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是2009-12-24在上海市黃浦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272號3號樓。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01698803533T,企業法人王為松,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編輯、出版、發行社會科學書刊(詳見許可證),在本社編輯的書刊上承辦國內書刊廣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2、什麼是「名人傳記影視作品的庸俗化」?該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消費時代傳記研究三題
作為具有極大發展潛能的文類,傳記日益成為寫作、研究、出版、閱讀的重點和熱點,其品格、功能、視角、分類等內涵和外延的屬性是學界一直關注的話題和范疇。綜覽傳記發展現狀,不難發現,在表面的繁榮之後掩藏著深層的危機。從創作角度來看,作品遍地開花,各種政商風雲人物、影視明星傳記層出不窮,數量眾多歷史罕見。但量多並不表示質高,剔除表面的風光,精品少、水平參差不齊的困境暴露無疑。
跟創作相比,傳記理論嚴重滯後的問題更加突出。當代傳記理論面臨的困境是雙重的:一是傳統的理論問題還未曾廓清,如傳記的概念、類別、要素,真實性與虛構性,文獻性與文學性,傳記與文學批評等;①二是隨著消費文化、視覺文化的勃興,以文字力量見長的傳記被圍追堵截,面臨著嶄新的問題:如何面對視覺傳記?如何面對消費文化?如何面對新的技術、新的媒介?
本文試圖從視覺化、娛樂化、消費化、媒介技術化等角度出發,解析傳記在當代文化語境中面臨的現狀、困境,並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傳記的發展提供可能的途徑和選擇。
視覺化:圖文共讀與互釋
傳統的傳記以文字敘述為主,通過文字記錄人類生活的各種形態。但消費時代視覺文化日益興盛,人類社會進入海德格爾所謂「世界圖像的時代」,圖像逐漸成為公共交往、信息傳播、娛樂消費最重要的對象,文化的溝通、交流越來越依賴於圖像信息,正如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中所斷言「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
圖像的直觀性、娛樂性,更吻合當代人的審美期待與閱讀心理,其閱讀快感比單純的印刷文字更能引誘人們的消費慾望。傳統文學也越來越多地藉助圖像的魅力,從講究的版式、造型設計到精美豐富的插圖、照片,直至圖像化的畫傳、視覺傳記,圖文之間的關系從「戰爭」到和平經歷了跳躍式的發展,圖像由傳統的配角演變為主角。
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回溯、總結與反思,是傳記文學的重要意旨。而在視覺社會,歷史以何種方式進入?僅僅依靠綿密、深厚的純粹文字表達顯然並不足夠,圖像填補了文字力所不及的空白之處。從山東畫報出版社「專門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關文章」的《老照片》,到「突出歷史照片和圖片資料」的《劍橋插圖史系列》,老城市、老照片、圖片中國百年史、紅鏡頭、人物誌等以影像、照片為主要表達手段和媒介的傳記類作品大量涌現,它們摒棄沉重的意蘊和漫長的時光隧道,歷史以相對輕松的方式進入現代生活:通過細節的再現對歷史人物進行畫面再現,圖像與文字的雙重魅力跨越了時空的隔閡。
在人物傳記中,與文字性傳記相比,攝影照片等「非文字性傳記」具有不可替代性,瞬間的光影定格具有永恆性,歷史感、現場感栩栩如生再現於影像之中。
關於魯迅研究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但若僅僅依賴文字描述,魯迅的形象始終神秘而遙遠。此時圖像給我們提供了完整的想像和欣賞的空間:犀利、悲憫的文章和資料圖片中那個瘦小堅硬的形象頗為吻合,魯迅式的胡須、短發,魯迅式的微笑,圖像與文字共同構成了魯迅形象,兩者缺一不可。而關於魯迅「幻燈片」事件的真相是現代文學研究中一個至今未能完全明晰的「公案」。②這一文學事件,典型地體現了影像在文學、在傳記中的重要性。
而對張愛玲來說,圖像的意義就更加意味深長,她在文學史上的被接受過程本來就是一個頗富意味的文學事件。在其傳奇的形成中,影像巨大的推波助瀾作用無法抹煞。從學術化的《張愛玲全集》,到各種張愛玲傳記、文選等同科所有出版物中,照片占據了極大比例。張愛玲自己也喜歡讓圖片說話,小說採用電影手法,為作品畫插圖,而且最後一本集子《對照記》完全由圖片組成,滿足了大家對張愛玲的各種想像。作為一個符號,「張愛玲」的視覺化范圍還進一步擴大,成了銀幕上的傳奇;電影《滾滾紅塵》、《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相繼出爐,就這樣,歷史、文本、影像,三者同構成了經久不衰的「張愛玲熱」。
文學家如此,政治家傳記亦不例外。被薩特稱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完美的人」的古巴革命者格瓦拉,他的革命者魅力不僅僅體現在一本本傳記里,也定格在眾多的影像資料中:格瓦拉在古巴,格瓦拉在叢林,格瓦拉在辦公室……直到在玻利維亞被俘後砍下雙手的照片。而格瓦拉那幅經典的「革命者肖像」,被作為一種時尚無限復制,定格在21世紀全世界年輕人的T恤上,它的意義和影響顯然超過了純粹的文字。
風行一時的各種明星傳記更是圖像蓋過了文字,文字甚至變成點綴。
傳記常常體現了一個時代、國家、城市、個人最基本最細節化的生活。圖像可以還原歷史的某個細節,細節組成人生,細節構成生命,構成傳記。「老城市」系列(江蘇美術出版社)中的《老廣州——屐聲帆影》,是一本廣州城市志傳,生機勃勃的廣州故事和歷史在書中復活。書中有一幅題為「20年代的廣州女子」的照片,畫面是個梳著根大辮子穿著布旗袍的女子,行走在廣州的街頭,面對鏡頭露出燦爛笑容。雖然她的名字和身份已經無從查考,但剎那間的時光倒流讓人產生今昔何年的恍惚,城市和女子本人同時復活在讀者的眼前和心中。那些陳舊的建築,那些曲折的街巷,那些衣著明顯迥異於我們的人們,那些已經不知蹤影而逝的故事,歷史文化的巨大變遷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眼前。
國家形象與影像同樣密不可分。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圖像是個重要的切入視角。在陳平原編撰的《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一書中,可以直觀地看到19世紀末期日本國內媒體所刊載的「中國形象」。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在山口守的文章里,介紹了一本名為《團團珍聞》的漫畫刊物,其中1894年10月13日和27日的兩期上都有刊登了「中國形象」——一幅是個光頭暴眼拖著「豬尾巴」的男子盤膝而坐,醜陋而萎縮;而另一幅更加赤裸裸,一個撒腿逃跑的中國軍人,背上寫著一個巨大的漢字「弱」字。③日本人眼中中國是如此的衰弱不堪,影像呈現了更加慘痛的歷史記憶。雖然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和橫光一分別在作品《支那游記》和《上海》中詳細描述了中國印象,也許他們的文字描述更加細膩,但其震撼顯然無法與漫畫相提並論。
在傳記的視覺過程中,圖像並不是文字的簡單附庸,而是具有獨立品格和美學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獨立的審美功能。圖像和語言彼此演繹,互相豐富,產生的內涵超越了單一的語言文本或單一的圖像文本。兩者的對話和互動,彌補拓展了傳統傳記的內涵,提升了視覺時代傳記的學術地位。
學人傳記是傳記的重要領域,知識分子研究一向是學界熱點,以往的焦點基本集中於文字的闡述和剖析,而李輝主編的「大象人物聚集書系」以突出歷史照片和圖片資料見長,在眾多傳記中脫穎而出。茅盾、豐子愷、常書鴻、鄧拓等歷史人物通過一個個生活場景,一張張肖像從歷史走出來,凸現歷史場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狀態,加深了對知識分子文化性格和歷史命運的理解。
陳平原的近現代文史研究也凸顯了在學術研究中圖像的不可替代性。從1999年《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到2000年《點石齋畫報選》,再到2001年《圖像晚清》,陳平原編著了「讀圖三部曲」。把「讀圖」作為一種研究思路引入學術研究,「在圖與文字間的縫隙處」做文章,藉助「圖文互釋」,帶領讀者「回到現場」,承繼「左圖右史」的古老傳統,為「以圖像為中心」的文史研究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小窗」。④
李歐梵的《上海摩登》則收錄了大量舊上海的廣告、電影院海報、美女月份牌、雜志、相片,所有這些斑駁雜亂的影像資料構成了上海城市志傳,構成了上海記憶,也構也了中國現代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圖文並茂」成為讀圖時代的文化趣味和風向:出版界由此拓展出巨大的市場和閱讀空間,傳記寫作者們也開掘了嶄新的寫作資源,而作為傳記終極目標的閱讀接受者體驗了直觀、愉悅的閱讀過程。
當然,簡單的圖配文或者文配圖方式不能解決傳記視覺化出現的問題,必須在圖與文之間找到一條中間道路。一是圖像和文字本身都應該具有獨立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圖像和文字的組合應該創造一種新的意義空間,從而產生一種新的閱讀快感,形成真正的圖文共讀與互釋。
娛樂化:消費性表徵
在消費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是生存的基本秩序,主體性的產品(如文學、藝術等)只是消費鏈條上的一個環節,藝術自律原則走向市場的他率原則,其所蘊涵倫理的、審美的、思想的內涵都發生巨大變化。只有消費是文化生產鏈條的核心環節,也是終極目標,它決定了生產的樣式、數量、以及流通的途徑。
當藝術完全淪為消費品之後,銷量、收視率、排行榜成為唯一指標,它不得不以大眾的趣味、習慣作為座標,而強調刺激震撼、感官愉悅是消費文化的核心趣味。於是不能免俗地,文化領域中物質主義、感官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成為風尚。根據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理論,隨著商品化程度的加劇,人類的消費行為由產品消費演變為符號消費、慾望消費、擬像消費,時尚化、娛樂化、商品化成為文化消費的特徵。
傳記作為一種文化商品進入消費市場流通環節,讀者的閱讀和接受是其終極目標。在此過程中,消費文化的市場准則不可避免會對傳記的創作產生影響。名人崇拜、偶像崇拜是消費社會媚俗文化最典型的表徵之一,名人傳記理所當然成為消費社會的興奮點,出版界和讀書界都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政商文娛幾乎無所不包。而且每每名列暢銷排行榜前列,跟風者、仿效者大抵集中在此領域。
名人傳記歷來是傳記的重要門類,從中可以體察時代、社會、個體的風貌。但當代名人傳記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體現在傳主身份的轉換上,文娛明星和商業人士成為主體,而政治領袖與文化名人則冷清許多。其中尤其以電影演員,體育明星,小品演員、節目主持人等活躍於傳媒與影視界的知名者為主。這種身份的轉換,標志著當代名人傳記內涵的深刻轉變。繼以往強調宏大敘事的偉人傳記走下神壇之後,當代名人傳記幾乎一邊倒地呈現生活化、世俗化的傾向。從早年劉曉慶《我的路》、倪萍的《日子》、黃宏的《從頭說起》到白岩松的《痛並快樂著》、黃健翔的《像男人一樣去戰斗》等,大抵如此。
世俗化的趨勢一路發展,在娛樂至上的大眾文化需求和利益至上的市場策略的推波助瀾下,傳記內容日益八卦化、娛樂化、庸俗化、利益化。閑言碎語、隱私緋聞、內幕花邊為主要內容,表述上則語不驚人不罷休,炒作、獵奇、吹捧、製造話題成為家常便飯。而企業家傳記則充滿溢美之詞,甚至阿諛奉承欲蓋彌彰。內容上有的道聽途說、缺乏證據,有些甚至粗俗卑鄙、醜陋不堪。
「星、性、腥」,成為名人傳記的三大特色。名人傳記,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公共交流場所,映射出讀者的興趣取向,其娛樂化趨勢與受眾、市場、文化等幾大因素有著直接的關聯。
首先它滿足了受眾的窺私慾。日常生活是消費文化的發生地點,其本質是平庸和重復,工作、娛樂、家庭三者組成了封閉的日常生活,單調和狹隘令人難以忍受,於是必須以另外一種對立的方式維持其寧靜和優勢,即:消費時間、消費明星。由於美貌、名氣、財富等因素,明星成為時尚潮流的化身,人們對其生活具有探求的興趣和窺視的慾望,閱讀、觀看明星私生活無疑是找到了一個滿足窺私慾望的正常渠道。明星的成長、挫折、奮斗、成功,成為公眾話題、公眾事件,滿足了受眾的娛樂、宣洩心理。通過隱私、緋聞、丑聞的報道,以往頭頂神秘光環的領袖、明星,被推下了舞台,徹底置身於「被看」、被「品評」處境。受眾在閱讀中消遣、評論、批評,從而獲得滿足,心理獲得平衡與安慰。
市場的競爭和壓力也造就了傳記的娛樂化。著名專欄作家莫林·多德曾有一段名言:文藝的娛樂化是因為「我們不能停止,攝影師不能停止,記者不能停止,製作人不能停止,編輯不能停止。而且,消費者不能停止。」娛樂化潮流既是轉型時期文化的必然結果,又是媒體飛速發展、競爭加劇的產物。眼球、賣點、獨家、重磅的追求必然導致內幕與隱私。
消費社會追求娛樂、快感、輕松,厭倦深度、思想,希望閱讀對象具有通俗、獵奇、戲劇性等特點。當代名人傳記的娛樂化,體現了當代文化語境中大眾的訴求,「在政治、理想、信仰的『宏大敘事』之外,還有瑣碎卻真實的民間大眾社會;在理性之外,還有非理性的存在……在堂而皇之之下還有種種隱秘的內心角落。」⑤受眾心理的需求造就了名人傳記的娛樂化,反過來它也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兩者互為前提不可分割。
但是,一味地遷就市場、追逐時尚,必然帶來傳記文本靈魂的缺失,美學的空洞,排行榜上的暢銷作品轉眼也許就成為文化垃圾。當代名人傳記層出不窮但缺乏精品,缺乏經典,症結大概在於此。
媒介化:觀看之道
技術是世界的構成方式和展現方式,也是人類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重要途徑。數碼藝術、虛擬現實、網路生存、超級文本等數字技術和網路的大面積使用為尖端技術與藝術創新的結合提供了方便的條件,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拓展。本雅明在《作為生產者的藝術家》中指出,「一切技術都具有點金術的性質」,藝術家成了技術革新能手。
技術的飛躍意味著媒介的日新月異,新的現實世界可以稱之為媒介的現實,「媒介即信息」,麥克盧漢指出了技術在當代的意義。由機械化、電氣化到信息化、數字化,媒介鋪天蓋地影響人類的生活和思維。按照馬克·波斯特爾的理論,這種新的信息方式、媒介方式如同19世紀馬克思研究的生產方式一般具有深廣的意義。媒介與傳記的關系可以從兩個角度闡釋,一是媒介對傳記審美要素、審美關系的影響,二是媒介對傳記外部環境的改變。
媒介化生存成為傳記的重要特點。對現代傳記理論做出重要貢獻的胡適,20世紀以來一直是各種傳記的傳主,但只有在消費社會媒介的強力操持之下,才能最終完成其偶像化、符號化的過程,胡適傳記才能從文化界學術界擴大到公眾文化領域,被不斷地建構借用。進入「消費」領域後,胡適傳記也不可避免陷入獵奇、聳動的漩渦。胡適的日記、婚戀、情事成為傳記最大的噱頭。而張愛玲在大陸的走紅過程,也是消費社會媒介化的後果。沒有媒介就沒有暢銷,當然也就不能經典。
在消費社會,如何才能成為經典?這是每個寫作者的夢想。黛安娜·克蘭一語道破其中關節,「通往文學上的不朽的道路要經歷暢銷書這一關」。⑥不僅一個作家的成功離不開傳媒,公眾受傳媒的引導,而且,批評家也受傳媒組織和制約。圖書的暢銷與經典基本能用一個流水線來形容,即:作家寫作——圖書出版——廣告——書評——暢銷排行榜——暢銷——專業批評推介——經典,在此流水線上,作家、批評家、文學鏈條上所有的人員最終都必須受制於「資本」,即掌握了作品商品屬性的傳媒,媒介的力量幾乎決定了一切。
媒介的多樣性決定了傳記表達多樣化的可能。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內涵意蘊。傳統傳記以印刷介質為主,圖書是其主要的方式。而網路時代媒介的多元帶來傳記形態的多元,非印刷介質的傳記成為重要表徵——電影、繪畫、雕塑、攝影、視頻等形態,擴大了傳記的內涵和外延。傳記的跨文化、跨學科性質通過多元媒介得到體現。
作為古代傳記重要典籍的《史記》,其研究和考注歷來困難不小。韓兆琦的《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藉助多媒體的手段,吸收考古資料,利用出土文物,訪術、采錄古代遺跡,收錄地圖文物,使《史記》變得形象化、視覺化,古老的典籍煥發了時代風采,堪稱里程碑式的新經典。
媒介的多元化提升了人物傳記的表現力。美國歷史頻道推出的《人物誌》影像系列,當屬成功的影像傳記範例,輯錄了古往今來近千位名人,包括彼得大帝、林肯、貝多芬、狄更斯、梵谷、聖女貞德、黛安娜等重要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從細節入手,通過實地拍攝、現場采訪和旁徵博引,對歷史人物進行畫面再現。影音的雙重魅力使觀眾猶如親歷現場,觀眾與歷史人物所產生的心靈碰撞,如同與歷史人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2006年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卡波特》,是一部關於美國小說家杜魯門·卡波特的傳記片。雖然卡波特小說早就蜚聲美國文壇,但只有電影獲獎之後,人們才真正知道這位舉止怪誕、不合世俗、恃才傲物的文學家。媒介造就了這位文學與電影「明星」。
隨著媒介的轉換,傳記的接受方式從「閱讀」「發展為」「觀看」,接受方式的轉變將傳記引入了「景觀化」的消費社會,觀看行為與觀看權力成為關注核心。媒介技術的未知性、不可預測性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網路化生存、虛擬人生使得人類的知行方式具有了無限可能。
網路博客的興盛給傳記研究和寫作提出了全新的課題。所謂博客,原義為網路日誌,即寫在網路上的個人日記。但媒介的特殊性決定其與傳統的差異性。一是其寫作方式打破了私人與公共的界線,將私人生活用公共平台進行展示,而且過程幾乎完全開放,讀者可以隨時評論和參與。二是簡單的操作方式產生了大量民間寫作者,眾多散落在網路各處的寫作者們有了一個自由展現的平台。三是博客帶來了文學的民間化狂歡,但經典卻漸行漸遠。
作為網路日記,博客的寫作者、閱讀者跟傳主基本趨同,按傳統范疇屬於自傳性質,但網路的傳播方式又是開放式的,可以隨時修改刪除,讀者也能參與其中進行互動。那麼其真實性問題該如何定位?博客中傳主的身份又是如何構建的?其創作視角如何區別於傳統?博客與傳記的多元化、多媒體化具備何種關聯?博客所引發的諸多理論問題發人深省,亟需進一步探索研究。
傳統的認知中,人的主體性、真實性是一切藝術、技術的先決條件。但電子時代的主體本身是虛幻的、想像的、游戲的,網路主體常常是一個代碼、一個符號而已,IP地址後面真假莫辨、雌雄莫辨。在超文本鏈接中個體只不過是一個節點,沒有等級和高下,節點與節點之間可以無窮鏈接,知識體系變成了網路資料庫。網路化生存跨越時空,文字、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介方式在此交互、融合、轉換。顯然,新的工具不僅改變了生產力,也改變了社會關系,從機械復制到電子傳媒時代,作者身份出現了泛化、去主體化、集體生產化等趨勢。以張揚傳主的個性生命為美學要旨的傳記應該如何面對無主的網路化生存?這是傳記不容迴避的問題。
消費文化給傳記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事實上,消費文化與傳記之間的關系,也正是當代文化面臨的問題。世界被圖像符號所把握遮蔽,形成了居伊·德波所謂的「景觀社會」,主導著社會生活的模式。語言的魅力正在消退,讀圖、讀屏成為主要閱讀模式,快感沖擊美感,意義被形式所覆蓋。這種事實,正在改變著當代文化和當代寫作。
尋找消費文化與傳記文學兩者之間互動互補的內在關系,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藝術空間,才能接近事實與生活真相,才能通向傳記本原,才能產生經典,完善傳記美學體系。
裡面可能有你要的.
3、本人是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新生,想提前了解與學習此專業,求推薦一些軟體、書籍之類的以便入門,謝謝!
《數字化生存》,尼葛洛龐帝,Vintage,1996年,0679762906
《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9787301200346
《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陳力丹,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B00MA15F4S
《社會心理學(第11版)》,戴維·邁爾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9787115410047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圖修訂第14版)》,羅納德·B·阿德勒,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9787510077463
《物種起源(全新修訂版)》,查理·達爾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1年,9787214067173
《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9787213052545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舍基,浙江人民出版,2015年,9787213067211
《鑲嵌:社會網與經濟行動》,馬克·格蘭諾維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9787509742280
《群體性孤獨》,雪莉·特克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9787213059841
《數據新聞大趨勢:釋放可視化報道的力量》,西蒙·羅傑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787300210681
《可視化未來:數據透視下的人文大趨勢》,埃雷茲·艾登,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9787213068508
《精確新聞報道:記者應掌握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四版),菲利普.邁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787300189239
《大數據雲圖》,大衛.芬雷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9787213058424
《數據之美》,邱南森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9787300186122
《引爆社群: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4C法則》,唐興通,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9787111493600
《社群經濟:移動互聯網時代未來商業驅動力》,孔劍平,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9787111500308
《優化:高效的SEO、社交媒體和內容整合營銷實踐及案例》,奧登,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9787121181337
《最簡單的圖形與最復雜的信息》,黃慧敏,浙江人民出版,2013年,9787213058219,
《大連接:社會網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為的影響》,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7300166350
《媒介平台論:新興媒體的組織形態研究》,譚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9787300209470
《媒介融合語境下的新聞生產》,邵平,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年,9787811409062
《社會化媒體》,彭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787300212555
《數據新聞概論操作理念與案例解析》,方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新數字秩序的革命》,戴維·溫伯格,中信出版社,2008年,9787508612928
《融合文化》,亨利·詹金斯,商務印書館,2012年,9787100083133
《認知盈餘》,克萊·舍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9787300148120
《數據新常態》,克里斯托弗·蘇達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9787213065323
《互聯網政治學》,安德魯·查德威克,華夏出版社,2010年,9787508057316
《攝影必修課(套裝共2冊)》,鍾山、史林平,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年,978712200286A
《數據新聞概論操作理念與案例解析》,方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787300212555
《平面設計與製作:突破平面Photoshop CS6設計與製作深度剖析》,李金蓉,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9787302308058
《配色設計原理》,奧博斯科編輯部、暴鳳明 (譯者),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9787500690351
管理學(美) 斯蒂芬·P·羅賓斯, 瑪麗·庫爾特;
長尾理論 (美) 克里斯·安德森
大數據時代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媒介形態變化 (美)羅傑·菲德勒
新媒體壟斷 (美) Ben H.Bagdikian
與50位網站主編面對面 董江勇, 李博明;
《手機媒體:新媒體中的新革命》
匡文波
資料庫營銷(英.塔普)
新媒體拯救報業(陳國權)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羅以澄2013)
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崔保國2015)
新媒體前沿(胡正榮2012)
媒介融合:網路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丹.延森)
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馬化騰)
4、為什麼不要與媒體對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於同一個問題,由於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審視,就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記者們即使本著尊重事實的原則進行宣傳和報道,有時也難免夾帶個人的好惡和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出現一些有失偏頗的報道也屬正常。企業家絕不能因此而大動肝火,與記者們爭個高低,因為許多事實都足以證明,一些問題是無需辯白的,如果非要弄個水落石出,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辯白的結果往往就是越辯越黑。
在今天,新聞記者被人們稱為無冕之王。在這個大眾傳媒主導人們頭腦的時代,任何挑戰傳媒的行動都可能給自己造成損失。因此,企業家要注重同媒體打交道,不輕易與媒體對抗。
在這方面,飛虹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飛虹公司是一家以生產電熱水器為主的企業,有一次,一家報紙對飛虹產品的質量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該公司看到這個報道後,立即認真核對,發現自己企業生產的電熱水器確實有一些微小的瑕疵,但並不影響使用,而且各項技術參數均已達到國家要求的質量標准。該報紙可以說是失實報道。飛虹公司迅速改進了生產,將這一瑕疵去掉。但是,有80台電熱水器已經裝箱,要改過來已經很困難了。
最後,飛虹公司決定銷毀這部分產品。銷毀當天,飛虹公司特地將那家報社的記者請來,讓他親眼目睹了一台台電熱水器的消失。
看到自己的報道引起飛虹公司的極大重視,在場的記者都非常感動。他們回去後,立即寫完一篇稿子,主題就是飛虹公司是如何對待自己產品的質量問題的。經過幾家傳媒的宣傳,飛虹公司的產品信譽不但未受到任何影響,反而營造了更好的口碑。
有一句俗語說得好:「耍硬是痛苦的。」當企業面對新聞單位的反面報道時,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對待有關報道。如果見到一個「不」字就火冒三丈,這把「火」不僅會燒掉理智,更會燒毀企業與傳媒的關系,把事情辦得越來越糟。應該做的是,首先冷靜地查找企業問題,弄清楚是不是企業的責任,然後心平氣和地向新聞單位解釋和匯報,求得理解和支持,緩和雙方緊張的關系,化不利為有利。
那麼,經營者一般是如何與媒體相處的呢?
首先,要注重以禮相待,即對待各新聞媒體和記者要友好熱情,為他們來企業采訪寫稿、核實工作等提供必需的幫助和服務。例如,某一企業在深化改革方面是一個試點單位,一家報社為做相關方面的報道,需要該廠提供有關情況。該企業領導十分注重與新聞界建立良好的關系。因此,當記者來到該企業後,企業領導給予熱情招待,並對記者采訪的問題,本著「公眾需要被告知」的原則,積極主動地給予配合,盡可能做到有問必答,主動地提供有新聞價值的信息資料。這次采訪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文稿中給予充分贊揚。
與此相反,有一家企業在與其他廠家發生經濟糾紛後,該廠長不知是為了面子,還是真忙得不可開交,當某報社的記者遠道趕去采訪時,該廠長竟讓人謊稱廠長外出辦事了。記者一夜等候,發現廠長並未外出,最後只得發稿說采訪受阻。該廠長的這種迴避或變相抵制的行為,不僅直接影響了公眾對企業的信任程度,可以說這更是對新聞工作者的最大的不尊重。因此,企業以禮相待,是與新聞界建立融洽關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次,要以誠相待,為媒體的需求提供真實可靠的材料和數據,大膽講真話。只要不涉及企業的核心秘密,一切均可奉告,但匯報企業成績時,切莫自誇自大;對失誤也不能掩蓋,更不能製造假新聞,欺瞞蒙騙新聞媒介和大眾。這是對他人的不真誠,也是對自己的不忠。如果確系保密的技術等數據或材料,可以向有關新聞記者講明利害關系,請他們酌情處理。
第三,要平等相待。對於采訪的記者,不管他們來自大報社或小報社,都要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要盡可能使他們獲得平等的信息量,獲得平等采訪企業經營狀況及其他情況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平等相待」。
第四,要冷靜對待。當企業發生了一些不利於企業形象和聲譽的危機事件時,因所處的立場、需要和動機的不同,新聞界很感興趣的新聞點往往與企業本身的希望相違背,他們甚至還會有意報道事件的陰暗面以期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時,許多企業為逃避媒介的「無情」報道,總是試圖掩蓋「家醜」,千方百計封鎖消息。殊不知紙里包不住火,雪裡埋不住人,垃圾越捂越臭。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對企業沒有一點好處可言。如國外有一家大化工公司,由於接連發生事故,又對外界封鎖消息,結果無端背上了「殺人」的黑鍋。因此,真正的智者都是本著虛心接受批評、認真查明事實真相、積極承擔責任的態度與新聞界相配合,這即是建立良好的媒介關系的另一條有效渠道。
總而言之,企業應如何尊重新聞媒介,可以用十六個字加以概括總結:以禮相待、以誠相待、平等相待、冷靜對待。
聰明的企業家很清楚這一點,與媒體交惡,進而形成對抗的態勢對自己的生意有百害而無一利。如果不能做到相安無事,也要盡量大事化小,這是做生意者與媒體相處時必須把握好的一個潛規則。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關系決定成就》
5、作為中學生,你覺得應該怎樣理性面對新媒體?
不理就是了,抄要聽從國家如何安排,不要隨意跟風鬧事喊愛國,不要限制別人的主權,比方說A國挑釁咱國家咱國人就不讓咱國家的人買A國的產品,這點我是特反感厭惡的。這個不是咱們說怎樣解決就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國家會自己解決的,咱們普通國民是做不了主的,你把嗓子喊破一直罵那個挑釁咱中國要是咱中國的國家領導不理會把嗓子喊爛都沒用。
6、時代新媒體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 公司名稱由「安徽電子音像出版社」名稱變更為「時代新媒體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阮懷偉
成立時間:1999-08-09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00000000734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翡翠路1118號
7、人民出版社發行部怎麼樣?
人民出版社發行部是1983-09-30在北京市東城區注冊成立的全民所有制分支機構(非法人),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 166號。
人民出版社發行部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10101000004289,企業法人潘少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人民出版社發行部的經營范圍是:銷售國內版圖書(本版)。在北京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36196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117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人民出版社發行部更多信息和資訊。
8、人民出版社歸是誰管的
人民出版社屬於國家級的,歸新聞出版總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