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營銷的渠道包括哪些?
一、微信平台
微信活躍用戶6.5億,巨大的用戶群體,就像一座巨大的富礦,引來眾多淘金者。具體而言,在微信平台上,企業常用的新媒體工具和資源包括:微信公眾平台、微信個人號、微信群、微信廣告資源。
二、新浪微博平台
近兩年,有觀點認為微博活躍度下降了,「周邊的好多人都玩微信,都不怎麼玩微博了」,這不過是假象。一方面,微博和微信本就不同,微博是社交媒體,微信是社交IM,所以,王寶強事件之後,「旅遊觀光線」出現在微博上,而非出現在微信之上。另一方面,持微博活躍度下降觀點的人,忽略了中國互聯網的分層和滲透速度。根據微博財報,自上市以來,微博活躍用戶連續九個季度保持30%以上的增長。微博和微信各有其優劣勢。
具體而言,在微博平台上,企業常用的新媒體工具和資源包括:微博企業自媒體和微博廣告資源。
三、問答平台(知乎、分答、百度問答、360問答)
常用於新媒體推廣的問答平台有知乎、分答、百度問答和360問答。百度問答、360問答被運用於網路推廣已久,知乎和分答出現時間雖晚,但營銷勢能十足。問答平台的功能定位如下:
四、百科平台(網路、360百科、互動百科)
常用於新媒體推廣的百科平台有網路、360百科、互動百科。百科平台是新媒體中的」舊媒體「,但它的江湖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五、、直播平台(映客、花椒、一直播)
網路直播最大的特點即是,直觀性和即時互動性,代入感強。當網路直播與互聯網金融結合,網路直播便在信息披露,用戶溝通,宣傳獲客等方面大展身手。
六、視頻平台(秒拍、美拍、優酷)
2016年,視頻內容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增長,但到目前為止,視頻內容的增長還未到達頂峰。根據有關數據預測,到2017年,將有69%的互聯網流量都來源於視頻消費。而如今,許多的品牌主也開始其視頻內容的戰略布局,這主要包括了:品牌介紹、品牌宣傳、產品促銷、增加用戶觸達、促進用戶參與度、業務推廣。
(1)銀行業新媒體調研課題擴展資料:
新媒體營銷
新媒體營銷是指利用新媒體平台進行營銷的方式。在web2.0帶來巨大革新的年時代,營銷方式也帶來變革,溝通性(communicate)、差異性(variation)、創造性(creativity)、關聯性(relation),體驗性(experience)、互聯網已經進入新媒體傳播時代。 並且出現了網路雜志、博客、微博、微信、TAG、SNS、RSS、WIKI等這些新媒體。
參考鏈接:新媒體營銷-網路
2、論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從業者素質,這個選題應該如何構思,從哪些方面來論述?
三個概念。
定義好新媒體語境,這事兒不偏頗地論述出來已經是很大一個工程了。
「新聞從業者」的范圍是局限於傳統媒體,還是放大到新媒體覆蓋的范圍,自媒體怎麼算。樣本是落在一二三線城市分開還是放在一起。
中央級省級媒體和地市級影響作風操作都不一樣,要麼定義里劃出去,說成糊塗賬就沒什麼研究價值了。
素質的涵義包括,專業技能、行業理解、人文素養,說大說小都可以,我比較傾向人文關懷,但是調研……基本沒戲。
論從業者素質,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都要有,電視台和紙媒比怎樣、差在哪裡,曾經的從業者如何、現在如何,新媒體語境是從何處怎樣影響了從業者素質,如果能發展,需要注意什麼,反思什麼,將會怎樣,應該怎樣。
大概這樣。
白送一個沒用的例子,年月日,某市級電視台采訪拘留所嫌疑人,呼來喝去極不尊重,最開始我以為從業者素質下降,後來眼見更多各行各業互不尊重的事,更覺得社會有病世風不古。
跑題了。
3、以「xx企業數字新媒體營銷現狀調查」為課題,怎麼展開調查?
當然是到公司調研,可以製作一份問卷或者羅列幾個問題。以此進行溝通得到結論。
4、新媒體,自媒體新人必學的課程有哪些
從事新媒體或者自媒體,內容製作是必學的,包括圖文,音視頻的製作。當然,內容的形式也遠不止這些,選擇一個自己擅長或者感興趣的深度學習,並執行。比如你喜歡寫作,就用心學寫作,你喜歡拍視頻就學拍視頻,不喜歡露臉的話也可以錄音頻。總之在內容製作這一塊要多下些功夫。
第二是要熟悉各個軟體或者工具的使用方法,有些東西,全靠人力確實太慢了,沒有效率。掌握相關工具的使用可以讓你事半功倍。
第三是學習各個平台的內容發布規則,熟悉平台的喜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避免被封號。
第四是整體的運營思路,包括方案制定,如何推廣,如何落地執行,一些細節和大框架的東西,因為學完了不能落地,那不是等於沒學。可以說做自媒體離不開內容和渠道,但是一些核心的思維,在網上很少有人願意免費公開。如果大家目前有自媒體相關的疑問,歡迎私信。
5、關於如何利用新媒體完善線上線下服務體系的調研方向和調研時間怎麼寫
論文一般都具備六要素,但有的論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讀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響表達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記敘的人稱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來敘述的是第一人稱,如《小桔燈》《孔乙己》等。採用第一人稱來寫,便於直抒胸臆,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
6、課題調研提問
不知道你問的是「團員意識」還是「團隊意識」?
如果是團員,不知道是不是指共青團(因為你涉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團隊成員?
如果是共青團,可以問的問題就比較多了。例如:1、如何在微時代宣傳共青團的理念?2、共青團是當代青年的先鋒隊,如何在新時代弘揚大學生團員的先進精神?3、當代大學生如何在新時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實現中國夢,大學生團員如何做?5、在微信上看到一則公益宣傳,你將會怎麼辦?6、面對網路上的慈善募捐,你怎樣做?等等。設計問題的核心思路是:團員應該始終走在同齡人的前列,體現先進性,這樣就不會跑題。
7、怎麼細分市場做新媒體?前期如何避免?要做哪些調研?
收入和變現的問題不好談。
細分市場的話要精準鎖定用戶人群在初期階段需要依賴已有渠道。比如行業聯合會神馬的,或者與該職業相關的上下游產業。
如果通過自媒體運營來積累人群,需要有產品經理思維,早知道用什麼樣的內容能滿足這些人的胃口。釣魚總要用對的魚餌才行。另外記得內容上要有鉤子,不然直鉤釣魚最後魚都跑了。
另外就是通過社群運營來聚焦精準用戶,通過口碑傳播來進行。後兩種方法都是慢功夫,需要日積月累的做,都很重內容
8、調查表中問題設計的一般原則有哪些
調查問卷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問卷的主要目的都是提供管理決策所需的信息,以滿足決策者的信息需要。問卷設計人員必須透徹了解調研項目的主題,能擬出可從被調查者那裡得到最多資料的問題,做到既不遺漏一個問句以致需要的信息資料殘缺不全。
2、邏輯性原則:一份設計成功的問卷,問題的排列應有一定的邏輯順序,符合應答者的思維程序。
3、通俗性原則:如果受訪者對調查題目不感興趣,一般不會參與調研。問卷設計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使問題適合潛在的應答者,要使被調查者能夠充分理解問句,樂於回答、正確回答。
4、便於處理性原則:便於處理是指要使被調查者的回答便於進行檢查、數據處理和分析。
設計技巧:
事實性問題
事實性問題主要是要求應答者回答一些有關事實的問題。例如:你通常什麼時候看電視?
事實性問題的主要目的在於求取事實資料,因此問題中的字眼定義必須清楚,讓應答者了解後能正確回答。
市場調查中,許多問題均屬「事實性問題」,例如應答者個人的資料:職業、收入、居住環境、教育程度等。這些問題又稱為「分類性問題」,因為可根據所獲得的資料而將應答者分類。通常將事實性問題放在後邊,以免應答者在回答有關個人的問題時有所顧忌,因而影響以後的答案。
意見性問題
在問卷中,往往會詢問應答者一些有關意見或態度的問題。
例如:你是否喜歡××頻道的電視節目?
意見性問題事實上即態度調查問題。應答者是否願意表達他真正的態度,固然要考慮,而態度強度亦有不同,如何從答案中衡量其強弱,顯然也是一個需要克服的問題。通常而言,應答者會受到問題所用字眼和問題次序的影響,即不同反應,因而答案也有所不同。
對於事實性問題,可將答案與已知資料加以比較。但在意見性問題方面則較難作比較工作,因應答者對同樣問題所作的反應各不相同。因此意見性問題的設計遠較事實性問題困難。這種問題通常有兩種處理方法:其一是對意見性問題的答案只用百分比表示。另一方法則旨在衡量應答者的態度,故可將答案化成分數。
困窘性問題
困窘性問題是指應答者不願在調查員面前作答的某些問題,比如關於私人的問題,或不為一般社會道德所接納的行為、態度,或屬有礙聲譽的問題。例如:平均說來,每個月你打幾次麻將?如果你的汽車是分期購買的,一共分多少期?你是否向銀行抵押借款購股票?除了你工作收入外,尚有其他收入嗎?
如果一定要想獲得困窘性問題的答案,又避免應答作不真實回答,可採用以下方法:
(1)間接問題法。不直接詢問應答者對某事項的觀點,而改問他認為其他該事項的看法如何。
例如:用間接問題旨在套取應答者回答認為是旁人的觀點。所以在他回答後,應立即再加上問題:「你同他們的看法是否一樣?」
(2)卡片整理法。將困窘性問題的答案分為「是」與「否」兩類,調查員可暫時走開,讓應答者自己取卡片投入箱中,以減低困窘氣氛。應答者在無調查員看見的情況下,選取正確答案的可能性會提高不少。
(3)隨機反應法。根據隨機反應法,可估計出回答困窘問題的人數。
(4)斷定性問題。有些問題是先假定應答者已有該種態度或行為。
例如:你每天抽多少支香煙? 事實上該應答者極可能根本不抽煙,這種問題則為斷定性問題。正確處理這種問題的方法是在斷定性問題之前加一條「過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