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著名建築設計公司有哪些
史上的建築四大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萊特。再加上阿爾瓦阿爾托
現代著名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倫左皮阿諾、安藤忠雄、磯崎新、黑川紀章、蓋里、扎哈哈迪德、貝聿銘、SOM事務所、BIG事務所、丹下健三
2、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是那幾位?
戈地( Gaudi, 1852-1926) 戈地是西班牙最有名的建築師之一,也是加泰羅尼亞建築史上最負國際聲譽的人物。這 種盛名是基於他將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的能力、他技術手法的大膽創新以及他對明艷,風 格獨特和富有創造性的裝飾品的使用。戈地生於流斯的一個銅匠家庭中,十七歲時到巴 塞羅那學習建築。這座城市成為他盛年時的活動中心,在這里發展了他自己的主要風格。 戈地對於所謂風格的單純從來沒有興趣,他的設計充滿了各種風格的折衷處理,對於他 來說,所有他喜歡的過去的風格都是可能借鑒的源泉。因為對於哥特式風格的情有獨鍾 ,他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有哥特式風格的明顯特徵。從中年開始,戈地逐漸擺脫了單純 哥特式風格的影響,開始逐步走出了自己的風格道路,他的新風格具有有機的特徵,同 時又具有神秘的,傳奇的色彩,不少裝飾圖案都有很強烈象徵性。1904-1910年間,他設 計了巴塞羅那的巴特羅公寓和米拉公寓,極具浪漫的塑性藝術特色,標志著他的個人風格 的形成。戈地設計的神聖家族大教堂成了巴塞羅那市的標志性建築。 龐蒂(Gio Ponti,1892-1979) 龐蒂出生於米蘭,是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1918-1921年在米蘭學習建築學。他廣 泛參與了建築、室內、傢具、燈具、包裝、展示及玻璃等領域的設計。1928年起,龐蒂 先後創辦過《多姆斯》和《風格》兩種設計刊物,大力宣傳現代設計思想,曾發表過依 據功能結構重新塑造產品形態,摒棄傳統求得"真實形式"的見解。他還是義大利蒙扎設 計雙年展和米蘭設計三年展積極的組織者,"金羅盤獎"的發起者、"設計工業協會"的共 同創辦者。從1936年起,龐蒂擔任米蘭理工大學的建築學教授。他的晚期設計作品包括 :為卡西那公司設計的"超輕型椅子" (1957年)、為帕瓦尼公司設計的咖啡機(1949)、 為阿雷多盧西公司設計的公園燈(1957年)和為理想標准公司設計的衛生潔具(1954年 )。龐蒂在戰後最重要的建築作品,是與著名工程師納爾維共同設計的皮瑞利大廈,該 作品被公認為是具有國際水準的傑作。 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 塔特林是俄羅斯構成派的中堅人物。他出身於工程技術家庭,很早就在社會上獨立謀生 ,當過水兵、畫家助手、劇院美工等。1902-1910年間塔特林先後就讀於莫斯科等地的藝 術學校並獲得"風景寫生畫家"的職業證書。由舞台美術工作開始,他嘗試進行繪畫與雕 塑相互轉化的實踐。他的早期設計大多是藉助於自然的類比。1913年他在巴黎受到了畢 加索用木材、紙張和其他材料所作的三維空間建築的啟發,開始利用玻璃、金屬、電線 、木材等工業材料來進行抽象浮雕的創作。他1919-1920年完成的第三國際紀念塔是構成 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對歐洲新建築運動產生丁莫大的影響,成為構成主義的宣言式作品。 他對材料、空間和結構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藝術家要熟悉技術、應該也能夠把生活 的新需求傾注到設計創意的模式中來。在設計上有目的創造出的結構形態,同樣是合乎 功能要求的,而不必局限於實用功能狹義的設計或藝術范圍。塔特林把藝術家、設計師 看成是創造生活、富於探索精神的人,這正是他與其他構成派成員不同的地方。
3、有沒有比較好的建築網站?
建築網站有很多,比如土木工程網,築龍網,天工網,還有建築家園論壇等。
一、abbs建築論壇
abbs建築論壇,包括建築行業一切用得著的東西,什麼園藝,景觀,軟體驅動,方案設計,還有同盟論壇,很全面。
二、Archdaily建築網站
Archdaily建築網匯集了全球最權威的建築行業資源,「我們要從世界各地收集訊息,每天大約研究超過70萬人的生活方式,觀察他們的生活技巧,以及如何運用到我們的建築設計中。」
Archdaily建築網站上篩選的案例,會為全球的建築師提供新的靈感,思路與工具,幫助建築師們做出出最優秀的作品,促進建築師行業整體素質的提升,改善人類生活的城市中的各種不合理環境。
三、跨界設計網路雜志
Designboom是一個擁有17多年歷史的義大利設計網站,在全球設計行業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自從1999年起便成為藝術設計領域的大本營,獨立報道一系列設計,建築,藝術,攝影及平面設計方面的先鋒作品。
四、Dezeen雜志
雜志創建於2006年11月底,已迅速成長成為網上最流行的和最有有影響力的建築設計雜志網站之一。現在每月會有超過百萬的訪客,流量快速增長。dezzen的使命很簡單:把世界各地最好的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項目以最快的速度帶到你面前。 Dezzen更新非常快,每天至少有兩三篇,而且文章與照片質量很高,真是建築愛好者的福音。
4、推薦幾個國外的最好的建築設計網站
<
5、全球最偉大的十大建築
1布洛克大樓 設計師:史蒂文·霍爾。這是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納爾遜藝專術館擴建配樓。
2 聖弗屬朗西斯科新聯邦大樓
設計師:莫非西斯。這座大樓不僅為天空增添了絕美的輪廓,而且是座十足的環保建築。
3 西雅圖奧林匹克雕塑公園
建築師:韋斯/莫弗雷迪。西雅圖藝術博物館將其雕塑公園建於一個舊工業區內,一條繁忙的公路和鐵路穿越其間。
4 ICA總部大樓
設計者:弗蘭克·格里合夥公司。格里的這座非凡建築是一座起伏的白色玻璃平台山。
5 紐約新當代藝術館
設計師:Sanaa。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共同設計的這座建築像是不對稱金屬網格盒子的堆積體,造型新奇時尚,裹著白色的外衣。
6 北京奧林匹克體育館
設計師:赫佐格和德梅隆。參加2008年奧林匹克夏季奧運會的運動員將在這座鳥巢似的場館中競技。
7 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
設計師:雷姆·庫哈斯。當這座梯形結構完工時,它將成為世界上設計最激進的建築。
8 北京當代萬國城
設計師:史蒂文·霍爾。這座零售/辦公建築將由天橋連接其8座塔樓。
9 倫敦希思羅機場五號候機廳
設計師:理查德·羅傑斯。這個大廳建在一個無柱巨拱下。
10 馬德里銀行塔
6、比較有名的建築設計公司
1.英國TFP
是由英國國際建築大師泰瑞爵士(Sir Terry Farrell)所創建的世界著名設計公司,吳晨先生負責其在中國區參與的所有工程.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中海地產總部-中海廣場、中海柏聯別墅、中國石油總部、招商局物流中心、英國內政部總部、英國倫敦金絲雀碼頭辦公樓、新廣州火車站、無錫生命科技園區規劃、深圳填海規劃、上海華爾登廣場-匯賢居、青島舊城核心區城市設計、華為總部(上海)、廣州日報總部. 吳晨先生被業界稱為「善於建築、又善於思想的建築師」,他提出的「警惕殖民主義和自覺殖民主義在建築文化中的蔓延」 "不要讓中國成為外國建築師的試驗場"、"警惕建築的殖民主義"、"拒絕建築的泛時尚化"等觀點在業內以及公眾媒體引發了熱烈的爭論。
2.SWECO FFNS
創立於1958年,是瑞典最大的、也是歐洲最大的建築設計咨詢公司之一,員工總數約400人,絕大部分是建築師、規劃師、景觀設計師。SWECO FFNS擅長將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應用於城市規劃、住宅設計和景觀設計,其擁有的高水平專業人員和高效的組織網路能夠勝任大型復雜項目,在設計過程中重視與客戶進行有建設性的信息交流,在此基礎上為客戶提供不僅實用、而且現代的、有表現力的、獨具特色的設計方案。SWECO FFNS於2001年在上海市政府的邀請下參加羅店新城規劃設計,繼而分別在北京、深圳和天津參加了居住區規劃設計.在每一個項目中都充分體現了斯堪地納維亞設計和技術的經驗與中國環境和市場的融合。
3.DCM
成立於1972年,是當今世界建築界最活躍的建築事務所之一,30多年來,憑著對精品建築的執著追求和客戶的高度責任感,DCM在世界各地留下了無數經典之作,也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1996年被授予澳大利亞皇家建築師學會(RAIA)金獎,2004年五月出版的《當代世界建築》將其列在了世界頂級建築事務所的第六位,英國《世界建築》這樣評價她:「從某種意義上說,DCM是當之無愧於細微處見高超的藝術大師」 。Adrian先生1982年加入該事務所,他擅長於規劃與建築設計,主持項目遍及歐洲、英國、亞洲和澳大利亞本土。主要作品包括墨爾本101考林斯大街、墨爾本博物館、菲利蒲大廈、墨爾本展覽中心、英國曼徹斯特地方法院、中國駐墨爾本大使館,在華項目包括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大鍾寺國際商業城、市長大廈、中國各地陽光100等。
4.HPP
成立於1935年,總部設在德國城市杜塞爾多夫,現有員工近200餘人,是德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建築事務所之一。公司業務范圍包括城市規劃,大型公建,住宅及室內設計,尤其在城市規劃,辦公建築,醫院建築,商業設施,交通建築及體育場館等的設計上享有盛譽。主要作品包括:漢諾威人身保險大樓、萊比錫火車總站、法蘭克福安聯總部、法蘭克福MAX大廈、柏林購物中心等。自1997年來,HPP在中國大陸進行了一系列實踐,參與了如上海2010世博會規劃設計、上海徐匯楓林生命科學園規劃設計、西安高新區中央CBD區景觀規劃設計、上海安亭新鎮東區規劃與建築設計(至擴初階段)、南京國資綠地金融商務中心等大型項目。 HPP的設計風格以嚴謹、莊重、典雅與技術至上著稱世界。
5.加拿大ACBI(寶佳)
成立於1952年, 是加拿大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大型國際化建築設計公司,迄今為止已成功完成了近千項大中型民用建築、工業建築的設計,其中的諸多作品已成為城市或地區的標志性建築,其中多倫多國際會議中心和皇家銀行倫敦分行被譽為是世界建築業里的奇跡,它將經典的北美折衷主義建築風格賦予了嶄新的生機,並獲得英國女皇親自出席剪綵的殊榮;其它的包括世界第一混凝土高塔―CN塔、多倫多彩虹體育館以及在華項目北京金融街總規及B1項目、北京CBD國際財源中心、北京CBD將台商務政務中心、杭州西湖高爾夫球場、沈陽東大國際中心、天津泰豐家園規劃及單體設計等。
6.磯崎新工作室
成立於1963年,由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先生創辦,設計風格以強烈的主觀精神、矛盾沖突、自我意識和探索性著稱,榮獲了包括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日本建築學會獎、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在內的許多大獎。主要作品包括:美國佛羅里達州迪斯尼總部大樓、日本京都音樂廳、德國慕尼黑近代美術館、日本奈良百年紀念館、西班牙拉古民亞人類科學館、美國俄亥俄21世紀科學紀念館、義大利佛羅倫薩時尚紀念館、日本群馬天文台。磯崎新工作室近年來對中國投入了很多的關注,參與的項目有深圳文化中心、國家大劇院、深圳證券交易中心、中國國際體育會展中心、北京金融街中心區等,近期參與的證大集團九間堂別墅和上海藝術大酒店是磯崎新工作室首次與中國民間投資商合作的項目。
7.柏濤建築設計集團
成立於1890年,是澳大利亞乃至世界最大的建築設計公司之一,傑出的設計、實用和經濟是柏濤公司設計的原則;設計上的創新和技術上的更新是柏濤公司的宗旨;技術上的可靠和設計的獨特更是柏濤公司長期的聲譽之所系。龐大的技術資源,先進的電腦技術和廣泛、豐富的經驗,使柏濤公司能夠承接各種規模、各種類型的區域規劃、設計和各類建築的設計。主要作品包括:澳大利亞墨爾本奧林匹克公園、澳大利亞國家網球中心、墨爾本水上運動中心 、墨爾本"水底世界"、ESSO公司總部、馬來西亞運動中心、等;在華項目主要有:深圳萬科城市花園、深圳蔚藍海岸、金地翠園、深圳國際網球中心、百合山莊、天然居、蛇口招商海月花園、中航蘭庭苑、龍崗工業品展銷中心等。
8.RMJM
成立於1956年, 總部設於英國蘇格蘭,在全球擁有615名專業人員, 是一家集建築、規劃、工程、室內設計、視覺藝術及園林設計的大型集團顧問公司。半個世紀以來,RMJM將高超的設計藝術和科學的管理水平演繹到每個項目里與客戶及其他顧問公司合作的關系裡去,為客戶提供了商業需要和建築訴求並舉、經濟效益及有效管理兼備的經典作品。 RMJM 還致力為建築物能源節約和樓宇持續發展提供專家和經驗,探究減少建築物能耗, 保護環境和降低運行成本的替代辦法,甚至可以預報建築物設施的性能和建築物將來的運行成本, 使客戶能夠將能源支出初始的費用與將來的節約進行比較,被評為最優秀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先鋒。
9.Foster and Partners
英國Foster and Partners(諾曼?福斯特事務所,2003年全球排名第13位)創立於1967年,設計范圍包括城市規劃、建築物、產品和展覽等,其作品以善於「將高科技、生態學與本土文化相結合」而著稱,迄今為止已榮獲280多項獎勵,贏得50多次國內和國際設計競賽。主要作品包括:成為統一象徵的德國新議會大廈、世界著名高層建築香港匯豐銀行、世紀之交里程碑的東京千年塔、世界最大機場建設項目香港新機場等等,最近的項目是耗資20億美元的北京機場新航站樓設計,它將成為21世紀中國的門戶!毋庸置疑,70年代以來,福斯特事務所改變了當今建築設計和建造的方向!
10.GMP
德國GMP建築事務所(2003年全球排名第24位)成立於1965年,是德國最大也最多產的建築師事務所。四十年來,GMP在歐洲和世界各地的各項設計和競賽中共獲得超過330項國家和世界競賽獎項,超過150個一等獎。主要作品包括:德國的漢諾威貿易廣場大廳、德累司頓銀行、萊比錫新貿易廣場及會議中心,約旦安曼國際貿易商務中心,中國的北京德國學校、中關村文化廣場、上海浦東貿易廣場、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飛利浦會議中心等等。GMP的設計思想是:最簡潔的解決方式通常是最好的方式!
參考資料: 百度文庫
7、有哪些專業的建築設計網站
我學的是建築學專業,已經工作6、7年,每天都會看些建築設計的網站。分享一下我現在和曾經關注的幾個網站的心得(前幾個幾乎每天都去逛逛,後面幾個很少去了):ikuku|在庫言庫優點:世界各地的建築都有收錄,每天更新快。缺點:沒有中文,英文好的可以多看看,網速有點慢。谷德設計優點:涉及內容非常廣泛,除了建築設計以外還有很多與建築相關的板塊,如培訓等。缺點:它的優點也是缺點,上去經常不知道該看什麼。ABBS論壇形式,涵蓋范圍和很廣,除了建築,還有歷史、旅遊、軟體等內容。學生時代還經常上,工作了就不在上了,想找到有價值的內容比較費勁。建築暢言網以行業觀點為主,不是專注於建築設計,對於項目的展示比較籠統。好像有段時間沒上過了。
8、知名設計師?世界建築設計師排名
一:創新建築師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創新建築師之一,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以橋梁結構設計與藝術建築聞名於世,他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徹斯特以及巴塞羅那的橋梁,也設計了里昂、里斯本、蘇黎世的火車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主場館。
由於Calatrava 擁有建築師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他對結構和建築美學之間的互動有著准繩的掌握。他認為美態能夠由力學的工程設計表達出來,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蟲鳥的形態美觀,同時亦有著驚人的力學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為他設計時啟發靈感的泉源。他設計的橋梁以純粹結構形成的優雅動態而舉世聞名,展現出技術理性所能呈現的邏輯的美,而又彷彿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結構法則的束縛。
有的時候,他的設計難免會讓人想起外星來客,極其突兀的技術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規預料。這當然是得益於他在結構工程專業上的特長。早自20世紀初以來,橋梁的設計一直被託付給了路橋結構工程師,建築師退避三舍好像已成習慣。由於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築師們才忽然發現了新的課題,在90年代前後爆發了對橋梁進行建築設計的熱潮,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開始塑造城市中的這類元素,進而影響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國的第一個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美術博物館擴建工程。此地原有一個舊館,是在1957年由當地的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廳,名號不大,其實卻造成了絕對喧賓奪主的局面。
作品-巴倫西亞科學城
里斯本車站
密爾沃基美術館
雅典奧運會主場館
二 追求內外協調統一:貝聿銘
貝聿銘,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他為我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中國銀行總部大廈,香港的中國銀行大廈等。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合作,為中國培養、培訓建築設計師,為推進中國建築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
他設計的許多大型建築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於華盛頓市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等作品為世界建築史留下經典傑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國銀行總部大廈是貝聿銘建築設汁生涯中的最後一項大型建築設計項目,耗時七年,大樓的-磚一木,-水-石皆凝聚著他的心血。該大廈樓內有園,似北京四合院,園內水池中自雲南石林采來的黑石分布有致,兩側竹叢相映成趣,在空間組織上將中國傳統設計手法運用得十分精到。
貝聿銘認為:「建築是-種社會藝術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設計中都不會放鬆協調、純化、升華這種關系的努力。在設計時他對空間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種探求,賦予它們既能適應其內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築風貌。貝聿銘具有統觀全局的設計思想,他說:「建築設計中有三點必須予以重視:首先是建築與其環境的結合;其次是空間與形式的處理;第三是為使用者著想,解決好功能問題。……正是這一點,前輩大師們是不夠重視的。」 貝聿銘的設計創造出了承前啟後的建築風格,他注意純化建築物的體型、盡可能去掉那些中間的、過渡的、幾何特性不確定的組成部分。使他設計的空間形象具有鮮明的屬性。另外,他的設計還具有強烈生動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躍的時代感。以及被繪畫、雕塑作品加強的藝術性。貝聿銘建築設計中的室內設計部分幾乎均由他本人設計以保證內外的諧調統一。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中國銀行總部大廈
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
日本MIHO博物館
德國歷史博物館
北京香山飯店
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築師,塑性建築流派的代表人物,屬於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高迪曾就學於巴塞羅那省立建築學校,畢業後初期作品近似華麗的維多利亞式,後採用歷史風格,屬哥特復興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託項目是完成巴塞羅那的神聖家族教堂(1883-目前仍在建設中),這是一座極有個性和感染力的建築物(高迪去世時僅完成一個耳堂和四個塔樓之一),米拉公寓,巴特羅公寓(又稱巴特羅之家),吉埃爾禮拜堂和古埃爾公園。
在高迪的眼中,一切靈感來源於自然和幻想: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紋路、蜂巢的格致、神話人物的形狀,都是他酷愛採用的表達思路,他痛恨硬邦邦的直線,樂於用柔和的曲線和五彩的顏色表達一切,甚至每一個煙囪的造型、每一塊磚的擺法,他都有興趣玩味半天。因此他承包的工程都成了鴻篇巨制,古埃爾公園整整耗費了14年,而聖家族直到他死後仍未竟,如果投資穩定(每年需耗資300萬美元)的話,至少也得再建65年方可竣工。
米拉之家
聖家族大教堂
四 解構主義大師:扎哈。 哈蒂德
哈迪德是建築界的一個傳奇。有人說她是瘋子,有人說她是異端人物,當然還有人說她是特立獨行的建築大師。無論如何,哈迪德被譽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解構主義大師」。哈迪德曾帶領她的團隊獲得了世界多個最頂尖的建築設計競賽殊榮:義大利米蘭一幢外形扭曲的寫字樓,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大學和會議大樓建築,中國廣州的歌劇院,德國斯特拉斯堡電車站,丹麥哥本哈根藝術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倫敦2012年奧運會水上運動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爾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設主持權……
2004年,哈迪德獲得了「建築界的奧斯卡獎」普立茲克建築獎,成為第一個獲得這個世界最高榮譽建築獎項的女性。普立茲克獎評委之一、美國建築資深評論家艾達·路易絲·赫克斯特布爾稱:「哈迪德改變了人們對空間的看法和感受。」空間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任由她改變形狀:地板落差極大,牆壁傾斜,天花高吊,內外不分……從哈迪德的多項設計作品的構思和表達方面來看,她與眾不同的伊斯蘭文化背景顯然弱於其所接受的英國式傳統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性格之中還有著強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許多設計手法和觀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統中的剛勁精神熱烈地鼓舞著勇往直前。與此同時,她也在一些「隨形」和流動的建築設計方案之中流露出貼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她的設計大膽運用空間和幾何結構,被稱作「解構主義大師」,盡管她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候一年獲4項,但是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這種狀況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觀。
五 集藝術和智慧的天賦於一身:世界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生活工作在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在53歲時獲得了第18屆普雷茲克建築桂冠提名:赫雅基金主席傑·A·普雷茲克在宣布這一事實時,引用評獎團的描述說:「安藤的建築是空間和形工藝的組合……即適用又富有靈感,……縱觀其建築生涯根本不能預測其未來。」
安藤忠雄是位難得的建築師,他集藝術和智慧的天賦於一身,他所建的房屋無論大小,都是那麼實用,有靈性,他有超強的洞察力,超脫了當今最盛行的運動學派或風格。他的建築是形式與將要生活那裡的人們的綜合統一。
在大多數建築師位正開始著手於最正統的作品時,安藤已經完成了一件傑出作品的主體部分,尤其是在他本土日本,這也正是他與眾不同的一點。有了光滑如絲的混凝土,安藤創造的空間都是那麼富有表現力,而他使用的牆體都是那麼富有表現力,而他使用的牆體正是他所稱的建築最基本的元件。長期以來,盡管他使用的材料和構件都是柱、牆、拱等,但這些元件一經過他不同的組合,又總是充滿了活力與動態感。他的設計概念和材料結合了國際現代主義和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由於他注重並理解建築工藝技術的重要性,使贏得了建築師和施工員的美稱。他成功地完成了強加給自己的使命,即恢復房屋與自然的統一,通過最基本的幾何形式,他用不斷變幻的光圖成功地營造了個人的微觀世界。除了獲得一些抽象的設計概念,他的建築更多是充分反映一種「安逸之居」的意念。
安藤的建築是空間和形式在藝術上的驚奇組合,透過他的建築沒有人可預測這個時刻將會到來,他不願意受傳統的來縛。創新是他的手段,個人世界觀是他靈感的源泉。將普雷茲克建築獎授書安藤忠雄,不僅因為他完成了某項作品,更是為了他將來的項目能夠進一步豐富建築藝術。
安藤所有的項目幾乎都是用水泥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其實他當過一段時間的木工學徒,掌握了日本傳統木結構手藝。事實上,他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就是完全的木結構--92年在西班牙參覽的日本亭榭。
安藤最傑出的住宅工程之一就是Rokko Housing,該上區分兩階段完成,第一期工程有20套,每套都成梯形,但規模大小、布置各不相同,第二期50套,1993年完成,但是所有單元都有統一的外觀和獨特的內部結構。這些住宅群都是使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從大阪灣俯瞰全景,整個小區就象鑲嵌在60度的斜坡上一樣,恰似一個游泳池和樓頂廣場。安藤也因此獲得了1983年的日本文化設計大獎。
蘭根基金會/霍姆布洛伊美術館
震後重建計劃
六 現代建築的旗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大師、城市規劃家和作家。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Ludwig Michael)、賴特(Frank Lloyd Wright)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薩拉茲發起" 現代建築國際會議" ,成為國際風格現代建築的中心組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以1929年的薩我伊別墅和1945年的馬賽公寓位代表,許多建築結構承重牆被鋼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築往往騰空於地面之上;50年代以後勒·柯布西耶轉向表現主義、後現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使建築界為之震驚,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匯,這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的建築之一。在傢具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則以豪華而舒適的鋼管構架躺椅著稱於世,幾乎成為20年代優雅生活的象徵。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朗香教堂
薩伏伊別墅
七 藝術建築大師:約翰•伍重( Jorn Utzon)
伍重出生於1918年出生於丹麥,曾經是一名優秀的水手。直到18歲,他還考慮去當一名海軍的軍官。1942年畢業於一個高等藝術專科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逃往瑞典,在那裡的建築工作室當小職員。後來去了芬蘭,與阿爾瓦" 阿爾托一起工作。在緊接著的十年時間里,他游歷了很多地方,中國,日本,墨西哥,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他去的最後這個地方成為影響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劇院的傳奇開始於1957年,38歲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師,只在丹麥有過一次實踐。他加入了一場匿名的競賽:一塊小土地上的歌劇院。他的方案在來自30多個國家的230位參賽者中被大賽評委選中,當時的媒體稱之為「用白瓷片覆蓋的三組貝殼形的混凝土拱頂」。這座建築規模龐大,包括了音樂會大廳、歌劇大廳、劇場、排演廳和眾多的展覽場地設施。建築面積8000平米。這座建築直到1973年才建成,歷經14年之久,耗資1.2億美元。它的結構設計有著前所未有的難度,其間經過無數設計師的設計,最後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進行修改削減而成,傑作才得以誕生。
普利策獎的評語: 約翰•伍重是一位建築師。他紮根於歷史,觸角遍及馬亞、中國、日本、伊斯蘭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納亞人的遺傳。他把那些古代的傳統與自己和諧的修養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建築感覺,以及和場所狀況相聯系的有機建築的自然本能。他總是領先於他的時代,當之無愧的成為將過去的這個世紀和永恆不朽的建築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數幾個現代主義者之一。
悉尼歌劇院
八 人情化建築理論的倡導者: 阿爾瓦·阿爾托
阿爾托於1898年2月3日生在芬蘭的庫奧爾塔內小鎮(Kuortane),1921年畢業於赫爾辛基工業專科學校建築學專業。1923年起,先後在芬蘭的於韋斯屈萊市和土爾庫市開設建築事務所。 大約在1924年,他為學校設計了幾家咖啡館和學生中心,並為學生設計成套的寢室傢具,主要運用「新古典主義」的設計風格。同年,他與設計師阿諾.瑪賽奧(Aino Marsio)結婚,共同進行長達5年的木材彎曲實驗,而這項研究導致了阿爾瓦.阿爾托20世紀30年代革命性設計的產生。
阿爾托於1928年參加國際現代建築協會。1929年,按照新興的功能主義建築思想同他人合作設計了為紀念土爾庫建城700周年而舉辦的展覽會的建築。他拋棄傳統風格的一切裝飾,使現代主義建築首次出現在芬蘭,推動了芬蘭現代建築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頭10年,阿爾托主要從事祖國的恢復和建設工作,為拉普蘭省省會制訂區域規劃(1950一1957)。1931~1932年,阿爾托設計了芬蘭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他的最初設計的現代化傢具也在那裡亮相,這是阿爾托的傢具設計走向世界的更大突破。1935年阿爾托夫婦與朋友一起創建了Artek公司,專為阿爾托設計的傢具、燈飾及紡織品做海外推廣。 阿爾托於1940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客座教授,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美術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芬蘭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1963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1976年5月11日逝於赫爾辛基。
阿爾托主要的創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現代建築道路。他認為工業化和標准化必須為人的生活服務,適應人的精神要求。阿爾托的創作范圍廣泛,從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到市政中心設計,從民用建築到工業建築,從室內裝修到傢具和燈具以及日用工藝品的設計,無所不包。他說:"標准化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樣,而主要是作為一種生產靈活體系的手段,以適應各種家庭對不同房屋的需求,適應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 他所設計的建築平面靈活,使用方便,結構構件巧妙地化為精緻的裝飾,建築造型嫻雅,空間處理自由活潑且有動勢,使人感到空間不僅是簡單地流通,而且在不斷延伸、增長和變化。阿爾托熱愛自然,他設計的建築總是盡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優美景色,風格純朴。
芬蘭地處北歐,盛產木材,銅產量居歐洲首位。阿爾托設計的建築的外部飾面和室內裝飾反映木材特徵; 銅則用於點綴,表現精緻的細部。建築物的造型沉著穩重,結構常採用較厚的磚牆,門窗設置得宜。他的作品不浮誇,不豪華,也不追隨歐美時尚,創造出獨特的民族風格,有鮮明的個性。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阿爾托的傑作比比皆是,有赫爾辛基理工大學的校園,芬蘭大廈(Finlandia)音樂廳及會議中心,赫爾辛基文化宮,斯道拉·恩索(Stora Enso)公司總部大樓等等。
1936年,阿爾瓦·阿爾托為他負責室內裝修設計的赫爾辛基甘藍葉餐廳(Ravintola Savoy)設計了一款花瓶作為裝飾品之一,即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經典玻璃製品,不僅在1937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展現了芬蘭現代設計的水平,還成為世界眾多博物館的珍藏品,並在1988年獲得國際桌上用品獎。其設計趣味來自隨意而有機的波浪曲線輪廓,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對稱玻璃器皿的設計標准。人們猜測波浪曲線輪廓象徵著芬蘭星羅棋布的湖泊。這是天才的設計大師阿爾托除了建築之外,為玻璃器皿製造業留下的經典傑作。從年齡上看阿爾托花瓶已經是" 古董" ,但從設計上看,他至今仍然很超前,很現代。
赫爾辛基文化宮
九 大膽創新勇於突破: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於1937年9月14日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a)一個建築商世家,1964年,皮亞諾從米蘭科技大學獲得建築學學位,開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築師職業生涯。他先是受雇於費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倫敦的馬考斯基工作室,其後在熱那亞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裡,他開始了一系列試驗性的設計:煉油廠、展覽館的陳列廳、多功能醫院等等。盡管皮亞諾深受多位建築大師作品的影響,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獨行,決不墨守成規、拾人牙慧,並且始終偏愛開放式設計與自然光的效果。
1971年,一個工程商建議皮亞諾與羅傑斯合作參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國際競賽,他們最終贏得了這個競賽。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項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因為休斯頓menil博物館和瑞士巴塞爾附近的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人們對皮亞諾的贊譽之聲不絕於耳。他用關西機場美妙絕倫的候機樓裝點日本大阪灣的一座人工島。他還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努美阿建造了一所高聳入雲的木棚狀文化中心。在那裡,通過煞費苦心地了解當地的習俗、信仰與審美情趣,他贏得了對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長老們的支持。
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大膽創新勇於突破。皮亞諾用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先輩大師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同樣深遠的理想-人、建築和環境完美的和諧,並以熱誠的態度關注著建築的可居住性與可持續發展性。皮亞諾的作品范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及空港和大橋。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著各種技術、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
皮亞諾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建築作品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與其他建築師一望即知的建築模式不同,皮亞諾作品的識別標志是它們沒有識別標志。皮亞諾本人對於那些排斥教條和主義的年輕建築師們來講是一個榜樣和激勵,他的作品沒有浮誇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溫暖的人文精神,執著地關心著天空、大地和人的內心,在現在這種一味張揚個性、標榜自我的大潮流下顯得冷靜而清醒。
保羅·克利(Paul Klee)中心
休斯頓menil博物館(Meniu Collection Museum)
瑞士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十 " 高技派" 的代表人物: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諾曼·福斯特,當今國際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之一,被譽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屆普利策建築大獎得主。諾曼.福斯特特別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觸,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中吸取教訓,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需要的建築方式。 他認為建築應該給人一種強調的感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給人帶來寧靜。
他於1935年在曼徹斯特出生,1961年自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後,獲得耶魯大學亨利獎學金而就讀於Jonathan Edwards學院,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1967年福斯特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至今其工程遍及全球,並獲得190餘項評獎,贏得50個國內及國際設計競賽。諾曼·福斯特因其建築方面的傑出成就,於1983年獲得皇家金質獎章,1990年被冊封為騎士,1997年被女皇列入傑出人士名冊,1999年獲終身貴族榮譽,並成為泰晤士河岸的領主.
法國加里藝術中心
香港匯豐銀行總部大樓
以上是
世界是最著名的十大建築設計師 。提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