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驛站長的創作背景
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俄國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環境之中,人民生活不安定,因此應時代的特徵,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而普希金的《驛站長》成為此類文學創作的開端。
2、普希金的簡介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更是19世紀世界詩壇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時代的寵兒,也是時代的旗幟。他作為民族意識的體現者,反映了俄羅斯人民要求民族尊嚴、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願望和心聲。普希金對俄羅斯本國作家影響巨大,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詩人能與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時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早年受到農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羅季昂諾夫娜的影響。1811年進彼得堡皇村學校。 1812年戰爭所激起的愛國熱潮給少年普希金極大鼓舞。在校期間,他與未來的十二月黨人丘赫爾伯凱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時,他的詩歌才能已經開始顯露出來。1814年,他朗誦的《皇村回憶》一詩,深得在場的老詩人傑爾查文的贊賞。 1817年,普希金畢業後在外交部任職,並先後參加了「阿爾扎瑪斯社」與「綠燈社」。在十二月黨人影響下,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詩,抨擊專制制度、歌頌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頌》(1817)、《致恰達耶夫》 (1817)、《鄉村》(1819)等。他還寫了一首敘事詩《盧斯蘭與柳德米拉》。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時期
普希金於1820 年5月來到南俄後,先後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和基希尼奧夫等地逗留,並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亞等地。南俄一帶是十二月黨人南社的據點,普希金和他們關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們的影響。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風光也在這一時期普希金的創作中留下了印記。南方流放時期是普希金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高潮時期。在這幾年裡,他寫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義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和《茨岡》。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奧夫開始創作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南方流放的後期,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關系惡化。1824年當局截獲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 並以此為借口,將普希金放逐到他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軟禁了起來。
鄉村幽禁時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著他。他中斷了與十二月黨人的聯系,但接近了農奴制度下的農村生活和俄羅斯普通的人民。他在這二年裡經常到集市上聽農民談話和唱歌,並十分注意收集民間故事和口頭傳說。普希金從那裡學習人民的語言,吸取了許多有益的養料,這一切對普希金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兩年裡,普希金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凱恩》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幾十首抒情詩 ,敘事詩《努林伯爵》,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以及《葉甫蓋尼·奧涅金》前六章。
就在他被軟禁在鄉間的時候 ,彼得堡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普希金一直關心著時態的發展。起義失敗後,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拉攏詩人為其服務,決定將其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時期
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熱情贊揚十二月黨人的崇高志向的詩歌,《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滯留波爾金諾,這三個月成了普希金創作中的豐收時期。他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別爾金小說集》(其中包括《射擊》、《暴風雪》、《村姑小姐》和《驛站長》等)、四部小型悲劇和幾十首抒情詩。
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後,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動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這一時期,普希金在創作上仍不斷有優秀作品出現,如小說《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後》、《杜勃羅夫斯基》、敘事詩《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抒情詩《致詩人》、《秋天》和《紀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與當局的矛盾日益加劇,此時一個法國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普希金於1837年 2月8日與丹特士決斗,身負重傷,兩天後去世。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18025195.html
3、徵兆 普希金是什麼年代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地主家庭。他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扎特與沙萊里》、《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
4、《驛站長》是誰的作品?
1
5、普希金……作家……
普希金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生於莫斯科。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使俄羅斯文學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進入了世界文學的先進行列。主要作品有長詩《葉普蓋尼.奧涅金》等。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更是19世紀世界詩壇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時代的寵兒,也是時代的旗幟。他作為民族意識的體現者,反映了俄羅斯人民要求民族尊嚴、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願望和心聲。普希金對俄羅斯本國作家影響巨大,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詩人能與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時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早年受到農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羅季昂諾夫娜的影響。1811年進彼得堡皇村學校。 1812年戰爭所激起的愛國熱潮給少年普希金極大鼓舞。在校期間,他與未來的十二月黨人丘赫爾伯凱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時,他的詩歌才能已經開始顯露出來。1814年,他朗誦的《皇村回憶》一詩,深得在場的老詩人傑爾查文的贊賞。 1817年,普希金畢業後在外交部任職,並先後參加了「阿爾扎瑪斯社」與「綠燈社」。在十二月黨人影響下,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詩,抨擊專制制度、歌頌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頌》(1817)、《致恰達耶夫》 (1817)、《鄉村》(1819)等。他還寫了一首敘事詩《盧斯蘭與柳德米拉》。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時期
普希金於1820 年5月來到南俄後,先後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和基希尼奧夫等地逗留,並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亞等地。南俄一帶是十二月黨人南社的據點,普希金和他們關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們的影響。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風光也在這一時期普希金的創作中留下了印記。南方流放時期是普希金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高潮時期。在這幾年裡,他寫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義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和《茨岡》。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奧夫開始創作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南方流放的後期,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關系惡化。1824年當局截獲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 並以此為借口,將普希金放逐到他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軟禁了起來。
鄉村幽禁時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著他。他中斷了與十二月黨人的聯系,但接近了農奴制度下的農村生活和俄羅斯普通的人民。他在這二年裡經常到集市上聽農民談話和唱歌,並十分注意收集民間故事和口頭傳說。普希金從那裡學習人民的語言,吸取了許多有益的養料,這一切對普希金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兩年裡,普希金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凱恩》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幾十首抒情詩 ,敘事詩《努林伯爵》,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以及《葉甫蓋尼·奧涅金》前六章。
就在他被軟禁在鄉間的時候 ,彼得堡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普希金一直關心著時態的發展。起義失敗後,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拉攏詩人為其服務,決定將其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時期
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熱情贊揚十二月黨人的崇高志向的詩歌,《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滯留波爾金諾,這三個月成了普希金創作中的豐收時期。他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別爾金小說集》(其中包括《射擊》、《暴風雪》、《村姑小姐》和《驛站長》等)、四部小型悲劇和幾十首抒情詩。
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後,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動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這一時期,普希金在創作上仍不斷有優秀作品出現,如小說《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後》、《杜勃羅夫斯基》、敘事詩《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抒情詩《致詩人》、《秋天》和《紀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與當局的矛盾日益加劇,此時一個法國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普希金於1837年 2月8日與丹特士決斗,身負重傷,兩天後去世。
6、普希金簡介
你好
普希金(1799~1837),俄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內也是現容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他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7、普希金《驛站長》對如今俄羅斯文學有什麼影響
普希金在這部作品裡第一次廣泛、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初至30年代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描寫了貴族文學不屑一顧的小市民、小官吏,擴大了文學的題材范圍,使其更加面向生活。這是普希金世界觀的進步性和民主傾向的表現。
8、普希金的詳細介紹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 ,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贊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系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里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鑽研俄羅斯歷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扎特與沙萊里》、《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短篇小說《黑桃皇後》(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兒》(1836)。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志《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學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斗。決斗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僅37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嘆:「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鮑里斯•戈都諾夫》 、《黑桃皇後》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茨岡》 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台上不朽的經典。
為了紀念普希金,人們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為普希金(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就在這里去世)。現在這里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著名的波爾金諾村也在這附近。
決斗中的殺戮
——讀《普希金決斗處》有感
童道明
劉心武先生造訪過彼得堡的「普希金決斗處」,思索良久,低回不已,回北京後寫了篇隨筆,登在晚報上。像我這樣一個與俄國文學有點瓜葛的人,自然會和劉先生一起咨嗟嘆息,深長思之。
心武先生把決斗視為舊俄上流社會的「強勢社交文化」,但我總覺得這種「貴族社交文化」里,也保存著中世紀「自我尊嚴至上的騎士精神」的遺風。
十九世紀初的俄國貴族知識分子,在內心裡多少潛伏著「士為己愛者死」的騎士情懷。
1830年4月5日,普希金給未來的岳母寫信說:「上帝可以作證,我准備為她(即未婚妻岡察洛娃)而死……」不幸,詩人一語成讖,普希金為了維護自己和妻子的尊嚴,於1837年2月6日與丹丁斯決斗,飲彈身亡。四年之後的1841年7月15日,詩人萊蒙托夫與馬爾丁諾夫決斗時,當場斃命。
令人扼腕同時也讓人深思的是,決斗中喪生的都是善良而高貴的天才,而小人如丹丁斯、庸人如馬爾丁諾夫都毫發無損。善良的普希金讓丹丁斯先開槍,結果是致命的一槍。萊蒙托夫倒是先開了槍,但善良的詩人是朝天開槍,他期望對手也跟著他朝天放槍,從而用不流血的方式結束決斗,但對手卻朝萊蒙托夫的心臟開了一槍。
普希金、萊蒙托夫之死曾震驚俄國社會,也引起了文明社會對於「決斗」風尚的反思。這個反思最終完成於俄國作家庫普林(1870-1938)的中篇小說《決斗》(1905)中。
《決斗》是部揭露舊俄軍隊黑暗與殘忍的小說,而「黑暗與殘忍」的高潮點恰恰落實到了「決斗」上。面對兩個軍官之間的沖突,團隊軍官委員會竟作出如此裁決:「你們只能通過決斗來維護自己受損的尊嚴與軍官的榮譽。」小說最後以一份冷冰冰的宣告羅馬曉夫少尉(他是小說中最可愛的人物)死亡的決斗報告結束。
庫普林是反對「決斗」之風的,他說:「那些關於決斗中的殺戮,不是殺戮的說法全是胡說八道」。他呼籲人們「鼓起三倍的勇氣來抗拒決斗」。
契訶夫也有一篇題名《決斗》(1891)的小說。小說主人公最後正是鼓起了三倍的勇氣抗拒了決斗的誘惑。契訶夫小說在結尾處意味深長地寫了一段抒情獨白:「尋求真理的時候,人也是退一步,進兩步。痛苦,錯誤,對生活的厭倦會把他們拋擲回來,可是尋求真理的熱望和不懈的毅力推動著他們不斷前進。」
從普希金開始,經過萊蒙托夫、契訶夫到庫普林,俄國的社會文化精英終於「退一步進兩步」地認識到了一個真理——「決斗中的殺戮也是殺戮!」
普希金作品:
《我的墓誌銘》
這兒埋葬著普希金;他和年青的詩神繆斯,
愛情與懶惰,消磨了愉快的一生,
他沒有做過什麼善事--可是在心靈上,
卻實實在在是個好人。
9、關於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生於莫斯科。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使俄羅斯文學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進入了世界文學的先進行列。主要作品有長詩《葉普蓋尼.奧涅金》等。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更是19世紀世界詩壇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時代的寵兒,也是時代的旗幟。他作為民族意識的體現者,反映了俄羅斯人民要求民族尊嚴、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願望和心聲。普希金對俄羅斯本國作家影響巨大,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詩人能與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時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早年受到農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羅季昂諾夫娜的影響。1811年進彼得堡皇村學校。 1812年戰爭所激起的愛國熱潮給少年普希金極大鼓舞。在校期間,他與未來的十二月黨人丘赫爾伯凱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時,他的詩歌才能已經開始顯露出來。1814年,他朗誦的《皇村回憶》一詩,深得在場的老詩人傑爾查文的贊賞。 1817年,普希金畢業後在外交部任職,並先後參加了「阿爾扎瑪斯社」與「綠燈社」。在十二月黨人影響下,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詩,抨擊專制制度、歌頌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頌》(1817)、《致恰達耶夫》 (1817)、《鄉村》(1819)等。他還寫了一首敘事詩《盧斯蘭與柳德米拉》。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時期
普希金於1820 年5月來到南俄後,先後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和基希尼奧夫等地逗留,並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亞等地。南俄一帶是十二月黨人南社的據點,普希金和他們關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們的影響。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風光也在這一時期普希金的創作中留下了印記。南方流放時期是普希金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高潮時期。在這幾年裡,他寫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義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和《茨岡》。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奧夫開始創作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南方流放的後期,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關系惡化。1824年當局截獲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 並以此為借口,將普希金放逐到他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軟禁了起來。
鄉村幽禁時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著他。他中斷了與十二月黨人的聯系,但接近了農奴制度下的農村生活和俄羅斯普通的人民。他在這二年裡經常到集市上聽農民談話和唱歌,並十分注意收集民間故事和口頭傳說。普希金從那裡學習人民的語言,吸取了許多有益的養料,這一切對普希金後來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兩年裡,普希金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凱恩》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幾十首抒情詩 ,敘事詩《努林伯爵》,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以及《葉甫蓋尼·奧涅金》前六章。
就在他被軟禁在鄉間的時候 ,彼得堡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普希金一直關心著時態的發展。起義失敗後,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拉攏詩人為其服務,決定將其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時期
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熱情贊揚十二月黨人的崇高志向的詩歌,《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滯留波爾金諾,這三個月成了普希金創作中的豐收時期。他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別爾金小說集》(其中包括《射擊》、《暴風雪》、《村姑小姐》和《驛站長》等)、四部小型悲劇和幾十首抒情詩。
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後,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動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這一時期,普希金在創作上仍不斷有優秀作品出現,如小說《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後》、《杜勃羅夫斯基》、敘事詩《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抒情詩《致詩人》、《秋天》和《紀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與當局的矛盾日益加劇,此時一個法國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普希金於1837年 2月8日與丹特士決斗,身負重傷,兩天後去世。
10、普希金的資料!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諸體皆擅,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提供了典範。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長大。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結交文學名流,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
1811年,普希金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回憶」 ,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特別是他詩作韻文的優美和精巧得到了廣泛的贊賞。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列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以後的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系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年);《致恰達耶夫》,(1818)年;《鄉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 、《強盜兄弟》 (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太陽沉沒了》(1820)、《囚徒》和《短劍》(1821)等,這些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從這一時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里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鑽研俄羅斯歷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扎特與沙萊里》、《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爐火純青。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短篇小說《黑桃皇後》(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兒》(1836)。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志《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學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納塔利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斗。決斗中普希金身負重傷,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僅37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嘆:「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傑作,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鮑里斯•戈都諾夫》 、《黑桃皇後》 、《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茨岡》 等等,無一不是偉大的音樂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台上不朽的經典。
為了紀念普希金,人們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為普希金(1796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就在這里去世)。現在這里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著名的波爾金諾村也在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