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的來歷

新媒體的來歷

發布時間:2020-07-29 08:10:15

1、搜狐這個名字的來歷

據剛才看完的《詠樂匯》中說,是因為張朝陽在讀清華的時候,喜歡上了一個女孩姓胡,張朝陽說無論如何都要找到她,所以叫「搜狐」。(不過這僅僅是據說,我想八成是瞎掰!)

2、36 氪的名稱由來是什麼?

36氪(36Kr)是一個創始於2010年的萬維網科技博客。36氪介紹Web 2.0和萬維網科技,並提供科技以及新興互聯網公司信息,評論和分析。2012年5月27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創業服務業:新業態迸發新活力》里介紹了36氪等多家創業服務機構。36氪曾獲得2012中國新媒體峰會「中國新媒體30強」榮譽。

3、新媒體強制性傳播的起源與發展

嘿嘿。從發明就開始了。最先能用的當然是國家了。廣播的出現。
到中國,是清朝。慈禧的時候。李鴻章主辦的第一個電報公司啊。

4、微電影真正起源於什麼

起源於網路媒體的興起和發展以及社會上大環境的需求。
1、以網路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全媒體的時代;每一個普通民眾都能便捷、低成本的參與到媒介傳播上來。微電影正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
2、網路媒體的興起和發展,給微電影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但是微電影的出現也離不開時代的需求。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被越來越分散,被無形的分割成零散的碎片,很難將注意力集中起來。一些快餐文化因此逐步受到追捧,微電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3、微電影能夠快速的吸引人們眼球,在短時間內掀起一股(微電影)風暴,除了網路媒體技術的成熟和當下社會上的需求以外,日益更新的傳播方式、恰當的營銷策略以及明星效應起了很大作用。
以上內容來至於(公務員之家)網站,僅供參考,詳細內容樓主可前往該網站搜索、閱讀。

5、媒體的由來及作用

媒體類別
1、六大媒體
1、報紙;
2、廣播;
3、電視;
4、互聯網;
5、雜志;
6、手機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位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IPTV、電子雜志等,他們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2、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來劃分
1、報紙刊物應為第一媒體;
2、廣播應為第二媒體;
3、電視應為第三媒體;
4、互聯網則應被稱為第四媒體;
5、移動網路應為第五媒體。
其中4、5屬於新媒體范疇。
但是,就目前的影響力來看,廣播的今天就是電視的明天。電視正逐步淪為「第二媒體」,而互聯網正在從「第四媒體」逐步上升為「第一媒體」。雖然電視的廣告收入一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廣告蛋糕」正日益被互聯網、戶外媒體等新媒體以及變革後的平面媒體所瓜分,所有廣告主所創造出來的數據已經讓這一切成為不爭的事實。同時,平面媒體已經涵概了報刊、雜志、畫冊、信封、掛歷、立體廣告牌、霓虹燈、空飄、LED看板、燈箱、戶外電視牆、餐盒等廣告宣傳平台;電波媒體也已經涵概了廣播、電視等廣告宣傳平台。
3、按其形式劃分為
就其目前適宜性來講,媒體應按其形式劃分為平面、電波、網路三大類,即:
1、平面媒體:主要包括印刷類、非印刷類、光電類等。
2、電波媒體:主要包括廣播、電視廣告(字幕、標版、影視)等。
3、網路媒體:主要包括網路索引、平面、動畫、論壇等。
也就是說,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適當調整後,明確劃分「媒體」,那麼,我國目前現行的媒體就只有「三大媒體」。
4、計算機對媒體的劃分
國際電話電報咨詢委員會CCITT把媒體分成5類:
(1)感覺媒體(Perception Medium):指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使人產生直接感覺的媒體。如引起聽覺反應的聲音,引起視覺反應的圖像等。
(2)表示媒體(representation Medium):指傳輸感覺媒體的中介媒體,即用於數據交換的編碼。如圖像編碼(JPEG、MPEG等)、文本編碼(ASCII碼、GB2312等)和聲音編碼等。
(3)表現媒體(Presentation Medium):指進行信息輸入和輸出的媒體。如鍵盤、滑鼠、掃描儀、話筒、攝像機等為輸入媒體;顯示器、列印機、喇叭等為輸出媒體。
(4)存儲媒體(Storage Medium):指用於存儲表示媒體的物理介質。如硬碟、軟盤、磁碟、光碟、ROM及RAM等。
(5)傳輸媒體(Transmission Medium):指傳輸表示媒體的物理介質。如電纜、光纜等。
我們通常所說的"媒體"(Media)包括其中的兩點含義。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載體(即存儲和傳遞信息的實體),如書本、掛圖、磁碟、光碟、磁帶以及相關的播放設備等;另一層含義是指信息的表現形式(或者說傳播形式),如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計算機中所說的媒體,是指後者而言,即計算機不僅能處理文字、數值之類的信息,而且還能處理聲音、圖形、電視圖像等各種不同形式的信息。

四、媒體功能
媒體主要有以下五項功能:
1、監測社會環境
2、協調社會關系
3、傳承文化
4、提供娛樂
5、自由社會與集權社會的傳媒
在集權社會,傳媒受到專制政府控制,為政府服務。傳媒的「新聞報道」,在集權社會往往被曲解為「宣傳」,主要反映政府的聲音,而非民眾的聲音。

五、媒體社會責任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由其政治、社會屬性決定的,確切地說,媒體的社會責任包含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兩方面。

6、法制宣傳日的由來

早在1985年,我國就制定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到2001年,我國又把每年的12月4日定為全國法制宣傳日,以期更好地在全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樹立法制觀念。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四個五年規劃》中確定: 將我國現行憲法實施日即12月4日,作為每年一次的全國法制宣傳日。 

我國各地、各部門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為契機,在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通過舉辦座談會、書畫展、網上論壇,印發宣傳資料,在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製作播出專欄、專版、專題節目等多種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傳播了法律知識,弘揚了法治精神,促進了社會和諧。

「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正逐步成為我國公民熟悉法律、認知法律、維護權益的有效載體,成為展示中國法治建設成就,樹立我國良好法治形象的重要窗口。

(6)新媒體的來歷擴展資料:

各年法制宣傳日主題

2001年: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2002年: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2003年:依法治國,執政為民。

2004年: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制觀念。

2005年: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2006年:落實『五五』普法規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007年: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

2008年: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2009年: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

2011年: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

2012年:弘揚憲法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2013年: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共築偉大中國夢。

2014年: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教育科學發展

2015年:弘揚憲法精神,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2016年:大力弘揚法治精神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2017年: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維護憲法權威

7、春晚的來歷……

春晚是春節晚會的簡稱,泛指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春節晚會:每年除夕之夜至第二年初的一場晚會,因舉辦時間為傳統春節,所以叫春節晚會。
廣義上的春節聯歡晚會可以追溯到1956年。當時由張駿祥任總執導,謝晉、林農、岑范、王映東任導演、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春節大聯歡》。
根據影片內容顯示,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現場直播了當時的演出。當時的很多大師都曾經出鏡,如越劇大師徐玉蘭、王文娟、評劇大師新鳳霞、京劇大師梅蘭芳、相聲大師侯寶林、人民藝術家老舍、巴金、表演藝術家趙丹等人。央視具有春晚性質的「迎新春文藝晚會」是自1979年除夕開始播出。
1983年,首屆現場直播形式的春節聯歡晚會在央視正式播出。起初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在其第歷年央視春晚片頭(30張)一套節目直播的綜藝晚會,後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軍事·農業頻道、央視英語新聞頻道、央視西班牙語國際頻道、和央視法語國際頻道都會同步直播。此外,從2008年至今,高清頻道也進行綵排的錄像轉播;央視網、PPLIVE、中國網路電視台等網路新媒體也會同時進行轉播。
2015年11月17日下午,央視猴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在央視老台舉行第一次審查工作,當天僅有四個節目參與審查,苗阜、王聲合作,曹雲金、劉雲天合作表演相聲,孫濤搭檔邵峰,喬杉搭檔修睿等表演小品。審查僅進行了一個小時左右,是近年來春晚語言類節目審查時間最短的一次。

8、為什麼說"新聞是歷史的來源",在新媒體時代如何理解新聞與歷史的關系

從原始到現代人,經歷了數百萬年,人類傳播新聞的手段(新聞運載工具)日趨豐富、復雜,但是新聞的真實性、迅速性特點沒有改變,改變的僅是人們對新聞真實、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新聞」一詞誕生於唐代。當時的報紙被稱為邸報。
唐代成為新聞誕生的原因:
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並有國際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對外也需作宣傳介紹,這種形勢必然促進政治、經濟信息的公開傳播。 ③傳播工具如:筆、墨、帛、紙等都已具備。於是,新興的傳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寫新聞——封建官報便應運而生了。

1943年陸定一提出的,「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
范長江也對新聞下了一個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
王中教授引入傳播學概念,把新聞定義為「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
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聞定義為「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

一個詞可以概括新聞的特點,這個字就是News。為什麼英文把新聞稱作News?有兩種解釋:一說這是由北(North)、東(East)、西(West)、南(South)四個字的第一個字母拼起來的;一說是由新(New)這個詞的意思引申出來的。綜合這兩種說法,News就是新的、東南西北發生的事情,這就是新聞。

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是消息、通訊、特寫、速寫、報告文學、采訪手記、群眾來信等多種新聞文體的總稱;狹義的新聞則專指消息。「新聞」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在唐代,指的是新聽到的國家大事;後來《紅樓夢》里出現的「新聞」,開社會新聞之先河,指的是見到的有趣的新鮮事。

9、新媒體選題素材都來自哪裡?

、內部渠道

內部渠道,即自身擁有的,也可以說是有版權的,別人無法輕易獲得的。一般包括個人的經歷、個人的作品、個人的思考。

1.個人的經歷

個人的經歷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經歷就是從事新媒體快7年了,這其中我做過生鮮電商、做過活動運營、做過廣告文案,基於此產生的各種過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當類似的選題熱點出現時,我就能夠第一時間寫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濟,至少能寫一些復盤文。

無論你在哪一行,你接觸的越多,從事的越豐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畢竟,我們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舉個例子,有一年回農村過年,大家都懂的,過年一般會去附近的廟宇看看。

從免費領福袋到最後99元一頂的蓮花燈,很多人都付錢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樣心甘情願的付錢了呢?9.9的淘寶燈付了99,為什麼還滿臉開心呢?針對這個經歷,我就寫了一篇《農村套路深,他們是如何深諳用戶心理,形成產品連線的》。

這就是個人經歷,別人偷不走,很多時候,是你獨有的!

2.個人的作品

個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寫在朋友圈的一句話,可以是你幾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攝的一分鍾抖音……

只要是你原創的,並不一定是擁有多少受眾,獲得多少榮譽,只要是你自身產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紙、一幅畫,都可以成為素材。

我自己有個公眾號,但是不對外開放,只有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關注,用來記錄我所有的產出。

我寫過「為什麼插入微信的產品廣告沒有成交量」,「怎麼讓文章排得好看?關於微信編輯器的一點探討」,「3小時漲粉近2萬,我是怎麼做微信公眾號搶紅包活動的」……

文章篇幅都不長,有時候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思考,還會覺得有些幼稚,但這些都能成為現在的素材。

你仔細看,會發現每一行每一年,熱點話題也好,行業焦慮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種思想的變化,或者寫作角度的變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這稱之為迭代更新。

至於你的其他個人產品,比如一幅畫,簡單的你可以寫你繪制時的心情;復雜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選擇,構圖的框架,與行業產生關聯。

像做新媒體的,就可以從一幅畫引出新媒體文章排版時的色系構造。

當然,我們也不用活的這么累,只是當你有需要時,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種各樣的作品。

為什麼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為作品中總是會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給予你更多的靈感和創意。

3. 個人思考

我這里的個人思考並不是指傳統的思維,而是一些天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統性和邏輯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隨意性,不故意為之。

比如我看電視,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有時候是對劇情的改編,有時候會和劇中人物產生共情,真情實感很重要。

比如有時候我看媽媽那麼辛苦,就會想為什麼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時候覺得媽媽偏愛姐姐,乖的孩子總是受忽視,就會想,為什麼人會有偏愛,我們對用戶也會有偏愛嗎?

這些想法並不是刻意產生的,大概是習慣成自然,我總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慢慢變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內部的素材總有一些狹隘性,一個人的思考畢竟有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搜羅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為四類:

社交類(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

社群類(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信息類(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

線下類(書籍、頭腦風暴)。

1.社交類

我們先來說說社交類,我們生活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養熱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麼,熱點是什麼,幾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們最好給微博分一下組,這樣的好處是,搜尋素材的時候能夠提高效率。

然後多關注一下微博的熱門話題,若是好幾天持續上熱搜,那麼或許就能成為下一個熱點。

像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特別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無聲息,不過微博里的消息卻熙熙攘攘,我就寫了一篇《從長安十二時辰》,看IP營銷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個熱點,保證自己的輸出。

不過對於微博,我覺得做民生類的新媒體可能收貨會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時候,幾乎一半的素材都來源於微博,哪裡有消費矛盾,哪裡有投訴侵權,哪裡有路怒沖突……微博的時效性還是很強的。

另外,我們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關鍵詞,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來。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們常用的素材來源地。

微信作為一款親朋好友間的聊天工具,你與朋友的對話中,就可以獲得很多素材。

像前陣子閨蜜像我推薦《魔道祖師》的廣播劇,我第一次知道了貓耳FM這個二次元的APP,從而去了解了Z時代,寫出了《比《陳情令》更火的,是Z時代下的耳朵經濟!》不管文章有沒有得到發表,至少是對素材的一次運用和總結。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個大寶藏,同行間的消息、朋友間的感悟,要知道,對於新媒體來說,朋友圈就相當於你的用戶群,是你能直接溝通到的用戶,他們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來源地。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經做出了規模,有些微商泯然眾人,這個時候,你就會想,拉開微商距離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敗了?為什麼別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卻一單都成交不了?

你看,這不就有很多可寫的點了嗎?

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錯過的,並不是說用抖音里的視頻來直接作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內容。

不僅是新媒體,做活動的也可以經常從抖音上找到靈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機、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戲,受到了各家活動運營的青睞,我們公司搞的了水嘉年華活動里,就都用到了這些。

如果想寫的話,說不定還能寫類似「我是怎麼從抖音挖到策劃的創意點子的」,「抖音里都藏著哪些行業的寶藏」為題的文章……

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無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變成我們的素材庫不是嗎?

2.社群類

社群類主要是指個性較強,標簽明顯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於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豆瓣、知乎、貼吧其實類型都差不多,只是標簽不同而已,知乎相對於較專業,話題也較多;豆瓣偏向於小清新;貼吧的各種聲音較多。

你可以根據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熱點帖子里找靈感。

比如你登陸知乎首頁,可以看到類似「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怎樣改變自身的討好型人格?」的話題,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你寫文章的選題.

作為新媒體行業,有什麼職場道理,職場黑話?作為運營者,怎麼與用戶建立平等互利關系,改變討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寫出很多了呢?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寫什麼,那麼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說的。

其實我們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來說,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個,每天會定時關注一下群消息,畢竟這也是素材的來源地啊!

大家的觀點也好,討論的話題也好,只要你發現有亮點,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這都將成為你的素材。

比如前陣子,在一個群里,大家談論35歲會是什麼樣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新媒體人的35歲會是什麼樣」或者「35歲的新媒體人還活著嗎」,你看,想要源源不斷地寫出文章來,是不是也不難呢?

3.信息類

信息類比較好理解,以主要獲取信息為主,包括但不限於本地論壇網站、今日頭條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站等。

我個人經常看的除了微信公眾號,就是今日頭條,你會發現,如果現階段流行什麼,今日頭條里的這類文章數量就會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熱點的預測器吧。

微信公眾號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內容,從標題到內容到底部的互動留言,都是你可以獲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騰訊網、搜狐、網易、一點資訊……這些新媒體,也是不可錯過的素來來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體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羅的核心便捷點。

這些渠道,或許在獲取靈感上有所欠缺,因為當這些渠道發文的時候,代表你已經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時的時候就注重記錄和搜落,未雨綢繆總比臨陣磨槍要好的多。

4.線下類

除了線上,線下類的渠道也不能錯過,一般可見的就是書籍和頭腦風暴。

像書籍,我經常會看一些專業上的書,你一旦看了一本書,至少你能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不是嗎?像我前陣子看了《文案變現》,馬上就寫了一篇「如何讓你的文案更值錢?讀《文案變現》之感」。

我很贊同粥左羅老師說的,因為線上的渠道太公開太迅捷,所以書籍往往會成為我們彼此拉開距離的方式。像《影響力》、《引爆點》、《烏合之眾》、《瘋傳》等書,裡面的觀點被各大作者引用,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不假。

線下還有一種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頭腦風暴。

我還記得去年采訪一個民宿的老闆,聊天的時候說起如何引流的問題,講到一個沉錨效應。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這次聊天,讓我獲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時候,順便也開闊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可見頭腦風暴並非要在會議室一板一眼地暢所欲言,多接觸人,聽聽別人的儲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總結

列賓先生說過: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從內部渠道與外部渠道找靈感,確定選題,搜羅素材,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內部渠道:個人經歷、個人作品、個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線下渠道

總而言之呢,注意平時的積累,最好每天寫點行業相關的小心得,雖然很難堅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後外部一些刺激你頭腦的信息要及時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突然想到的選題題目,都可以寫下來。

希望我的小經驗,能夠給「不知道寫什麼」的新媒體運營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



與新媒體的來歷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