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簡述甲乙通過QQ軟體傳輸信息,在OSI模型中,數據的流動過程,以及在改過程中,數據的變化情況。
在OSI參考模型當中,物理層通過物理連接在_(1)_之間提供比特流的傳輸;數據鏈路層通過數據鏈路在_(2)_之間提供數據...為了得到足夠的同步信息,FDDI實際採用二進制編碼方法,即先按_(1)_編碼後,再用_(3)_。為了消除環網中數據的時鍾...
2、OSI中哪層是負責可靠的數據傳輸?
數據鏈路層和傳輸層都都有提出。。。不過實際使用中主要還是傳輸層的TCP協議,數據鏈路層的HDLC協議現如今都幾乎沒使用的了~~
3、簡述數據在OSI參考模型中的流動過程,並解釋數據的封裝與解裝。
OSI 七層模型分別為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作用分別為:
應用層為用戶的應用程序提供接入網路的介面。
表示層將用戶數據進行相應的編碼或格式轉換。
會話層區分通信中的不同上層程序,為每個進程建立單獨的鏈接,並維護和管理通信的過程。
傳輸層為數據的可靠傳輸提供一種安全可靠的方式。
網路層完成數據在網路中的實際傳輸,確定地址和最佳路徑
數據鏈路層使用硬體地址來定位遠程主機,傳輸數據並進行必要的流量控制和差錯校驗。
物理層傳輸比特流。將鏈路層的數據用高低不同的電平值表示發送到物理線路上。物理層規定了設備的介面形狀、針腳個數、針腳不同電平值的含義。
最初的計算機網路每家廠商迪標准都不同,這就造成了不同廠商的計算機在互連時難以互通的情況。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的由同一家廠商計算機構成的孤島網路,而不同廠商的網路難以互聯。這樣限制了計算機和網路的發展。因而ISO組織制定了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OSI),旨在使所有遵循該標準的廠商生產的設備具有通用性。從而使不同廠商的設備互聯稱為顯示。
OSI採用分層設計的方式,將一個復雜的網路問題劃分成了多個小的問題。使網路的維護更利於實現、使網路技術更利於更新。但由於OSI的標准實在是太嚴格了,目前還沒有完全按照OSI標准設計的網路。但是,OSI給設計網路和網路排錯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模型和思路------- 一個完整的應該具備哪些功能?該功能在哪個層次?通過這樣的思考方式很容易定位網路的故障。也很容易的來衡量出一個現實的網路是否完善。
OSI模型中的通信過程。
主機A向主機B發送數據,該數據的產生肯定是一個應用層的程序產生的,如IE瀏覽器或者Email的客戶端等等。這些程序在應用層需要有不同的介面,IE是瀏覽網頁的使用HTTP協議,那麼HTTP應用層為瀏覽網頁的軟體留下的網路介面。Email客戶端使用smtp和pop3 協議來收發電子郵件,所以smtp和pop3就是應用層為電子郵件的軟體留下的介面。我們假設A向B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因此主機A會使用smtp協議來處理該數據,即在數據前加上SMTP的標記,以便使對端在收到後知道使用什麼軟體來處理該數據。
應用層將數據處理完成後會交給下面的表示層,表示層會進行必要的格式轉換,使用一種通信雙方都能識別的編碼來處理該數據。同時將處理數據的方法添加在數據中,以便對端知道怎樣處理數據。
表示層處理完成後,將數據交給下一層會話層,會話層會在A主機和B主機之間建立一條只用於傳輸該數據的會話通道,並監視它的連接狀態,直到數據同步完成,斷開該會話。注意:A和B之間可以同時有多條會話通道出現,但每一條都和其他的不能混淆。會話層的作用就是有辦法來區別不同的會話通道。
會話通道建立後,為了保證數據傳輸中的可靠性,就需要在數據傳輸的構成當中對數據進行不要的處理,如分段,編號,差錯校驗,確認、重傳等等。這些方法的實現必須依賴通信雙方的控制,傳輸層的作用就是在通信雙方之間利用上面的會話通道傳輸控制信息,完成數據的可靠傳輸。
網路層是實際傳輸數據的層次,在網路層中必須要將傳輸層中處理完成的數據再次封裝,添加上自己的地址信息和對端接受者的地址信息,並且要在網路中找到一條由自己到接收者最好的路徑。然後按照最佳路徑發送到網路中。
數據鏈路層將網路層的數據再次進行封裝,該層會添加能唯一標識每台設備的地址信息(MAC地址),是這個數據在相鄰的兩個設備之間一段一段的傳輸。最終到達目的地。
物理層將數據鏈路層的數據轉換成電流傳輸的物理線路。
通過物理線路傳遞的B主機後,B主機會將電信號轉換成數據鏈路層的數據,數據鏈路層再去掉本層的硬體地址信息和其他的對端添加的內容上交給網路層,網路層同樣去掉對端網路層添加的內容後上交給自己的上層。最終數據到達B主機的應用層應用層看到數據使用smtp協議封裝,就知道應用電子郵件的軟體來處理。
兩個OSI參考模型之間的通行看似是水平的,但實際上數據的流動過程是有最高層垂直的向下交給相鄰的下層的過程。只有最下面的物理層進行了實際的通行。而其他層次只是一種相同層次使用相同協議的虛通信。
學習OSI應掌握,分層、協議、實體、服務、介面、虛通信等多個概念。
封裝指將本層控制信息添加在數據前的一種行為。
解封裝指接收方將對端添加的控制信息去除的行為。
4、OSI 、TCP參考模型 的數據傳輸過程大家都知道,但是實際應用中
1、首先分層你還沒記住,OSI或TCP從低向高都是物理層、鏈路層、網路層,再向上就不同了。
2、OSI是個參考模型,而其出現又晚於TCP,所以二者共存,且相互參考,當然,實際應用還是TCP模型為主。
3、數據傳輸,以網路上數據傳輸為例,那麼就是遵守TCP/IP模型,大體的順序是這樣:
發送端(計算機為例)的應用層程序,把數據發送請示及數據發送到守護進程,進程打包後,通過網卡發送到網路上(內網),此時是鏈路層,然後通過網線(物理層)數據到達網關(一般是路由器,第三層)後,網路層根據目地址,判斷從哪個埠轉發(路由選擇),然後數據會在網上傳輸,到達目地計算機的網路的路由器中,這個路由器會把包發送到內網,而內網目前也多數也運行的TCP協議,因此路由會直接把數據發送到目地計算機,(也有物理層和鏈路層的傳輸)然後再根據埠號發送給某個進程(應用層)。
5、在osi中,什麼以禎的形式傳輸數據流
第七層:應用層 數據第六層:表示層 數據第五層:會話層 數據第四層:傳輸層 段第三層:網路層 包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幀第一層:物理層 比特流答案:負責將需要傳送的二進制比特流形成一定格式的數據幀的層是「第一層」 物理層。
6、課後習題:簡述OSI模型中信息流動的過程?
應用程序產生數據,由應用層使用特定協議進行封裝處理,發送發的每一層都使用本層協議對上層數據進行封裝,完成後通過層間介面傳遞給相鄰的下層,每一層依次封裝,直到最底層物理層,物理層使用bit來表示數據,並根據使用的介質將數據轉換成光或者電信號,發送的網路中。
接收方從物理介質中收到光、電信號後,將之轉換為bit,通過層間介面交給相鄰的上層--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將bit組合成數據幀,並去掉幀頭,這個過程稱為解封裝。然後將解封裝的數據再交給上層--網路層,網路層解封裝,數據交個上層。。。逐層的進行解封裝直到將數據到達最頂層的應用層,應用根據數據的協議頭,將數據交給指定的應用程序。
7、OSI參考模型中數據傳輸的基本過程
首先我們從計算機裡面的數據出發吧,比如QQ寫入的信息是最原始的,也就是應用層的工作,然後表示層,是傳輸的編碼,是用什麼編碼傳輸數據,有可能還包括加密的過程.而會話層主要進行端對端的連接的建立維持和斷開.這三部分是端對端的連接. 下一層是傳輸層,主要包括埠和進程,表示用什麼進程連接通信,比如說對方用QQ進行信息傳遞,這邊有QQ,msn,yahoo,那麼為什麼就只有QQ能夠接受到信息呢?這個功能識別就是靠傳輸層的作用了. 下面三層是點到點的連接. 網路層 寫上IP 指明數據傳輸的路, 是快速的定址,是能快速找到去往的路. 數據鏈路層是在網路層封裝的基礎上封裝MAC地址是精確的定址.當找到網關,在這個基礎上定位哪台主機.然後最後物理層是原始的比特流傳輸,傳輸二進制0和1. 呵呵 我還是比較籠統的 不過能系統地了解整個過程
8、描述在OSI參考模型中數據傳輸的基本過程
應用層應用軟體如QQ,打上話語),表示層(選擇傳輸編碼),會話層(端午端的建立終端),傳輸層(用什麼傳輸比如QQ),網路層(ip數據傳輸路徑),數據鏈路層(在網路層基礎上封裝mac地址,精確地址),物理層(進行原始比特流傳輸)。
9、OSI模型中,數據是怎樣傳輸的?
數據從自己電腦發送到對方電腦是經過從上到下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到達最後的物理層,然後轉換成比特流,最後通過一定的傳輸介質,像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傳到對方電腦上。在到達對方電腦的物理層時,同樣是一層一層往上傳應用層。
(9)osi中實際傳輸信息流擴展資料: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 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
10、在OSI參考網路模型中主機A向主機B發送一個信息OK的過程
OSI模型中的通信過程。
主機A向主機B發送數據,該數據的產生肯定是一個應用層的程序產生的,如IE瀏覽器或者Email的客戶端等等。這些程序在應用層需要有不同的介面,IE是瀏覽網頁的使用HTTP協議,那麼HTTP應用層為瀏覽網頁的軟體留下的網路介面。Email客戶端使用smtp和pop3 協議來收發電子郵件,所以smtp和pop3就是應用層為電子郵件的軟體留下的介面。我們假設A向B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因此主機A會使用smtp協議來處理該數據,即在數據前加上SMTP的標記,以便使對端在收到後知道使用什麼軟體來處理該數據。
應用層將數據處理完成後會交給下面的表示層,表示層會進行必要的格式轉換,使用一種通信雙方都能識別的編碼來處理該數據。同時將處理數據的方法添加在數據中,以便對端知道怎樣處理數據。
表示層處理完成後,將數據交給下一層會話層,會話層會在A主機和B主機之間建立一條只用於傳輸該數據的會話通道,並監視它的連接狀態,直到數據同步完成,斷開該會話。注意:A和B之間可以同時有多條會話通道出現,但每一條都和其他的不能混淆。會話層的作用就是有辦法來區別不同的會話通道。
會話通道建立後,為了保證數據傳輸中的可靠性,就需要在數據傳輸的構成當中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處理,如分段,編號,差錯校驗,確認、重傳等等。這些方法的實現必須依賴通信雙方的控制,傳輸層的作用就是在通信雙方之間利用上面的會話通道傳輸控制信息,完成數據的可靠傳輸。
網路層是實際傳輸數據的層次,在網路層中必須要將傳輸層中處理完成的數據再次封裝,添加上自己的地址信息和對端接受者的地址信息,並且要在網路中找到一條由自己到接收者最好的路徑。然後按照最佳路徑發送到網路中。
數據鏈路層將網路層的數據再次進行封裝,該層會添加能唯一標識每台設備的地址信息(MAC地址),是這個數據在相鄰的兩個設備之間一段一段的傳輸。最終到達目的地。
物理層將數據鏈路層的數據轉換成電流傳輸的物理線路。
通過物理線路傳遞的B主機後,B主機會將電信號轉換成數據鏈路層的數據,數據鏈路層再去掉本層的硬體地址信息和其他的對端添加的內容上交給網路層,網路層同樣去掉對端網路層添加的內容後上交給自己的上層。最終數據到達B主機的應用層應用層看到數據使用smtp協議封裝,就知道應用電子郵件的軟體來處理。
兩個OSI參考模型之間的通行看似是水平的,但實際上數據的流動過程是有最高層垂直的向下交給相鄰的下層的過程。只有最下面的物理層進行了實際的通行。而其他層次只是一種相同層次使用相同協議的虛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