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城站是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它位於泰山站的哪個方向
考點: 我國的南極科來學源考察、中山站、長城站 專題: 分析: 泰山站的經緯度是(76°58′E,73°51′S ). 泰山站位於南極圈內,長城站在南極圈外,南極點四周都是北方,據泰山站和長城站的經度可得,長城站偏西,長城站在泰山站的西北方向.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的位置,讀圖理解解答即可.
2、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位於南極洲的哪個島
中國來南極長城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源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是中國為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而在南極洲設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
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長城灣,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3、我國在南極地區的科考站中,位置最南的是() A.長城站 B.中山站 C.昆侖站
結合圖示得知:在我國的四個科考站中位置最靠南、最接近南極點的是昆侖站;結合選項.
故選:C.
4、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在中山站的什麼位置
長城站位於南極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的菲爾德斯半島南端。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2°13′、
西經
58
°57′。於1985年2月20日建成.
5、我國南極科考站的順序
我國南極科考站的順序: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昆侖站、中國南極泰山站、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
1、1985年,中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南緯62度12分59秒,從緯度位置看,在南極圈之外。
2、1989年,中國第二個南極科考站中山站建成,緯度是南緯69度22分25秒,這次進入了南極圈,也登上了南極大陸,比長城站進了一步。
3、2009年,中國第三個個南極科考站昆侖站建成,更進一步到南緯80度25分02秒,位於距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海拔4093米)的西南方向約7.3公里處,是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
4、2014年,中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建成,緯度是南緯73度51分。泰山站海拔2621米,在科考站中也算比較高的,以泰山命名,也比較貼切。
5、羅斯海新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位於南極三大灣系之一的羅斯海區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區。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島正式選址奠基,預計2022年建成。
(5)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位置擴展資料
1985年2月14日晚22點(當地時間,北京時間15日上午10點),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設全部完成,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已經崛起在南極洲喬治島的土地上。
1985年2月20日上午(當地時間),南極長城站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這標志著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一個新階段。
南極喬治島銀裝素裹,中國長城站的桔紅色主體建築物上彩旗飄揚,南大洋考察隊、「向陽紅10號」考察船船員和參加長城站建設的其他人員分別乘著小艇和直升飛機來到了長城站。
落成典禮開始的時候,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片歡騰。五星紅旗在庄嚴的國歌聲中徐徐升起,飄揚在南極洲上空。
6、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位於西半球的是()A.長城站B.中山站C.昆侖站D.泰山
A、長城站
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位於西半球的是長城站。長城站位於西南極洲南設專得蘭群島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南端屬,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距離北京17501.949千米,與北京的方位角為170度38分27秒。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極地區科學考察站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其中最大的島,面積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個國家的9個考察站。因此,選擇A、長城站。
(6)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位置擴展資料:
長城站周圍分布有智利、阿根廷、前蘇聯、波蘭、巴西、烏拉圭等國家的科學考察站,其中距智利的馬爾什基地僅2.7千米。計有各類建築物35 處,共2184平方米。已可以進行電離層、地磁、高空大氣物理、氣象、冰川和地震等項目的科學考察。從1986年9月起,南極長城站氣象站已作為南極地區32個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國際氣象監視網。
7、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位於西半球的是() A、長城站 B、中山站 C、昆侖站 D、泰山站
考點: 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長城站 專題: 分析: 東西半球的劃分是回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答線圈為界,東半球的經度范圍為20°W→0°→160°E,西半球的經度范圍為160°E←180°←20°W. 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中,位於西半球的是長城站,該站的經緯度是62°S,59°W,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位於東半球.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我國不同科學考察站的半球位置,讀圖解答即可.
8、中國南極科考站的長城站
長城站建成於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地理位置為: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 57分52秒。
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北面鄰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著布蘭斯菲爾德海峽與南極半島相望,距離約130公里。在該島上,除長城站外,還有其他國家設立的7個考察站。與中國站相鄰的有:智利的費雷站,俄羅斯的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韓國的世宗王站。
長城站佔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站區系火山岩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階型,西高東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礫石和砂石組成,平均1.2米以下為永久凍土層。
長城站的氣溫據1985年以來觀測資料表明: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氣溫為1.3℃,最高為11.7℃,最低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氣溫-8℃,最高為2.6℃,最低為-26.6℃。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為主。暴風雪頻繁是長城站的最大特點,每年大風((17米/秒)日數在60天以上,最大風速可達40.3 米/秒。 中山站位於在南極大陸的拉斯曼谷陵上。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69°22'24S, 76°22'40E)。它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其地理坐標為南緯69度 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與北京的方位角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處南極圈之內,位於普里茲灣東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千米,是進行南極海洋和大陸科學考察的理想區域。離中山站不遠處有澳大利亞的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中山站位於南極大陸沿海,氣象要素的變化與長城站差別較大,比長城站寒冷乾燥,更具備南極極地氣候特點。中山站年平均氣溫零下l0攝氏度左右,極端最低溫度達下36.4攝氏度;中山站地區受來自大陸冰蓋的下降風影響,常吹東南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天數達174天,極大風速為43.6米/秒;降水天數162天,年平均濕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數要長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極晝和極夜現象,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中國在南極所建立的兩個考察站都設有氣象站,都已在世界氣象組織注冊,全年對各氣象要素進行不間斷的觀測。建築和生活設施 中山站建站以來,經過多次擴建,現也初具規模,有各種建築15座,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科研棟和文體娛樂棟,以及發電棟、車庫等。
中山站設有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分析儀器設備,可供科學考察人員對現場資料和樣品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氣象觀測場、固體潮觀測室、地震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等均配備有相應的科學觀測設備和儀器。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9、中國南極科考站 長城站第一任站長是誰?以及他的資料
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由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組織領導的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編隊,赴南極建站和科學考察。編隊由兩船、兩隊組成——國家海洋局「向陽紅10」號遠洋綜合考察船( l15人),船長張志挺,政委周志祥;海軍「J121」號打撈救生船(308人),船長於德慶,政委袁昌文;南極洲考察隊 (54人),隊長郭琨。
郭琨,我國南極事業的開拓者
1935年,郭琨出生於淶水縣姜各庄村一個書香門第,1956年從天津市扶輪中學畢業[1]並被保送至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傳統的家教和嚴酷的軍事生涯,煉就了其拼搏奮斗、勇於探索、敢為人先、務求完美的優秀品質。
1962年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軍事科技工作者。
郭琨同志先後擔任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考協會副主席等要職。
現為中國科學探險協會顧問、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郭琨同志七赴南極,擔任第一、三、五次科考隊隊長,組建了南極考察訓練基地,領導建設了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並擔任兩站薦任站長。是中國南極科考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兩次榮立一等功。
郭琨同志在學校是五好學員,在軍營是優秀科技工作者,在科考事業上,更是功勛卓著。 多次出席《南極條約》協商國、南極局局長會議和率團參加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的會議。
郭琨同志的科研成果頗豐,數十本(篇)論文論著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第八屆國家圖書獎等。
主要著作有:《海洋手冊》、《中國南極長城站》、《白色的大陸》、《冰原科學城》、《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畫冊》。合作主編了《神奇的南極》叢書十本,獲得了第七屆中國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