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對中醫葯產生的影響

新媒體對中醫葯產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09-18 08:11:24

1、求影響中醫葯生存和發展的因素

1,對中醫的宣傳不夠,2,,全民對中醫的認識不足,3,政策力度不夠,4,真正中醫人才缺乏,5,中葯質量下降,6,中葯資源缺乏,7,服葯不方便,8,生活節奏變快,9,中醫收入太低,10,有技術的葯工太少。
楊大夫

2、你對中醫葯的發展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中醫葯是我國醫學抄科學襲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幾千年來為中華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且對世界的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

「中醫葯學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需要依靠現代科學,需要學習借鑒西醫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包括循證醫學,但是不能套用,必須符合中醫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診療技術的發展,包括採用的儀器和設備,都應該符合中醫的理論。」

「中醫行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從被保護、被扶持的依賴思想中解放出來,增強加快發展的意識,在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的同時,更注重依靠改革創新和自身努力,不斷提高中醫葯服務能力,積極發揮中醫葯在基本衛生服務中的作用。」
在世界傳統醫葯學中,我國傳統中醫葯學無疑是最為耀眼奪目的瑰寶。但中醫葯行業目前還面臨著收入較低、從業人員不斷減少,寶貴遺產面臨失傳等嚴峻生存危機。在近期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有關領導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危機與機遇面前,我國中醫葯行業不斷發展壯大之路:即 在借鑒西醫技術和方法的同時,堅持獨立自主,改革創新,走出一條有特色的中醫葯發展之路。

3、談談您對中醫葯行業的認識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回顧我國醫葯行業近五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4年醫葯行業共實現利潤279.55億元,同比增長9.25%。在主要子行業中,化學葯品制劑工業實現利潤96.65億元,同比增長15.69%;化學品原料葯工業實現利潤50億元,同比下降10.95%;醫療器械工業實現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49.01%;生物制葯工業實現利潤25億元,同比增長14.22%;中成葯工業實現利潤74.39億元,同比增長11.37%。 2005年醫葯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全年呈現持續加快的增長走勢,並創下「十五」期間醫葯行業的最高增幅。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在工業總產值方面,生物生化製品、化學原料葯、衛生材料及醫葯用品製造3個分行業呈現快速增勢,同比增速分別為36.60%、33.18%和27.76%,均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 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產品銷售收入最高的達到了4473237千元,企業資產總計最高的達到了10263812千元,利潤總額最高的達到了345829千元,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最高的達到了19715人。2006年,醫葯流通領域的盈利空間隨著葯品分類管理、葯品價格透明化和葯品降價等政策的陸續推出而進一步壓縮。目前,中國的醫葯商業競爭非常激烈,但更慘烈的激戰還在後頭。經過競爭,醫葯商業完全有進一步集中的可能。相信隨著醫葯電子商務的開放,大的醫葯物流配送公司和大型醫葯商業公司的運營成本將會大幅下跌。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本報告共分十七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醫葯行業和國內醫葯行業的發展,接著對生物制葯、中葯、化學葯的發展做了詳細的分析,然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經濟數據,隨後,報告對OTC葯品市場、我國農村醫葯市場和我國主要地區醫葯行業的發展做了介紹,並對醫葯行業的重點企業、醫葯流通、醫葯行業的並購重組、醫葯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和醫葯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做了透析,最後對醫葯行業的競爭格局和醫葯行業的投資進行了分析,還對醫葯行業的發展前景做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醫葯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醫葯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經歷了2006年政策性「寒流」後,今年一季度,我國醫葯行業景氣度開始回升,銷售收入和凈利潤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銷售毛利率同比也有所提高,這為上半年醫葯企業業績的增長開了個好頭。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全局性醫療體制改革逐步推開,供給醫療服務的資金量將持續增加,這必將帶來葯品需求的提高,醫葯行業的經濟狀況也會逐步「回暖」。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醫葯行業整體研發實力不足,同質化競爭明顯,雖然今年一季度部分醫葯企業的投資收益對其凈利潤增長的貢獻很大,但這部分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行業未來發展尚存隱憂。 投資收益助推業績增長 與去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形成對照的是,今年1至3月份,作為醫葯行業經濟狀況晴雨表的醫葯上市公司凈利潤的增長明顯快於營業收入的增長。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數據,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6.54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營業利潤91.12億元,同比增長13.4%,行業毛利率提升一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22.63億元,同比增長59.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9.68億元,同比增長也達59.9%。 在醫葯各子行業中,表現最好的是中葯飲片業和化學制劑業。尤其是化學制劑業,去年受行業政策的影響最大,今年初出現強勁反彈,利潤同比增長了30.49%,銷售毛利率也快速增長。 助推部分醫葯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收益大增。今年一季報數據顯示,醫葯上市公司投資收益一項總計達8.9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占今年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總凈利潤的39.65%。 有分析人士認為,醫葯行業正逐步走出去年的「低谷」。雖然今年的政策和監管更趨嚴厲,但優質醫葯公司已率先開始復,中報業績預期良好。隨著未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優質公司市場份額擴大的趨勢將更為顯著。 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醫葯行業的盈利能力有恢復的跡象,許多化學原料葯價格上漲,為相關子行業的業績增長提供了保障。抗生素系列原料葯和維生素系列原料葯是最主要的兩類原料葯產品,而近一年來國內這兩大類產品中都出現了一些價格大幅上漲的品種。 普葯與醫葯商業將受惠「醫改」 業內人士認為,醫改是今年影響醫葯經濟起伏的主要因素,根據目前醫改的一些動向可以確定,普葯生產企業與醫葯流通行業將受益較大。目前,國家已經確定基礎用葯將定點生產,大型普葯生產企業的效益改善將逐步顯現。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醫療衛生支出312.7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145.36億元,未來投入還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城鎮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以往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都將逐步被納入醫保范圍,加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人數增加,這些都將加大醫療服務的消費量。據此,有專家指出,未來4年,按人均新增50元葯品消費額計算,全國9億農民將新增大約450億元的醫葯市場空間,而這一增量將主要集中在普葯領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行業分析師孫雅娜認為,在葯品使用成本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普葯行業和醫葯流通行業受醫改政策的利好影響會逐步顯現。對於大型普葯生產企業而言,其產品價格經過多年的市場和政策調整,已經沒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醫葯流通業目前也正在加速市場整合,「它們將在中國農村和社區醫療的建設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4、誰能告訴我中醫葯在社會中的影響啊?急急急急!!!!好的加分

是寫論文嗎?中葯現金在社會的影響力只局限在中老年階層!
中葯源於中古古代,很長遠,對現在社會的影響已經不是非常大了,對於現在社會來說追求的是效率和時間,中葯效果來得慢,但是勝在沒有副作用和治根,而且不存在抗葯性!
西葯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見效快,並且不復雜,不需要烹煮等工序。
總得來說我支持中葯,中葯在社會的影響力雖然在前幾年或者後幾年會有所降低,但是在以後人們生活穩步提升閑暇時間多了起來對健康看得更重的時候,人們就會放棄副作用大見效快的西葯,對中葯更加鍾愛!而且值得一說的是,同一種西葯用久了,身體會產生抗葯性!這種東西時會遺傳的!很復雜!反正時間久了西葯效果會變淡,想要治療就得吃更多,吃更多副作用更大,抗葯性也會變大,這樣成了惡性循環!
中葯在人們映像中是很復雜並且很管用的,像是中國的歷史一樣博大精深,像《本草綱目》這樣的著名著作!堪稱史無前列!也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現今的中葯地位受到年輕一代的不削,只有時間多,犯病多的老年和中年人才支持中葯!

5、舉例說明歷代重要本草學對中醫葯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你這是個論文題甚至是一部著作的標題,這種提問最好不要出在這種平台上,讓人無法回答,除非你想自問自答要積分。

6、論述弘揚中醫葯文化有什麼現實意義100字

中醫葯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深烙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印記。中醫葯文化從《周易》和儒、釋、道及諸子百家學說為主的豐腴的母體中源源不斷吸收著養料,積淀了深厚的內涵和功力,從而保持著經久不衰的魅力。中醫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識成果,並與古代哲學、諸子文化、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等多種文化形態相互滲透影響,形成了今天的中醫葯理論體系、思想形態和治法治則。
中醫學不但有「術」還有「仁」,踐行「醫乃仁術」。因此要在大醫情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視野下,培養新時代中醫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做好以職業精神為導向的人文教育,以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教育,以社會適應為導向的養成教育。從中醫葯文化緣起切入,從中醫葯文化思想、中醫葯文化倫理、中西醫文化比較等問題出發,在傳承中提高認識,在揚棄中發展創新~

7、如何弘揚中醫葯文化發展?

宣傳中醫葯文化歷史。歷史是文化的積淀,中國醫葯學有幾千年的歷史,曾經有過很多的輝煌。從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到東漢的華佗最 早發明用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從中醫針灸療法到東漢時期張仲景創立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從宋代開始就在民間流傳的用人痘接種 預防天花的方法到明代李時珍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問世等等,都是我們值得驕傲的醫葯學成就。對中醫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蘊 藏,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弘揚,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價值,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傳承中醫葯文化理念。中醫葯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充分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特別是運用整體觀和系統論作為指導中醫 葯認識健康、辨證論治、預防保健「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和思維方式,充分顯示了中醫葯所具有的超前性和有效性。中醫對人體的健康,提 倡預防為主的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重視平時保健調理,關注日常養生的思想至今仍彌足珍貴,傳承這種理念,對於增強社會的中醫葯 共識大有裨益。 弘揚中醫葯傳統醫德。中醫提倡的是「醫為仁術」,強調一個「仁」字。「醫為仁術」便是對一個合格醫者的道德標準定義,它是中國古代 醫學家對醫學的定性,是對醫學靈魂的高度概括。對於醫者而言,所要求的就是對病患者要懷抱一顆仁心,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與患者 的交流在充滿愛的氛圍中進行,而不是沒有表情的程序化的診治。「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 良,不可信也。」中醫葯服務只有充分體現中醫葯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環境形象,才能使人民群眾從診療環境、就診方式、醫患 關系等方面切實感受到獨特而良好的服務。 建設中醫葯「名科」品牌。幾千年形成的中醫的獨特理論體系和獨到的診治方法,是中醫能夠保持其活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從中醫服 務機構角度看,應該著力打造自己的「名科」品牌,突出中醫葯在養生、預防、康復中的特色優勢,通過「名科」品牌打造走出一條「中醫院以 中醫葯收入為主導」的路來。 發揮中醫葯文化助推區域發展的作用。中醫葯在群眾中具有廣泛認同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與作用,我們應努力 探索如何使中醫葯真正成為我市破解農民「看病貴」難題的重要手段、融入「海西」的重要紐帶、打造「秀山麗水,養生福地」的重要媒介、提高 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讓中醫葯在助推區域發展中發揮更大更多的作用。 盡管當下中醫葯發展步履維艱,但只要它的文化根基還在,它就有迅速走向復興的可能——中醫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中醫葯發展的不

8、中醫中葯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2010年 11月20日,葯學院葯物分析博士都述虎教授開設了一場名為《中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講座。講座中,都教授主要從中葯的概念,中葯的發展簡史,幾種最具傳奇色彩及文化底蘊的中葯,中葯的科普知識,中葯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以及中葯的人文性這六個方面向同學們講述了中葯的相關知識及其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性。
對於中葯的概念及發展簡史,都教授這樣描述,「中葯並非天然葯物,而是由天然葯物經過加工形成的。中葯有許多種,包括傳統葯物,民間葯物和民族葯物。它起源於古人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嘗試,口嘗身受,葯食同源,以圖文形式記錄下來,加以總結實踐,最終形成中醫理論。」此外,都教授還從最早葯學專著漢代《神農本草經》談起,依次介紹了《本草經集注》《本草綱目》《中葯大字典》《葯典》等近十部古今中葯名著,來闡述中葯的發展歷程。
隨後,教授重點介紹了以青蒿素,柏子仁,枸杞為代表的幾種中葯的起源與功效。對於中葯的科普知識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都教授娓娓道來,「食用中葯分為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兩者存在差別,保健食品主要針對特定的人群,食用量上低於正常膳食用量。葯用中葯在煎煮時間,用葯時間,及多種葯物的配置等方面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此外,他還從具體中葯提取物在保健品,化妝品,甜味劑,中葯保健香煙,牙膏,香皂以及工農業方面的應用向同學們詳細闡述了中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接下來,都教授從古代由君臣之禮而分的君葯,臣葯,佐葯,使葯,到哲學中葯性的陰陽之分,五行學說等方面簡要介紹了中葯的人文性。
最後,他對中葯科學性作出總結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中醫葯是以生物學為基礎與理化數學相交融,與人文哲學相滲透的古代醫學科學。中醫葯學包含許多學科與理論,不能夠片面理解。當今社會,中醫葯學仍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值得廣大葯學學子深入研究

9、我國經濟狀況對中醫葯的影響

中醫葯作為我國獨具民族特色和發展優勢的產業,是在國際經濟大循環中最有可能取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然而,在這個產業竟出現了「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獲」的局面,究其原因,中醫葯產業的人力資源是關鍵因素之一,因為企業的成敗取決於經營企業人才的優劣。因此,有必要對我國中醫葯人力資源狀況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原因,振興民族產業。

一、學科特點因素

(一)思維方式因素。思維方式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門學科的存在與發展。中醫學從它誕生的《內經》起,就浸潤了濃厚的儒、道文化色彩,其整個理論體系充滿了宏觀(整體觀)與思辨(辨證論治)特色,其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主要依靠中國傳統的系統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通、水乳相融。中醫的傳統思維方式影響了中醫學科的發展:一是對人文和哲學科學先進的研究成果非常容易接納和吸收,中醫理論在其發展歷程中,移植和吸收了各個時代的先進的人文和哲學科研成果內容,如陰陽、五行、氣及陰陽學說等,都是從中國哲學中吸取而來的,中醫學體現了醫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高度融合和統一;二是中醫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中醫與現代自然科技文明的嫁接,而更注重於傳統文化知識的培養與教育。中醫的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給中醫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理論和自身的發展沒有象西醫那樣隨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突飛猛進,不僅使中醫走向現代化的步伐延緩了,而且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因素。按照民族、區域、社會、歷史等原因形成的研究習慣來劃分,方法論大體分為兩大體系。其一是以綜合為主要傾向的研究方法,即在整體上把握對象的方法。它多以哲學方法、系統方法以及最新出現的模糊集合、模糊識別方法等為基礎。我國中醫學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就是運用這種宏觀和綜合的研究方法。其二是以分析為主要傾向的研究方法,即把整體分為若幹部分來研究的還原性研究方法,多以物理學、化學、數學方法為基礎。這就是西方西醫所習慣採用的研究方法。中醫學和西醫學由於其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的差異,導致形成兩個不同的生命科學理論體系。兩者理論體系的截然不同又決定了兩者基礎課程教育的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的醫學模式。西醫學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為基礎課程,重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加其對感性知識的獲取能力,其醫學研究方法是比較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而中醫學以文學、歷史、哲學為基礎課程,側重訓練學生的思辯思維能力,培養其對理性知識的認知能力,其醫學研究方法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時空-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模式。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單靠某一種方法進行科學研究,難以達到探尋科學真諦目的,因此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又出現了高度綜合的傾向,產生了以自覺綜合為主要傾向的現代科學方法論。研究方法的改變勢必導致兩種醫學模式在理論研究或者臨床實踐上的結合。這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形成和培養將產生重大變革的影響。
(三)教育模式因素。中醫教育模式有兩種:一是師承教育;二是學院教育。這兩種教育模式均對中醫葯人才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師承教育是中醫教育的最早模式,它是由中醫學的人文思想和其經驗醫學的學術特性決定的,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醫的學術體系中,「師帶徒」已經成為中醫傳承的關鍵。雖然中醫師承傳統的帶徒式的教育方式,為中醫學的生存、傳承、發展起到了主導性作用,但是傳統師承方式由於少數人、小范圍的限局性,無法適應現代這種大規模的、群體性的、敞開性學院教學的需求,不利於中醫學主動融入到大教育、大衛生的體系中去,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長期發展下去,其傳承的相對局限和單一性可能導致中醫陣地的萎縮和市場的丟失。另外,傳統的師承教育特點難以承擔中醫事業培養多元化和復合型人才的重任。
中醫教育模式因素直接影響到中醫葯人力資源的質量,產出的中醫葯衛生人力數量過多或過少、質量好與壞,不僅會影響中醫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市場,也會影響到市場對中醫葯的認同感。因此,只有把師承教育和學院教育這兩種模式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中醫葯人力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才能適應中醫學科的市場競爭。

二、供需平衡因素

中醫葯人力資源供需平衡因素包括兩組供需關系:一是中醫葯衛生服務的供方和社會對中醫葯的需求構成的供需關系。在這組供需關系中供方提供的醫療服務量(病床總量、門診總量、病床使用率等)受社會需方(包括人口總量、城鎮人口比例、老齡化和14歲兒童以下人口比例)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供方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數量取決於社會需求量的多少,如果過多或過少提供醫療服務,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或不能滿足人們的醫療衛生的需求;二是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它們構成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第二組供需關系。中醫葯教育機構是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生產者,中醫葯教育的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決定了中醫葯衛生人力的基本情況,中醫葯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中醫葯衛生人力質量的好壞,而中醫葯衛生人力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中醫葯衛生供方產出狀況。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對中醫葯人力的需求是中醫葯教育層次、規模、結構確立和優化的基本依據。因此,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是辨證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中醫葯教育產出的中醫葯衛生人力,應當滿足和符合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方的要求,這樣二者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不至於造成人才的浪費和無謂的損失,才能符合人力市場規律。但是我國近幾年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服務這組供需關系的實際情況卻違背了人力市場的供需運轉規律。從1999年到2004年,全國實際中醫葯衛生技術人員每年呈遞減趨勢,平均每年減少5729人,平均減幅為0.75%。而中醫葯每年各種層次教育培養的畢業生人數卻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表明中醫葯高校培養的人才數量並未按照中醫葯衛生人力服務供方對中醫葯人力的需求相吻合,出現較大的偏差,不符合按照教育與人力市場需求的關系規律。
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產出和需求牽扯到中醫葯教育市場、中醫葯衛生人力市場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如果這三個市場的銜接和運轉過程不暢通,將會直接影響到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提供中醫葯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將會導致中醫葯人力資源的供需平衡,從而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社會經濟因素

(一)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社會因素。中醫葯人力資源的規模、儲量、結構是由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的需求所決定的。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的提供的中醫葯人力數量卻取決於社會對中醫葯的需求量。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社會因素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人口因素、醫療觀念因素和醫療保險制度。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人口數量、人口年齡結構(老年人口比例和少兒人口比例)、城鎮人口比例。
(1)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衛生服務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人口增長與衛生人力資源需求呈正比例關系,但人口數量的增長對中醫葯衛生服務的需求影響有多大呢?為了考察人口增長對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的影響程度,我們把1999年——2004年人口增長情況與中醫葯人員數量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考慮到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而造成對中醫葯人力需求的影響因素,我們分東、中、西三個地區對人口增長、中醫葯人員增長數量情況進行比較,排除2002年的人口增長統計數據非正常因素,結果顯示:東部地區人口增長600萬左右,中醫葯人數增長數為2人,中、西部地區人口增長300萬人,但中醫葯人員數則為負增長。
(2)人口結構。人口年齡結構比例的變化也將直接影響衛生服務的需求,而人均年齡與人均醫療費用密切相關。根據《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服務調查分析報告》調查分析結果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率為80‰,14歲以下少兒人群的住院率為52‰,中青年組住院率為30‰;從門診數量看,兩周就診率65歲以上組接近300‰,14歲以下組為430‰,中青年組平均為160‰-180‰。根據最新人口老齡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人口在未來15年裡,老年人每年增加590萬人,到2020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將達到2.5億人,人口老齡化必將導致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的增加。
(3)城鎮人口比例。由於經濟水平、文化程度、交通條件和醫療觀念等因素的差異,城鎮居民的衛生保健意識、衛生服務利用等高於農村居民。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城市(鎮)化步伐也隨著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將成為城鎮居民,根據預測,在21世紀的前10年裡,我國城鎮居民的比例將達到50%-60%,為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因此,中醫葯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必須考慮人口城鎮化水平這一重要因素。
2、社會醫療觀念。社會醫療觀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中醫葯的認同;二是對疾病的看法。雖然社會醫療觀念屬於文化認識范疇,但它對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年輕人為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導致很多人群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而西醫對此療效不理想,所以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營養、食品安全、美容美體、整形護膚、健身、養生等中醫葯保健,老年人對中醫葯的認同感要較其他人群要高,社會醫療觀念的變化會促進和帶動了中醫葯衛生服務的需求。
3、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是國家對醫療衛生市場的宏觀干預,是一種解決醫療衛生消費的制度,由於醫療保險制度是利用社會醫療保險的渠道組織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這將勢必改變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人們醫療消費的方式,我國目前醫療保障制度有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家屬半勞保醫療、其他各種醫療保險、新農村合作醫療等,這些醫療保險制度不僅減輕人們對醫療的負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醫葯人力資源市場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隨著國際上一些國家對中醫葯治療疾病的認同,也在逐步把中醫葯治療納入政府和社會的醫療保險范圍,這對中醫葯人力資源走向國際市場起著極大地推動作用。
(二)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經濟因素。綜合國內外多年來的衛生服務研究結果,經濟因素對醫葯衛生人力資源的影響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衛生服務需求不僅呈明顯的正相關,而且還表現出一定的增量效應,人均GDP每增長1%,衛生服務消費則增加1.04%;二是在影響醫療服務的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在不同年齡,職業,性別,文化程度,婚姻及就業狀況等組別中均是第一位影響因素;三是經濟因素不僅影響衛生服務的需方,而且對衛生服務的供方也起著重要的影響。就衛生服務需方來講,經濟水平決定了居民的就醫意願,就醫能力,就醫地點等;就衛生服務供方來講,經濟水平決定了衛生服務的設備、衛生人力、管理水平和醫療質量。經濟因素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宏觀觀測指標可以從人均GDP和衛生費用佔GDP比例測得。
綜上所述,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發展的市場因素既有市場供需平衡因素,也有社會經濟因素,它們是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關系。

四、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區域差異因素

(一)城鄉差別因素。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2》的統計,1997年至2001年,全國農民衛生總支出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6%左右,即20%的城市人口佔用了80%的醫療資源和設施,80%的農村人口只佔用了20%的醫療資源和設施,城鄉在醫療衛生領域已經形成了巨大「剪刀差」。隨著「新農合」醫療試點和不斷推廣,中醫葯人力資源出現了巨大的需求市場,政府應當及時採取激勵政策讓中醫葯衛生人力流向農村,培養中醫葯人力資源的高等院校也要密切關注農村醫療市場,大力培養適合農村的中醫葯人才。
(二)東、中、西部差異。東、中、西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區域差異導致我國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區域分布、人口擁有中醫葯衛生人力的不均衡。2002年-2004年,東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員數量大幅增加,西部地區卻急劇減少,數據表明西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大量流向東部地區。而東部地區的城鎮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狀況、中醫醫療環境、中醫葯人員待遇等因素可能是吸引西部地區中醫葯人員的主要原因。為減少區域差異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應當進行衛生事業改革,制定有效的區域衛生規劃及衛生人力總量控制政策,以重新配置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分布。政府應當在尊重各省市區的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發展規律基礎上,通過衛生改革和政策引導,使繼續增長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流向繼續下降的地區,或使在可能增長的省市區減少增幅,而在預測中醫葯人力可能下降的地區要通過人才流動保持適當增加態勢,從而使全國各省市區之間的中醫葯人力資源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發展趨勢當中。
綜上所述,只有當我們全面了解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因素,才能夠有針對性的從政策、體制和教育源頭等方面去調控和解決這些影響因素,從而振興民族產業,使我國的中醫葯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10、對中醫葯有啥看法

作為中國的傳統國粹,裡面的門道是很深的!
一般中醫講究防為主,治為輔!就是說防病比治病重要,防病也很簡單。平時休息規律,吃東西合理什麼的!
這裡面就要說下葯膳了,中醫強調食補!在傳統中醫的理念中,食補的作用大於葯的作用!這點在廣州這片地區表達的比較鮮明哦,那邊生活節奏那麼快,可是廣州居民的身體將康指數還是排在全國的前面,這是因為廣州地區吃什麼都要放點葯材進去,這就是食補的功效!
對於人們說的大病靠西醫,這個觀點我不好否認,但是也不能全部贊同!
西醫太過於依賴外物,對於人體的破壞太大,一般用西醫治好的病症,病是好了可是身體也要好久才能調養過來!這是它最大的弊端,呵呵...
中醫輝煌的時候也是好多大病能治療的,可惜現在越來越沒落了。作為國人,這個很不希望看到!
不說了,都是啰嗦的話!
希望你看了有點幫助!

與新媒體對中醫葯產生的影響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