我虛無縹緲的
9《我愛菲利普莫里斯》——別樣的越獄,別樣的愛情,別樣的傳奇
10《嫌疑犯X的獻身》——很曲折的故事,很曲折的愛情,絕對值得一看
11《碧海藍天》——經典的片子,一個人的碧海藍天
12《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少年情懷+美女坎坷,看到最後都不忍心了啊
13《21克》——21克,人死後靈魂的重量。
14《禁閉島》——千萬別被萊昂給騙了
15《無姓之人》——選擇,其實沒的選
16《末代獨裁》——烏干達上的罪惡
17《露西亞的情人》——真實,夢境?
18《成為簡奧斯汀》——愛情,有時候一次就夠了
19《贖罪》——在時代面前沒有人是罪人
20《Boy A》——完美的瑕疵,人可以忘記過去,但過去沒有忘記你。
21《你媽媽也是》——無敵的青春,讓人羨慕至極。
22《深藍即使黑》——可以感嘆命運的不公,但也讓人越發體會人性的堅強。
23《鋼琴教師》——看第一次時,讓人非常不適,只能驚嘆他人的控制會讓人變得不堪。
24《鋼琴課》——愛不需要語言。
25《海上鋼琴師》——1900的傳奇人生。
26《月球》——看到我都呆了,驚嘆男主角的演技。
27《朗讀者》——感動,感嘆,感激。
28《英國病人》——在錯誤的時間里,遇到了對的人。
29《活色生香》——很久以前看的,但現在想起時還是意猶未盡。
30《回歸》——巧妙的故事,是愛的回歸。
31《羅拉快跑》——相當有意思的拍攝手法,不過我更愛羅拉那一頭艷麗的紅發。
32《情人》——看了原著才看的電影,只能說梁家輝演的真的很有韻味。
33《香水》——也是看了原著才看的電影,看後對男主角製造人體香水的技藝驚嘆,不過男主角實在是有些命途多舛。
34《一枝梨花壓海棠》或《洛麗塔》——還是看了小說才看的電影,雖沒有了新鮮感,但如果沒看原著的話,應該不錯,女主角將那種蘿莉的感覺演的很到位。
35《沉默的羔羊》三部曲加前傳——看的我心驚肉跳,絕對符合你的要求。
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所以寫了很多,有愛情,懸疑,劇情,文藝,戰爭等等。雖然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不過我都看過,呵呵,希望你看後喜歡。
5、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止至2020年8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共有76屆(1969年至1979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恢復評獎),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義大利)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國)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義大利)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國)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國)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國)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國)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國)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國)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國)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國)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國)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國)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國)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國)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國)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國)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義大利)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國)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國)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國)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國)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國)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國)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國)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國)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國)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國)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國)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國)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國)《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國)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國)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國)
第二十二屆(1957)
聖馬克金獅獎:《不可征服的人》(印度)
聖馬克銀獅獎:《白色之夜》(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安東尼.弗朗西奧薩《浪子回頭》(美國)
最佳女演員:齊特拉.麗金別格絲《馬爾華》(蘇聯)
第二十三屆(1958)
聖馬克金獅獎:《無法松的一生》(日本)
聖馬克銀獅獎:《戀人們》(法國)
最佳導演:路易.馬勒《戀人們》(法國)
最佳男演員:亞歷克.吉尼斯《馬口》(英國)
最佳女演員:索菲婭.羅蘭《黑蘭花》(義大利)
第二十四屆(1959)
聖馬克金獅獎:《羅維雷將軍》(義大利)、《大戰》(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斯圖爾特《桃色血案》(美國)
最佳女演員:馬德萊娜.羅班松《兩次旅行》(法國)
第二十五屆(1960)
聖馬克金獅獎:《橫渡萊茵河》(法國)
聖馬克銀獅獎:《羅科和他的兄弟》(意國)
最佳男演員:約翰.米爾斯《榮譽感》(英國)
最佳女演員:雪莉.麥克琳《桃色公寓》(美國)
第二十六屆(1961)
聖馬克金獅獎:《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法國)
聖馬克銀獅獎:《向所有人敞開和平之門》(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鏢客》(日本)
最佳女演員:蘇珊.費隆《你不應該殺人》(法國)
第二十七屆(1962)
聖馬克金獅獎:《伊凡的童年》(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家族日記》(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放縱的生活》(法國)
最佳男演員:畢特.蘭卡斯特《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美國)
最佳女演員:埃曼紐埃爾.莉娃《寂寞的心靈》(法國)
第二十八屆(1963)
聖馬克金獅獎:《城市上空的魔掌》(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邪火》(法國)、《進入生活的必備條件》(蘇聯)
最佳男演員:艾爾伯特.芬尼《湯姆.瓊斯》(英國)
最佳女演員:德爾菲娜.塞里格《莫里埃爾》(法國)
第二十九屆(1964)
聖馬克金獅獎:《紅色沙漠》(意國)
評委會特別獎:《馬太福音》(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湯姆.考特尼《國王與國家》
最佳女演員:哈里特.安德森《愛吧》(瑞典)
第三十屆(1965)
聖馬克金獅獎:《北斗七星》(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沙漠里的西蒙》(墨西哥)、《我20歲》(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紅鬍子》(日本)
最佳女演員:安妮.熱拉杜《曼哈頓的三個房間》(法國)
第三十一屆(1966)
聖馬克金獅獎:《阿爾及爾的戰爭》(阿爾及利亞、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查帕瓜》(美國)、《難忘昔日》(西德)
最佳男演員:雅克.佩爾《半個男人》(意國)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亞.阿倫巴薩洛娃《第一個教師》(蘇聯)
第三十二屆(1967)
聖馬克金獅獎:《白日美人》(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中國是近鄰》(義大利)、《中國姑娘》(法國)
最佳男演員:留比薩.薩馬爾契奇《早晨》(南斯拉夫)
最佳女演員:雪莉.奈特《荷蘭人》(英國)
第三十三屆(1968)
聖馬克金獅獎:《馬戲團帳蓬頂上的藝人》(西德)
評委會特別獎:《蘇格拉底》(法國)、《土耳其人的聖母》(意國)
最佳男演員:約翰.馬勒《臉》(美國)
最佳女演員:勞拉.貝蒂《定理》(義大利)
第三十四屆(1969)
評委會特別獎:《半人半獸的神》(義大利)、《名譽與光榮》(捷克)
第三十六屆(1979)
最佳男演員:尤.列奧諾夫《秋天的馬拉松》(蘇聯)
最佳女演員:乙羽信子《絞殺》(日本)
第三十七屆(1980)
聖馬克金獅獎:《葛洛麗婭》(美國)、《大西洋城》(法國、加拿大)
最佳男演員:奧斯卡.拉特維爾《第一個工作》(西德)、喬治.伯恩斯、阿特卡尼《走路的風度》(美國)
最佳女演員:莉芙.厄爾曼《理查德的東西》(英國)、茲.格.勞倫斯《葛洛麗婭》(美國)
第三十八屆(1981)
聖馬克金獅獎:《沉重的年代》(西德)
聖馬克銀獅獎:《你記得陶莉.比爾嗎?》(南斯拉夫)
評委會特別獎:《金色的夢》(意)《他們不用黑領帶》(巴西)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杜瓦爾《真誠懺悔》(美)
最佳女演員:莉爾.特塞盧斯《政治迫害》(挪威)
第三十九屆(1982)
聖馬克金獅獎:《情況》(西德)
特別評委會獎:《命令》(西德)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鮑威爾《命令》(西德)
最佳女演員:比阿特麗斯.羅曼德《美滿姻緣》(法國)
第四十屆(1983)
聖馬克金獅獎:《芳名卡門》(法國)
聖馬克銀獅獎:《黑人小茅屋街》(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農家/三十五年之後》(法國)
最佳男演員:馬修.莫迪恩《北極光》(美國)
最佳女演員:達琳.萊吉蒂莫斯《黑人小茅屋街》(法國)
第四十一屆(1984)
聖馬克金獅獎:《和平陽光的年代》(波蘭、西德、美國)
聖馬克銀獅獎:《小奏鳴曲》(加拿大)
評委會特別獎:《月球的寵兒》(法國)
最佳男演員:納西魯丁.薩赫《交叉點》(印度)
最佳女演員:帕斯卡爾.奧吉爾《月圓之夜》(法國)
第四十二屆(1985)
聖馬克金獅獎:《天涯淪落女》(法國)
聖馬克銀獅獎:《杜斯特》(比利時)
評委會特別獎:《燈船》(美國)
最佳男演員:熱拉爾.德帕迪厄《警察》(法國)
第四十三屆(1986)
聖馬克金獅獎:《綠光》(法國)
聖馬克銀獅獎:《國王和電影》(阿根廷)
評委會特別獎:《愛情故事》(義大利)、《野鴿子》(蘇聯)
最佳男演員:卡爾洛.德萊.彼亞內《聖誕禮物》(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瓦萊利亞.戈利洛《愛情故事》(義大利)
第四十四屆(1987)
聖馬克金獅獎:《再見,孩子們》(法國)
聖馬克銀獅獎:《莫里斯》(英國)
評委會特別獎:《集體的喝彩聲》(瑞典、挪威、丹麥)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威爾比、休.格蘭特《莫里斯》(英國)
最佳女演員:姜受延《種女》(韓國)
第四十五屆(1988)
聖馬克金獅獎:《聖潔酒徒的傳奇》(義大利)
聖馬克銀獅獎:《霧中風景》(希臘)
評委會特別獎:《佳羅普營地》(塞內加爾、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
最佳男演員:唐.阿梅奇、喬.曼特格納《情況變化》(美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女人韻事》、(法國)雪莉.麥克琳《蘇薩茨卡夫人》(美國)
第四十六屆(1989)
聖馬克金獅獎:《悲情城市》(中國台灣)
聖馬克銀獅獎:《黃色房子的回憶》(葡萄牙)《一位茶道大師之死》(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光明》(法國)
最佳男演員:馬爾塞羅.馬斯特羅、馬西莫.特羅伊西《幾點鍾》(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佩吉.阿什克羅夫特、熱拉爾丁.詹姆斯《她早走了》(英國)
第四十七屆(1990)
聖馬克金獅獎:《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去世》(英國)
聖馬克銀獅獎:《我同桌的天使》(紐西蘭)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好傢伙》(美國)
最佳男演員:奧列格.鮑里索爾夫《唯一的證人》(保加利亞)
最佳女演員:格洛麗亞.蒙奇梅爾《鏡中人》(智利)
第四十八屆(1991)
聖馬克金獅獎:《蒙古精神》(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國)、《漁夫國王》(美國)《我再也聽不到吉它聲》(法)
評委會特別獎:《神曲》(葡萄牙)
最佳男演員:瑞凡.費尼克斯《我私人的愛達荷》(美國)
最佳女演員:蒂爾達.史溫頓《愛德華二世》(英國)
第四十九屆(1992)
聖馬克金獅獎:《秋菊打官私》(中國)
聖馬克銀獅獎:《冬之心》(法國)、《火腿火腿》(西班牙)、《豪華旅館》(羅馬尼亞)
評委會特別獎:《一個拿波里數學家之死》(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傑克.萊蒙《格侖加里.格侖.羅斯》(美國)
最佳女演員:鞏俐《秋菊打官私》(中國)
第五十屆(1993)
聖馬克金獅獎:《捷徑》(美國)、《藍色》(法國)
聖馬克銀獅獎:《抵押人生》(塔吉克)
評委會特別獎:《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男演員:法比西歐.班提佛克《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藍色》(法國)
第五十一屆(1994)
聖馬克金獅獎:《愛情萬歲》(中國台灣)、《暴雨將至》(馬其頓)
聖馬克銀獅獎:《夢幻天堂》(紐西蘭)、《小奧德薩》(美國)
評委會特別獎:《天生殺人狂》(美國)
最佳導演:賈尼.阿梅利奧《亞美利加》(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曼德羅《三兄妹》(葡萄牙)
第五十二屆(1995)
聖馬克金獅獎:《三輪車夫》(法國、越南)
聖馬克銀獅獎:《上帝的喜劇》(葡萄牙)、《新天堂星探》(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戈茨.格奧爾格《殺手》(德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桑德琳.博納爾《儀式》(法國)
第五十三屆(1996)
聖馬克金獅獎:《邁克爾.柯林斯》(愛爾蘭)
評委會特別獎:《土匪》(喬治亞、法國)
最佳男演員:利姆.尼森《邁克爾.科林斯》(愛爾蘭)
最佳女演員:維多利亞.蒂沃《波妮》(法國)
第五十四屆(1997)
聖馬克金獅獎:《花火》(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歐索多》(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韋斯利.斯奈普斯《一夜情》(美國)
最佳女演員:蘿賓.湯妮《尼加拉瓜,尼加拉瓜》(美國)
第五十五屆(1998)
聖馬克金獅獎:《這樣的笑》(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最後的天堂》(羅馬尼亞)
最佳導演:埃米爾.庫斯圖爾察《黑貓,白貓》(南斯拉夫)
最佳男演員:西恩.潘《騷亂》(美國)
最佳女演員:卡特琳娜.德納芙《旺多姆廣場》(法國)
第五十六屆(1999)
聖馬克金獅獎:《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風兒帶我回家》(伊朗)
最佳導演:張元《回家過年》(中國)
最佳男演員:吉姆.布羅本特《酣歌暢戲》(英國)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貝耶恩《情色逸事》(比利時、法國)
第五十七屆(2000)
聖馬克金獅獎:《圓圈》(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黑夜降臨前》(美國)
最佳導演:布塔代布.達斯古普塔《摔角選手》(印度)
最佳男演員:哈維爾.巴爾德姆《黑夜降臨前》(美國)
最佳女演員:羅斯.伯恩《女神1967》(澳大利亞)
第五十八屆(2001)
聖馬克金獅獎:《季風婚宴》(印度)
評委會特別獎:《酷熱的日子》(奧地利)
最佳導演:巴巴克.巴亞米《秘密投票》(伊朗)
最佳男演員:盧吉.羅.卡斯西歐《目光》(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桑德拉.斯卡瑞莉《目光》(義大利)
第五十九屆(2002)
最佳影片金獅獎:《青樓姐妹花》,導演:彼得-穆蘭(蘇格蘭)
評委會大獎:《瘋人院》,導演:安德烈-孔卡羅維斯基(俄羅斯)
最佳導演獎:《綠洲》導演李昌東(韓國)
最佳男演員獎:史坦法諾-阿寇西(《愛之旅》,(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獎:茱莉安-摩爾《遠離天堂》,(美國)、文素利《綠洲》,(韓國)
最佳短片銀獅獎:CLOWN(《綠洲》,導演Irina Efteeva)
第六十屆(2003)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回歸》 導演安德烈.齊亞琴謝夫 (俄國)
銀獅獎評審團大獎:《風箏》 導演蘭達.薩貝格 (黎巴嫩/法國)
銀獅獎最佳導演獎:北野武 《座頭市》 (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肖恩.潘 《21克》(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卡嘉.瑞曼 《羅森斯查斯街》(德國)
第六十一屆(2004)
最佳影片金獅獎:《維拉-德雷克》
評委會大獎銀獅獎:《出海》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哈維爾-巴丹Javier Bardem(《出海》)
最佳女主角:伊梅爾達-斯唐頓(《維拉-德雷克》
第六十二屆(2005)
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
最佳導演銀獅獎:菲利普-加瑞爾 《制服戀人》
評委會特別獎:《瑪麗》Mary 埃貝爾.費拉拉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大衛.斯特雷澤恩《晚安,好運》
最佳女主角:喬凡娜.梅佐喬爾諾《心中的野獸》
第六十三屆(2006)
最佳影片金獅獎:《三峽好人》(導演:賈樟柯)
最佳導演銀獅獎:《絕密隱私》(導演:阿蘭.雷乃)
銀獅「新發現」獎:曼紐爾.克里亞勒斯《金色大門》
評委會特別獎:《達萊特》
最佳男演員獎:本.阿弗萊克(《好萊塢庄園》)
最佳女演員獎:海倫.米倫(《女王》)
第六十四屆(2007)
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色·戒》(中國)
評審團特別獎(並列):阿布戴·柯西胥《穀子和鯔魚》(法國)、托德·海因斯《我不在那兒》(美國)
美國最佳導演銀獅獎:布萊恩·德·帕爾瑪《節選修訂》(美國)
最佳男演員: 布拉德·皮特《刺殺神槍俠》(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特·布蘭切特《我不在那兒》(美國)
第六十五屆(2008)
最佳影片金獅獎: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摔跤手》
最佳導演銀獅獎:小阿列克謝·日爾曼《紙戰士》
評委會特別獎:海爾·格里瑪《泰莎》
最佳男演員:西爾維奧·奧蘭多《喬凡娜的父親》
最佳女演員:多米尼克·布蘭科《另一個人》
第六十六屆(2009)
最佳影片金獅獎:馬斯·舒姆里克《黎巴嫩》
評審團大獎:費斯·阿金《心靈廚房》
最佳導演獎:謝琳·奈沙特《沒有男人的女人》
最佳男演員:科林·費斯《單身男人》
最佳女演員:克塞妮婭·拉帕波特《雙重時間》
第六十七屆(2010)
最佳影片金獅獎:《在某處》(索菲亞·科波拉)
評委會大獎: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必要的殺戮》
最佳處女作獎:導演塞倫·尤斯《大多數》
最佳導演:阿萊克斯·德拉·伊格來希亞《傷心小號曲》
最佳男演員獎:文森特·加洛《必要的殺戮》
最佳女演員獎:亞里安妮·拉貝德《愛登堡》
第六十八屆(2011)
最佳影片金獅獎:《浮士德》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俄羅斯)
最佳導演銀獅獎:蔡尚君《人山人海》(中國)
評委會獎:艾曼紐爾·克里亞勒斯《內陸》(義大利/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邁克爾·法斯賓德《羞恥》
最佳女演員獎:葉德嫻《桃姐》
第六十九屆(2012)
最佳影片獎:《聖殤》(導演:金基德)
評委會獎:《天堂:信仰》導演:尤里西·塞德爾
最佳導演獎: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大師》
最佳編劇獎: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五月之後》
最佳女演員獎:哈達斯·雅隆《填補空白》
最佳男演員獎:傑昆·菲尼克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大師》
第七十屆(2013)
最佳影片金獅獎:詹弗蘭科·羅西《羅馬環城高速》(義大利)
評委會大獎:蔡明亮《郊遊》(中國台灣)
評委會特別獎:警察之妻》(德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亞歷山多羅斯·阿拉納斯《暴力小姐》(希臘)
最佳編劇獎:史蒂夫·庫根《菲洛梅娜》(英國)
最佳男演員獎:瑟米斯·帕諾《暴力小姐》(希臘)
最佳女演員獎:伊蓮娜·寇塔《巴勒莫狂花》(義大利)
第七十一屆(2014)
最佳影片金獅獎:羅伊·安德森《寒枝雀靜》(瑞典)
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約書亞·奧本海默《沉默之像》(丹麥/挪威/芬蘭)
最佳導演銀獅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郵差的白夜》(俄羅斯)
最佳男演員:獎亞當·德利弗《飢餓的心》(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獎:阿爾芭·洛瓦赫《飢餓的心》(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卡昂·穆德西《錫瓦斯》(土耳其)
第七十二屆(2015)
最佳影片金獅獎:洛倫佐·維加斯《來自遠方》(委內瑞拉)
評審團大獎:查理·考夫曼《失常》(美國)
最佳導演銀獅獎:帕布羅·查比羅《犯罪家族》(阿根廷)
最佳編劇獎:克里斯蒂安·文森特《貂》(法國)
最佳男演員獎:法布萊斯·魯奇尼《貂》(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瓦萊莉·高利諾《為你著想》(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艾明·阿爾珀《封鎖》(土耳其)
最佳新演員獎:亞伯拉罕·阿塔哈《無境之獸》(美國)
第七十三屆(2016)
最佳影片金獅獎:拉夫·達茲《離開的女人》(菲律賓)
評審團大獎:湯姆·福特《夜行動物》(美國)
最佳劇本獎:諾亞·奧本海姆《第一夫人》(美國)
最佳導演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戰爭天堂》(俄羅斯)、阿瑪特·伊斯卡拉特《野蠻地區》(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奧斯卡·馬丁內茲《傑出公民》(阿根廷)
最佳女演員獎:艾瑪·斯通《愛樂之城》(美國)
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獎:葆拉·貝爾《弗蘭茨》(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安娜·莉莉·阿米普爾《劣質愛情》(美國)
第七十四屆(2017)
最佳電影金獅獎:吉爾莫·德爾·托羅《水形物語》(美國)
評審團大獎銀獅獎:薩繆爾·毛茨《狐步舞》(以色列)
最佳導演銀獅獎:澤維爾·勒格朗《傾盡所有》(法國)
最佳男演員:Kamel El Basha《羞辱》(黎巴嫩)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琳《漢娜》(法國)
最佳劇本獎:馬丁·麥克唐納《三塊廣告牌》(美國、英國)
評審團特別獎:沃威克·桑頓《甜蜜的國度》(澳大利亞)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最佳新人演員獎:查理·普拉默《賽馬皮特》(英國)
第七十五屆(2018)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阿方索·卡隆《羅馬》
銀獅評委會大獎:歐格斯·蘭斯莫斯《寵兒》
最佳劇本獎:喬·科恩、伊桑·科恩《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銀獅最佳導演獎:雅克·歐迪亞《希斯特斯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威廉·達福《永恆之門》
最佳女演員獎:奧莉薇婭·柯爾曼《寵兒》
評審團特別獎:詹妮弗·肯特《夜鶯》
新晉演員獎:巴凱里·甘納巴《夜鶯》
第七十六屆(2019)
金獅獎最佳影片:《小丑》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評審團大獎:《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最佳劇本獎:楊凡《繼園台七號》
最佳導演獎:羅伊·安德森《關於無盡》
最佳男演員:盧卡·馬里內利《馬丁·伊登》
最佳女演員:阿麗亞娜·阿斯卡里德《世界的勝利》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人獎):托比·華萊士《乳牙》
評委會特別獎:《黑手黨不再是曾經》導演:弗蘭科·馬雷斯科
6、有哪些關於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紀錄片或電影?
《建軍大來業》是「建國三部曲源」系列的第三部,獻禮建軍90周年的歷史片。由劉偉強執導,韓三平擔任總策劃及藝術總監,黃建新監制,劉燁、朱亞文、黃志忠、王景春、歐豪、劉昊然、馬天宇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
7、有什麼好看的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
100部文學名著
基督山恩仇記
安徒生童話
茶花女
皇帝的新裝
悲慘世界
天方夜譚
簡·愛
環游世界八十天
傲慢與偏見
木偶奇遇記
飄
綠野仙蹤
唐·吉訶德
格林童話
安娜·卡列尼娜
綠林俠客羅賓漢
孤星血淚
格列佛游記
霧都孤兒
艾麗絲漫遊奇境記
母親
復活
在人間
前夜
童年
貴族之家
我的大學
死魂靈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羅亭
夏伯陽
欽差大臣
第四十一
上尉的女兒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黑桃皇後
西線無戰事
克萊采奏鳴曲
戰爭與和平
父與子
木木
白夜
白痴
奧勃洛莫夫
跳來跳去的女人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驛站長
好兵帥克
罪與罰
獵人筆記
呼嘯山莊
唐璜
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
聖經故事
高老頭
歐也尼·葛朗台
包法利夫人
三劍客
紅與黑
巴黎聖母院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你往何處去
情感的迷惘
伊豆的舞女
百萬英磅
白鯨
費加羅的婚禮
吝嗇鬼
嘉爾曼(卡門)
羅生門
十日談
憤怒的葡萄
福爾摩斯探案集
小婦人
化身博士·金銀島
荒野的呼喚
老人與海
紅字
蝴蝶夢
牛虻
8、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影片是哪些?
歷屆威尼斯電影節主要獲獎名單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蘇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美國)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美國)《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英國)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 《入謎》捷克 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捷克)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 《自由萬歲》(美國)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 小婦人 (美國)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義大利)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美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意
最佳導演:金.維多 《洞房花燭夜》 美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 《罪與罰》法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 《插曲》奧地利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意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 《弗蘭德狂歡節》 法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 《路易斯.巴斯德傳》美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 《戰斗前夜》法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英)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德)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美)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德)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法)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英)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美)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德)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意)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德)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德)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意)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德)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美)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捷克)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法)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法)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意)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英)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奧地利)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英)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意)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美)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美)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法)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美)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美)
第十六屆(1951)
聖馬克金獅獎:《羅生門》(日本)
最佳義大利影片:《自由市街》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法)
最佳女演員:費雯麗《慾望號街車》(美)
第十七屆(1952)
聖馬克金獅獎:《禁止游戲》(法)
最佳導演:溝口健二《西鶴一代女》(日本)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美)
第十八屆(1953)
聖馬克銀獅獎:《雨月物語》(日本)《紅杏出牆》(義大利、法)
最佳導演:亞溫.李斯《四張廣告》(美)
最佳男演員: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法)
最佳女演員:莉莉.帕爾默《四張廣告》(美)
第十九屆(1954)
聖馬克金獅獎:《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英)
聖馬克銀獅獎:《在碼頭》(美)《七武士》(日本)
最佳男演員:讓.加賓《不要碰珠寶》(法)
第二十屆(1955)
聖馬克金獅獎:《諾言》(丹麥)
聖馬克銀獅獎:《跳來跳去的女人》(蘇聯)
最佳男演員: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美)
第二十一屆(1956)
最佳男演員: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法)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雪爾《酒店》(法)
第二十二屆(1957)
聖馬克金獅獎:《不可征服的人》(印度)
聖馬克銀獅獎:《白色之夜》(意)
最佳男演員:安東尼.弗朗西奧薩《浪子回頭》(美)
最佳女演員:齊特拉.麗金別格絲《馬爾華》(蘇聯)
第二十三屆(1958)
聖馬克金獅獎:《無法松的一生》(日本)
聖馬克銀獅獎:《戀人們》(法)
最佳導演:路易.馬勒《戀人們》(法)
最佳男演員:亞歷克.吉尼斯《馬口》(英)
最佳女演員:索菲婭.羅蘭《黑蘭花》(意)
第二十四屆(1959)
聖馬克金獅獎:《羅維雷將軍》(意)《大戰》(意)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斯圖爾特《桃色血案》(美)
最佳女演員:馬德萊娜.羅班松《兩次旅行》(法)
第二十五屆(1960)
聖馬克金獅獎:《橫渡萊茵河》(法)
聖馬克銀獅獎:《羅科和他的兄弟》(意)
最佳男演員:約翰.米爾斯《榮譽感》(英)
最佳女演員:雪莉.麥克琳《桃色公寓》(美)
第二十六屆(1961)
聖馬克金獅獎:《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法)
聖馬克銀獅獎:《向所有人敞開和平之門》(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鏢客》(日本)
最佳女演員:蘇珊.費隆《你不應該殺人》(法)
第二十七屆(1962)
聖馬克金獅獎:《伊凡的童年》(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家族日記》(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放縱的生活》(法)
最佳男演員:畢特.蘭卡斯特《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美)
最佳女演員:埃曼紐埃爾.莉娃《寂寞的心靈》(法)
第二十八屆(1963)
聖馬克金獅獎:《城市上空的魔掌》(意)
評委會特別獎:《邪火》(法)《進入生活的必備條件》(蘇聯)
最佳男演員:艾爾伯特.芬尼《湯姆.瓊斯》(英)
最佳女演員:德爾菲娜.塞里格《莫里埃爾》(法)
第二十九屆(1964)
聖馬克金獅獎:《紅色沙漠》(意)
評委會特別獎:《馬太福音》(意)
最佳男演員:湯姆.考特尼《國王與國家》
最佳女演員:哈里特.安德森《愛吧》(瑞典)
第三十屆(1965)
聖馬克金獅獎:《北斗七星》(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沙漠里的西蒙》(墨西哥)《我20歲》(蘇聯)
最佳男演員:三船敏郎《紅鬍子》(日本)
最佳女演員:安妮.熱拉杜《曼哈頓的三個房間》(法)
第三十一屆(1966)
聖馬克金獅獎:《阿爾及爾的戰爭》(阿爾及利亞、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查帕瓜》(美)《難忘昔日》(西德)
最佳男演員:雅克.佩爾《半個男人》(意)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亞.阿倫巴薩洛娃《第一個教師》(蘇聯)
第三十二屆(1967)
聖馬克金獅獎:《白日美人》(法)
評委會特別獎:《中國是近鄰》(意)《中國姑娘》(法)
最佳男演員:留比薩.薩馬爾契奇《早晨》(南斯拉夫)
最佳女演員:雪莉.奈特《荷蘭人》(英)
第三十三屆(1968)
聖馬克金獅獎:《馬戲團帳蓬頂上的藝人》(西德)
評委會特別獎:《蘇格拉底》(法)《土耳其人的聖母》(意)
最佳男演員:約翰.馬勒《臉》(美)
最佳女演員:勞拉.貝蒂《定理》(意)
第三十四屆(1969)
評委會特別獎:《半人半獸的神》(意)《名譽與光榮》(捷克)
第三十六屆(1979)
最佳男演員:尤.列奧諾夫《秋天的馬拉松》(蘇聯)
最佳女演員:乙羽信子《絞殺》(日本)
第三十七屆(1980)
聖馬克金獅獎:《葛洛麗婭》(美)《大西洋城》(法國、加拿大)
最佳男演員:奧斯卡.拉特維爾《第一個工作》(西德)喬治.伯恩斯、阿特卡尼《走路的風度》(美)
最佳女演員:莉芙.厄爾曼《理查德的東西》(英)茲.格.勞倫斯《葛洛麗婭》(美)
第三十八屆(1981)
聖馬克金獅獎:《沉重的年代》(西德)
聖馬克銀獅獎:《你記得陶莉.比爾嗎?》(南斯拉夫)
評委會特別獎:《金色的夢》(意)《他們不用黑領帶》(巴西)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杜瓦爾《真誠懺悔》(美)
最佳女演員:莉爾.特塞盧斯《政治迫害》(挪威)
第三十九屆(1982)
聖馬克金獅獎:《情況》(西德)
特別評委會獎:《命令》(西德)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鮑威爾《命令》(西德)
最佳女演員:比阿特麗斯.羅曼德《美滿姻緣》(法)
第四十屆(1983)
聖馬克金獅獎:《芳名卡門》(法)
聖馬克銀獅獎:《黑人小茅屋街》(法)
評委會特別獎:《農家/三十五年之後》(法)
最佳男演員:馬修.莫迪恩《北極光》(美)
最佳女演員:達琳.萊吉蒂莫斯《黑人小茅屋街》(法)
第四十一屆(1984)
聖馬克金獅獎:《和平陽光的年代》(波蘭、西德、美國)
聖馬克銀獅獎:《小奏鳴曲》(加拿大)
評委會特別獎:《月球的寵兒》(法)
最佳男演員:納西魯丁.薩赫《交叉點》(印度)
最佳女演員:帕斯卡爾.奧吉爾《月圓之夜》(法)
第四十二屆(1985)
聖馬克金獅獎:《天涯淪落女》(法)
聖馬克銀獅獎:《杜斯特》(比利時)
評委會特別獎:《燈船》(美)
最佳男演員:熱拉爾.德帕迪厄《警察》(法)
第四十三屆(1986)
聖馬克金獅獎:《綠光》(法)
聖馬克銀獅獎:《國王和電影》(阿根廷)
評委會特別獎:《愛情故事》(義大利)《野鴿子》(蘇聯)
最佳男演員:卡爾洛.德萊.彼亞內《聖誕禮物》(意)
最佳女演員:瓦萊利亞.戈利洛《愛情故事》(意)
第四十四屆(1987)
聖馬克金獅獎:《再見,孩子們》(法)
聖馬克銀獅獎:《莫里斯》(英)
評委會特別獎:《集體的喝彩聲》(瑞典、挪威、丹麥)
最佳男演員:詹姆斯.威爾比、休.格蘭特《莫里斯》(英)
最佳女演員:姜受延《種女》(韓國)
第四十五屆(1988)
聖馬克金獅獎:《聖潔酒徒的傳奇》(意)
聖馬克銀獅獎:《霧中風景》(希臘)
評委會特別獎:《佳羅普營地》(塞內加爾、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
最佳男演員:唐.阿梅奇、喬.曼特格納《情況變化》(美)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女人韻事》(法)雪莉.麥克琳《蘇薩茨卡夫人》(美)
第四十六屆(1989)
聖馬克金獅獎:《悲情城市》(中國台灣)
聖馬克銀獅獎:《黃色房子的回憶》(葡萄牙)《一位茶道大師之死》(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光明》(法)
最佳男演員:馬爾塞羅.馬斯特羅、馬西莫.特羅伊西《幾點鍾》(意)
最佳女演員:佩吉.阿什克羅夫特、熱拉爾丁.詹姆斯《她早走了》(英)
第四十七屆(1990)
聖馬克金獅獎:《羅森克蘭茨和吉爾登斯特恩去世》(英)
聖馬克銀獅獎:《我同桌的天使》(紐西蘭)
最佳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好傢伙》(美)
最佳男演員:奧列格.鮑里索爾夫《唯一的證人》(保加利亞)
最佳女演員:格洛麗亞.蒙奇梅爾《鏡中人》(智利)
第四十八屆(1991)
聖馬克金獅獎:《蒙古精神》(蘇聯)
聖馬克銀獅獎:《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國)《漁夫國王》(美)《我再也聽不到吉它聲》(法)
評委會特別獎:《神曲》(葡萄牙)
最佳男演員:瑞凡.費尼克斯《我私人的愛達荷》(美)
最佳女演員:蒂爾達.史溫頓《愛德華二世》(英)
第四十九屆(1992)
聖馬克金獅獎:《秋菊打官私》(中國)
聖馬克銀獅獎:《冬之心》(法)《火腿火腿》(西班牙)《豪華旅館》(羅馬尼亞)
評委會特別獎:《一個拿波里數學家之死》(意)
最佳男演員:傑克.萊蒙《格侖加里.格侖.羅斯》(美)
最佳女演員:鞏俐《秋菊打官私》(中國)
第五十屆(1993)
聖馬克金獅獎:《捷徑》(美)《藍色》(法)
聖馬克銀獅獎:《抵押人生》(塔吉克)
評委會特別獎:《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男演員:法比西歐.班提佛克《壞小子巴比》(澳大利亞)
最佳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藍色》(法)
第五十一屆(1994)
聖馬克金獅獎:《愛情萬歲》(中國台灣)《暴雨將至》(馬其頓)
聖馬克銀獅獎:《夢幻天堂》(紐西蘭)《小奧德薩》(美)
評委會特別獎:《天生殺人狂》(美)
最佳導演:賈尼.阿梅利奧《亞美利加》(意)
最佳男演員: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
最佳女演員:瑪麗亞.曼德羅《三兄妹》(葡萄牙)
第五十二屆(1995)
聖馬克金獅獎:《三輪車夫》(法國、越南)
聖馬克銀獅獎:《上帝的喜劇》(葡萄牙)《新天堂星探》(意)
最佳男演員:戈茨.格奧爾格《殺手》(德國)
最佳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桑德琳.博納爾《儀式》(法)
第五十三屆(1996)
聖馬克金獅獎:《邁克爾.柯林斯》(愛爾蘭)
評委會特別獎:《土匪》(喬治亞、法國)
最佳男演員:利姆.尼森《邁克爾.科林斯》(愛爾蘭)
最佳女演員:維多利亞.蒂沃《波妮》(法)
第五十四屆(1997)
聖馬克金獅獎:《花火》(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歐索多》(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韋斯利.斯奈普斯《一夜情》(美)
最佳女演員:蘿賓.湯妮《尼加拉瓜,尼加拉瓜》(美)
第五十五屆(1998)
聖馬克金獅獎:《這樣的笑》(意)
評委會特別獎:《最後的天堂》(羅馬尼亞)
最佳導演:埃米爾.庫斯圖爾察《黑貓,白貓》(南斯拉夫)
最佳男演員:西恩.潘《騷亂》(美)
最佳女演員:卡特琳娜.德納芙《旺多姆廣場》(法)
第五十六屆(1999)
聖馬克金獅獎:《一個都不能少》(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風兒帶我回家》(伊朗)
最佳導演:張元《回家過年》(中國)
最佳男演員:吉姆.布羅本特《酣歌暢戲》(英)
最佳女演員:娜塔麗.貝耶恩《情色逸事》(比利時、法國)
第五十七屆(2000)
聖馬克金獅獎:《圓圈》(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黑夜降臨前》(美)
最佳導演:布塔代布.達斯古普塔《摔角選手》(印度)
最佳男演員:哈維爾.巴爾德姆《黑夜降臨前》(美)
最佳女演員:羅斯.伯恩《女神1967》(澳大利亞)
第五十八屆(2001)
聖馬克金獅獎:《季風婚宴》(印度)
評委會特別獎:《酷熱的日子》(奧地利)
最佳導演:巴巴克.巴亞米《秘密投票》(伊朗)
最佳男演員:盧吉.羅.卡斯西歐《目光》(義大利)
最佳女演員:桑德拉.斯卡瑞莉《目光》(義大利)
第五十九屆(2002)
最佳影片金獅獎:《青樓姐妹花》,導演:彼得-穆蘭(蘇格蘭)
評委會大獎:《瘋人院》,導演:安德烈-孔卡羅維斯基(俄羅斯)
最佳導演獎:《綠洲》導演李昌東(韓國)
最佳男演員獎:史坦法諾-阿寇西(《愛之旅》,義大利);
最佳男演員獎:茱莉安-摩爾《遠離天堂》,美國
文素利《綠洲》,韓國
最佳短片銀獅獎:CLOWN(《綠洲》,導演Irina Efteeva)
第六十屆(2003)
金獅獎最佳影片獎:《回歸》 導演安德烈.齊亞琴謝夫 俄國
銀獅獎評審團大獎:《風箏》 導演蘭達.薩貝格 黎巴嫩/法國
銀獅獎最佳導演獎:北野武 《座頭市》 日本
最佳男演員獎:肖恩.潘 《21克》 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卡嘉.瑞曼 《羅森斯查斯街》 德國
第六十一屆(2004)
最佳影片金獅獎:《維拉-德雷克》
評委會大獎銀獅獎:《出海》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哈維爾-巴丹Javier Bardem(《出海》)
最佳女主角:伊梅爾達-斯唐頓(Imelda Staunton暫譯) 《維拉-德雷克》
第六十二屆(2005)
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最佳導演銀獅獎:菲利普-加瑞爾 Philippe Garrel《制服戀人》Les Amants reguliers
評委會特別獎:《瑪麗》Mary 埃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
最佳導演獎:金基德(《空房間》)
最佳男主角:大衛.斯特雷澤恩David Strathairn《晚安,好運》Goodnight and Good Luck
最佳女主角:喬凡娜.梅佐喬爾諾Giovanna Mezzogiorno《心中的野獸》La bestia nel cuore
第六十三屆(2006)
最佳影片金獅獎《三峽好人》(導演:賈樟柯)
最佳導演銀獅獎 《絕密隱私》(導演:阿蘭.雷乃)
銀獅「新發現」獎 曼紐爾.克里亞勒斯《金色大門》
評委會特別獎 《達萊特》
最佳男演員獎 本.阿弗萊克(《好萊塢庄園》)
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倫(《女王》)
9、求拍成電影的外國名著
這個.........太多了點吧?
[法國篇]
《高老頭》巴爾扎克
《歐也妮·葛朗台》巴爾扎克
《兩個新嫁娘》巴爾扎克
《奧利奧爾山》上集 莫泊桑
《奧利奧爾山》下 莫泊桑
《菲菲小姐》莫泊桑
《真實的故事》吉·德·莫泊桑
《貴人迷》莫里哀
《印度支那》 杜拉
《卡門》梅里美
《磨房書簡》都德
《邦斯舅舅》巴爾扎克
《幽谷百合》巴爾扎克
《德朗熱公爵夫人》巴爾扎克
《羊脂球》莫泊桑
《勇士的奇遇》大仲馬
《吝嗇鬼》莫里哀
《娜娜》左拉
《費加羅的婚禮》博馬舍
[俄國篇]
《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1-8)
《克萊采奏鳴曲》列夫·托爾斯泰
《父與子》屠格涅夫
《豬人筆記》屠格涅夫
《黑桃皇後》普希金
《暴風雪》普希金
《白夜》陀斯妥耶夫斯基
《復活》托爾斯泰
《羅亭》屠格涅夫
《前夜》屠格涅夫
《木木》屠格涅夫
《驛站長》普希金
《死魂靈》果戈理
[法俄篇]
《紅與黑》法國 司泌湯達
《三劍客》法國 大仲馬
《悲慘世界》法國 上 雨果
《悲慘世界》法國 下 雨果
《巴馬修道院》法國 司丹達爾
《賣花女》法國 肖伯納
《奧勃洛莫夫》俄國 岡察洛夫
《跳來跳去的女人》俄國 契柯夫
《茶花女》法國 (97新版)小仲馬
《巴黎聖母院》法國 雨果
《包法利夫人》法國 福樓拜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國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俄國 陀斯妥耶夫斯基
《伊凡雷帝》俄國 托爾斯泰
[英美篇]
《牛虻》伏尼契
《簡愛》埃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埃米莉·勃朗特
《羅密歐與朱麗葉》莎士比亞
《雙城記》鍬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狄更新
《蝴蝶夢》達夫妮·杜穆里埃
《亂世佳人》上瑪格麗特·米契爾
《亂世佳人》下瑪格麗特·米契爾
《戰地鍾聲》海明威
《孤星血淚》卻爾司·狄更斯
《傲慢與偏見》埃米莉·勃朗特
《王子復仇記》莎士比亞
《奧賽羅》莎士比亞
《名利場》薩克雷
《剃刀邊緣》毛姆
《白鯨記》麥爾維爾
《小婦人》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其他篇]
《賣花姑娘》朝鮮集體創作
《望鄉》日本 川崎明子
《紅字》美國 霍桑
《紅菱艷》丹麥 安徒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奧地利 茨威格
《情感教育》法國 福樓拜
《約翰·克里斯朵夫》法國 羅曼·羅蘭
《羅賓漢》英格蘭民間故事
《海狼》英國 傑克·倫敦
《湯姆·索亞歷險記》美國 馬克·吐溫
《永別了,武器》美國 海明威
《情感的迷惘》奧地利 茨威格
《阿里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伯神話
《天方夜譚》阿拉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