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

新媒體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0-09-16 06:28:30

1、國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國防教育,是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對全體公民進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內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動。國防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防教育是對全體公民進行的一項基本教育,涉及到各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范圍非常廣泛。國防建設的整體性決定國防教育內容,現代國防不僅僅是指軍隊建設和武器裝備以及戰場和戰略要地的建設,而且同國家的經濟實力、政治狀況、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質等因素息息相關。

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重要地位)
1.國防教育是關繫到國家生死存亡的社會工程。國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增強全民的國防意識和國防精神。
2.國防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國防教育的目的:
(1)增強國防觀念(2)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3)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4)發揚愛國主義精神(5)自覺履行國防義務

2、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目的:

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學習軍事知識的熱情和參加軍訓的積極性,更好地普及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知識,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增強其綜合素質。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意義:

1、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工作,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2、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3、在普通高校開設以國防教育為主線的軍事課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客觀要求,是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培養與造就大批高素質後備兵員的重要舉措。

(2)新媒體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擴展資料

全民國防教育日:

2001年8月31日,中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3次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決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國防教育是一項全民性、群眾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各行各業,覆蓋社會方方面面,只有黨政軍群形成整體合力,才能把這項事業抓實抓好。

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目的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國防教育,使全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必要的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自覺履行國防義務,關心、支持、參與國防建設。

總體來說,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目的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和平時期人們國防觀念淡化,需要加強國防教育;二是為全民參與國防教育活動提供一個大眾化、社會化的載體。

依法確立一個每年都能讓全體公民共同接受國防教育的時機,可以更好體現我國國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會性的特點。

3、開展國防教育有什麼意義?

(一)強化國防憂患意識
國家的安危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存和發展,國家的安全需要一個強大的國防,而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法律義務來增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公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更是與國家的安危息息相關。國防意識的強與弱是沒有天生的,是經過教育和環境逐步熏陶出來的。「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數歷史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強大國防意識的國家,它將會處於舉步維艱的地步。
在古羅馬興盛時期,有卓越的軍事制度和良好的尚武傳統。在公元一世紀到二世紀之間,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實力排在世界前列。可是到了公元三世紀,羅馬人沉浸在以往的光輝歲月中,消磨在鶯歌燕舞的和平環境中,丟失尚武傳統,逐漸走向了分裂和衰落。
由此可知,國防意識強,則會舍小家而顧大家,將國家安危放在首位,將保衛國家作為自己分內事,自覺履行保衛祖國的義務。當國家遇到外來的威脅,就能夠同仇敵慨,不惜一切保衛祖國。反之,公民的國防憂患意識淡薄,就會對國家不聞不問,拒絕履行保衛國家的義務,甚至在國家困難時倒打一耙,。
而青少年作為未來國防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國防憂患意識的培養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增強青少年國防憂患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國防教育,所以,我們應當在高校組織開展多姿多彩的國防教育活動,培養當代學生的國防意識,這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基礎,又是促進國家繁榮與發展的精神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和平年代出世當代年輕人,享受著社會的穩定,政治的民主,遠離硝煙炮火,生活在幸福甜蜜的搖籃之中,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是,我們的國防意識逐漸淡化了,國防教育放鬆了,民族自強意識和保家衛國的觀念弱化了,甚至出現了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尤其是青少年占著相當大的比例,他們不清楚我國的安全環境和安全形勢;不明白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不知道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極端宗教主義對我國的破壞又多大。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認識到,國防教育的深入開展刻不容緩,必須把國防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
(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夠的繁榮發展,這是它的先決條件。在拿破崙稱雄歐洲的時代,法國人民樹立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可惜這種力量並不是貫徹始終的。在拿破崙之後,法國失去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政府逐漸腐敗,國防日漸鬆弛,軍人的社會價值漸漸被人遺忘,愛國心、榮譽心成為輿論諷刺的對象。到了普法戰爭時期,法國的國防力量消失殆盡,普魯士軍隊勢如破竹,短期內征服了巴黎這個大約有兩百年歷史的歐洲政治中心。而今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國防教育能夠強化人們愛國主義信念,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志高無上的地位,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自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協調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現代戰爭屬於高技術局部戰爭,較量的既是綜合國力,更是科技實力。而以理論教學和軍事訓練為主的國防教育則是現代戰爭的前期准備,則是提升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
軍事理論教學范圍廣、內容豐富,涉及自然、社會和技術等學科,圍繞高技術戰爭進行現代軍事高技術知識的傳授,如微電子、光電子、人工智慧等眾多現代科技前沿知識,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了解國際形勢,培養國防意識,並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協調統一發展。軍事訓練具有強制性,主要是集中在一段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體能、隊列以及射擊實戰等方面軍事技能訓練,讓學生們親身體驗部隊生活,感受部隊嚴明紀律和雷厲作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集體觀念,鍛煉其強壯體魄,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四)強大國防後備人才,促進國防現代化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軍隊現代化的關鍵是人才,沒有現代化的國防人才,就沒有強大的現代化國防。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戰爭將是技術的抗衡與人才的較量。而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國防素質的強弱。未來戰爭雖是高技術條件的局部戰爭,但不能代表這只是部分人的戰爭,它仍然是人民戰爭。在和平時期,對我們的學生進行軍事理論教學組織軍事訓練,那麼不論他在校還是畢業,他都掌握著一門技術、有個專長,是國防教育的骨幹;戰爭爆發時,他們將成為戰場上的先鋒,組織群眾參加戰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的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

4、國防教育有何意義

1、加強國防教育、樹立國防觀念,是關繫到國家強弱和民族興衰的大事。古往今來, 世界上一些有主權的國家和有遠見的政治家、軍事家,都十分重視國防建設,重視對公民開展國防教育,認為任何一種忽視國防教育的設想都等於是一種自殺。在我們中國,歷代有作為的統治者、教育家和軍事家,同樣都很重視國防建設,重視對人民的尚武衛國的思想教育,並把它視為立國安邦之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居安思危 」、「有備無患」、「明恥教戰」、「教戒為先」、「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 等就是其光輝國防思想的結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對培養人民的國防觀念,民族精神,更有其獨 到見解,他說,「所謂固國家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為也。」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一個國家的國防鞏固與否,不應只以「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來衡量,而應看其國民的覺悟程度和精神狀態如何。構築和鞏固全民牢不可破的精神防線,才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治本措施。古今中外的無數歷史事實也證明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得到生存和發展,有效地防禦外敵入侵,其精神防禦之重要,往往並不亞於物質防禦。一個國家的精神防線鞏固了,在平時,可以不為外部的風吹草動所驚憂,安安穩穩搞建設,並能在國際事務中挺起腰桿做人;在戰時,則能凝聚民心,萬眾協力,去爭取戰爭的勝利。 國防是民族生存之盾,國防觀念則是民族生存之魂。公民國防觀念的強弱,關繫到國家的強弱,民族的興衰。黨政幹部更要領先一步增強國防觀念和意識。2、國防教育對經濟建設有巨大促進作用。一方面,國防建設不能離開經濟建設孤立地進行,它必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國防建設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基礎,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寸步難行。另一方面,經濟建設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國防實力作保障,經濟建設的發展也是不能持久的。這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又是我國革命實踐的結論。再從歷史事實看,古今中外,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相容互補,相互促進,並駕齊驅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不少的:成吉思汗大軍的馬,是經濟建設與武裝斗爭的共用工具。資本主義興起時歐洲人的船,是外貿和跨海作戰的兼用武器。當代美國的國防經濟,就具有軍民兼容、相互促進的性質。當前,發展經濟是我們國家的中心任務。我國的內政外交,都根據這一任務作了相應的調整和轉變,國防 建設無疑也必須適應這個轉變,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作為國防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教育,同樣要適應這個轉變,積極地促進經濟建設。這就要改變「國防就是打仗」、「國防教育就是戰備教育」的舊觀念,要把國防教育轉向既為正義戰爭和維護世界和平服務,又為培養合格人才,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上來。這樣一來,我國國防教育的路子就更寬了,與時代的需要也扣得更緊了,因而生命力也就更強了。當然,國防教育要花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是毋庸諱言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不看到這一點,不算國防教育的經濟帳是不行的。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要辦事,這是各級幹部應該考慮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只算經濟帳,只看到國防教育要花人、財、物的一面,而不算政治帳,看不到國防教育的社會效益,看不到國防教育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同樣也是不可取的。眾所周知,國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民族責任心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任何民族要振興,社會要變革,都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時代精神,都需要把人們振奮起來,把力量凝聚起來,去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實現偉大的奮斗目標。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英勇奮斗 ,形成的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艱苦奮斗,大公無私和先 人後己的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等等, 就是我們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就是我們民族的優勢,就是中華民族國防意識的精華。在我國進行全面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這些精神是不是已經過時了,是不是已經不需要了呢?事實上,改革和搞市場經濟需要擔更多的風險,度更多的難關。在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更需要提倡上述革命精神,更需要這些革 命精神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發揚和光大上述革命精神,仍然是我們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動力和紀律保證。 因此,大力開展國防教育,培養公民的愛國意識,對於正民風、壯國魂,對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 激發人們建設祖國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有力地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 ,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國防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國防教育是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和安全,防禦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對全民傳授與國防有關的思想、知識、技能的社會活動。
國防教育是對全體公民進行的一項基本教育,涉及到各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范圍非常廣泛。國防建設的整體性決定國防教育內容,現代國防不僅僅是指軍隊建設和武器裝備以及戰場和戰略要地的建設,而且同國家的經濟實力、政治狀況、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質等因素息息相關。
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1.國防教育是關繫到國家生死存亡的社會工程。國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增強全民的國防意識和國防精神。
2.國防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國防教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的有效載體,具有發展德育和體育的功能。

6、論述國防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當今世界形勢變化多端,國際環境復雜、嚴峻,而我們青少年學生的國防意識逐漸減弱,中國國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主要從為什麼要抓好國防教育和怎樣抓好國防教育兩個方面著手,講述了重視國防教育就是重視國防建設。
【關鍵詞】國防教育 國防建設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有強大的國防用以支撐國家的利益,抵禦外來的侵略。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了國防或者國防力量薄弱,那麼他們的抵抗也會變得脆弱無力,就無法捍衛國家主權,人民安居樂業更不用談安居樂業。
曾經有個公司在北京、上海、蘇州、廣州、佛山等發達地區就中學生未來的職業意向做了一個調查。從調查結果看,我們的軍人行業僅僅排列在16種職業的第14位,僅占接受調查總人數的2.6%,更多的人趨向設計師、演員、運動員、裁判、藝術家等時尚職業。這樣的結果,不能不引起人們深深的擔憂,我們不禁愕然:我們的國防教育怎麼了?我們該如何抓好國防教育?否則誰來保衛當今的中國?
一、為什麼要抓好國防教育
(一)強化國防憂患意識
國家的安危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存和發展,國家的安全需要一個強大的國防,而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法律義務來增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公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更是與國家的安危息息相關。國防意識的強與弱是沒有天生的,是經過教育和環境逐步熏陶出來的。「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數歷史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強大國防意識的國家,它將會處於舉步維艱的地步。
在古羅馬興盛時期,有卓越的軍事制度和良好的尚武傳統。在公元一世紀到二世紀之間,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實力排在世界前列。可是到了公元三世紀,羅馬人沉浸在以往的光輝歲月中,消磨在鶯歌燕舞的和平環境中,丟失尚武傳統,逐漸走向了分裂和衰落。
由此可知,國防意識強,則會舍小家而顧大家,將國家安危放在首位,將保衛國家作為自己分內事,自覺履行保衛祖國的義務。當國家遇到外來的威脅,就能夠同仇敵慨,不惜一切保衛祖國。反之,公民的國防憂患意識淡薄,就會對國家不聞不問,拒絕履行保衛國家的義務,甚至在國家困難時倒打一耙,。
而青少年作為未來國防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國防憂患意識的培養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增強青少年國防憂患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國防教育,所以,我們應當在高校組織開展多姿多彩的國防教育活動,培養當代學生的國防意識,這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基礎,又是促進國家繁榮與發展的精神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和平年代出世當代年輕人,享受著社會的穩定,政治的民主,遠離硝煙炮火,生活在幸福甜蜜的搖籃之中,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是,我們的國防意識逐漸淡化了,國防教育放鬆了,民族自強意識和保家衛國的觀念弱化了,甚至出現了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尤其是青少年占著相當大的比例,他們不清楚我國的安全環境和安全形勢;不明白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不知道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極端宗教主義對我國的破壞又多大。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認識到,國防教育的深入開展刻不容緩,必須把國防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
(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夠的繁榮發展,這是它的先決條件。在拿破崙稱雄歐洲的時代,法國人民樹立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可惜這種力量並不是貫徹始終的。在拿破崙之後,法國失去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政府逐漸腐敗,國防日漸鬆弛,軍人的社會價值漸漸被人遺忘,愛國心、榮譽心成為輿論諷刺的對象。到了普法戰爭時期,法國的國防力量消失殆盡,普魯士軍隊勢如破竹,短期內征服了巴黎這個大約有兩百年歷史的歐洲政治中心。而今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國防教育能夠強化人們愛國主義信念,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志高無上的地位,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自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協調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現代戰爭屬於高技術局部戰爭,較量的既是綜合國力,更是科技實力。而以理論教學和軍事訓練為主的國防教育則是現代戰爭的前期准備,則是提升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
軍事理論教學范圍廣、內容豐富,涉及自然、社會和技術等學科,圍繞高技術戰爭進行現代軍事高技術知識的傳授,如微電子、光電子、人工智慧等眾多現代科技前沿知識,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了解國際形勢,培養國防意識,並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協調統一發展。軍事訓練具有強制性,主要是集中在一段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體能、隊列以及射擊實戰等方面軍事技能訓練,讓學生們親身體驗部隊生活,感受部隊嚴明紀律和雷厲作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集體觀念,鍛煉其強壯體魄,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四)強大國防後備人才,促進國防現代化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軍隊現代化的關鍵是人才,沒有現代化的國防人才,就沒有強大的現代化國防。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戰爭將是技術的抗衡與人才的較量。而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國防素質的強弱。未來戰爭雖是高技術條件的局部戰爭,但不能代表這只是部分人的戰爭,它仍然是人民戰爭。在和平時期,對我們的學生進行軍事理論教學組織軍事訓練,那麼不論他在校還是畢業,他都掌握著一門技術、有個專長,是國防教育的骨幹;戰爭爆發時,他們將成為戰場上的先鋒,組織群眾參加戰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的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
二、怎樣抓好國防教育
(一)教育模式要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
國防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不是一兩次法規課或者一兩次報告,亦或是一天兩天能抓好的。我們要將國防教育納入學校的重要議程中、歸入教學的總體規劃中、擺到素質教學計劃中;需要帶著學生走出去,從以往的課堂教育走向課外活動,從「封閉」向「開放」轉變,充「靜」向「動」轉變,充分利用英雄紀念館、烈士陵園,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西方列強侵略中華、日本帝國主義殘害中國人民的罪證現場,從而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的了解和認知,增強了他們的國防意識,徹底使國防教育向多元化轉變。
(二)國防教育要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做好宣傳鼓動。
文化對人的影響作用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是以學生喜聞樂見,同時效果也是顯著的。因此我們要善於利用校園資源來向廣大學生宣傳我國的國防戰略方針,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國防意識。比如在學校里的宣傳欄、報刊欄、廣播站、計算機網路內設置「國防知識」、「當前形勢」專欄;訂閱宣傳國防的報刊、雜志;組織觀看《士兵突擊》、《亮劍》等軍事文化作品;開展國防教育「宣傳日」、「宣傳周」、「宣傳月」以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等活動。
(三)抓好經常教育,突出重要教育時機。
教育重在經常,更重在特殊。我國設立有「八一」、「九•一八」、「一二•九」、「四五」等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我們可以在這些日子裡開展國防知識講座、徵文和演講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也可以組織以國防教育為主題的旅遊參觀、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還可以組織參觀革命紀念館或者到烈士陵園掃墓。在特殊的節日,通過這些不同的方法來逐步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
(四)教育形式要突出「軍訓」。
當前,我國正處於和平時期,軍事訓練成為了國防教育的主要方式。《國防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中級中學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所以,國防教育要緊扣軍訓來展開,軍訓要圍繞國防教育來組訓。
首先,進一步參加國防教育活動的積極性。相對於課堂教育的「靜」,以「動」為主的軍事訓練更能讓活潑好動的學生們適應、喜愛,軍事活動的神秘更能撥動他們好奇的心弦。
其次,深化國防教育效果。軍事訓練使得國防教育由虛變實,更形象、更直觀等單兵隊列動作,使國防教育從簡單的聆聽經驗向現實轉型,更能夠使學生們增強對部隊生活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國防意識。
再次,打牢學生兵役義務意識。軍訓能夠讓學生置身於「軍」中,融入部隊,了解部隊的組織、工作和生活制度,親身感受軍人生活,縮短學生與軍人的距離,增強學生對兵役義務的認同,提高履行兵役義務的意識,促進兵役工作的開展。
第四,軍訓能夠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當今社會正處於和平年代,我們的學生沒有吃過苦,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烈日中隊列訓練能夠讓處在和平時期的學生體驗部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的付出,嘹亮的歌聲能夠讓學生體會團結的力量,進一步增強學生保衛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國長期處在和平發展的環境里,看不到戰火硝煙,逐步放鬆了警惕,滋長了和平麻痹思想,出現了「抓了經濟,忘了國防,進了市場,丟了武裝」的現象。青年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校期間的國防教育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課,能否抓好這項工作,能否在從思想上認真對待,能否在從行動中大力支持,唯有扎實打牢基礎,注重效果,才能夠培養出更多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我國的國防事業更加堅固長久。

7、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主要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主要意義:

1、在高校開展以學生軍訓、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課外多層次多樣式國防教育活動,是按照國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

2、大學生軍事課開設將在全體公民中形成越來越大的覆蓋面,作為後備兵員的儲備,對改善現代軍隊兵員文化、科學技術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是國防建設的後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僅僅靠軍隊院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地方院校來培養。青年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素質高低,國防觀念的強弱,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

3、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通過學校國防教育所積淀形成的道德行為、意志品德,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成為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新人,是一件利國利民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

目的:

1、提高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

目前相當一些民眾的國防觀念相當淡薄,多年來的和平環境,使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和平時期地久天長,戰爭只會發生在遠離國土的地方。

其實,這些認識是極為幼稚的。盡管我國一直在不遺餘力地爭取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全力發展國家經濟,但是,國際環境能否長期保持在和平的狀態,取決於多種國際因素,並不完全由我們的主觀意願所決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確地認識目前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正確地認識和平與戰爭的關系,正確地認識一個公民所應具有的保衛國家安全的責任,正是國防教育題中應有之意。

2、培養國防後備人才。

目前大學國防教育的現實狀況與這一要求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未來國防建設需要什麼樣的後備人才,這類後備人才需要具備什麼素質?這與未來戰爭的形態,與我國對未來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和戰略設計息息相關。

據了解,未來戰爭形態是以信息化戰爭為代表的基本戰爭形態,其特徵是以信息化為基礎、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戰爭工具的新型戰爭。信息化水平正在成為衡量作戰能力高低的首要標志。因此,這就要求我國未來的國防後備軍應當是具有掌握大量高科技、信息化知識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為此,目前大學生國防教育迫切需要在國防教育理念上進行更新和提升,在課程設制上需要進行重構,在師資力量和管理體制上也需要作出相應的充實和調整。

8、對全民進行國防教育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1、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具有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作用。

2、國防教育是關繫到國家生死存亡的社會工程,國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增強全民的國防意識和國防精神。

3、國防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國防教育是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和安全,防禦外來侵略、顛覆威脅的建設與斗爭,對全民傳授與國防有關的思想、知識、技能的社會活動。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為增進全民的國防思想、國防知識、國防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有利於形成和增強國防觀念、國防能力的各種類型的社會活動。

國防教育是對全體公民進行的一項基本教育,涉及到各個方面,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國防建設的整體性決定國防教育內容,現代國防不僅僅是指軍隊建設和武器裝備及戰場和戰略要地的建設,而且同國家的經濟實力、政治狀況、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質等因素息息相關。

國防教育是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對全體公民進行具有特定目的和內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動。國防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小學、中學、大學附上國防教育。

(8)新媒體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擴展資料

國防建設指為國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國防能力而進行的各方面的建設。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建設,是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建立和發展國防力量的措施和行為,是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防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武裝力量建設:戰場建設,人力物力的多種動員准備:邊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設,戰略物資的儲備,國防工業建設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對人民群眾和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發展國防體育事業,建立,建全國防法規體系:軍事理論研究,發展軍事科學,

制定並完善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原則:後備力量的建設,以及與國防相關的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電、能源、水利、造林、氣象、衛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設。重點是武裝力量建設。

9、國防教育對國防的作用是什麼?

一共四點:
1.強化國防憂患意識
2.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3.提升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4.強大國防後備人才,促進國防現代化

(一)強化國防憂患意識
國家的安危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存和發展,國家的安全需要一個強大的國防,而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法律義務來增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公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更是與國家的安危息息相關。國防意識的強與弱是沒有天生的,是經過教育和環境逐步熏陶出來的。「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數歷史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強大國防意識的國家,它將會處於舉步維艱的地步。
(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夠的繁榮發展,這是它的先決條件。在拿破崙稱雄歐洲的時代,法國人民樹立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可惜這種力量並不是貫徹始終的。在拿破崙之後,法國失去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政府逐漸腐敗,國防日漸鬆弛,軍人的社會價值漸漸被人遺忘,愛國心、榮譽心成為輿論諷刺的對象。到了普法戰爭時期,法國的國防力量消失殆盡,普魯士軍隊勢如破竹,短期內征服了巴黎這個大約有兩百年歷史的歐洲政治中心。而今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國防教育能夠強化人們愛國主義信念,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志高無上的地位,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自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協調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四)強大國防後備人才,促進國防現代化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軍隊現代化的關鍵是人才,沒有現代化的國防人才,就沒有強大的現代化國防。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戰爭將是技術的抗衡與人才的較量。而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國防素質的強弱。未來戰爭雖是高技術條件的局部戰爭,但不能代表這只是部分人的戰爭,它仍然是人民戰爭。在和平時期,對我們的學生進行軍事理論教學組織軍事訓練,那麼不論他在校還是畢業,他都掌握著一門技術、有個專長,是國防教育的骨幹;戰爭爆發時,他們將成為戰場上的先鋒,組織群眾參加戰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的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

10、開展國防教育有什麼意義

(一)強化國防憂患意識
國家的安危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存和發展,國家的安全需要一個強大的國防,而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有法律義務來增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公民國防意識的強弱更是與國家的安危息息相關。國防意識的強與弱是沒有天生的,是經過教育和環境逐步熏陶出來的。「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數歷史事實雄辯地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強大國防意識的國家,它將會處於舉步維艱的地步。
在古羅馬興盛時期,有卓越的軍事制度和良好的尚武傳統。在公元一世紀到二世紀之間,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實力排在世界前列。可是到了公元三世紀,羅馬人沉浸在以往的光輝歲月中,消磨在鶯歌燕舞的和平環境中,丟失尚武傳統,逐漸走向了分裂和衰落。
由此可知,國防意識強,則會舍小家而顧大家,將國家安危放在首位,將保衛國家作為自己分內事,自覺履行保衛祖國的義務。當國家遇到外來的威脅,就能夠同仇敵慨,不惜一切保衛祖國。反之,公民的國防憂患意識淡薄,就會對國家不聞不問,拒絕履行保衛國家的義務,甚至在國家困難時倒打一耙,。
而青少年作為未來國防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國防憂患意識的培養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增強青少年國防憂患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國防教育,所以,我們應當在高校組織開展多姿多彩的國防教育活動,培養當代學生的國防意識,這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基礎,又是促進國家繁榮與發展的精神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和平年代出世當代年輕人,享受著社會的穩定,政治的民主,遠離硝煙炮火,生活在幸福甜蜜的搖籃之中,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但是,我們的國防意識逐漸淡化了,國防教育放鬆了,民族自強意識和保家衛國的觀念弱化了,甚至出現了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尤其是青少年占著相當大的比例,他們不清楚我國的安全環境和安全形勢;不明白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不知道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極端宗教主義對我國的破壞又多大。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認識到,國防教育的深入開展刻不容緩,必須把國防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
(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夠的繁榮發展,這是它的先決條件。在拿破崙稱雄歐洲的時代,法國人民樹立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可惜這種力量並不是貫徹始終的。在拿破崙之後,法國失去了勇武善戰、衛國御敵的凝聚力、向心力,政府逐漸腐敗,國防日漸鬆弛,軍人的社會價值漸漸被人遺忘,愛國心、榮譽心成為輿論諷刺的對象。到了普法戰爭時期,法國的國防力量消失殆盡,普魯士軍隊勢如破竹,短期內征服了巴黎這個大約有兩百年歷史的歐洲政治中心。而今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國防教育能夠強化人們愛國主義信念,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志高無上的地位,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自覺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協調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現代戰爭屬於高技術局部戰爭,較量的既是綜合國力,更是科技實力。而以理論教學和軍事訓練為主的國防教育則是現代戰爭的前期准備,則是提升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重要手段。
軍事理論教學范圍廣、內容豐富,涉及自然、社會和技術等學科,圍繞高技術戰爭進行現代軍事高技術知識的傳授,如微電子、光電子、人工智慧等眾多現代科技前沿知識,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了解國際形勢,培養國防意識,並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協調統一發展。軍事訓練具有強制性,主要是集中在一段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體能、隊列以及射擊實戰等方面軍事技能訓練,讓學生們親身體驗部隊生活,感受部隊嚴明紀律和雷厲作風,培養學生團隊意識、集體觀念,鍛煉其強壯體魄,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四)強大國防後備人才,促進國防現代化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軍隊現代化的關鍵是人才,沒有現代化的國防人才,就沒有強大的現代化國防。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戰爭將是技術的抗衡與人才的較量。而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國防素質的強弱。未來戰爭雖是高技術條件的局部戰爭,但不能代表這只是部分人的戰爭,它仍然是人民戰爭。在和平時期,對我們的學生進行軍事理論教學組織軍事訓練,那麼不論他在校還是畢業,他都掌握著一門技術、有個專長,是國防教育的骨幹;戰爭爆發時,他們將成為戰場上的先鋒,組織群眾參加戰爭,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取得戰爭的勝利,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的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礎。

與新媒體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相關的知識